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之心不死
上了研究生以后,发现身边刚进入电影的人突然多了起来。我有点不知所措了。 首先是对电影这个东西的认识。 上课老师们永远都在讲着这个话题。但真正在电影里的人又有多少?做研究是另一码事,我说的是血液里流淌着电影的人。入学考试什么也证明不了,只能说先让你进入电影学院。而进入电影,很难。 在电影里面的人和外面的人对电影的看法当然不同。即使是同在电影里面的人们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因为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角度也会不同。这就是视角。对于里面的人,电影是作品,是一群人通过努力得到的结果。对于外面的人,电影是神秘的,就算学过也无法真正懂它。 其次是对电影的修养。 修养这个东西很难说,其实既是时间的累积,更是思考的累积。如果光有时间,没有思考,或者只有思考没有时间积累,同样什么都没有。记得研究生开学课上某剧作老师讲到,大人学钢琴很快,但忘得也快。但小孩子就不一样,慢,但是一辈子不会忘。研究生跟本科生就是这个道理。就像我现在的专业,就是在考研的时候一股脑补的,忘得超级快。但还好我是个本科生,还好我从大一就爱这个专业。转行真的很难,尤其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不低。所以一定要坚持下去,终究会弥补过来的! 刚刚从MOMA回到家里,思绪还沉浸在不错的小片中。《我们的差异》德国影展,精致简单,却不失趣味和思考。其实电影就是这样,它是表达思想的载体。浅的深的积极的消极的。电影外的人只能看到皮毛,无法在过程中接受到所有表达的信息,无法通过这些信息理解作者的想法和思考。说实在的,商业片和艺术片虽然分类,但其实界限并不一定那么明显,商业片也可以有很多艺术的手法,只是去使用多数人们更加接受的方式。艺术片也可以用大众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但它也是该极端地坚持自我的表达,毕竟极致是艺术品的元素之一。这就好比多数人和少数人的区别;大众和小众的差异。但多少是大众,多少又是小众?无法定义。 艺术本身就是一个无法用科学和严谨来定义的事情。 没有对与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