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多样化的保护与开发现状与对策——关于“音乐多样性”的调查
![]() |
以前陈哲给我发的,没经过他同意在这里发表,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保护、支持中国的传统音乐保护现状。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Musical Diversity
中 国
—— 张 弦
引 言
中国是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在有据可考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展现出中华民族八千余年的极为丰富的音乐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代表类型和优秀精华,是主宰和影响中华民族现代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文化魂魄”。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飞速发展,给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社会变革和文化变革,每天、每时都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农民走出了农村,山民走出了大山。他们脱下了对襟小褂,穿上了西装;解下了包头毛巾,打上了领带。他们不再在乡村里的歌会上高声歌唱,而是热中于流行音乐和卡拉OK……凡此种种,都使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
“音乐多样性”的决策之一:中国民族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我们的观点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必须坚持“音乐多样性”,保护
“音乐多样性”。保护传统的音乐文化,是音乐工作者的责任。
正是如此,中国从1979年开始,启动并由文化部牵头八个部委(包括广电部、财政部、教育部等)开始了中国最浩大的、被誉为“中国文化长城”的抢救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工程。
这个工程全面承担中国民族民间文艺的搜集、整理、保护、研究和开发,在十部文艺“集成”中体现。在十部“集成”中,音乐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四部。
历时26年、全国各省的数千音乐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的心血投入其中。从最基本的“田野工作”开始,搜集、整理,记录、录音。截至目前,大多已经完稿,即将陆续出版。这四部卷帙浩繁的音乐卷,为中国民族文化遗产抢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人类的音乐宝库增添了巨额财富。
经过专家学者和许多地方上的文艺工作者的调查、搜集和整理,把中国的文化遗产分为九大类。仅音乐类就有71项,四十多个民族、民间品种。
另一项重要的、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工作的开展,是积极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自2001年起,中国已先后有“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此项工作极大地激发了中国音乐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少数民族音乐的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加快了他们搜集整理散存于民族民间的音乐品种。
在中国还有无数的音乐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从事着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他们辛勤劳动、不计报酬,为了事业和信念而踏实工作。
以甘肃环县为例。在当地民间流传了上百年的皮影戏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剧种,被称为窑洞艺术(因当地居住的房屋多为窑洞,而演出又是在窑洞里)。演出形式为一人边操作边演唱,在幕布后操作由驴皮制作的人物和动物等,以灯光投射在幕布上,演出民间传说和故事,一旁有六、七人组成的乐队伴奏。仅环县一个县就有三十多个班社(“班社”即实际意义上的剧团,因其规模较小故称为“班社”)。其中仅一个“史家班”就拥有四、五十箱的皮影道具,可以演出20多齣、上百个小时的戏。现在,当地政府组织音乐工作者和文化馆的工作人员等全面调查登记从清朝以来可以找到或部分存留的皮影剧目有3000多个、4、5百箱皮影道具、里面有数万张皮影。在调查的同时,他们采取了寻找传人、开办学习班等一系列措施,抢救濒临灭绝的古老的民间艺术。
最近在中国还出现了以个人名义发起的为保护音乐多样性的优秀范例。它是陈哲先生发动的“土风计划”。这个计划于2004年10月正式启动。其宗旨是“活化传承”。它以民族文化传承为主要任务,注重建设系统和环境。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活化”,在于“传承”,与通常意义的抢救、多数是停止在“静态”的抢救(即只以文字、录音、录象形式达到最基本的保留目的)有着根本的区别。
陈哲先生选择的地方是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的普米族村寨。这是个长期孤立在主流文化之外的小民族,目前只有32700人。由于它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澜沧江边且四面环山,使得该地区的经济较为落后,生态环境也受外界破坏较少。正是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他们的传统文化保存就相对完整,民俗人文积淀就相对深厚。
![]() |
