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不能如烟——力荐《如焉@sars.come》
往事不能如烟
——力荐《如焉@sars.come》
4月12日记录
周日按惯例带谷粒和嘿嘿去大草坪玩,从早晨遛到中午,让他们玩好晒足太阳。收拾齐水瓶、梳毛工具等一干物件,我们出发。今天包里额外装了一本书——《如焉@sars.come》。昨晚看了个开头就放不下,最后强行被加菲猫从手中夺掉,勒令睡觉。今天他可管不着啦。
过了清明就是不一样,周围一天一个颜色。绿色渐渐打败土黄,在草坪上蔓延开。丁香不动声色地结在枝头,走过了才被她的香气拉住,回头看,却还是不动声色。
谷粒和嘿嘿一路走来嘴有点干,浅浅地喂两人喝了几口水,观察一下周围环境,可以放心让玩,于是我坐一边看书去,时不时抬头看看扭抱在一起玩得正欢的俩孩子。
今天太阳不强,看书久点也不会觉得刺眼。知道《如焉@sars.come》(下文简称《如焉》)是因为章诒和的文章,她盛赞这本书“六朝无文,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当代亦无文,唯胡发云《如焉》而已”。你可能觉得夸张了,但我喜欢这样因为喜欢而说的话。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为了正确才表达。
可惜那会儿距离它出版的二零零六年已有些时间,因为某些可以想象的原因,市面上不太好找这本书。电子版一直有(今天看作者后记才知道它最初的流传正是通过电子版),不过我没有看长篇电子书的习惯。后来零散看了些作者胡发云的短章,印象最深是他悼念亡妻的《想爱你到老》,看这样的文章难有不落泪。
今年四月,也就是前两天,机缘巧合,蒙一位陌生书友惠赠,一版一刷的《如焉@sars.come》到了我手中。同时也惊讶地得知这本书如今出了纪念版,现在当当卓越都有售。
虽然纪念版的出版让我手中好不容易才得来的这本顿时没了奇货可居的感觉,但我还是兴奋多过“懊恼”^_^并且深感如此好文,吾辈有推广之责任,于是不揣冒昧写下这篇小东西,讲讲我认识这本书的前前后后和急急读完第一遍的感叹。
遛谷粒和嘿嘿回来已是下午一点,匆匆吃完午饭,拉过靠垫坐床上继续看《如焉》,看不完不罢休。任何一本让人不肯罢休的书都算得上好书。
《如焉》讲的是中年丧偶的知识女性茹嫣(网名如焉)为了与出国的儿子联系方便,学会上网,通过自己美好感性的文字,结识了一些“思想异端”分子,也带来了感情生活的波澜。书中真正的主人公(我以为。或许是因为我更乐意看他们出场的章节^_^)是“异端”的底层市民达摩、曾经“异端”现在主流的社科研究员毛子还有他们的精神领路人卫老师。
《如焉》的好,书评家能分条缕析娓娓道来,我这个普通看书人只是觉得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闷与痛,还有激动,死死攫住我。
痛与激动,不一样的情绪,但都有泪涌出。那就说说我读《如焉》的几次落泪吧。
第一次出现在第二章,有点快啊^_^如焉的丈夫去世前不久帮儿子托运电脑到大学。两年后儿子毕业把电脑带回家给如焉用。还是原来的包装箱,丈夫的字迹依然,托运单上的时间留驻在送站那一天。
时间是连续的。但每个人的时间却呈现明显的区格化,我们会这样断代自己走过的岁月:中学前怎样,上了大学后怎样,工作前、工作后怎样,搬迁到某地怎样,他不在了之后怎样……回忆一件事我们会不自觉地把它投到由这些分隔事件构成的格子中,由此牵扯出一连串独属于某个阶段的感情。也许终有一天有些格子的边界会漫涣不清,但最后留下的挡板一定是至亲的人的死。你可能会想不起一件事发生在十年前还是十五年前,但你一定说得出有些事发生时他们还活着,另一些事发生时他们已然不在。
第二次落泪在二十五章。当年几个一起思考一起质疑的年轻人经历着不同的生活,若干年后重聚在他们的精神指路人卫老师家中,庆贺他八十岁生日。唱歌酣醉后达摩问了卫老师两个残酷的问题:(一)时隔大半个世纪,对年轻时的追求和奋斗怎么看待(二)卫老师一贯对意识形态文艺持批评态度,为何唱起歌来却正是这些“左”的东西?
