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或巴黎
阳朔或巴黎 - [A love song to Melinda]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sleepwithpostdoctor.blogbus.com/logs/37260787.html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循规蹈矩的一面,所以,我们才需要那些偶然的ESCAPE, 从现实生活中逃离一下。我和MELINDA会常ESCAPE到杭州去。经常是旅行淡季的周末去,初冬,初春的周末,或者是旅行旺季的工作日去。不喜欢游人如织,喜欢山脚下的那些小街。南方微雨中的斑白的墙,墨黑色的瓦,绿茵茵的树。有些小饭馆,会打开门的那种,坐在长凳上,面朝低缓的山,细雨倾泻下来,那种小馆是做农家菜的,只有几张桌子,店员会热情很多。对于我这样一个北方佬,这种感觉很江南。要雨蒙蒙的,无雨不江南。
再远的ESCAPE可以去桂林,阳朔。有一年的五月在阳朔呆了一周,山水相间的地方,骑着双人自行车,在乡间小路,很多当地村妇卖用鲜花编成的帽子。还有桂林当地的米粉店,有非常正宗的那种,饭馆里的碗是搪瓷的,淳朴又怀旧,三五块钱可以吃的很尽兴,天下最好的米粉,放很多辣酱。
阳朔或许是个逃离的好地方,好像有一些厌倦了大城市循规蹈矩生活的人,去那里开个小馆,悠哉游哉,那些ESCAPE的人里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
我们的生活方式总是有局限性的。要是你打破了这个局限,你会被下一个局限而局限,如此周而复始,有一天你会觉得生活本身就是这么种局限。你没有在你的局限里找到你的爱,去安静的体会生命其它美好时刻,你就只能放弃生活了。也许,很多艺术家的终结方式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结果,像海明威。
“革命之路”里的四月也是这样的人。她厌倦了丈夫弗兰克在公司赚钱、她做家庭主妇和蹩脚演员的生活。她的逃离方式是,设想和弗兰克去巴黎,她工作,弗兰克去重新寻找他喜欢做的事情。弗兰克爱四月胜过四月爱他。弗兰克虽然也感觉到生活中有让他不舒服的沉闷,但是也实在不知道去巴黎能不能彻底改变什么,虽然巴黎是个浪漫,自由,闲散,物价低廉的地方。可是,弗兰克想挽救和四月的爱情,而四月声称去巴黎就可以搞定了。那是革命之路吗?假如是一对上海三十年代的青年夫妻,他们要去延安?革命之路?好像历史书上说,那是革命之路。
真的是吗?巴黎和爱情有关吗?这世界上应该没有哪个城市可以拯救一桩爱情的。即使是倾城之恋,那也是,个人命运和历史变革的极大巧合。令一个城市倾覆的爱情少之又少,令爱情峰回路转的城市恐怕也是子虚乌有。
四月是不应该结婚的女人,她天性不喜欢被局限,而婚姻是最持久的局限。很多男人或许会爱她,她美丽,有才情,有激情,有性情,有梦想。你和她可以相爱,但是和她厮守终生是不现实的。她唯一让自己感到生命的方式就是变换,她以为那是冲出藩篱的唯一出口。可是,变换到巴黎,弗兰克还会是弗兰克,也许给不了她那种“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爱情了。
像四月这样的有“局限生活”恐惧症的,应该每三五年换一次爱情,或许下一次爱情会把她带到另一个城市,一个更富有浪漫主义的男人那里。总之,她的悲剧和弗兰克应该是无关的。她也许在承诺婚姻之前,意识到自己不喜欢婚姻这种持久的局限。她三两年后会很不舒服,又不知道怎么去ESCAPE。
也有其它的ESCAPE的方式,我有两个台湾同事是对夫妻,妻子在台湾,丈夫在广东,有次开会一起吃早餐,我喜欢和这对夫妻开玩笑,很流畅,亦真亦假的玩笑。他们也玩笑,说,两地分居是为了挽救婚姻,或者令婚姻持续。我当时以为是玩笑。后来,间接知道,原来是真的。所以,另一种ESCAPE常见方式是,两地分居。
婚姻应该不是藩篱。四月的天性有艺术家的狂躁,那顿平静的早餐是狂躁爆发以前的最宁静的时候。你要是经历过夏季风暴,你会知道风暴来临前那种出奇的宁静。四月的那次溢满微笑的早餐就是那种宁静。要是上帝可以乱点鸳鸯,应该把她介绍给西班牙的画家驴。男艺术家可以让她的狂躁都彻底释放出来,就不会被压抑得沉闷而死。
那么,我们怎么选择我们的革命之路呢?据说,导演想探寻的主题之一是:是否可以让一对男女不分离而让爱情重获新生。
