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 那个戴眼镜的哈利波特
如果说小时候书给我编织最美的梦境的话,就是《哈利波特》。
第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偶然间看到的,那个时候小学三四年级吧,字都认不全,一本又厚又大的书被那么大点儿的小人拿着还有些滑稽可笑。坐在床头,第一天拿回来的晚上看了一小半,跟捡到宝贝一样,简直舍不得放下了。晚上做梦脑子里面全是书里面的情节。从小的习惯,看书的时候喜欢想象,根据书里面的描绘脑子里面立即出现与之相应的实物景象,特别好玩。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吧,数学中当初学得最不费劲的就是立体几何了,根据条件立即在脑海里面形成图像。
梦里面罗恩脸颊上的小雀斑,赫敏又多又乱像杂草一样的头发,波特圆圆的眼镜框,海格庞大又笨重的身躯,邓布利多都快长到胸口的白胡子,麦格教授瘦的有些吓人,但是女巫的尖帽子戴在她头上很优雅;霍格沃兹的城堡在晚上只有黄黄的灯光透出,鬼魅又吓人,学校荒废不用的密道挂满了蜘蛛网,长长的没有尽头;黄油啤酒喝到嘴里的感觉像是加了一点啤酒的雪碧上面又放了很多白白的奶油,水晶鼻涕虫放在手上滑溜溜又有点凉很可爱一点都不恶心,巧克力蛙到处在跳,跳过的地方还留下巧克力脚印••••••
这些奇特而美丽的幻觉使我好多天都在现实中疑惑,因为没有怀疑过那个描绘的神奇的地方,现实与自己脑子里面的想象和书中的情节交融着分不清楚,那些日子像是双脚离地漂浮在半空中一样不真实又有着和以前不一样的惊喜。
过了几年电影出来以后,只在有一期的《故事大王》上看到过一篇关于JK罗琳选哈利的故事,好像看到男主角的一瞬间就认定了他是不二人选,除了几次电影频道在放,自己因为害怕内心的期待落空也并没有去看电影版。
好像先看过任何作品的原著之后都会对翻拍的电影有着复杂的情感,最害怕的是自己心中的美好被践踏,但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意所以更想看一下电影究竟翻拍成什么样。不安又加上期待就变成大多数人看待原著翻拍成电影的心情。
这么些年过去了,故事完结了,波特长大了报道上说身高也长残了,我也从小学生马上都要大学毕业了,翻拍的电影也成为了历史上最卖座的系列电影,今天也不知道怎么就拿出来看了看。真好,一切都和当初自己脑子里面的想象和当初带给自己的不可思议的奇妙默契地天衣无缝,甚至电影帮我弥补了当初想象场景里面所有的细节。在大厅里面漂浮的白色蜡烛,邓布利多的椅子上面斑驳的油漆;魔法石不是傻傻的一块儿雕刻精美没有杂质的红宝石而是一块儿更接近于原矿石的样子的宝石;对角巷里面的店铺歪歪扭扭,熙熙攘攘,两旁建筑斜歪的柱子和不规则立方体在现实中竟然和高迪的奇异花园很相像••••••
无数的记忆被唤醒,当初的惊喜也一下子回归。
最难过的是邓布利多、斯内普和多比的死。邓布利多后半生致力于霍格沃兹和消灭佛地魔,这是一个慈祥又勇敢的老头。他明白波特必死,所以提前给他准备了复活石,他为剩下的人极力留下一个最圆满的结果,而自己接受死亡;不看到最后的话根本不会想到斯内普内心有一个如此美丽又痛苦的秘密;多比呢,最至真最无私让人心疼的小精灵,它触动了所有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它收到波特设计让它得到自由的袜子的时候的那个表情好可爱。
当初的时候看到《凤凰社》的时候因为住校就断了,后面看到的新闻说的是罗琳决定波特最后会死亡,那时候感觉整个世界要崩塌了,就没勇气再看下去。结果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一直都以为波特最后会死,而且从第六部慢慢开始的悲凉气氛我还真以为波特要死了,悲壮的心情一直持续着,结果波特因为复活石又活过来,然后才真正打败了伏地魔。并没有死,当时的心情真的是太难以形容了,矛盾气愤还有一种被人骗了的感觉,可是有感觉自己又好可笑,哭笑不得了好长时间才缓过来。
静下心来想一想,这样才是真正好的结局,毕竟只是一个童话故事,悲剧色彩已经够了,最后的结局必然是正义打败罪恶,结局就不要那么悲伤了。
我一直想要尝试接近或者想象当初罗琳一日又一日坐在靠窗咖啡馆的桌子上写这个故事的心情和过程,不能分享她会不会很孤单,沉浸在如此美丽的世界是不是异常幸福--这些帮她每天战胜贫寒默默无闻现实生活的幸福和充实,现在她会不会也时常怀念?