卫老师对第一个问题的回复非常通达,既不是情绪化的一句“青春无悔”,也不是得道成仙般的超然物外。他说,“首先,我把它放到历史的背景中来看,与其说是我选择了革命,不如说是革命选择了我,就像一粒种子,在一个特定的时候从树上落下来,被一阵偶然的风吹到某处。那一处的土壤、阳光、风雨让它生长起来……这一切,种子自身几乎没有选择,你以为是你自己的选择,实际上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那个时候的许多青年应该说都是这样。”接下来说到他曾经几篇粗暴的教条文章,他说,“那些文章,是我们几代知识分子永远的伤心地,鬼门关。数十年来,几乎每个人都留下不堪回首的污迹,就像从泥潭中走来,一路留下脏兮兮的脚印。我曾经想过,如果没有五五年,如果我依然一路顺风志得意满,我后来会怎样?所以,我感谢五五年,它无意间挽救了一个懦弱无知的文化人,让他歪歪倒到地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付出数十年代价,作了一次本该极为正常的选择,真是旷古未有的一种荒唐。”
数十年对一个国家来说尚且不短,遑论个人!代价已付出,再做选择时我们至少别忘了它们。
卫老师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也是情与理剥离得非常清晰。他坦言道,“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来说,这种音乐,其实只是一卷磁带,它记录着你的一段生命岁月。这里,就出现了一种双重的悲剧,我们连自己个人的情绪记忆,都附着在一种无处不在水银泻地般的意识形态文化上了。我们竟然没有我们自己的纯正的洁净的文化载体,来记录下我们的生命。数十年来,我们失去了表达苦难和忧伤的能力,失去了表达爱的能力,我们只有一些代用品,有些甚至是荒唐的代用品。”
这或许真正是在别人的故事中流自己的眼泪吧。伤痛是一样的,泪水是一样的,但伤痛和泪水过后,有原创能力的民族沉淀下了珍珠,我们呢……
第三次落泪是因为本书的四个华彩章节——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和四十二章。它们连贯地讲了同一件事,当年“思想小组”中的毛子如今是社科院哲学所的所长,老朋友达摩在书店发现了他的一本书,水准大跌,更糟的是书中所写非心中所想,甚至背道而驰。写东西的人最看重文字清白,于是三十七、三十八章达摩两次找毛子理论其中因由,四十二章他们一起和卫老师讨论这件事。
读《如焉》,大家很容易喜欢上达摩和卫老师,估计喜欢毛子的人不多。看纪念版的介绍中丁东这样评价,“中国文学界90年代以后,几乎‘毛子化’了”,批评之意很明显。我却觉得毛子是这本书中写得较好的一个人物,虽然作者借达摩之口说他由理想主义滑向犬儒主义,但这个妥协者身上的彷徨和挣扎显得格外动人。达摩的“那种定力,那种看淡一切浮名俗利的心境,那种草根身份,贵族情怀,还有不屈不挠的战士姿态”的确令人钦佩,可是在书里我们看不到他是如何面壁十年修炼出如此功夫,他一出山就很厉害了,在网络在人前都能敦厚地讲出有锋芒的见解,往往三言两语便拆解了别人的难题。即便是修理电器,他也能修成一门艺术。这时的达摩看着有点高远。
我喜欢上面四章里的达摩和毛子。一个写了违背本意的书羞于展示给精神同道,一个看到对方的堕落,焦急得一大早骑着摩托车赶往对方家,“一路上他风驰电掣,似乎要去找回那个当年的毛子,晚了他就会失踪一样”。然后是争执、辩解、推心置腹。待到毛子在卫老师面前主动提到自己的“失节”,并说想了很久,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救,我真是觉得这个人了不起呢!如书中卫老师所说,“很多人,一旦迈出第一步,便誓死不回头了,因为回头的成本比不回头大得多”“反倒是回头的那个,常常两头不落好”。
按四十二章的写法,我感觉毛子应该会回头,可遗憾的是,到全书结束作者也没让他把头扭过来。到后来卫老师丧事中反倒表现得更犬儒了。不晓得是作者忘了在前文中布下的草蛇灰线,抑或这就是人性的真实?