也许,电影的答案是否定。但是,生活里多数的婚姻爱情都是这么去ESCAPE的:杭州细雨里的依山小街。再么,阳朔或巴黎。
这样已经很好了。
http://sleepwithpostdoctor.blogbus.com/logs/37260787.html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循规蹈矩的一面,所以,我们才需要那些偶然的ESCAPE, 从现实生活中逃离一下。我和MELINDA会常ESCAPE到杭州去。经常是旅行淡季的周末去,初冬,初春的周末,或者是旅行旺季的工作日去。不喜欢游人如织,喜欢山脚下的那些小街。南方微雨中的斑白的墙,墨黑色的瓦,绿茵茵的树。有些小饭馆,会打开门的那种,坐在长凳上,面朝低缓的山,细雨倾泻下来,那种小馆是做农家菜的,只有几张桌子,店员会热情很多。对于我这样一个北方佬,这种感觉很江南。要雨蒙蒙的,无雨不江南。
再远的ESCAPE可以去桂林,阳朔。有一年的五月在阳朔呆了一周,山水相间的地方,骑着双人自行车,在乡间小路,很多当地村妇卖用鲜花编成的帽子。还有桂林当地的米粉店,有非常正宗的那种,饭馆里的碗是搪瓷的,淳朴又怀旧,三五块钱可以吃的很尽兴,天下最好的米粉,放很多辣酱。
阳朔或许是个逃离的好地方,好像有一些厌倦了大城市循规蹈矩生活的人,去那里开个小馆,悠哉游哉,那些ESCAPE的人里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
我们的生活方式总是有局限性的。要是你打破了这个局限,你会被下一个局限而局限,如此周而复始,有一天你会觉得生活本身就是这么种局限。你没有在你的局限里找到你的爱,去安静的体会生命其它美好时刻,你就只能放弃生活了。也许,很多艺术家的终结方式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结果,像海明威。
“革命之路”里的四月也是这样的人。她厌倦了丈夫弗兰克在公司赚钱、她做家庭主妇和蹩脚演员的生活。她的逃离方式是,设想和弗兰克去巴黎,她工作,弗兰克去重新寻找他喜欢做的事情。弗兰克爱四月胜过四月爱他。弗兰克虽然也感觉到生活中有让他不舒服的沉闷,但是也实在不知道去巴黎能不能彻底改变什么,虽然巴黎是个浪漫,自由,闲散,物价低廉的地方。可是,弗兰克想挽救和四月的爱情,而四月声称去巴黎就可以搞定了。那是革命之路吗?假如是一对上海三十年代的青年夫妻,他们要去延安?革命之路?好像历史书上说,那是革命之路。
真的是吗?巴黎和爱情有关吗?这世界上应该没有哪个城市可以拯救一桩爱情的。即使是倾城之恋,那也是,个人命运和历史变革的极大巧合。令一个城市倾覆的爱情少之又少,令爱情峰回路转的城市恐怕也是子虚乌有。
四月是不应该结婚的女人,她天性不喜欢被局限,而婚姻是最持久的局限。很多男人或许会爱她,她美丽,有才情,有激情,有性情,有梦想。你和她可以相爱,但是和她厮守终生是不现实的。她唯一让自己感到生命的方式就是变换,她以为那是冲出藩篱的唯一出口。可是,变换到巴黎,弗兰克还会是弗兰克,也许给不了她那种“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爱情了。
像四月这样的有“局限生活”恐惧症的,应该每三五年换一次爱情,或许下一次爱情会把她带到另一个城市,一个更富有浪漫主义的男人那里。总之,她的悲剧和弗兰克应该是无关的。她也许在承诺婚姻之前,意识到自己不喜欢婚姻这种持久的局限。她三两年后会很不舒服,又不知道怎么去ESCAPE。
也有其它的ESCAPE的方式,我有两个台湾同事是对夫妻,妻子在台湾,丈夫在广东,有次开会一起吃早餐,我喜欢和这对夫妻开玩笑,很流畅,亦真亦假的玩笑。他们也玩笑,说,两地分居是为了挽救婚姻,或者令婚姻持续。我当时以为是玩笑。后来,间接知道,原来是真的。所以,另一种ESCAPE常见方式是,两地分居。
婚姻应该不是藩篱。四月的天性有艺术家的狂躁,那顿平静的早餐是狂躁爆发以前的最宁静的时候。你要是经历过夏季风暴,你会知道风暴来临前那种出奇的宁静。四月的那次溢满微笑的早餐就是那种宁静。要是上帝可以乱点鸳鸯,应该把她介绍给西班牙的画家驴。男艺术家可以让她的狂躁都彻底释放出来,就不会被压抑得沉闷而死。
那么,我们怎么选择我们的革命之路呢?据说,导演想探寻的主题之一是:是否可以让一对男女不分离而让爱情重获新生。
也许,电影的答案是否定。但是,生活里多数的婚姻爱情都是这么去ESCAPE的:杭州细雨里的依山小街。再么,阳朔或巴黎。
这样已经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