目前,他们以“普米族传统文化传习小组“为名称,为培育一个以音乐、舞蹈为主体,全面承接传统文化的传承小组。小组集中了村寨中的年轻人,学习老艺人的传统文化和演奏技艺。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把濒危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现在这个项目已经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并得到了福特基金会、云南省政府和中国文化部的部分基金的支持(普米小组获准列入国家文化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是第一个特批的民间申报试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5年10月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在此之后,中国政府更加大了保护传统文化的力度,自上而下地改变以往许多地方无组织的、零散的、做做停停的无序状态。全国的文艺工作者、音乐工作者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踏实工作。
在中国,这样的保护“音乐多样性”的范例还有许多。如果这样的模式能够发展下去,我们的几千年的优秀的音乐传统文化就会得到更多的保存和发展。
“音乐多样性”决策之二:广播、电视的播出
在中国,广播电视是最强大的媒体宣传力量,它的作用远远超过了任何杂志和报纸。而中央电视台有是覆盖全国的、国家的电视台,更是有着其它电视台不可超越的强势力量。过去,音乐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的播出十分有限,而且散见于各个频道。特别是中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就更难有多少立足之地。在时任副总理的李岚清先生的倡议并关照下,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应运而生。
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CCTY—16)开播于2003年3月29日。其频道定位于在欣赏性的基础上加大普及音乐知识的力度,引导和提高国民音乐素质和欣赏水平,为电视观众搭建一个了解、欣赏、认知音乐的平台。全天播出的时间为18小时10分钟。其中中国音乐的时间占70%,外国音乐节目占30%。其中纯粹介绍中国传统的、民族的音乐栏目具有代表性的有“风华国乐”、“民歌.中国”等。两年以来,这些介绍中国音乐的栏目受到了音乐界及普通观众的喜爱和认同,为普及、推广和促进音乐多样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民歌.中国”是开办得较为成功的。
“民歌.中国”是音乐频道的一个栏目,2004年3月27日开始播出。其中分有“民歌版图”、“各地民歌”、“民歌故事”、“民歌博物馆”等具体栏目。这个栏目主要介绍民歌的传承、传承人的故事、原生态民歌等内容。栏目定位于介绍中国真正的民歌而不是把创作的歌曲和器乐曲扩大化为民歌。栏目的负责人依靠专家,听取了音乐专家的意见,尽可能地走出电视台,到产生民歌的高原、草原、大山、村寨等地方现场采访,采录了大量鲜活的、丰富的音乐民歌资料。
以已经录制并播出的侗族大歌为例。1952年,许多音乐家随当时的土改工作组深入到广大的农村,与农民生活在一起。在贵州黎平县,中国的音乐家薛良(已故)等发现了多声部的侗族大歌,改写了以往世界上对中国音乐只有单声部的记载和认识。几十年来,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后,地方政府认识到侗族大歌是一笔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抢救。所以,他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特别是每年投入10万人民币用以保护侗族大歌的工程,这在仍然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是非常不容易的),使侗族大歌能够传承下去。他们特别注重教育青少年热爱自己民族的文化财富,在学校的课程中安排学生学习和演唱。此外,在实施保存、传衍计划的同时,由于侗族大歌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也极大地吸引了到当地旅游的中外游客,促进了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但是,音乐频道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困难。首先是在中国的很多省都看不到,无法接受、感受这些音乐。再者,由于它不播出流行音乐,因此不能吸引广告商,使经费的来源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此情况下,节目量时常出现不足的情况。在现有情况下,音乐频道的编辑要么重复播出已经播过的节目,要么就把已经有的资料重新整合编辑,再以其它形式播出。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拥有的七个专业台之一——北京音乐台于1993年1月开播,是中国仅有的以音乐为专一内容播出的广播电台。它的节目安排包括对国际上重大音乐活动的播出,如美国格莱美颁奖典礼、萨尔茨堡音乐节、柏林森林音乐会等。在中国音乐方面,有《中国歌曲排行榜》、《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中华民歌广播大擂台》、《您喜爱的歌》、《永恒的魅力》、《记忆中的唱片》等等。
北京音乐台的听众大多是15岁至34岁的青年人。56%的听众具有高中以上的学历、18%的听众具有大学以上的学历。音乐台位居北京主流媒体的第19位,每天的听众达110.5万。
但是,北京音乐台播出的重点是外国音乐和流行音乐。即使是在中国音乐的栏目中,也大多是创作歌曲,民歌少,原生态的民歌就更少。这对于保护和发扬音乐遗产是非常不利的。特别是对于青年人来说,这个重要的广播媒体,却关闭了使他们接触、了解中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窗口。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FM90.00频道也是音乐频道。几十年来,一直以播出古典音乐为主,在音乐界和音乐爱好者中很有影响。但近几年却完全成为播放流行音乐的频道。据说原因是他们得到了台湾商人不菲的资助,应投资人的要求而改变了多年的良好口碑。
“音乐多样性”决策之三:关于教育
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教育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在中、小学的教学大纲里,都规定了音乐教育的内容,有规定的音乐课的课时。音乐课包括唱歌和音乐欣赏。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所占的比例达到60%。
