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刘家琨 鹿野苑
(转自 许殇)
风流的墨客
刘家琨
1956年生于成都。1982年毕业于重庆工程学院(现与重庆大学合并),后分配至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1984到1985年在西藏工作。1987年到1989年,被借调至四川省文学院从事文学创作。1990到1992年在新疆工作。1999年成立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主要作品包括艺术家工作室系列、四川美院雕塑系、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等。
用地面积:6670m2
建筑面积:990m2
设计期:200I.2~2001.6
施工期:2001.6~2002.7
施工单位:四川大营造工程有限公司
该馆位于四川成都郫县新民镇云桥村府河河畔。“鹿野”按字面意义是鹿跑的原野,在佛教用语中意为释迦摩尼教义所及之地。用地为10亩(6670),是河滩与树林之间的一块平地,上游有一座石桥,下游不远处是河湾。河床中和平地的薄土下面是沉积的卵石,本地的野生杂树和竹林无规则地生长。距河10m之内属河道控制区,不允许有任何永久性建筑,因此,这临河的用地实际上与河流之间又有着一道隔绝。由于本博物馆收藏的是一些传奇,所处的位置又是一片河滩野地,从情感判断上自然会感到必须离日常生活远一些,因此民居的元素被放弃了,而堤坝、遗迹一类的意象却挥之不去。博物馆主体设置于基地中最大的一块林间平地上。其余三块空地,一块作为前区和停车场,一块作为露天展区兼预留用地,一块作为后勤附属用房基地。树林成为各个区域的自然分隔。沿树林边缘行进并穿越树林,是总平面布局中路线和心理序列安排的重要因素。林间小路沿途逐渐架起,以保持荒地的自然状态,形成行走者和场地的间离,从精神上脱离农地。其中最具戏剧性的处理是:一条坡道由慈竹林中升起,从两株麻柳树之间临空穿越并引向半空中的入口。在坡道的下面是自然状态的莲池(莲花是佛教的吉祥植物)。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建成时(2002年7月),适逢“建构”(TeCtonics)成为国内建筑界热切关注的一个理论话题。从“建构”的角度针对博物馆的批评,可见朱涛发表于《时代建筑》2002年5期(1O月)上的“‘建构’的虚设与许诺——论当代中国建筑学发展中的。‘建构’观念”中针对作品的个案分析。作者以建构与结构、建造(ConstruCtion)的基本关系为视角,揭示博物馆的外墙在“建构的美学表现”与“本体的建构方
式”上的矛盾以及对矛盾的折衷。其批评思路非常清晰:1,建筑师为了让建筑“整体象一块。冷峻的巨石’,建筑外部整体拟采用清水混凝土”,清水混凝土作为一种“人造石”无疑很好地表达了针对石刻展品的建筑构思。然而清水混凝土本体的建造方式是整体现浇,建筑师若以”独石结构(Monolithic struCture)”的受力原则(混凝土墙体整体承重)整体现浇混凝土墙体,则这个“独石建筑”在结构、建造方式以及建筑形式上都具有建构的“本真性和整合性”。但是,这个建筑采用了“框架结构、清水混凝土与页岩砖组合墙”的混成工艺,也即是,外表看来象是承重的整体现浇混凝土墙,实际却是非承重的清水混凝土与页岩砖的组合墙。2,如果针对实际的框架结构、清水混凝土与页岩砖组合墙建造方式,作者认为,应该在建筑形式上主动展现墙身这种复杂的构造工序,而不是在建筑外部表现毫无拼装缝隙的“独石”体量。倘若我们循此思路推论,这个建筑不仅应该在外墙上表现不受力的混凝土墙体和受力的混凝土框架梁柱的关系,而且应该在建筑外部(或内部)揭示和表现独特的墙身建造工艺。
项目名称: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二期、三期项目地点:四川成都郫县新民镇云桥村项目功能:博物馆(二期)、会所、旅馆(三期)项目建筑师:刘家琨用地面积:6984.6m 2(二期)+8507.0m2(三期)建筑面积:1735.3m2(二期)+2689.8m2(三期)设计期:2003.2~2003.11施工期:2003.1~2005.2施工单位:四川大营造艺术工程有限公司
地址:四川省郫县新民镇委托人:钟明(音)建筑师:刘家琨合作者:汪伦结构工程师:赵瑞祥承建
