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名中存在 (to exist in the nameless)- 評阿甘本的“論潛能”
此論文集涵蓋了藝術史、猶太教、文學批評等領域,以歷史,語言和potentiality (dunamis)為紅線,駁雜而有序地匯聚在一起。從柏拉圖到Deleuze, 尤其是其古典語文修養和功底令人嘆服。雖沒有形成體系化的學説理論,但在對古希腊哲學(Plato and Aristotle), 黑格爾、 海德格爾和德裏達的解讀中,一些觀點還是一以貫之,可見是他的哲學支柱。與筆者的研究有重合之處,以下將細緻討論。
1. 古典哲學裏的物本身(the thing itself,to pragma auto )與邏各斯(logos)之間的關係,以及本源(archy)和前設(pre/supposition)的問題,阿甘本通過回到名稱,書寫,理性nous的觸摸(thigein)等思想,挖掘出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思想内部褶皺中的潛能,回應了現代性哲學危機對傳統的質疑,又沒有落入形而上的窠臼。他的觀點, logos的去蔽(alytheia)與開放性是無法解釋的,是深淵性的,而這個開放性本身是自身退隱的,不顯現的。 這個很海德格爾,為他下面的解讀打下鋪墊。對柏拉圖第七封信,343a的五種認知方式的解讀,從語文學的角度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保持住了物自體(to pragma auto)與知識的差別,另一個方面又迴避了不可知論和神秘主義,進而和理念論聯係起來。只是不知Derrida讀到這种解釋會怎麽回應。(這篇關於物自體的文章是獻給德裏達的)。
There is logos, or better, es gibt die Sprache. 邏各斯之光與事物的無蔽是以一種無名的方式先在的,尤其是先於邏輯判斷, 像無所區分的打穀場(threshing floor)和空白的畫布(tabula rasa), 還有Timaeus里的腊和未被書寫的沙灘。這種存在的先行的敞開性才是logos的潛能的源泉(p.108)。或許沿著這個思路,那個無人稱的es,there更加原初呢。可惜Agamben并沒有這麽空-無。
2. 阿甘本從語言學甚至詞法入手,來審視哲學與語言之間的關係,觸及到了西方哲學源起和核心處的敏感問題. Se, self, sich, he (Greek), 這個反身代詞(re-flexive)實際上是沒有第一格的(nominative)。黑格爾的ab-solute與海德格爾的er-eign-is里都與這個詞有關。後者不是絕對精神的目的論似的回歸自身的運動,而是擺脫了有限無限二元對立后的有限性自身和其本真性(finitude in itself and propriety. Zur sache des denkens, 58,44)。此處,阿甘本展開對海德格爾晚期文本時間與存在裏的ereignis與ent-eignis的精彩解讀:ereignis並不是歷史性的,并與ent-eignis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有醉心于存在歷史seinsgeschichte的同學這裡可能會很失望的)。就像從形而上學對存在的遺忘(seinsvergessenheit)走出,並不簡單意味著蘇醒過來(erwachen). 這個走出遺忘同時也是ent-wachen (unawakening,) (去-醒?這個詞的英語法語翻譯也很難的,經常翻錯了p.299)。就像去蔽a-lytheia不是否定lethe, 而是另一種方式重新進入遺忘,重新踏入柏拉圖的遺忘之河(lethe), 所謂的知其白,守其黑。成其自身er-eignen同時也是把自身抛出和離棄,ab-andonment , 這裡阿甘本更多是在解讀自己了(134f, 203.)
至於ereignis什麽意義上是非歷史性的,非命運性的(geschicklos), Agamben的解釋是在存在的歷史的終結處,存在已經窮盡了各種形式(figures)和其遺忘, 所以存在作爲ereignis已經不再決定思想某一時期的具體命運了(Geschick, destiny), 只剩下沒有命運的純粹的自我命定了(self-destining without destiny, p.131). 如同es gibt, 這個無名的給出是超越各種歷史性的具體的禮物及其遺忘的形式的。這種解讀很有洞見,也可自圓其説。當然筆者對此處的無名和非歷史性還有更具體和東方的解釋。
3. 在我們這個西方技術理性控制全球,連政客都意識到軟實力(soft power)的重要性的時代, 是應該如阿甘本那樣重新突出潛能和可能性。
“褫奪(privation, steresis)像是一張臉(eidos)“, (p.180) 從這個不尋常的亞里士多德的翻譯就可以看出Agamben的取向。 潛能(dunamis)位于現實性與無之間,總是與“不能”adynamis連在一起。潛意味著缺和隱而不發,但這個本體論上的缺失卻是人類自由的前提:我們並不只是在光明中觀看,經歷了黑暗,我們才能體會自由的深淵的敞開性。同樣,無聊(lange-weile,無-為)是打通自由的基本情調之一,如海德格爾所言。潛的非現實性還意味著接納和承受的被動性(δεχομαι),虛懷若谷方能吐故納新。簡而言之,可能性大於現實性,並永遠不能擺脫不可能性和偶然性。