咦,说来说去,这部小说我最喜欢的地方跟男女主人公都没啥关系呀!没办法,感觉就是这样。如焉和梁晋生出现的章节看着也有意思,但只是纯粹故事性的好看。没心没肺地看过去,急急想知道结果——他俩到底在一起没?结局有点怅然,但也只是怅然了一小会儿,没有达摩他们那条故事线给我的触动大。
看完合上书,再写完这些字,忽然怀疑起这一切的意义:更多的人看到这本书又会怎样?知道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又能怎样?书中的卫老师那样洞悉世事,终究也不过凄凉辞世。他看得很开,说那些折磨他的人近年来对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因为他们知道卫老师活不过他们。有弟子宽慰道:有些东西,比生命更长久。卫老师说,“道理是这样,但是时间也很厉害,中国人历来健忘。”毛子平和地说:“百年动荡,老百姓要求很低,安安稳稳,有饭吃,有衣穿,仅此,足矣。”卫老师说:“老百姓这样,可以理解。知识分子这样,不可饶恕。”
一次达摩提议卫老师写下自己一生的坎坷经历,卫老师说:“不敢。想过的,真要动起笔来,受不了,那等于是将那些日子再重过一遍呀。我就知道了,中国多少刻骨铭心的故事,都被它们的主人带到坟墓里去了。而那些写着的人,多数是隔着很远的。”
“中国这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作恶者不说,因为心里有鬼,受难者不讲,是因为那伤痛太深,或作恶者不让讲。年深月久,历史就给掩盖起来。”
引罢这两段,我又不再犹豫了。我不知道《如焉》的作者是这些故事的主人,还是隔着很远,但我知道写出来的字如果让看的人泪流满面的话,写它们的人一定是痛到了极点,一定是一次次停下来伏案痛哭过。
他成功地写出来了,我有幸看到,现在也有幸把这册书介绍给你——胡发云《如焉@sars.come》。
——力荐《如焉@sars.come》
4月12日记录
周日按惯例带谷粒和嘿嘿去大草坪玩,从早晨遛到中午,让他们玩好晒足太阳。收拾齐水瓶、梳毛工具等一干物件,我们出发。今天包里额外装了一本书——《如焉@sars.come》。昨晚看了个开头就放不下,最后强行被加菲猫从手中夺掉,勒令睡觉。今天他可管不着啦。
过了清明就是不一样,周围一天一个颜色。绿色渐渐打败土黄,在草坪上蔓延开。丁香不动声色地结在枝头,走过了才被她的香气拉住,回头看,却还是不动声色。
谷粒和嘿嘿一路走来嘴有点干,浅浅地喂两人喝了几口水,观察一下周围环境,可以放心让玩,于是我坐一边看书去,时不时抬头看看扭抱在一起玩得正欢的俩孩子。
今天太阳不强,看书久点也不会觉得刺眼。知道《如焉@sars.come》(下文简称《如焉》)是因为章诒和的文章,她盛赞这本书“六朝无文,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当代亦无文,唯胡发云《如焉》而已”。你可能觉得夸张了,但我喜欢这样因为喜欢而说的话。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为了正确才表达。
可惜那会儿距离它出版的二零零六年已有些时间,因为某些可以想象的原因,市面上不太好找这本书。电子版一直有(今天看作者后记才知道它最初的流传正是通过电子版),不过我没有看长篇电子书的习惯。后来零散看了些作者胡发云的短章,印象最深是他悼念亡妻的《想爱你到老》,看这样的文章难有不落泪。
今年四月,也就是前两天,机缘巧合,蒙一位陌生书友惠赠,一版一刷的《如焉@sars.come》到了我手中。同时也惊讶地得知这本书如今出了纪念版,现在当当卓越都有售。
虽然纪念版的出版让我手中好不容易才得来的这本顿时没了奇货可居的感觉,但我还是兴奋多过“懊恼”^_^并且深感如此好文,吾辈有推广之责任,于是不揣冒昧写下这篇小东西,讲讲我认识这本书的前前后后和急急读完第一遍的感叹。
遛谷粒和嘿嘿回来已是下午一点,匆匆吃完午饭,拉过靠垫坐床上继续看《如焉》,看不完不罢休。任何一本让人不肯罢休的书都算得上好书。