再举中国的专业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为例。中央音乐学院除了民乐系,其它系如作曲系、钢琴系、管弦系、声歌系、指挥系、理论系等,都是以西方音乐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但是,在学校的教学大纲中规定,必须学习中国的音乐史、民族音乐概论两门关于中国音乐的课程。这两门课程在总学分里约占30%(各系略有不同)。学校规定,如果这两门课程不及格,必须补考,补考再不及格,则不允许毕业。这种课程的强制性的规定,使得音乐学院的学生对于自己国家的传统音乐文化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和热爱,无论对于他们是中国公民、还是对于他们所从事的专业都是非常有益的。
利用音乐促进其它行业经济发展的实例
在中国,一直有着举办艺术节、音乐节的传统。特别是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各种艺术节和音乐节越来越多,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以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年的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例。广西南宁民歌艺术节以弘扬民族文化、扩大中外文化交流为宗旨。其活动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的观众,为中国民歌的传播与发展搭建了一个重要的舞台,推出了一批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风貌的民族歌手,也创作出许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与现代音乐新的元素相结合的新民歌。
南宁民歌艺术节以民歌为中心,同时扩展出许多相关的文化和经济的项目。从2004年开始,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同期举行,就成为了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艺术节扩展出“风情东南亚”、“东南亚时装秀”、“东南亚国际旅游 ”、“美食节”、“国际龙舟赛”、“中国-东盟当代舞蹈文化发展国际研讨会”、“南宁经贸洽谈活动”等一系列项目,极大地推动了当地以至全省的经济发展在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广西有100个项目签约,总金额达300亿元人民币,在招商引资项目方面,南宁市用于2004年民歌节贸洽会招商的项目总共有248个。其中重点项目100个,总金额达126亿元人民币;主要项目148个,金额达85.5亿元人民币。这些项目的内容包括基础设施项目,工业、农业、房地产项目,旅游卫生体育项目,工业园区及商贸项目等。其中最大的投资项目总投资金额达21.84亿元人民币。在2003年广西投资贸易洽谈会签约仪式上,共有21个外商投资项目和23项内联重大项目签约,签约金额为7.3134亿美元和138.66亿元人民币。
形势依然严峻
在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这些为保护音乐多样性的工作实在只能是杯水车薪。即便是目前已经开展的工作,也面临着非常多的困难。
首先是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在中国,还有无数贫困的山区和农村。在那里,首要的生存问题还没有得到基本的解决。那里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音乐传统如果没有政府有关部门的资金和人力的支持,将会随着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而流失殆尽。
尽管中国政府以及各地的有关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抢救民族遗产的重要性,而且也从人力物力、财力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自上而下地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形势仍然非常严峻、问题仍然非常严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所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改变了,消失了,大规模的集体劳动的方式没有了,所以依存于那些生产方式的民歌也就自然消亡了。比如:劳动号子(纤夫、插秧、打夯等)祭祀乐(祭祀仪式)等都是如此。那些曾经从事这些劳动和仪式的老人也已不在人世,绝大多数的音乐就随之消失了。不乐观地说,即使是已经开展的项目,比如已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功申报的成果,如何使它们得以真正的流传,得以真正地“活”在中国,而不是仅仅保留在博物馆?这是应该思考的重要的问题。
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如何促进音乐多样性?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到实践,还有着非常多的问题要面对,要解决。真正的保护和继承,它的意义在于流传、在于让后代听到这些优秀的遗产。所以,首先应该保护传人,给为数不多的、大多处于贫穷生活条件下的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才能保证他们把文化遗产口传给青年人。在这方面,日本和韩国有着很好的、成功的的经验和措施,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切实地为保护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伍国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考》,《人民音乐》2006年第1期
2、 金娜:《坚持活化传承,留住民族表情》,《人民音乐》2006年第2期
3、 中国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