向当初在汉堡寒冷冬日的咖啡馆里写作的JK罗琳和得了癌症依然坚持在片场的麦格教授致敬(那个现在在《唐顿庄园》更加优雅可爱的老太太),还有为这个故事奉献的无数人,是他们的坚持和认真让人们拥有了一个奇特瑰丽的魔法世界。
《哈利波特》2013/9/21
第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偶然间看到的,那个时候小学三四年级吧,字都认不全,一本又厚又大的书被那么大点儿的小人拿着还有些滑稽可笑。坐在床头,第一天拿回来的晚上看了一小半,跟捡到宝贝一样,简直舍不得放下了。晚上做梦脑子里面全是书里面的情节。从小的习惯,看书的时候喜欢想象,根据书里面的描绘脑子里面立即出现与之相应的实物景象,特别好玩。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吧,数学中当初学得最不费劲的就是立体几何了,根据条件立即在脑海里面形成图像。
梦里面罗恩脸颊上的小雀斑,赫敏又多又乱像杂草一样的头发,波特圆圆的眼镜框,海格庞大又笨重的身躯,邓布利多都快长到胸口的白胡子,麦格教授瘦的有些吓人,但是女巫的尖帽子戴在她头上很优雅;霍格沃兹的城堡在晚上只有黄黄的灯光透出,鬼魅又吓人,学校荒废不用的密道挂满了蜘蛛网,长长的没有尽头;黄油啤酒喝到嘴里的感觉像是加了一点啤酒的雪碧上面又放了很多白白的奶油,水晶鼻涕虫放在手上滑溜溜又有点凉很可爱一点都不恶心,巧克力蛙到处在跳,跳过的地方还留下巧克力脚印••••••
这些奇特而美丽的幻觉使我好多天都在现实中疑惑,因为没有怀疑过那个描绘的神奇的地方,现实与自己脑子里面的想象和书中的情节交融着分不清楚,那些日子像是双脚离地漂浮在半空中一样不真实又有着和以前不一样的惊喜。
过了几年电影出来以后,只在有一期的《故事大王》上看到过一篇关于JK罗琳选哈利的故事,好像看到男主角的一瞬间就认定了他是不二人选,除了几次电影频道在放,自己因为害怕内心的期待落空也并没有去看电影版。
好像先看过任何作品的原著之后都会对翻拍的电影有着复杂的情感,最害怕的是自己心中的美好被践踏,但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意所以更想看一下电影究竟翻拍成什么样。不安又加上期待就变成大多数人看待原著翻拍成电影的心情。
这么些年过去了,故事完结了,波特长大了报道上说身高也长残了,我也从小学生马上都要大学毕业了,翻拍的电影也成为了历史上最卖座的系列电影,今天也不知道怎么就拿出来看了看。真好,一切都和当初自己脑子里面的想象和当初带给自己的不可思议的奇妙默契地天衣无缝,甚至电影帮我弥补了当初想象场景里面所有的细节。在大厅里面漂浮的白色蜡烛,邓布利多的椅子上面斑驳的油漆;魔法石不是傻傻的一块儿雕刻精美没有杂质的红宝石而是一块儿更接近于原矿石的样子的宝石;对角巷里面的店铺歪歪扭扭,熙熙攘攘,两旁建筑斜歪的柱子和不规则立方体在现实中竟然和高迪的奇异花园很相像••••••
无数的记忆被唤醒,当初的惊喜也一下子回归。
最难过的是邓布利多、斯内普和多比的死。邓布利多后半生致力于霍格沃兹和消灭佛地魔,这是一个慈祥又勇敢的老头。他明白波特必死,所以提前给他准备了复活石,他为剩下的人极力留下一个最圆满的结果,而自己接受死亡;不看到最后的话根本不会想到斯内普内心有一个如此美丽又痛苦的秘密;多比呢,最至真最无私让人心疼的小精灵,它触动了所有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它收到波特设计让它得到自由的袜子的时候的那个表情好可爱。
当初的时候看到《凤凰社》的时候因为住校就断了,后面看到的新闻说的是罗琳决定波特最后会死亡,那时候感觉整个世界要崩塌了,就没勇气再看下去。结果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一直都以为波特最后会死,而且从第六部慢慢开始的悲凉气氛我还真以为波特要死了,悲壮的心情一直持续着,结果波特因为复活石又活过来,然后才真正打败了伏地魔。并没有死,当时的心情真的是太难以形容了,矛盾气愤还有一种被人骗了的感觉,可是有感觉自己又好可笑,哭笑不得了好长时间才缓过来。
静下心来想一想,这样才是真正好的结局,毕竟只是一个童话故事,悲剧色彩已经够了,最后的结局必然是正义打败罪恶,结局就不要那么悲伤了。
我一直想要尝试接近或者想象当初罗琳一日又一日坐在靠窗咖啡馆的桌子上写这个故事的心情和过程,不能分享她会不会很孤单,沉浸在如此美丽的世界是不是异常幸福--这些帮她每天战胜贫寒默默无闻现实生活的幸福和充实,现在她会不会也时常怀念?
向当初在汉堡寒冷冬日的咖啡馆里写作的JK罗琳和得了癌症依然坚持在片场的麦格教授致敬(那个现在在《唐顿庄园》更加优雅可爱的老太太),还有为这个故事奉献的无数人,是他们的坚持和认真让人们拥有了一个奇特瑰丽的魔法世界。
《哈利波特》2013/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