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听众
意外发现高中老师M的博客。其人是个非常勤奋的写博人,虽说在文字上不怎么多产,写的东西倒也优雅有韵味,比某强多了。乍一看博客的文章数量,发现此博已经有5年,正好是这个老师在我们学校待的时间。但仔细的看每一篇文章,期间相隔四五个月之长的也经常见。但是他把这个博客保存下来了。在一篇短博文中,他写道亲爱的读者,尽管我知道你们可能为数不多,但我仍要对你们尽到我的义务。已经5个月没有发博,于是心里想着你们,我今天提着相机出门拍照,希望能成一篇图片日记。此刻的我也是如此,我比M老师要更加清楚这些文章不会有人读到,因为豆瓣有日志访问统计。目前的最高值是一。但我表达之路不能因此被阻截。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不能总是选择我们的听众,是听众在选择我们。在搜索引擎的覆盖之下,我们会被想听我们的人听到。这不需要担心。这些文章的读者会在未来的一个未知时刻来找到我。找到这些文章,找到我的过去,我的情感和思考轨迹。从这一方面来讲,我其实并不需要一个听众群体。表达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它帮助我梳理思路,记录想法,记录生活,发泄情感(多么俗不可耐的四字连用,如何会有朝一日竟出现在这里)。这些文章只有对我一个人负责罢了。
近来常常访问一个中年人家的博客,其人是个老镜头玩家,恰对我的口味。动不动购入一些二手老头,只要天气晴好必然外出测试镜头。博客并不很火,08年开博到现在小三百篇测试文章,随每一篇,每一颗镜头都值得玩味,但阅读者是少之又少,多者六七十,少者十几。多是回头客。评论寥寥,我竟也算是常客了。一开始只是看镜头,后来慢慢的开始琢磨博主本人。暂且称他叫Y先生。他从国外收老镜头,其中名头不少,不是名头也是有说头,或者为数稀少的头。照某的经验,拍下,或是买下这样一些镜头,多者数百刀,上千刀,少者十几二十几。除去Y先生测试过的小300颗镜头,看得出来他家里还藏着不少。测拍相机呢,也有不少,说来话长,但一句话,显然是看着喜欢的就买了。说明Y先生有闲钱可用。测拍得照片除去日常风景,还有妻子儿子,和他自己。看面相Y先生五十有余,儿子近三十岁的样子。家住普通居民楼,书架上摆着不少大学教材,物理数学什么的,这并不多见。而且Y先生从国外收头必然英文很好,偶尔在博客里也能现出来。我怀疑是老人家退休没事儿折腾,但偶尔他在博客里面提到上班。而且看起来也不是上闲班。某心里有种种的疑团。
去年夏天出国之前,把北京没去过的大地方都去了一遍。自然也有心无心的去了Y先生常常拍照的公园。在相似的地方拍了相似的照片。没有看到Y先生。后来就一直这样看下去,偶尔在博客上提问,Y先生也给耐心解答,看得出来,玩了一辈子镜头的人了。和网上的大众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一次竟发现Y先生另有一个博客,这个博客专门记录Y先生生活点滴。两个博客不连着,但一篇两篇里面有链接到另一个博客里面去。略读几篇,写的富有意趣,有一种没有听众的洒脱。家事公司事在他眼里都是思索。看看看我心里对Y先生有了更清晰的轮廓,一老geek。
某平时懒散,把工作功课生活冲泡在时间的水里面均匀的喝下去,所以不管多忙多不忙,我手头总是老有事儿干,忙的时候效率高,不忙的时候效率低。今早起得早,用噪音折磨了室友之后坐下来喝水吃干果(在国外诡异的生活习惯),翻出这Y先生的生活博客慢慢的看。看着看着,看到,或者猜出,加上谷歌一番,突然之间他的工作单位,职业,还有姓名我也就清楚了。和着镜头博客,大概住址我也清楚,生活习惯我也清楚,出行方式我也清楚,家里人长什么样我也清楚。谜团都解开了。我在此不想和我亲爱的读者们说。因为我不想去妨碍他,我也不希望别人去妨碍他。五十多岁的人了,他的博客记录只所以如此的有灵气,现代,有见地,其实在某看来都是因为没有特定观众的缘故。他不给博客做宣传,估计除了妻子儿子Y先生都没跟别人主动说过他这两个博客。他得听众都是自己选择做他听众的。我们听他说话高高兴兴,无怨无悔。
有问题问,但有不同意见得忍着,因为这是人家思想的领地。他得听众,说的不着边际一点,都是他的朝圣人。这也是互联网的特点。按理说某最不爱做的题目就是互联网了。都说烂了的破事了不用某在这儿嚼舌。上周见一右派草根公知在自己的社交号上面大放左派言论,号称不许回复不同意见。其实也是这个原因。那网上他得账号是他的领地,他得观点在他的领地里需要得到尊重。他并没有把他得观点总结拿出来出书,或写文章挂到公共网上,这样才是做战斗姿态。他的账号只是他得生活姿态。就像我们不管在外面跟别人多好,总是多多少少不希望外人影响自己生活的全部。
