尼采的鞭子抽打谁?
近期刘小枫新版的著作,《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增订本)中新增的一篇文章《透过她人的欲望看自己》谈到了尼采的那句恐怕不经意为世界误会极深而也声名最著的的格言:“你到女人那边去吗?别忘却了鞭子”。原本许多人通常的理解以为尼采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男人是这个世界的绝对主宰和支配者,女人不过是男人膝下的玩物,尼采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表示对女人的憎恶和蔑视。但是刘小枫在书中的一段陈述表达了几乎相反的看法。
刘小枫的陈述是这样的:尼采年轻的时候,与自己的好友保尔"勒埃同时爱上了莎乐美。而莎乐美是一个天生喜欢征服男人而不喜欢被男人征服的女人。(“天生就懂得什么叫做女人的女人”刘说)为了在两个喜欢她的男人之间保持平衡,莎乐美提出了一种“社群主义式的共同友谊论”,希望两个男人都能在她的身边。尼采听说后,高兴的昏了头,就兴冲冲的提议三人一起去照像馆照相。当时的照相馆是很时髦的行业,正好有一辆马车的道具。于是两个男人一致同意莎乐美灵机一动的提议,摆出了这样的一种姿势:俩人扮成两匹马一起拉这辆车,而莎乐美站在车上,手里拿着一根鞭子,作驱赶两匹男马状。后来,这张照片流传了下来。(《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增订本)华夏出版社 312页)
刘小枫信誓旦旦的说见过了这张照片。当然,重要的不是见过照片,而是它反映出来的事实:“照片中莎乐美手上高高扬起的鞭子令我恍然大悟,尼采那句格言的真正意思刚好相反:提醒男人去女人那里带上鞭子,不是为了抽打女人,而是为了让女人抽打自己。”
尼采的“皮鞭”出自他的《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中的《老妇与少妇》(钱译《年老和年轻的女人》)的一节,我手中现有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尹溟先生的译本和三联书店2007年钱春绮先生的译本。在书中,查拉斯图拉在下山后不久,遭遇到了一位老妇人,于是他们开始讨论起了女人。“妇人的一切是谜,同时妇人的一切,只有一个答语:这答语便是生育,”“男人之于女人只是一种工具:孩子才是目的。”“当妇人爱的时候,让男子怕她吧:那时候她肯做一切牺牲而觉得其他一切无价值。当妇人恨的时候,让男子怕她吧:因为男子的内心只是不良,妇人的内心却很恶劣。”直到最后一句:“你到妇人那边去吗?别忘却了鞭子!查拉斯图拉如是说。”这是这句格言的原文,中间经过不知多少后人的转译,终于变成“到你的女人身边去吧,别忘记带你的鞭子”,的文字。
周国平先生在他的《碎句与断章》一书中也曾提到了尼采和莎乐美照相的这段轶事,唯一相异的地方在于他说的照相馆的道具是牛车而不是马车。
看来,在尼采的原意下,男人的皮鞭究竟是拿给女人抽打自己的,在自己躬身的俯倒去接应女人的皮鞭的抽打时,个体生命偶在的存在感受到的是最真实的疼痛一样真实的的生命喜悦,陷入爱情的男人不是如米勒一样“一个个被米勒征服并拖上床的异性是他确认自我的道具”,而是通过个体的感觉经验将自己的存在写进女人的生命轨迹,这种被征服的姿态袒露的是男人在女人面前暴晒脆弱的真实呈现,让两个偶在的生命血肉相连,心悸的感受是最荒芜的疼痛。
在王洛宾的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里,唱出的一样的肉身的此在的呢喃: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她的帐篷
都要留恋的张望
她那粉红的小脸
好像红太阳
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
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流浪在草原
跟她去放羊
每天看着那粉红的小脸
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
我愿做一只小羊
跟在她身旁
我愿每天她拿着皮鞭
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谁说尼采就不能是那位忧伤的歌者呢?
刘小枫的陈述是这样的:尼采年轻的时候,与自己的好友保尔"勒埃同时爱上了莎乐美。而莎乐美是一个天生喜欢征服男人而不喜欢被男人征服的女人。(“天生就懂得什么叫做女人的女人”刘说)为了在两个喜欢她的男人之间保持平衡,莎乐美提出了一种“社群主义式的共同友谊论”,希望两个男人都能在她的身边。尼采听说后,高兴的昏了头,就兴冲冲的提议三人一起去照像馆照相。当时的照相馆是很时髦的行业,正好有一辆马车的道具。于是两个男人一致同意莎乐美灵机一动的提议,摆出了这样的一种姿势:俩人扮成两匹马一起拉这辆车,而莎乐美站在车上,手里拿着一根鞭子,作驱赶两匹男马状。后来,这张照片流传了下来。(《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增订本)华夏出版社 312页)
刘小枫信誓旦旦的说见过了这张照片。当然,重要的不是见过照片,而是它反映出来的事实:“照片中莎乐美手上高高扬起的鞭子令我恍然大悟,尼采那句格言的真正意思刚好相反:提醒男人去女人那里带上鞭子,不是为了抽打女人,而是为了让女人抽打自己。”
尼采的“皮鞭”出自他的《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中的《老妇与少妇》(钱译《年老和年轻的女人》)的一节,我手中现有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尹溟先生的译本和三联书店2007年钱春绮先生的译本。在书中,查拉斯图拉在下山后不久,遭遇到了一位老妇人,于是他们开始讨论起了女人。“妇人的一切是谜,同时妇人的一切,只有一个答语:这答语便是生育,”“男人之于女人只是一种工具:孩子才是目的。”“当妇人爱的时候,让男子怕她吧:那时候她肯做一切牺牲而觉得其他一切无价值。当妇人恨的时候,让男子怕她吧:因为男子的内心只是不良,妇人的内心却很恶劣。”直到最后一句:“你到妇人那边去吗?别忘却了鞭子!查拉斯图拉如是说。”这是这句格言的原文,中间经过不知多少后人的转译,终于变成“到你的女人身边去吧,别忘记带你的鞭子”,的文字。
周国平先生在他的《碎句与断章》一书中也曾提到了尼采和莎乐美照相的这段轶事,唯一相异的地方在于他说的照相馆的道具是牛车而不是马车。
看来,在尼采的原意下,男人的皮鞭究竟是拿给女人抽打自己的,在自己躬身的俯倒去接应女人的皮鞭的抽打时,个体生命偶在的存在感受到的是最真实的疼痛一样真实的的生命喜悦,陷入爱情的男人不是如米勒一样“一个个被米勒征服并拖上床的异性是他确认自我的道具”,而是通过个体的感觉经验将自己的存在写进女人的生命轨迹,这种被征服的姿态袒露的是男人在女人面前暴晒脆弱的真实呈现,让两个偶在的生命血肉相连,心悸的感受是最荒芜的疼痛。
在王洛宾的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里,唱出的一样的肉身的此在的呢喃: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她的帐篷
都要留恋的张望
她那粉红的小脸
好像红太阳
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
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流浪在草原
跟她去放羊
每天看着那粉红的小脸
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
我愿做一只小羊
跟在她身旁
我愿每天她拿着皮鞭
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谁说尼采就不能是那位忧伤的歌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