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阴霾下的奇幻国度
![]() |
曾看过安哲的《哭泣的草原》,导演用诗意般的手法描述在混乱的大时代的背景下,一家人随波逐流,生离死别的悲惨命运。在社会动乱和战争不断的年代,政治层面的内外动乱和社会体制的变革直接影响着社会群体中普通人民的生活状态。
而此次朝鲜之旅,虽然已经能踏足这片神奇的土地,但是在整个叙事过程中,是缺少故事的主体,人的存在,那些我们所见的当地人民,他们的生活状态我们一无所知,一是我们接触当地人的机会几乎为零,二是从他们的眼神中,我们没有参照去猜想他们的心理。似乎他们已经被这种所谓的完美体制剥夺了作为一个人活着动物所该有的天生表情。茫然的眼神,空洞的目光,还有人人佩戴他们心目中神一般的头像徽章,成为这个民族的独有特质。
当年看过奥威尔的《1984》,他的伟大在于作者预言了一种极权主义下的社会范本,这种让人窒息的社会气氛在当开往平壤的火车跨过鸭绿江时便扑面而来,这或许也成为这个国家旅游的唯一亮点,在我看来参观那些政治色彩浓厚的纪念性建筑远不如窥视当地人的生活来得重要。而可悲的事这些被这种极权主义从小侵蚀的无辜受害者,却一直麻木地享受于独裁者编造出的繁华图景中,这种精神上的统治可怕的让人无法想象,而不仅是眼前的现实中的朝鲜还是过去70年代的已成红色历史的中国,它在人类社会上实践的可能性还是成为一种奇迹。
第二个亮点就是关于那场戏剧般的战争,在丹东的抗美援朝博物馆学习了一段悲忼的保家卫国的战役,而在youtube上看欧美人拍的记录片和在朝鲜的纪念堂看到的,构成了三个版本的历史叙述。当那些过去的事件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我们对于历史的知情权又会打几折?
游客一般会安排在大同江上孤岛上的羊角岛饭店,我们不再单纯的思想在此终究与这个伟大的理想化的乌托邦格格不入。清晨打开现实中的双层玻璃,映入眼帘的是大同江畔还在酣睡的平壤,寂静的城市被黎明前的蓝色薄雾渲染的更加安静。远处群山泛出一片红晕,与高耸的主题思想塔尖上的火炬相互辉映。似乎昭示着点亮这片黑暗大地的不再是火红的太阳,而是那个也是唯一一个人们心目中永恒不变的信念。
此刻,
谎言和真实之间似乎没有距离,它们都一直活生生地同时存在着,并一直被人相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