亞里士多德那裏dunamis是與感覺和材質相提並論的,不過還是與形式和現實(energeia)連在一起。阿甘本卻突出plotin的物質(matter, 217f), 德裏達的蹤跡,柏拉圖的chora, 和海德格爾的激情(Leiden-schaft)與愛的被動性,以及Melville的小説Bartleby裏的偶然性,打開了潛能的幾個維度,同時為我們將來的思考留下了路標。
1. 古典哲學裏的物本身(the thing itself,to pragma auto )與邏各斯(logos)之間的關係,以及本源(archy)和前設(pre/supposition)的問題,阿甘本通過回到名稱,書寫,理性nous的觸摸(thigein)等思想,挖掘出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思想内部褶皺中的潛能,回應了現代性哲學危機對傳統的質疑,又沒有落入形而上的窠臼。他的觀點, logos的去蔽(alytheia)與開放性是無法解釋的,是深淵性的,而這個開放性本身是自身退隱的,不顯現的。 這個很海德格爾,為他下面的解讀打下鋪墊。對柏拉圖第七封信,343a的五種認知方式的解讀,從語文學的角度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保持住了物自體(to pragma auto)與知識的差別,另一個方面又迴避了不可知論和神秘主義,進而和理念論聯係起來。只是不知Derrida讀到這种解釋會怎麽回應。(這篇關於物自體的文章是獻給德裏達的)。
There is logos, or better, es gibt die Sprache. 邏各斯之光與事物的無蔽是以一種無名的方式先在的,尤其是先於邏輯判斷, 像無所區分的打穀場(threshing floor)和空白的畫布(tabula rasa), 還有Timaeus里的腊和未被書寫的沙灘。這種存在的先行的敞開性才是logos的潛能的源泉(p.108)。或許沿著這個思路,那個無人稱的es,there更加原初呢。可惜Agamben并沒有這麽空-無。
2. 阿甘本從語言學甚至詞法入手,來審視哲學與語言之間的關係,觸及到了西方哲學源起和核心處的敏感問題. Se, self, sich, he (Greek), 這個反身代詞(re-flexive)實際上是沒有第一格的(nominative)。黑格爾的ab-solute與海德格爾的er-eign-is里都與這個詞有關。後者不是絕對精神的目的論似的回歸自身的運動,而是擺脫了有限無限二元對立后的有限性自身和其本真性(finitude in itself and propriety. Zur sache des denkens, 58,44)。此處,阿甘本展開對海德格爾晚期文本時間與存在裏的ereignis與ent-eignis的精彩解讀:ereignis並不是歷史性的,并與ent-eignis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有醉心于存在歷史seinsgeschichte的同學這裡可能會很失望的)。就像從形而上學對存在的遺忘(seinsvergessenheit)走出,並不簡單意味著蘇醒過來(erwachen). 這個走出遺忘同時也是ent-wachen (unawakening,) (去-醒?這個詞的英語法語翻譯也很難的,經常翻錯了p.299)。就像去蔽a-lytheia不是否定lethe, 而是另一種方式重新進入遺忘,重新踏入柏拉圖的遺忘之河(lethe), 所謂的知其白,守其黑。成其自身er-eignen同時也是把自身抛出和離棄,ab-andonment , 這裡阿甘本更多是在解讀自己了(134f, 203.)
至於ereignis什麽意義上是非歷史性的,非命運性的(geschicklos), Agamben的解釋是在存在的歷史的終結處,存在已經窮盡了各種形式(figures)和其遺忘, 所以存在作爲ereignis已經不再決定思想某一時期的具體命運了(Geschick, destiny), 只剩下沒有命運的純粹的自我命定了(self-destining without destiny, p.131). 如同es gibt, 這個無名的給出是超越各種歷史性的具體的禮物及其遺忘的形式的。這種解讀很有洞見,也可自圓其説。當然筆者對此處的無名和非歷史性還有更具體和東方的解釋。
3. 在我們這個西方技術理性控制全球,連政客都意識到軟實力(soft power)的重要性的時代, 是應該如阿甘本那樣重新突出潛能和可能性。
“褫奪(privation, steresis)像是一張臉(eidos)“, (p.180) 從這個不尋常的亞里士多德的翻譯就可以看出Agamben的取向。 潛能(dunamis)位于現實性與無之間,總是與“不能”adynamis連在一起。潛意味著缺和隱而不發,但這個本體論上的缺失卻是人類自由的前提:我們並不只是在光明中觀看,經歷了黑暗,我們才能體會自由的深淵的敞開性。同樣,無聊(lange-weile,無-為)是打通自由的基本情調之一,如海德格爾所言。潛的非現實性還意味著接納和承受的被動性(δεχομαι),虛懷若谷方能吐故納新。簡而言之,可能性大於現實性,並永遠不能擺脫不可能性和偶然性。
亞里士多德那裏dunamis是與感覺和材質相提並論的,不過還是與形式和現實(energeia)連在一起。阿甘本卻突出plotin的物質(matter, 217f), 德裏達的蹤跡,柏拉圖的chora, 和海德格爾的激情(Leiden-schaft)與愛的被動性,以及Melville的小説Bartleby裏的偶然性,打開了潛能的幾個維度,同時為我們將來的思考留下了路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