《如焉》讲的是中年丧偶的知识女性茹嫣(网名如焉)为了与出国的儿子联系方便,学会上网,通过自己美好感性的文字,结识了一些“思想异端”分子,也带来了感情生活的波澜。书中真正的主人公(我以为。或许是因为我更乐意看他们出场的章节^_^)是“异端”的底层市民达摩、曾经“异端”现在主流的社科研究员毛子还有他们的精神领路人卫老师。
《如焉》的好,书评家能分条缕析娓娓道来,我这个普通看书人只是觉得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闷与痛,还有激动,死死攫住我。
痛与激动,不一样的情绪,但都有泪涌出。那就说说我读《如焉》的几次落泪吧。
第一次出现在第二章,有点快啊^_^如焉的丈夫去世前不久帮儿子托运电脑到大学。两年后儿子毕业把电脑带回家给如焉用。还是原来的包装箱,丈夫的字迹依然,托运单上的时间留驻在送站那一天。
时间是连续的。但每个人的时间却呈现明显的区格化,我们会这样断代自己走过的岁月:中学前怎样,上了大学后怎样,工作前、工作后怎样,搬迁到某地怎样,他不在了之后怎样……回忆一件事我们会不自觉地把它投到由这些分隔事件构成的格子中,由此牵扯出一连串独属于某个阶段的感情。也许终有一天有些格子的边界会漫涣不清,但最后留下的挡板一定是至亲的人的死。你可能会想不起一件事发生在十年前还是十五年前,但你一定说得出有些事发生时他们还活着,另一些事发生时他们已然不在。
第二次落泪在二十五章。当年几个一起思考一起质疑的年轻人经历着不同的生活,若干年后重聚在他们的精神指路人卫老师家中,庆贺他八十岁生日。唱歌酣醉后达摩问了卫老师两个残酷的问题:(一)时隔大半个世纪,对年轻时的追求和奋斗怎么看待(二)卫老师一贯对意识形态文艺持批评态度,为何唱起歌来却正是这些“左”的东西?
卫老师对第一个问题的回复非常通达,既不是情绪化的一句“青春无悔”,也不是得道成仙般的超然物外。他说,“首先,我把它放到历史的背景中来看,与其说是我选择了革命,不如说是革命选择了我,就像一粒种子,在一个特定的时候从树上落下来,被一阵偶然的风吹到某处。那一处的土壤、阳光、风雨让它生长起来……这一切,种子自身几乎没有选择,你以为是你自己的选择,实际上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那个时候的许多青年应该说都是这样。”接下来说到他曾经几篇粗暴的教条文章,他说,“那些文章,是我们几代知识分子永远的伤心地,鬼门关。数十年来,几乎每个人都留下不堪回首的污迹,就像从泥潭中走来,一路留下脏兮兮的脚印。我曾经想过,如果没有五五年,如果我依然一路顺风志得意满,我后来会怎样?所以,我感谢五五年,它无意间挽救了一个懦弱无知的文化人,让他歪歪倒到地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付出数十年代价,作了一次本该极为正常的选择,真是旷古未有的一种荒唐。”
数十年对一个国家来说尚且不短,遑论个人!代价已付出,再做选择时我们至少别忘了它们。
卫老师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也是情与理剥离得非常清晰。他坦言道,“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来说,这种音乐,其实只是一卷磁带,它记录着你的一段生命岁月。这里,就出现了一种双重的悲剧,我们连自己个人的情绪记忆,都附着在一种无处不在水银泻地般的意识形态文化上了。我们竟然没有我们自己的纯正的洁净的文化载体,来记录下我们的生命。数十年来,我们失去了表达苦难和忧伤的能力,失去了表达爱的能力,我们只有一些代用品,有些甚至是荒唐的代用品。”
这或许真正是在别人的故事中流自己的眼泪吧。伤痛是一样的,泪水是一样的,但伤痛和泪水过后,有原创能力的民族沉淀下了珍珠,我们呢……
