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新闻交流如何深化
海峡两岸新闻交流开启20多年来,近几年已有一些突破性的新发展,但不可讳言的,两岸新闻交流也还存在着若干障碍亟待跨越。
现行两岸新闻交流的障碍,除了受限于各自新闻传媒在政治或商业上的需求差异,可能还受限于两岸传媒工作者对彼此实务运作和社会状况认识的不足,因此亟需两岸新闻工作者跳脱各自的媒体运作框架和限制,深入了解对岸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肌理,逐步增进彼此同情的理解,进而在两岸传媒工作者之间建立一个分享核心价值的共同体,以期能为两岸和平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当然,这需要两岸有关部门和传媒对此有所认识,并且展开实际行动。台湾的“陆委会”这两年试办“补助大陆新闻人员来台观摩媒体运作计划”,虽然引起台湾部分人的反对,但仍不失为一个有意义的尝试。
这项计划每年邀请多位大陆新闻人员来台实际了解台湾新闻传播媒体运作发展情形,并补助其在台湾交流一个月期间的差旅和膳宿费用,希望促进两岸新闻传播领域之交流,拉近两岸人民思想观念的距离。可惜的是,这项计划属于试办性质,内容着重在参访而非工作,并且由于规模较小、单向推动,尚难发挥更大效益。
笔者倡议,若两岸有关部门与传媒能够设置一项合作的新闻传媒人员工作交换计划,并且能争取民间企业和公益慈善基金会共襄盛举出资赞助的话,或许可以为两岸新闻交流走出一条深入与实质交流的大道。
其实,新闻传媒人员工作交换计划(work exchange programs)普遍见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国外有不少行之有年且成果丰硕的范例,值得两岸借镜。
这当中,有区域性的新闻人员工作交换计划,也有两国或两地之间的新闻人员工作交换计划。共同之处在于以经费补助新闻人员互访,但不是走马看花的参访活动,而是到对方媒体实际工作一段时间,从数日到数月不等,甚至由互访的新闻人员共同制作攸关两地议题的新闻报道作品。
区域性的例如欧盟推动的“欧洲媒体工作交换计划”,参加计划的传媒工作者需接待外国同业至本身任职媒体体验五天,并至对方任职媒体体验工作五天,最后必须共同合作制作完成一份新闻报道作品(10页或15000字以内的文字作品,或是3到12分钟的视频作品)。藉由实际的工作交换安排,两地记者得以跳脱原本任职媒体的局限,从中熟悉更多样的报道观点,深入理解两地的新闻与媒体训练与素养、伦理规范、编辑政策和媒体产制实务。
至于两地之间的新闻工作交换计划就更多了,例如在英德两国政府资助及民间机构赞助之下,自1995年开始,每年补助23岁至39岁之间的新闻记者参加工作交换计划,申请者包括媒体专职记者与自由撰稿人,但获奖助后需全职投入。两国参加工作交换的记者需到对方媒体工作三个月,每人获得4200美元用于支付差旅和膳宿费用。申请参加工作交换的德国记者需具备英语能力,而英国记者则可得到进修德语的额外补助费用。参加此计划的数十家伙伴媒体组织不乏知名媒体,例如英国的BBC、《经济学人》《金融时报》《卫报》以及德国的多家报刊及广电媒体。
除了英德之间,美俄之间亦有类似的交流安排。其中一项为期两年的交流计划是“青年媒体专业人员交换计划”,提供48位30岁以下、已有三年以上新闻工作经验的年轻记者申请,在相互提供的短期讲习之后至对方媒体工作1个月,以增加两国记者相互了解,资金来自美国的奈特基金会捐赠给“国际新闻记者中心”的25万美元。美国和巴基斯坦两国之间亦有类似的交流,每年提供8位巴基斯坦记者与5位美国记者至对方国家进行两周的参访学习和交流。
最积极推动新闻记者工作交换计划的莫过于德国的“国际新闻记者计划”。该计划是一个非营利组织,依德国法注册的独立与慈善组织,获得公部门及私人捐款赞助,也有来自德国和美国社会的慈善补助。该计划主要提供年轻优秀的记者获得海外报道的机会与经验,实际作法是包括每年提供多项补助金,补助各国记者到东亚进行两个月的研究,并且与德国记者与东欧、非洲南部、拉丁美洲的记者协力报道,目的是让德国和这些地区的新闻记者扩展眼界,了解本地以外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媒体运作及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
