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离奇幻物语 —— “港鬼”的俗世执怨(上)
《迷离夜》《奇幻夜》像从90年代中后期的港产鬼片创作环境中孕育而生。那是个鬼片高产的阶段,“惶惶是我心”的世情下,鬼片由港片全盛时期的“灵幻功夫片”和“鬼怪喜剧”转向更为恐怖惊悚的路线。“系列式”鬼片开始流行,借鉴日本怪谈的分段式结构大热,其中代表诸如《阴阳路》《怪谈协会》也惊吓过一代人。
而《李碧华鬼魅系列》出现之时,香港鬼片几乎已是留在VCD年代里的奇诡标本。李碧华在电影小说的序言中写“香港十年来没鬼片”,这话不假,自2002年《见鬼》《异度空间》《三更之回家》等一票作品云集院线的创作高峰期后,“港鬼”再没密集涌现过。虽然久不久有一两只鬼出没(彭氏兄弟直到07年仍在拍鬼片,08年又有唐永健的《第一诫》),但已然不成气候。
从文化分析的角度看,恐怖片往往会在社会动荡、人心压抑的大背景下格外兴旺,而作为恐怖片的一个亚类型,鬼片既参照着这种规律,又面临更多掣肘。《迷离夜》最终还是只能靠网络和内地观众见面。其实同《奇幻夜》相比,《迷离夜》倒真没什麽“鬼片”气场,既不吓人也不血腥,说是灵异,更像针砭时弊——颇符合恐怖片给社会减压的本来定位。但“鬼”这一字如此令人避忌,也值得玩味。
【编辑按】以下文字涉及电影关键情节,请谨慎阅读。
(资料图:电影《迷离夜》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鬼片”是地道东方品种,和西方恐怖片的源流截然不同。西方谈灵异,有千丝万缕的宗教背景,恶灵、吸血鬼、巫术,一切“恶”的根源总是背弃了正教的异端;东方的“鬼”则没那么依赖宗教语境,价值判断也暧昧得多,志怪小说记述狐鬼妖精、殊方异物,始终具有某种神话性,日式怪谈中的神话气质又更明显。神鬼同源,差别存乎一念,故而东方谈“鬼”,怀敬畏之心并非什麽不道德的事。(但在邪灵与神绝然对立的西方,对邪怪心怀敬意,从宗教立场上就不被容忍)不过私下暗暗敬奉可以,光天化日之下谈论就有违正统士大夫思想了。
鬼片因有“鬼”而入不得戏院也挺冤枉。李碧华调侃过那些打擦边球的“泛鬼片”——鬼变成妖便能过关,再不然就疑心生暗鬼,神经分裂和做噩梦也百试百灵——其实用尽恐怖惊悚的噱头,还不如直接拍“鬼”来得坦诚。但通不过审查无形中又保全了“港鬼”的本土性,鬼片已算港产片中屈指可数的类型资源,故而《迷离夜》《奇幻夜》问世后被称为港产鬼片还魂。
还魂是要“借尸”的。但李碧华的魑魅魍魉却不是陈年老尸,她的鬼怪世界受民间传统浸染,又现代性十足,自成一派。虽然香港鬼片的创作相当百花齐放(邪术、僵尸、功夫、搞笑、艳情应有尽有),但香港鬼文可谓只李碧华这一枝独秀。日本江户时代已有怪谈文化,蕴藏和风美感的都市传说一直是大众文学的重要一环,而港式怪谈正式进入流行文学领域却要仰赖李碧华的奇情。奇与情,情字打底,她早年写情,凄美之于已经在写隔世、轮回等主题,其后《纠缠》《吃燕窝糕的女人》《月媚阁的饺子》沿着怪奇幽魅路线前行,情爱愈写愈惊悚,就愈接近情之真相。所以她用“鬼”类比“爱情”——同样让人“心跳加速头皮发麻”“甩不掉躲不开”。
爱情的主题无非爱怨执愁,李碧华“怪谈系列”也如是。至于恨?当然有,不怀三分恨意大概也难做“鬼”。她写怪谈有港式现实精悍的一面,读起来虽和日本怪谈差不多“冷”(甚至更精短惜字),但内里有着可被发掘的“热”(其实也像香港的城市特质)。这在改编过程中,则被不同风格的导演,强化为不同“风味”。唯一共通点,是拍“鬼”同时,也在拍本土人情。
都市怪谈和分段式结构一直是绝配,所以《世界奇妙物语》在日本延续了二十多年魅力不倒,《迷离夜》和《奇幻夜》其实也是走“物语”路数,不求风格统一,六位导演以各自审美,将言简意赅的原著影像化。