第三次落泪是因为本书的四个华彩章节——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和四十二章。它们连贯地讲了同一件事,当年“思想小组”中的毛子如今是社科院哲学所的所长,老朋友达摩在书店发现了他的一本书,水准大跌,更糟的是书中所写非心中所想,甚至背道而驰。写东西的人最看重文字清白,于是三十七、三十八章达摩两次找毛子理论其中因由,四十二章他们一起和卫老师讨论这件事。
读《如焉》,大家很容易喜欢上达摩和卫老师,估计喜欢毛子的人不多。看纪念版的介绍中丁东这样评价,“中国文学界90年代以后,几乎‘毛子化’了”,批评之意很明显。我却觉得毛子是这本书中写得较好的一个人物,虽然作者借达摩之口说他由理想主义滑向犬儒主义,但这个妥协者身上的彷徨和挣扎显得格外动人。达摩的“那种定力,那种看淡一切浮名俗利的心境,那种草根身份,贵族情怀,还有不屈不挠的战士姿态”的确令人钦佩,可是在书里我们看不到他是如何面壁十年修炼出如此功夫,他一出山就很厉害了,在网络在人前都能敦厚地讲出有锋芒的见解,往往三言两语便拆解了别人的难题。即便是修理电器,他也能修成一门艺术。这时的达摩看着有点高远。
我喜欢上面四章里的达摩和毛子。一个写了违背本意的书羞于展示给精神同道,一个看到对方的堕落,焦急得一大早骑着摩托车赶往对方家,“一路上他风驰电掣,似乎要去找回那个当年的毛子,晚了他就会失踪一样”。然后是争执、辩解、推心置腹。待到毛子在卫老师面前主动提到自己的“失节”,并说想了很久,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救,我真是觉得这个人了不起呢!如书中卫老师所说,“很多人,一旦迈出第一步,便誓死不回头了,因为回头的成本比不回头大得多”“反倒是回头的那个,常常两头不落好”。
按四十二章的写法,我感觉毛子应该会回头,可遗憾的是,到全书结束作者也没让他把头扭过来。到后来卫老师丧事中反倒表现得更犬儒了。不晓得是作者忘了在前文中布下的草蛇灰线,抑或这就是人性的真实?
咦,说来说去,这部小说我最喜欢的地方跟男女主人公都没啥关系呀!没办法,感觉就是这样。如焉和梁晋生出现的章节看着也有意思,但只是纯粹故事性的好看。没心没肺地看过去,急急想知道结果——他俩到底在一起没?结局有点怅然,但也只是怅然了一小会儿,没有达摩他们那条故事线给我的触动大。
看完合上书,再写完这些字,忽然怀疑起这一切的意义:更多的人看到这本书又会怎样?知道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又能怎样?书中的卫老师那样洞悉世事,终究也不过凄凉辞世。他看得很开,说那些折磨他的人近年来对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因为他们知道卫老师活不过他们。有弟子宽慰道:有些东西,比生命更长久。卫老师说,“道理是这样,但是时间也很厉害,中国人历来健忘。”毛子平和地说:“百年动荡,老百姓要求很低,安安稳稳,有饭吃,有衣穿,仅此,足矣。”卫老师说:“老百姓这样,可以理解。知识分子这样,不可饶恕。”
一次达摩提议卫老师写下自己一生的坎坷经历,卫老师说:“不敢。想过的,真要动起笔来,受不了,那等于是将那些日子再重过一遍呀。我就知道了,中国多少刻骨铭心的故事,都被它们的主人带到坟墓里去了。而那些写着的人,多数是隔着很远的。”
“中国这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作恶者不说,因为心里有鬼,受难者不讲,是因为那伤痛太深,或作恶者不让讲。年深月久,历史就给掩盖起来。”
引罢这两段,我又不再犹豫了。我不知道《如焉》的作者是这些故事的主人,还是隔着很远,但我知道写出来的字如果让看的人泪流满面的话,写它们的人一定是痛到了极点,一定是一次次停下来伏案痛哭过。
他成功地写出来了,我有幸看到,现在也有幸把这册书介绍给你——胡发云《如焉@sars.come》。
![]() |
《如焉@sars.come》一版一刷封面 |
![]() |
《如焉@sars.come》纪念版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