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构的技术观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复习思考
在SCOT理论学习过程中,参考的最主要的文献是Bijker关于自行车发展历史的文章。主要的概念:
- 相关社会群体Relevant Social Group:主要是用户和非用户的视角
- 解释柔性Interpretative Flexibility:不同社会群体对于同一技术产物有不同的诠释
- 稳定化Stablization:同一社会群体内,对于某技术产物的诠释达成一致
- 结束Closure:不同社会群体间,对于某技术产物的诠释达成一致
稳定化和结束是用来解释解释柔性如何消失的概念。在《社会建构论的技术观》一书中,作者提到平齐与比克提出两种结束机制:“平齐与比克区分了两种结束机制: 其一是修辞学方式的( r hetor ical ) 结束, 即通过广告或其他一些修辞策略使相关社会群体相信他们的问题被解决了, 从而平息围绕某项技术的冲突。例如, 通过广告宣传“ Facile ” ( 便利) 自行车不仅具有与高轮自行车不相上下的速度, 而且具有比后者更高的安全性, 从而结束了围绕自行车的“ 高轮” 与“ 安全”问题之间的冲突。修辞方式的结束机制意味着没有必要通过通常意义上的技术方案来解决“ 技术” 上的问题。第二种结束机
制是对问题的重新界定( redefinition ) : 转移最初的问题焦点,从而实现对问题的解决。自行车的气体轮胎最初是作为震动问题的解决方案, 但对于自行车运动者来讲, 震动根本不是问题, 而且在当时的公众眼中, 气体轮胎的装配影响了自行车的美感。但是在自行车比赛中, 气体轮胎能提高速度这一事实使人们最终接受了它。这便是对气体轮胎问题的重新界定: 从防震到高速度。”
在课堂中未曾深入分析的是比克后来提出的两个概念:技术框架( technological frame ) 和吸
纳( inclusion)。“这样, 一项人造物的发展过程可以描述为这样一种循环运动: 人造物——— 技术框架——— 相关社会群体——— 新的人造物——— 新的技术框架——— 新的相关社会群体。”
个人认为这个循环运动与技术框架、吸纳的概念,与ANT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的Association Chain以及Enrollment非常像。比克在案例分析时也提到,“在酚醛塑料的案例中, 酚醛塑料——— 而不是赛璐珞——— 在合成塑料市场上的成功, 是因为其吸纳了两个更有权力的行动者: 收音机和汽车产业。”,这也与ANT创建盟友的概念高度相似。如此梳理下来,课程脉络也更为清晰了。
该理论太过强调社会因素对技术发展的影响,并且更适用于解释特定技术发展的历史,这些是经常被批判的局限性。当在我在试图用这个理论解释“Facebook在中国被禁”这一现象时,它用回溯的视角帮助我理解了不同社会群体对于FB的诠释,也给了我充分的不开放FB的理由。然而,我在使用时认为它的局限性在于Users和Non-users是辨识相关社会群体的主要参考标准。但市场环境、政治体制、国情这些制度性的因素并不能很好地被融入SCOT分析中。
再思考的时候,我已经决定把制度性的因素划分为Non-user视角,这也是简化的过程吧。然而这个发现倒是提前引领我进入下一个理论:Institutional Theory。不同的技术使用环境是一种制度,它可以被人的行为所影响并反馈。这个发现还是很有成就感的。然而对于SCOT的应用,我并非驾轻就熟,还需要多多阅读。
- 相关社会群体Relevant Social Group:主要是用户和非用户的视角
- 解释柔性Interpretative Flexibility:不同社会群体对于同一技术产物有不同的诠释
- 稳定化Stablization:同一社会群体内,对于某技术产物的诠释达成一致
- 结束Closure:不同社会群体间,对于某技术产物的诠释达成一致
稳定化和结束是用来解释解释柔性如何消失的概念。在《社会建构论的技术观》一书中,作者提到平齐与比克提出两种结束机制:“平齐与比克区分了两种结束机制: 其一是修辞学方式的( r hetor ical ) 结束, 即通过广告或其他一些修辞策略使相关社会群体相信他们的问题被解决了, 从而平息围绕某项技术的冲突。例如, 通过广告宣传“ Facile ” ( 便利) 自行车不仅具有与高轮自行车不相上下的速度, 而且具有比后者更高的安全性, 从而结束了围绕自行车的“ 高轮” 与“ 安全”问题之间的冲突。修辞方式的结束机制意味着没有必要通过通常意义上的技术方案来解决“ 技术” 上的问题。第二种结束机
制是对问题的重新界定( redefinition ) : 转移最初的问题焦点,从而实现对问题的解决。自行车的气体轮胎最初是作为震动问题的解决方案, 但对于自行车运动者来讲, 震动根本不是问题, 而且在当时的公众眼中, 气体轮胎的装配影响了自行车的美感。但是在自行车比赛中, 气体轮胎能提高速度这一事实使人们最终接受了它。这便是对气体轮胎问题的重新界定: 从防震到高速度。”
在课堂中未曾深入分析的是比克后来提出的两个概念:技术框架( technological frame ) 和吸
纳( inclusion)。“这样, 一项人造物的发展过程可以描述为这样一种循环运动: 人造物——— 技术框架——— 相关社会群体——— 新的人造物——— 新的技术框架——— 新的相关社会群体。”
个人认为这个循环运动与技术框架、吸纳的概念,与ANT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的Association Chain以及Enrollment非常像。比克在案例分析时也提到,“在酚醛塑料的案例中, 酚醛塑料——— 而不是赛璐珞——— 在合成塑料市场上的成功, 是因为其吸纳了两个更有权力的行动者: 收音机和汽车产业。”,这也与ANT创建盟友的概念高度相似。如此梳理下来,课程脉络也更为清晰了。
该理论太过强调社会因素对技术发展的影响,并且更适用于解释特定技术发展的历史,这些是经常被批判的局限性。当在我在试图用这个理论解释“Facebook在中国被禁”这一现象时,它用回溯的视角帮助我理解了不同社会群体对于FB的诠释,也给了我充分的不开放FB的理由。然而,我在使用时认为它的局限性在于Users和Non-users是辨识相关社会群体的主要参考标准。但市场环境、政治体制、国情这些制度性的因素并不能很好地被融入SCOT分析中。
再思考的时候,我已经决定把制度性的因素划分为Non-user视角,这也是简化的过程吧。然而这个发现倒是提前引领我进入下一个理论:Institutional Theory。不同的技术使用环境是一种制度,它可以被人的行为所影响并反馈。这个发现还是很有成就感的。然而对于SCOT的应用,我并非驾轻就熟,还需要多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