德国的国际新闻记者计划每年提供120个奖助名额给德国和其他国家的记者,在至少六周的工作访问期间,为邀请他们访问的媒体工作,并为其原先任职的本国新闻组织担任通讯报道任务,补助费用介于2500-5000美元之间。截至目前为止,该组织已补助多达40个国家、1600位各种媒体的(包括纸媒、广电和网络媒体)的记者。
类似的奖助项目也存在于英德之间、德荷之间、德国与南非之间、德国与北欧五国之间,也及于东南亚、拉丁美洲之间、东欧和中东等地。透过定期发行的新闻通讯和聚会,曾经参加过此一工作交换的各国记者已形成了一个跨地域的国际记者网络,新闻交流的效益也就得以持续发酵。
两岸政府与传媒应认真学习这些经验,并转化为适合两岸新闻人员工作交换的方案,促使两岸新闻交流更进一步。两岸新闻交流更进一步乃福国立民之事,有利于两岸人民的相互理解。
两岸新闻交流是大势所趋,也符合两岸的共同利益,双方有责任继续推动与深化。现阶段两岸不妨从难度较低的人员和经验交流层面寻求更大的突破。
若能学习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新闻工作交换作法和经验,一起思考推动共同的新闻传媒人员工作交换计划,从根子上促使两岸新闻传媒工作者提升对大陆和台湾的认识,相互理解彼此在新闻时务工作上的创新作法和劳动条件,有助于双方新闻工作者之间建立更深厚的情谊与互信,也有助于他们有机会更细致的体会两岸社会的内涵,有机会彼此学习各自新闻实务上的长处,甚至共同合作采访报道攸关两岸共同利益的事务与议题,共同深化华文媒体的软实力,从而将两岸新闻交流推向另一个高峰,为两岸未来建立共同的新闻市场奠定重要的基础。(/罗世宏)
转载请注明:ITOTII »
原文链接:http://www.itotii.com/7745.html
现行两岸新闻交流的障碍,除了受限于各自新闻传媒在政治或商业上的需求差异,可能还受限于两岸传媒工作者对彼此实务运作和社会状况认识的不足,因此亟需两岸新闻工作者跳脱各自的媒体运作框架和限制,深入了解对岸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肌理,逐步增进彼此同情的理解,进而在两岸传媒工作者之间建立一个分享核心价值的共同体,以期能为两岸和平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当然,这需要两岸有关部门和传媒对此有所认识,并且展开实际行动。台湾的“陆委会”这两年试办“补助大陆新闻人员来台观摩媒体运作计划”,虽然引起台湾部分人的反对,但仍不失为一个有意义的尝试。
这项计划每年邀请多位大陆新闻人员来台实际了解台湾新闻传播媒体运作发展情形,并补助其在台湾交流一个月期间的差旅和膳宿费用,希望促进两岸新闻传播领域之交流,拉近两岸人民思想观念的距离。可惜的是,这项计划属于试办性质,内容着重在参访而非工作,并且由于规模较小、单向推动,尚难发挥更大效益。
笔者倡议,若两岸有关部门与传媒能够设置一项合作的新闻传媒人员工作交换计划,并且能争取民间企业和公益慈善基金会共襄盛举出资赞助的话,或许可以为两岸新闻交流走出一条深入与实质交流的大道。
其实,新闻传媒人员工作交换计划(work exchange programs)普遍见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国外有不少行之有年且成果丰硕的范例,值得两岸借镜。
这当中,有区域性的新闻人员工作交换计划,也有两国或两地之间的新闻人员工作交换计划。共同之处在于以经费补助新闻人员互访,但不是走马看花的参访活动,而是到对方媒体实际工作一段时间,从数日到数月不等,甚至由互访的新闻人员共同制作攸关两地议题的新闻报道作品。