爱怨执愁,“爱”字往往连着“执”。李志毅那段《放手》,中学女生早熟痴心,放不下掌心里情人曾写下的盟誓,化身水鬼流连,但这执着并没被拍得凄风苦雨,不但基调邻家时尚,风水佬和古灵精怪的神婆一中一西混搭也很喜感。把“鬼片”拍得可爱实属香港特色——新浪潮时的鬼怪喜剧发轫之作《撞到正》就古灵精怪,神经而生动。
而李志毅拍爱情小品起家,《放手》名义恐怖,内里却是“宁愿选择留恋不放手”的爱情之执。这年头“破执”是被用烂的词,但讲上万千道理,未必比李碧华一则短篇更令人眼明心亮。香港女性作家写情普遍冷峻入世,但李碧华比亦舒的“女子当自立”模式又更抽离,谁是负心人谁误入了情关并不太紧要,她很少评断情事里的是与非,所以原著中大师驱走女鬼,旧帐留待“他生再算”,爱怨一并放手。电影版不但气质贴合原著,更加入一条充满喜剧性的旁枝:“风水佬”的“阴阳眼”在前妻看来是不务正业,却仍遗传给了儿子——命运既此,也就不必执着抗拒了。
但“执”的概念到了《枕妖》中就妖冶诡异许多。(《奇幻夜》整体风格上也是妖风阵阵)《画皮》拍完又《画壁》,陈嘉上讲起“妖”的故事也算驾轻就熟。“妖”不同于“鬼”,按中国传统神话小说的分类,鬼是人死后滞留在世的魂灵,而“妖”则由各类生物(当然不包括人)和非生物汲取日月精华后修炼(且全靠自己没有师傅)而成。所谓“镇鬼降妖”,“妖”和“鬼”归宿不同,鬼只能投生,妖却更有目标,它需要继续修炼,他日成佛成魔都有可能。《枕妖》在改编过程中强化了妖“劫采”阳气用来修行的设定——且妖能成事全因人的“执”,换言之还是“放不下”。
小说里女主角的男友死于车祸,买到“妖枕”也是无心乱入,所以不存在“妖”幻化成男友人型来迷惑她的情节。但从戏剧效果而言,改动后的版本显然更妙(《惊蛰》的改编也同理)。女子之所以贪欢梦里,只因无法原谅自己,心怀鬼胎的妖则充分利用了她这弱点。而死掉的男友则比书里更可爱了,不但并不怪责女主角,更在关键时刻唤人救她,感动指数或也可算一则当代港版的“人鬼情未了”吧。(/贾选凝)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ITOTII »
原文链接:http://www.itotii.com/7537.html
而《李碧华鬼魅系列》出现之时,香港鬼片几乎已是留在VCD年代里的奇诡标本。李碧华在电影小说的序言中写“香港十年来没鬼片”,这话不假,自2002年《见鬼》《异度空间》《三更之回家》等一票作品云集院线的创作高峰期后,“港鬼”再没密集涌现过。虽然久不久有一两只鬼出没(彭氏兄弟直到07年仍在拍鬼片,08年又有唐永健的《第一诫》),但已然不成气候。
从文化分析的角度看,恐怖片往往会在社会动荡、人心压抑的大背景下格外兴旺,而作为恐怖片的一个亚类型,鬼片既参照着这种规律,又面临更多掣肘。《迷离夜》最终还是只能靠网络和内地观众见面。其实同《奇幻夜》相比,《迷离夜》倒真没什麽“鬼片”气场,既不吓人也不血腥,说是灵异,更像针砭时弊——颇符合恐怖片给社会减压的本来定位。但“鬼”这一字如此令人避忌,也值得玩味。
【编辑按】以下文字涉及电影关键情节,请谨慎阅读。
(资料图:电影《迷离夜》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鬼片”是地道东方品种,和西方恐怖片的源流截然不同。西方谈灵异,有千丝万缕的宗教背景,恶灵、吸血鬼、巫术,一切“恶”的根源总是背弃了正教的异端;东方的“鬼”则没那么依赖宗教语境,价值判断也暧昧得多,志怪小说记述狐鬼妖精、殊方异物,始终具有某种神话性,日式怪谈中的神话气质又更明显。神鬼同源,差别存乎一念,故而东方谈“鬼”,怀敬畏之心并非什麽不道德的事。(但在邪灵与神绝然对立的西方,对邪怪心怀敬意,从宗教立场上就不被容忍)不过私下暗暗敬奉可以,光天化日之下谈论就有违正统士大夫思想了。