但有一天,我现在希望没有这一天,但仔细想想或许还真有这一天,我对现在这些我称之为博文的东西不再关心。6个月,12个月,三年,五年,到无限远的互联网时空里。他们也会慢慢的散去,或者被有心人收集。若是名人尚能指望后人结集出版,成某某人日记,某某人文集(不是选集,那日才突然明白领导人选集都不是他们写的,只是他们的言论史,甚至称不称得上是史都值得怀疑)。若是我飘然远引,孤走一生,这些东西也就像前人发黄的旧手稿随世事颠簸不知掉到那一条大河里面去了。要是有这一天我的听众就是深海的大小鱼儿,虾兵蟹将了。
近来常常访问一个中年人家的博客,其人是个老镜头玩家,恰对我的口味。动不动购入一些二手老头,只要天气晴好必然外出测试镜头。博客并不很火,08年开博到现在小三百篇测试文章,随每一篇,每一颗镜头都值得玩味,但阅读者是少之又少,多者六七十,少者十几。多是回头客。评论寥寥,我竟也算是常客了。一开始只是看镜头,后来慢慢的开始琢磨博主本人。暂且称他叫Y先生。他从国外收老镜头,其中名头不少,不是名头也是有说头,或者为数稀少的头。照某的经验,拍下,或是买下这样一些镜头,多者数百刀,上千刀,少者十几二十几。除去Y先生测试过的小300颗镜头,看得出来他家里还藏着不少。测拍相机呢,也有不少,说来话长,但一句话,显然是看着喜欢的就买了。说明Y先生有闲钱可用。测拍得照片除去日常风景,还有妻子儿子,和他自己。看面相Y先生五十有余,儿子近三十岁的样子。家住普通居民楼,书架上摆着不少大学教材,物理数学什么的,这并不多见。而且Y先生从国外收头必然英文很好,偶尔在博客里也能现出来。我怀疑是老人家退休没事儿折腾,但偶尔他在博客里面提到上班。而且看起来也不是上闲班。某心里有种种的疑团。
去年夏天出国之前,把北京没去过的大地方都去了一遍。自然也有心无心的去了Y先生常常拍照的公园。在相似的地方拍了相似的照片。没有看到Y先生。后来就一直这样看下去,偶尔在博客上提问,Y先生也给耐心解答,看得出来,玩了一辈子镜头的人了。和网上的大众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一次竟发现Y先生另有一个博客,这个博客专门记录Y先生生活点滴。两个博客不连着,但一篇两篇里面有链接到另一个博客里面去。略读几篇,写的富有意趣,有一种没有听众的洒脱。家事公司事在他眼里都是思索。看看看我心里对Y先生有了更清晰的轮廓,一老geek。
某平时懒散,把工作功课生活冲泡在时间的水里面均匀的喝下去,所以不管多忙多不忙,我手头总是老有事儿干,忙的时候效率高,不忙的时候效率低。今早起得早,用噪音折磨了室友之后坐下来喝水吃干果(在国外诡异的生活习惯),翻出这Y先生的生活博客慢慢的看。看着看着,看到,或者猜出,加上谷歌一番,突然之间他的工作单位,职业,还有姓名我也就清楚了。和着镜头博客,大概住址我也清楚,生活习惯我也清楚,出行方式我也清楚,家里人长什么样我也清楚。谜团都解开了。我在此不想和我亲爱的读者们说。因为我不想去妨碍他,我也不希望别人去妨碍他。五十多岁的人了,他的博客记录只所以如此的有灵气,现代,有见地,其实在某看来都是因为没有特定观众的缘故。他不给博客做宣传,估计除了妻子儿子Y先生都没跟别人主动说过他这两个博客。他得听众都是自己选择做他听众的。我们听他说话高高兴兴,无怨无悔。
有问题问,但有不同意见得忍着,因为这是人家思想的领地。他得听众,说的不着边际一点,都是他的朝圣人。这也是互联网的特点。按理说某最不爱做的题目就是互联网了。都说烂了的破事了不用某在这儿嚼舌。上周见一右派草根公知在自己的社交号上面大放左派言论,号称不许回复不同意见。其实也是这个原因。那网上他得账号是他的领地,他得观点在他的领地里需要得到尊重。他并没有把他得观点总结拿出来出书,或写文章挂到公共网上,这样才是做战斗姿态。他的账号只是他得生活姿态。就像我们不管在外面跟别人多好,总是多多少少不希望外人影响自己生活的全部。
但有一天,我现在希望没有这一天,但仔细想想或许还真有这一天,我对现在这些我称之为博文的东西不再关心。6个月,12个月,三年,五年,到无限远的互联网时空里。他们也会慢慢的散去,或者被有心人收集。若是名人尚能指望后人结集出版,成某某人日记,某某人文集(不是选集,那日才突然明白领导人选集都不是他们写的,只是他们的言论史,甚至称不称得上是史都值得怀疑)。若是我飘然远引,孤走一生,这些东西也就像前人发黄的旧手稿随世事颠簸不知掉到那一条大河里面去了。要是有这一天我的听众就是深海的大小鱼儿,虾兵蟹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