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国志展”归国汇报展观后有感
在国人语境里,“三国”是个含义丰富的词汇,既有空间感也有时间感,既特指公元3世纪中跨越70多年的那段历史时期(公元208-280年),又泛指了在此时期中所发生的种种人与事。在流光逝去的1800年后,这个词汇所包涵的内容远远超越了历史的真相,所传递而来的信息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到尊崇贬抑赞叹惋惜等种种情感。“三国”对于许多人而言,不啻为一个深刻的文化符号,镌刻在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记忆里。换言之,它已成为中国的一种植根于心的情结。
比国人更具“三国”情结的当属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或许你会说这是某款同名游戏引起的热潮,但事实远非于此。公元3世纪中叶,中日思想文化交流萌芽兴起,中华文明的时代精髓以典籍、制造技艺等方式流向日本,为日本的社会制度鼎革酝酿奠下了根基。中日之间文化交流(实际上是文化输入)滥觞于三国时代这一史实,在很大程度上将“三国”情结深深打烙在了具有深厚文化意识的当今日本社会和国民心中,由此便不难理解“三国”题材系列游戏在日本市场上的久盛不衰——对日本国民而言,这实在是一份隐含着文化认同因素的厚礼。
因此,“三国”无疑是在中日两国社会文化中具有普遍认知和共同兴趣的题材,以“三国”为主题所策划组织的展览更是一个集中释放两国文化中“三国”情结的有效切口。从这一意义上讲,“大三国志展”仅其策划便已成功了一半,可谓众望所归。
但成功的另一半还在于内容的呈现,这就是展览从策划到实现的过程。坦白说,就这一点来看,在以归国汇报展名义组织的“大三国志展”上海站展览中,很难令人领略到其在日本原展时万人瞩目的魅力。原因有三:展览内容与信息的不对称;展览组织仓促而就;展览制作细节粗糙。
在“大三国志展”归国汇报展的门票上对此次展览的意义有如下阐述:“我们真正了解三国吗?……通过此次展览,我们希望您能对三国历史有一个真实且清晰的认识……"根据展览的这一意义阐述,结构分为“《三国志》传统文化与文物”、“小说《三国演义》近现代文学艺术”两大篇章,前者由“三国时代政治与经济”、“生活与文化”、“英雄足迹”构成,后者则以编年为序,展现了《三国演义》故事的重点情节。从这个展览结构中不难发现,要实现展览的预设意义,其关键在于第一章节中对三国历史和社会的复原。但遗憾的是,整个展览在良好的框架结构中出现了内容和信息的严重不对称:第一部分对三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展现得不到展品及辅助信息的充填,致使大量应该由此内容结构发散出的信息点完全缺失;而在第二部分中,这个问题的解决乃得益于《三国演义》故事在中国的家喻户晓。在关键章节上的展览内容和信息的不对称使展览偏离了其组织意义,甚或使我感到,假如这个展览不要把自己的立意拔到认识历史的高度、而仅仅就是“看三国、说三国、品三国”,那样所带来的观后失落感或许还不至如此之重吧。
据介绍,“大三国志展”的筹办用了三年多时间,筹办者踏遍三国故迹,遍访各地博物馆以求精品,这种认真和艰辛是很值得敬佩和借鉴的;另一方面,日本社会和国民对待文化展览的尊重态度也使我相信,“大三国志展”在日本的原展当是精品之作。反观上海站的汇报展,无论是展陈组织还是展览制作(据了解仅用了10天),都难以令人满意。比如:展览中借展的国家一级文物不在少数,对于这些借展文物的安保措施也不够级别。最为夸张的是,仅是开幕第二天,一些展品的说明牌就已经破损,组织方对此的解释是:这些展牌大多是从日本直接运回来的,有破损属于正常。如果是这样,那么这场展览的质量是否能对得起一张门票30元的价格呢?
