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藏书保护之4/4 对于书本书衣的破损页面修补
关于书本书衣破口或内订口的修补。
修补破掉的书,有三条原则。第一,不要用胶布。第二,不要用胶布。第三,还是不要用胶布!!!
那用什么来修补呢?让我们来看下专业修补人员的成品来找找灵感。
示范修补是毛姆的Liza of Lambeth,第一版。距今已经有116年历史了,珍贵性不用说,藏毛姆的都知道。上面两张图片是国外古书专业修补后的状况。
图片1,应该是订口开裂。也是用一长条纤维制东西粘了起来。
图片2是撕破口修补。我得说技术相当厉害。仔细看才看得出来原来曾经破过很长一截。破口上是一层很薄的纤维。
-------------------------------------------------------------------------------------------------------------------
OK。那我这么个非常不专业人士如何修补书呢?第一,既然不能用胶布,那如何去用纤维来补呢?什么纤维呢?哪买呢?
于是我便开始看视频,国家图书馆是如何修补线装古籍。看完后发现,哦啊!原来是用绵纸!于是我就在某宝上开始搜手工绵纸。一定要那种不含任何添加剂漂白粉的!
找到了一种,买了几张试试。
收到后感觉不错,不白(正常的都不应该白,对光也可以看到里面的植物纤维。)抹了点水在上面搓了搓,很容易一层薄絮样的纤维就下来了。就是我想要的样子。
好吧,那开始干活吧。有两本书出现问题。一个是有虫子在内封上蛀了两个口。第二个是内封面纸面和书封部分要脱离了。
因为书内封颜色较深,我把绵纸用茶水染了色。茶水染色也是自古来的惯用方式,很多专业线装古籍修补也是这么做的。可以尝试不同的颜色。一般用红茶茶汤染,浓茶染深色,淡茶染浅色,可以自己调配颜色。染好纸后晾干(一定要晾干!)。有豆友留言说要用橡木籽,我看的国家图书馆也是这么染色的哈,太讲究了。
下文引自北京青年报的一篇报道:讲国家图书馆对国宝级藏书“天禄琳琅”进行修复的事。摘录为涉及到染色的部分:
“对于修复师而言,能找到匹配的旧纸,自然省了不少事儿。如果找不到,修复师就得动手自己染纸,而这也是古籍修复的一道准备工序。
所用修复材料必须讲究,确保“纯天然”。为此,修复师需要练就“十八般武艺”,最关键的是要有双巧手——他们会动手将橡碗子(橡树籽)或茶叶煮成泛黄的汁,将纸张浸入其内,然后挂起来晾晒,这样染制的补纸淡雅古朴,对古籍没有丁点儿坏处。“不敢随便在外买纸,不知道是否会添加其他成分。”朱振彬解释道。”
所以呢,回应豆友评论。只要是用天然材料,染色是没有问题的。
我这里只是普及一般书本的修补。线装书修补就更讲究了。要用质地相近的绵纸宣纸修补,连厚度都要差不多。
取晾干后颜色与所补书页相近棉纸剪合适大小,粘上破损部位就好。
关于粘上用什么胶,国家图书馆用的是自己做的浆糊(小麦淀粉加水熬)。我觉得这个一是麻烦,二是虫子喜欢吃。就随便用的固体胶棒(因为只是家中藏书,讲究的也可以自己熬浆糊)。还是引下原文:
“补纸需要靠糨糊粘连,这个也得修复师亲手“加工”。与文具专柜卖的有所不同,这个糨糊用纯天然小麦淀粉调成。修复师自己买来面粉、和成面团,去除面筋。待把粉子洗出来、晾干,一碗“秘制”糨糊便诞生了。需要时用水一点点地调开。像澥芝麻酱一样,水不能一次加太多。专家称,这种糨糊能让书叶很容易还原到原来的状态,即达到可逆性原则。
在文献修复组的工作台上,就摆着一碗澥好的“秘制”糨糊,舀起来比面汤还稀。朱振彬解释道,古籍纸张比现在的纸张要薄,为了尽量维持原貌,糨糊不能太稠。用毛笔笔尖往碗里轻轻一蘸,提起来时糨糊滴成一条乳白色的线即为合格。”
个人觉得补的还成。自然光下修补处还挺自然。这样修补,日后如果不满意,喷上水,揭下来也容易。用透明胶的你就悲剧了。
10.22
昨天补的一本,爷爷的旧藏书。书内衬和封皮有点脱节。透明胶部分不记得是我原来补的还是爷爷奶奶补的了。
用绵纸补的自然许多。
-----------------------------------------------------------------------------------------------------------------------------------
包好,修补好的书放入书柜书抽屉,又或装箱。里面放上些许天然樟木条/球,妥妥的啦。
最后推荐几个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4MTc5OTY0.html 顶级手艺:古籍修复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4MjM5NzI4.html 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
阅读: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3/10-14/5373899.shtml
《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
修补破掉的书,有三条原则。第一,不要用胶布。第二,不要用胶布。第三,还是不要用胶布!!!
