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
关于阅读,个人看来,应该是一个很高雅的智力活动,捧着一本大部头的名著在某个优雅的环境中细细品味,说得虚一点就是物我不分的境界。然而,这里说的“阅读”,泛指看书、审阅文件、朗读诵读等,甚至包括考试用的教材,比如为参加出版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考试而看的那两三本教材。说到教材,也许很多人表现出满脸的鄙夷,但是个人看来,对于一个几乎从没接触相关专业的人来说,看教材才是最好的入门途径【所以称之为教材】。
阅读,应该做到眼到、心到,还有手到,即做笔记。粗略看来,笔记或者是在原书上圈圈点点,或者是誊写到专门的笔记本里。当然,随着文字载体的多元化,做笔记的形式也会多元化。这里,姑且只说传统的笔记,就是誊写到专门的笔记本里。曾经很好奇,别人阅读时都是怎么做笔记的,或者都会写什么呢?自己最初的读书笔记,应该完全是一种誊写。依稀记得那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要教我们唱歌,但要抄歌词,所以提倡自己动手做笔记本。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把一叠合适的A4纸张裁切成32开左右的开本,然后用针线缝起来【类似线装本】就做成了。后来,语文老师又提倡我们做读书笔记,仍然是自己制作笔记本。笔记的封面弄得很漂亮,画上自己喜欢的画儿,或者干脆找漂亮的卡片纸做封面。其实也没什么可写,更加不会写什么读后感之类,就是看书时觉得那些文字优美,那些话看起来像格言、名言的,就誊写在笔记本里。到现在就记得当时一个同学抄的一句话:做菜要尝尝,做事要想想。长年累月的,也抄了厚厚的一本。当然,至今是不知所踪了。很惭愧,如今看书还经常采用这样的做法,唯一多的就是能写下自己的疑问,或者辩驳,并用括号标示。深究起来,阅读笔记做的量真的很少,因为阅读量不够,下笔总得想写点自己的东西但觉得不够格,结果就还停留在原始状态。【流水账的日记倒是有两三本了,但连重看的勇气都没有,可知流水账有多招人嫌。】但是,庆幸的是,还有动笔冲动。由于自己是一个后知后觉的人,做笔记就更加有必要了。
阅读时坚持做笔记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当然,与阅读相关的习惯还会五花八门,或者说是一些癖好,比如苛求环境。有些人对于阅读的环境特别不讲究,随时随地都能阅读,正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的习惯有好也有坏。在路上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偶有坐在家长自行车、三轮车后面的孩子还能专心看书呢。旁人看着有点揪心,就生怕出点啥事儿,对眼睛也不好。说到这里,想起了小时候听到关于勤奋读书的轶事。村里有一个大姐姐,每次上茅厕都捧着一本书,半天出不来。她的妈妈实在是着急,因为还有很多农活儿等着姑娘帮忙呢,怎么上茅厕一点动静都没有。一问,才知道在茅厕看书入迷了,把农活儿都忘了。后被村里的人津津乐道,母亲还时常在我们耳边唠叨,言外之意就是希望我们都向那个大姐姐学习,因为大姐姐当时真考上师范学校了。在当时的村里人看来,那真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那意味着,将来当老师,吃公家饭。可知,他们还停留在包分配的时代里。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我们上茅厕带本书时被母亲制止了,因为有更多的农活儿等着呢。再到后来,母亲觉得上茅厕耽误太久对身体不好,所以也早已不提那事儿了。如今的阅读习惯,还真有点癖好。阅读的地方绝对不能选择家里,容易转移注意力,最好也别带手机。前几年阅读倒是比现在强多了,虽然有一段时间因工作来回辗转,但仍然能坚持阅读。如今境况稍有改善,阅读的良好习惯却无踪影,真是愧疚得很。如果一定要说个理想的阅读环境,只非国图、学校莫属了。前者安静,书也多,还有免费的水、厕所,但周边没有饭馆:读书人真的不食人间烟火么。后者除了自己带书,其他条件是差不多,且吃饭容易解决。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地方是真的清静,看书都觉得时间飞快,且让人觉得时不我待,恨不得把所有的书都啃成自己的。