在博物馆和展览文化尚未普及的中国,巡回展的组织和制作更是一个富有挑战的领域,除了国家级大型博物馆拥有相应的资源和能力,绝大多数博物馆和文化机构还欠缺从主题策划到实施运作的各方面经验。以巡回展方式组织的“大三国志展”归国汇报展无疑是这个领域的一次积极实践,从这个层面上说,我还是为它的举办感到高兴的。
比国人更具“三国”情结的当属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或许你会说这是某款同名游戏引起的热潮,但事实远非于此。公元3世纪中叶,中日思想文化交流萌芽兴起,中华文明的时代精髓以典籍、制造技艺等方式流向日本,为日本的社会制度鼎革酝酿奠下了根基。中日之间文化交流(实际上是文化输入)滥觞于三国时代这一史实,在很大程度上将“三国”情结深深打烙在了具有深厚文化意识的当今日本社会和国民心中,由此便不难理解“三国”题材系列游戏在日本市场上的久盛不衰——对日本国民而言,这实在是一份隐含着文化认同因素的厚礼。
因此,“三国”无疑是在中日两国社会文化中具有普遍认知和共同兴趣的题材,以“三国”为主题所策划组织的展览更是一个集中释放两国文化中“三国”情结的有效切口。从这一意义上讲,“大三国志展”仅其策划便已成功了一半,可谓众望所归。
但成功的另一半还在于内容的呈现,这就是展览从策划到实现的过程。坦白说,就这一点来看,在以归国汇报展名义组织的“大三国志展”上海站展览中,很难令人领略到其在日本原展时万人瞩目的魅力。原因有三:展览内容与信息的不对称;展览组织仓促而就;展览制作细节粗糙。
在“大三国志展”归国汇报展的门票上对此次展览的意义有如下阐述:“我们真正了解三国吗?……通过此次展览,我们希望您能对三国历史有一个真实且清晰的认识……"根据展览的这一意义阐述,结构分为“《三国志》传统文化与文物”、“小说《三国演义》近现代文学艺术”两大篇章,前者由“三国时代政治与经济”、“生活与文化”、“英雄足迹”构成,后者则以编年为序,展现了《三国演义》故事的重点情节。从这个展览结构中不难发现,要实现展览的预设意义,其关键在于第一章节中对三国历史和社会的复原。但遗憾的是,整个展览在良好的框架结构中出现了内容和信息的严重不对称:第一部分对三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展现得不到展品及辅助信息的充填,致使大量应该由此内容结构发散出的信息点完全缺失;而在第二部分中,这个问题的解决乃得益于《三国演义》故事在中国的家喻户晓。在关键章节上的展览内容和信息的不对称使展览偏离了其组织意义,甚或使我感到,假如这个展览不要把自己的立意拔到认识历史的高度、而仅仅就是“看三国、说三国、品三国”,那样所带来的观后失落感或许还不至如此之重吧。
据介绍,“大三国志展”的筹办用了三年多时间,筹办者踏遍三国故迹,遍访各地博物馆以求精品,这种认真和艰辛是很值得敬佩和借鉴的;另一方面,日本社会和国民对待文化展览的尊重态度也使我相信,“大三国志展”在日本的原展当是精品之作。反观上海站的汇报展,无论是展陈组织还是展览制作(据了解仅用了10天),都难以令人满意。比如:展览中借展的国家一级文物不在少数,对于这些借展文物的安保措施也不够级别。最为夸张的是,仅是开幕第二天,一些展品的说明牌就已经破损,组织方对此的解释是:这些展牌大多是从日本直接运回来的,有破损属于正常。如果是这样,那么这场展览的质量是否能对得起一张门票30元的价格呢?
在博物馆和展览文化尚未普及的中国,巡回展的组织和制作更是一个富有挑战的领域,除了国家级大型博物馆拥有相应的资源和能力,绝大多数博物馆和文化机构还欠缺从主题策划到实施运作的各方面经验。以巡回展方式组织的“大三国志展”归国汇报展无疑是这个领域的一次积极实践,从这个层面上说,我还是为它的举办感到高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