那用什么来修补呢?让我们来看下专业修补人员的成品来找找灵感。
![]() |
![]() |
示范修补是毛姆的Liza of Lambeth,第一版。距今已经有116年历史了,珍贵性不用说,藏毛姆的都知道。上面两张图片是国外古书专业修补后的状况。
图片1,应该是订口开裂。也是用一长条纤维制东西粘了起来。
图片2是撕破口修补。我得说技术相当厉害。仔细看才看得出来原来曾经破过很长一截。破口上是一层很薄的纤维。
-------------------------------------------------------------------------------------------------------------------
OK。那我这么个非常不专业人士如何修补书呢?第一,既然不能用胶布,那如何去用纤维来补呢?什么纤维呢?哪买呢?
于是我便开始看视频,国家图书馆是如何修补线装古籍。看完后发现,哦啊!原来是用绵纸!于是我就在某宝上开始搜手工绵纸。一定要那种不含任何添加剂漂白粉的!
找到了一种,买了几张试试。
![]() |
黄色是我自己染的色 |
收到后感觉不错,不白(正常的都不应该白,对光也可以看到里面的植物纤维。)抹了点水在上面搓了搓,很容易一层薄絮样的纤维就下来了。就是我想要的样子。
好吧,那开始干活吧。有两本书出现问题。一个是有虫子在内封上蛀了两个口。第二个是内封面纸面和书封部分要脱离了。
因为书内封颜色较深,我把绵纸用茶水染了色。茶水染色也是自古来的惯用方式,很多专业线装古籍修补也是这么做的。可以尝试不同的颜色。一般用红茶茶汤染,浓茶染深色,淡茶染浅色,可以自己调配颜色。染好纸后晾干(一定要晾干!)。有豆友留言说要用橡木籽,我看的国家图书馆也是这么染色的哈,太讲究了。
下文引自北京青年报的一篇报道:讲国家图书馆对国宝级藏书“天禄琳琅”进行修复的事。摘录为涉及到染色的部分:
“对于修复师而言,能找到匹配的旧纸,自然省了不少事儿。如果找不到,修复师就得动手自己染纸,而这也是古籍修复的一道准备工序。
所用修复材料必须讲究,确保“纯天然”。为此,修复师需要练就“十八般武艺”,最关键的是要有双巧手——他们会动手将橡碗子(橡树籽)或茶叶煮成泛黄的汁,将纸张浸入其内,然后挂起来晾晒,这样染制的补纸淡雅古朴,对古籍没有丁点儿坏处。“不敢随便在外买纸,不知道是否会添加其他成分。”朱振彬解释道。”
所以呢,回应豆友评论。只要是用天然材料,染色是没有问题的。
我这里只是普及一般书本的修补。线装书修补就更讲究了。要用质地相近的绵纸宣纸修补,连厚度都要差不多。
取晾干后颜色与所补书页相近棉纸剪合适大小,粘上破损部位就好。
关于粘上用什么胶,国家图书馆用的是自己做的浆糊(小麦淀粉加水熬)。我觉得这个一是麻烦,二是虫子喜欢吃。就随便用的固体胶棒(因为只是家中藏书,讲究的也可以自己熬浆糊)。还是引下原文:
“补纸需要靠糨糊粘连,这个也得修复师亲手“加工”。与文具专柜卖的有所不同,这个糨糊用纯天然小麦淀粉调成。修复师自己买来面粉、和成面团,去除面筋。待把粉子洗出来、晾干,一碗“秘制”糨糊便诞生了。需要时用水一点点地调开。像澥芝麻酱一样,水不能一次加太多。专家称,这种糨糊能让书叶很容易还原到原来的状态,即达到可逆性原则。
在文献修复组的工作台上,就摆着一碗澥好的“秘制”糨糊,舀起来比面汤还稀。朱振彬解释道,古籍纸张比现在的纸张要薄,为了尽量维持原貌,糨糊不能太稠。用毛笔笔尖往碗里轻轻一蘸,提起来时糨糊滴成一条乳白色的线即为合格。”
![]() |
![]() |
![]() |
个人觉得补的还成。自然光下修补处还挺自然。这样修补,日后如果不满意,喷上水,揭下来也容易。用透明胶的你就悲剧了。
10.22
昨天补的一本,爷爷的旧藏书。书内衬和封皮有点脱节。透明胶部分不记得是我原来补的还是爷爷奶奶补的了。
![]() |
用绵纸补的自然许多。
-----------------------------------------------------------------------------------------------------------------------------------
包好,修补好的书放入书柜书抽屉,又或装箱。里面放上些许天然樟木条/球,妥妥的啦。
最后推荐几个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4MTc5OTY0.html 顶级手艺:古籍修复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4MjM5NzI4.html 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
阅读: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3/10-14/5373899.shtml
《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