那,这几段絮叨的文字就算阅读笔记和记事吧,简称阅读记。
阅读,应该做到眼到、心到,还有手到,即做笔记。粗略看来,笔记或者是在原书上圈圈点点,或者是誊写到专门的笔记本里。当然,随着文字载体的多元化,做笔记的形式也会多元化。这里,姑且只说传统的笔记,就是誊写到专门的笔记本里。曾经很好奇,别人阅读时都是怎么做笔记的,或者都会写什么呢?自己最初的读书笔记,应该完全是一种誊写。依稀记得那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要教我们唱歌,但要抄歌词,所以提倡自己动手做笔记本。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把一叠合适的A4纸张裁切成32开左右的开本,然后用针线缝起来【类似线装本】就做成了。后来,语文老师又提倡我们做读书笔记,仍然是自己制作笔记本。笔记的封面弄得很漂亮,画上自己喜欢的画儿,或者干脆找漂亮的卡片纸做封面。其实也没什么可写,更加不会写什么读后感之类,就是看书时觉得那些文字优美,那些话看起来像格言、名言的,就誊写在笔记本里。到现在就记得当时一个同学抄的一句话:做菜要尝尝,做事要想想。长年累月的,也抄了厚厚的一本。当然,至今是不知所踪了。很惭愧,如今看书还经常采用这样的做法,唯一多的就是能写下自己的疑问,或者辩驳,并用括号标示。深究起来,阅读笔记做的量真的很少,因为阅读量不够,下笔总得想写点自己的东西但觉得不够格,结果就还停留在原始状态。【流水账的日记倒是有两三本了,但连重看的勇气都没有,可知流水账有多招人嫌。】但是,庆幸的是,还有动笔冲动。由于自己是一个后知后觉的人,做笔记就更加有必要了。
阅读时坚持做笔记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当然,与阅读相关的习惯还会五花八门,或者说是一些癖好,比如苛求环境。有些人对于阅读的环境特别不讲究,随时随地都能阅读,正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的习惯有好也有坏。在路上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偶有坐在家长自行车、三轮车后面的孩子还能专心看书呢。旁人看着有点揪心,就生怕出点啥事儿,对眼睛也不好。说到这里,想起了小时候听到关于勤奋读书的轶事。村里有一个大姐姐,每次上茅厕都捧着一本书,半天出不来。她的妈妈实在是着急,因为还有很多农活儿等着姑娘帮忙呢,怎么上茅厕一点动静都没有。一问,才知道在茅厕看书入迷了,把农活儿都忘了。后被村里的人津津乐道,母亲还时常在我们耳边唠叨,言外之意就是希望我们都向那个大姐姐学习,因为大姐姐当时真考上师范学校了。在当时的村里人看来,那真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那意味着,将来当老师,吃公家饭。可知,他们还停留在包分配的时代里。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我们上茅厕带本书时被母亲制止了,因为有更多的农活儿等着呢。再到后来,母亲觉得上茅厕耽误太久对身体不好,所以也早已不提那事儿了。如今的阅读习惯,还真有点癖好。阅读的地方绝对不能选择家里,容易转移注意力,最好也别带手机。前几年阅读倒是比现在强多了,虽然有一段时间因工作来回辗转,但仍然能坚持阅读。如今境况稍有改善,阅读的良好习惯却无踪影,真是愧疚得很。如果一定要说个理想的阅读环境,只非国图、学校莫属了。前者安静,书也多,还有免费的水、厕所,但周边没有饭馆:读书人真的不食人间烟火么。后者除了自己带书,其他条件是差不多,且吃饭容易解决。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地方是真的清静,看书都觉得时间飞快,且让人觉得时不我待,恨不得把所有的书都啃成自己的。
那,这几段絮叨的文字就算阅读笔记和记事吧,简称阅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