鬼片因有“鬼”而入不得戏院也挺冤枉。李碧华调侃过那些打擦边球的“泛鬼片”——鬼变成妖便能过关,再不然就疑心生暗鬼,神经分裂和做噩梦也百试百灵——其实用尽恐怖惊悚的噱头,还不如直接拍“鬼”来得坦诚。但通不过审查无形中又保全了“港鬼”的本土性,鬼片已算港产片中屈指可数的类型资源,故而《迷离夜》《奇幻夜》问世后被称为港产鬼片还魂。
还魂是要“借尸”的。但李碧华的魑魅魍魉却不是陈年老尸,她的鬼怪世界受民间传统浸染,又现代性十足,自成一派。虽然香港鬼片的创作相当百花齐放(邪术、僵尸、功夫、搞笑、艳情应有尽有),但香港鬼文可谓只李碧华这一枝独秀。日本江户时代已有怪谈文化,蕴藏和风美感的都市传说一直是大众文学的重要一环,而港式怪谈正式进入流行文学领域却要仰赖李碧华的奇情。奇与情,情字打底,她早年写情,凄美之于已经在写隔世、轮回等主题,其后《纠缠》《吃燕窝糕的女人》《月媚阁的饺子》沿着怪奇幽魅路线前行,情爱愈写愈惊悚,就愈接近情之真相。所以她用“鬼”类比“爱情”——同样让人“心跳加速头皮发麻”“甩不掉躲不开”。
爱情的主题无非爱怨执愁,李碧华“怪谈系列”也如是。至于恨?当然有,不怀三分恨意大概也难做“鬼”。她写怪谈有港式现实精悍的一面,读起来虽和日本怪谈差不多“冷”(甚至更精短惜字),但内里有着可被发掘的“热”(其实也像香港的城市特质)。这在改编过程中,则被不同风格的导演,强化为不同“风味”。唯一共通点,是拍“鬼”同时,也在拍本土人情。
都市怪谈和分段式结构一直是绝配,所以《世界奇妙物语》在日本延续了二十多年魅力不倒,《迷离夜》和《奇幻夜》其实也是走“物语”路数,不求风格统一,六位导演以各自审美,将言简意赅的原著影像化。
爱怨执愁,“爱”字往往连着“执”。李志毅那段《放手》,中学女生早熟痴心,放不下掌心里情人曾写下的盟誓,化身水鬼流连,但这执着并没被拍得凄风苦雨,不但基调邻家时尚,风水佬和古灵精怪的神婆一中一西混搭也很喜感。把“鬼片”拍得可爱实属香港特色——新浪潮时的鬼怪喜剧发轫之作《撞到正》就古灵精怪,神经而生动。
而李志毅拍爱情小品起家,《放手》名义恐怖,内里却是“宁愿选择留恋不放手”的爱情之执。这年头“破执”是被用烂的词,但讲上万千道理,未必比李碧华一则短篇更令人眼明心亮。香港女性作家写情普遍冷峻入世,但李碧华比亦舒的“女子当自立”模式又更抽离,谁是负心人谁误入了情关并不太紧要,她很少评断情事里的是与非,所以原著中大师驱走女鬼,旧帐留待“他生再算”,爱怨一并放手。电影版不但气质贴合原著,更加入一条充满喜剧性的旁枝:“风水佬”的“阴阳眼”在前妻看来是不务正业,却仍遗传给了儿子——命运既此,也就不必执着抗拒了。
但“执”的概念到了《枕妖》中就妖冶诡异许多。(《奇幻夜》整体风格上也是妖风阵阵)《画皮》拍完又《画壁》,陈嘉上讲起“妖”的故事也算驾轻就熟。“妖”不同于“鬼”,按中国传统神话小说的分类,鬼是人死后滞留在世的魂灵,而“妖”则由各类生物(当然不包括人)和非生物汲取日月精华后修炼(且全靠自己没有师傅)而成。所谓“镇鬼降妖”,“妖”和“鬼”归宿不同,鬼只能投生,妖却更有目标,它需要继续修炼,他日成佛成魔都有可能。《枕妖》在改编过程中强化了妖“劫采”阳气用来修行的设定——且妖能成事全因人的“执”,换言之还是“放不下”。
小说里女主角的男友死于车祸,买到“妖枕”也是无心乱入,所以不存在“妖”幻化成男友人型来迷惑她的情节。但从戏剧效果而言,改动后的版本显然更妙(《惊蛰》的改编也同理)。女子之所以贪欢梦里,只因无法原谅自己,心怀鬼胎的妖则充分利用了她这弱点。而死掉的男友则比书里更可爱了,不但并不怪责女主角,更在关键时刻唤人救她,感动指数或也可算一则当代港版的“人鬼情未了”吧。(/贾选凝)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ITOTII »
原文链接:http://www.itotii.com/7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