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心理防线?
个人本不算推理小说的合格读者。印象中看过的克里斯蒂几乎没有一部猜出真相,甚至有的都不知如何去猜。但偏偏这部日本推理小说,只看到三分之一就已猜中。猜中的原因很简单:书中,只有“他”被作者给予了心理刻画,而“他”刚好又从未被定位于侦探身份。在此狐疑心理基础上,后续发生的那个“逃犯闯入,绑架众人,捎带推动案情调查"的情节就显得过于巧合突兀,以至于怎么看都像是为“他”单独设的一个“局”。这种设局的感觉在被捆绑蒙眼恫吓灭口一段达到了顶点——绝对是个局!而且似曾相识!
心理描写应被视作推理小说的禁区。因为一个涉案嫌疑人无论举止言谈如何善于伪装,其心中所想也只能是真相!要么是无辜的真相,要么是凶手的真相。他或者她,完全没有必要在一个外力根本无从触及的区域内自己骗自己玩。比如,当凶手听到马普尔小姐接近于真相大白的推理时,作者不可能插入一句,“糟了,她怎么竟然猜出……”。同时,作者也无法在心理刻画中去施展所谓叙事性诡计,借以误导观众。“乔郓哥哭诉,金莲听后暗讨:天啊!何人如此残忍,毒死俺家大郎?”假如最后证明这段发生于故事开篇的心理描写当事人就是真凶,那观众完全有理由摔书骂娘!
仅在这点上,影视作品应该比小说具有某种介质本体性的优势。因为镜头相较于笔端,更容易保持在纯粹的客观观察者角度。要进步深入心理刻画,似乎只有画外音一条路可循。可画外音严格来说并非影像作品之标配。所以导演以镜头照射演员表演时,可以“很自然地”不去顾及当事者的所思所想。换句话说,影像叙事无法像文字叙事那样自然流畅地于对白与心理刻画之间滑进滑出的先天弱点,反而在推理故事的诠释上给自己的上了一道保险:以充分借口远避心理描写的泄密雷区。
当然必须承认,所谓优势也只是微观局部性优势。相较于几乎所有推理影视作品都只能改编自推理小说的尴尬事实,这点优势或许不足道哉。
(另:虽猜中真相大模样,却没有猜到真相小反转。而这个小反转刚好符合博文“高斯福庄园为何好看”中所提及的日式推理悬疑故事的特点。所谓朴素情感基础上的东瀛特色极端反应。虽然用多看多之后也难免成为了俗套。)
心理描写应被视作推理小说的禁区。因为一个涉案嫌疑人无论举止言谈如何善于伪装,其心中所想也只能是真相!要么是无辜的真相,要么是凶手的真相。他或者她,完全没有必要在一个外力根本无从触及的区域内自己骗自己玩。比如,当凶手听到马普尔小姐接近于真相大白的推理时,作者不可能插入一句,“糟了,她怎么竟然猜出……”。同时,作者也无法在心理刻画中去施展所谓叙事性诡计,借以误导观众。“乔郓哥哭诉,金莲听后暗讨:天啊!何人如此残忍,毒死俺家大郎?”假如最后证明这段发生于故事开篇的心理描写当事人就是真凶,那观众完全有理由摔书骂娘!
仅在这点上,影视作品应该比小说具有某种介质本体性的优势。因为镜头相较于笔端,更容易保持在纯粹的客观观察者角度。要进步深入心理刻画,似乎只有画外音一条路可循。可画外音严格来说并非影像作品之标配。所以导演以镜头照射演员表演时,可以“很自然地”不去顾及当事者的所思所想。换句话说,影像叙事无法像文字叙事那样自然流畅地于对白与心理刻画之间滑进滑出的先天弱点,反而在推理故事的诠释上给自己的上了一道保险:以充分借口远避心理描写的泄密雷区。
当然必须承认,所谓优势也只是微观局部性优势。相较于几乎所有推理影视作品都只能改编自推理小说的尴尬事实,这点优势或许不足道哉。
(另:虽猜中真相大模样,却没有猜到真相小反转。而这个小反转刚好符合博文“高斯福庄园为何好看”中所提及的日式推理悬疑故事的特点。所谓朴素情感基础上的东瀛特色极端反应。虽然用多看多之后也难免成为了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