风流的墨客
刘家琨
1956年生于成都。1982年毕业于重庆工程学院(现与重庆大学合并),后分配至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1984到1985年在西藏工作。1987年到1989年,被借调至四川省文学院从事文学创作。1990到1992年在新疆工作。1999年成立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主要作品包括艺术家工作室系列、四川美院雕塑系、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等。
![]() |
鹿野苑外观 |
用地面积:6670m2
建筑面积:990m2
设计期:200I.2~2001.6
施工期:2001.6~2002.7
施工单位:四川大营造工程有限公司
该馆位于四川成都郫县新民镇云桥村府河河畔。“鹿野”按字面意义是鹿跑的原野,在佛教用语中意为释迦摩尼教义所及之地。用地为10亩(6670),是河滩与树林之间的一块平地,上游有一座石桥,下游不远处是河湾。河床中和平地的薄土下面是沉积的卵石,本地的野生杂树和竹林无规则地生长。距河10m之内属河道控制区,不允许有任何永久性建筑,因此,这临河的用地实际上与河流之间又有着一道隔绝。由于本博物馆收藏的是一些传奇,所处的位置又是一片河滩野地,从情感判断上自然会感到必须离日常生活远一些,因此民居的元素被放弃了,而堤坝、遗迹一类的意象却挥之不去。博物馆主体设置于基地中最大的一块林间平地上。其余三块空地,一块作为前区和停车场,一块作为露天展区兼预留用地,一块作为后勤附属用房基地。树林成为各个区域的自然分隔。沿树林边缘行进并穿越树林,是总平面布局中路线和心理序列安排的重要因素。林间小路沿途逐渐架起,以保持荒地的自然状态,形成行走者和场地的间离,从精神上脱离农地。其中最具戏剧性的处理是:一条坡道由慈竹林中升起,从两株麻柳树之间临空穿越并引向半空中的入口。在坡道的下面是自然状态的莲池(莲花是佛教的吉祥植物)。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建成时(2002年7月),适逢“建构”(TeCtonics)成为国内建筑界热切关注的一个理论话题。从“建构”的角度针对博物馆的批评,可见朱涛发表于《时代建筑》2002年5期(1O月)上的“‘建构’的虚设与许诺——论当代中国建筑学发展中的。‘建构’观念”中针对作品的个案分析。作者以建构与结构、建造(ConstruCtion)的基本关系为视角,揭示博物馆的外墙在“建构的美学表现”与“本体的建构方
式”上的矛盾以及对矛盾的折衷。其批评思路非常清晰:1,建筑师为了让建筑“整体象一块。冷峻的巨石’,建筑外部整体拟采用清水混凝土”,清水混凝土作为一种“人造石”无疑很好地表达了针对石刻展品的建筑构思。然而清水混凝土本体的建造方式是整体现浇,建筑师若以”独石结构(Monolithic struCture)”的受力原则(混凝土墙体整体承重)整体现浇混凝土墙体,则这个“独石建筑”在结构、建造方式以及建筑形式上都具有建构的“本真性和整合性”。但是,这个建筑采用了“框架结构、清水混凝土与页岩砖组合墙”的混成工艺,也即是,外表看来象是承重的整体现浇混凝土墙,实际却是非承重的清水混凝土与页岩砖的组合墙。2,如果针对实际的框架结构、清水混凝土与页岩砖组合墙建造方式,作者认为,应该在建筑形式上主动展现墙身这种复杂的构造工序,而不是在建筑外部表现毫无拼装缝隙的“独石”体量。倘若我们循此思路推论,这个建筑不仅应该在外墙上表现不受力的混凝土墙体和受力的混凝土框架梁柱的关系,而且应该在建筑外部(或内部)揭示和表现独特的墙身建造工艺。
项目名称: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二期、三期项目地点:四川成都郫县新民镇云桥村项目功能:博物馆(二期)、会所、旅馆(三期)项目建筑师:刘家琨用地面积:6984.6m 2(二期)+8507.0m2(三期)建筑面积:1735.3m2(二期)+2689.8m2(三期)设计期:2003.2~2003.11施工期:2003.1~2005.2施工单位:四川大营造艺术工程有限公司
地址:四川省郫县新民镇委托人:钟明(音)建筑师:刘家琨合作者:汪伦结构工程师:赵瑞祥承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