区域性的例如欧盟推动的“欧洲媒体工作交换计划”,参加计划的传媒工作者需接待外国同业至本身任职媒体体验五天,并至对方任职媒体体验工作五天,最后必须共同合作制作完成一份新闻报道作品(10页或15000字以内的文字作品,或是3到12分钟的视频作品)。藉由实际的工作交换安排,两地记者得以跳脱原本任职媒体的局限,从中熟悉更多样的报道观点,深入理解两地的新闻与媒体训练与素养、伦理规范、编辑政策和媒体产制实务。
至于两地之间的新闻工作交换计划就更多了,例如在英德两国政府资助及民间机构赞助之下,自1995年开始,每年补助23岁至39岁之间的新闻记者参加工作交换计划,申请者包括媒体专职记者与自由撰稿人,但获奖助后需全职投入。两国参加工作交换的记者需到对方媒体工作三个月,每人获得4200美元用于支付差旅和膳宿费用。申请参加工作交换的德国记者需具备英语能力,而英国记者则可得到进修德语的额外补助费用。参加此计划的数十家伙伴媒体组织不乏知名媒体,例如英国的BBC、《经济学人》《金融时报》《卫报》以及德国的多家报刊及广电媒体。
除了英德之间,美俄之间亦有类似的交流安排。其中一项为期两年的交流计划是“青年媒体专业人员交换计划”,提供48位30岁以下、已有三年以上新闻工作经验的年轻记者申请,在相互提供的短期讲习之后至对方媒体工作1个月,以增加两国记者相互了解,资金来自美国的奈特基金会捐赠给“国际新闻记者中心”的25万美元。美国和巴基斯坦两国之间亦有类似的交流,每年提供8位巴基斯坦记者与5位美国记者至对方国家进行两周的参访学习和交流。
最积极推动新闻记者工作交换计划的莫过于德国的“国际新闻记者计划”。该计划是一个非营利组织,依德国法注册的独立与慈善组织,获得公部门及私人捐款赞助,也有来自德国和美国社会的慈善补助。该计划主要提供年轻优秀的记者获得海外报道的机会与经验,实际作法是包括每年提供多项补助金,补助各国记者到东亚进行两个月的研究,并且与德国记者与东欧、非洲南部、拉丁美洲的记者协力报道,目的是让德国和这些地区的新闻记者扩展眼界,了解本地以外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媒体运作及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
德国的国际新闻记者计划每年提供120个奖助名额给德国和其他国家的记者,在至少六周的工作访问期间,为邀请他们访问的媒体工作,并为其原先任职的本国新闻组织担任通讯报道任务,补助费用介于2500-5000美元之间。截至目前为止,该组织已补助多达40个国家、1600位各种媒体的(包括纸媒、广电和网络媒体)的记者。
类似的奖助项目也存在于英德之间、德荷之间、德国与南非之间、德国与北欧五国之间,也及于东南亚、拉丁美洲之间、东欧和中东等地。透过定期发行的新闻通讯和聚会,曾经参加过此一工作交换的各国记者已形成了一个跨地域的国际记者网络,新闻交流的效益也就得以持续发酵。
两岸政府与传媒应认真学习这些经验,并转化为适合两岸新闻人员工作交换的方案,促使两岸新闻交流更进一步。两岸新闻交流更进一步乃福国立民之事,有利于两岸人民的相互理解。
两岸新闻交流是大势所趋,也符合两岸的共同利益,双方有责任继续推动与深化。现阶段两岸不妨从难度较低的人员和经验交流层面寻求更大的突破。
若能学习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新闻工作交换作法和经验,一起思考推动共同的新闻传媒人员工作交换计划,从根子上促使两岸新闻传媒工作者提升对大陆和台湾的认识,相互理解彼此在新闻时务工作上的创新作法和劳动条件,有助于双方新闻工作者之间建立更深厚的情谊与互信,也有助于他们有机会更细致的体会两岸社会的内涵,有机会彼此学习各自新闻实务上的长处,甚至共同合作采访报道攸关两岸共同利益的事务与议题,共同深化华文媒体的软实力,从而将两岸新闻交流推向另一个高峰,为两岸未来建立共同的新闻市场奠定重要的基础。(/罗世宏)
转载请注明:ITOTII »
原文链接:http://www.itotii.com/7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