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与人文 —意大利18世纪铜版画精品展
![]() |
景观与人文——意大利18世纪铜版画精品展
主办:恒源祥香山美术馆
地址:上海九江路686号2楼(近广西北路)
时间:10月10日—19日
展览将分两个部分展示意大利18世纪铜版画,第一部分罗马胜景,展示由朱塞佩·瓦西创作的表现18世纪罗马景观铜版画50幅,第二部分人文之光,展出人物肖像和宗教题材的铜版画100幅,这些铜版画以佛罗伦萨碧提宫珍藏的名家油画为蓝本,由意大利铜版画师制版,再由法国出版机构出版的。
第一部分罗马胜景
17世纪中期开始,欧洲兴起了壮游,并在18世纪达到顶峰。青年贵族以游历欧洲、瞻仰古迹为风尚,壮游不仅增长见闻,积累学识,而且有利于扩展社交圈,提高社会地位。罗马拥有无数的文化瑰宝、遍布的历史古迹、迷人的风光、温暖的气候,更是旅行的必到之地。18世纪意大利出现了一批以风景为创作主题的艺术家,铜版画因其利于印刷传播,多数被出版成册,配以文字说明,在旅行者出发前,这些写实的图景为旅行者提供初步的视觉印象;旅途中,则成为旅行者们最佳的旅行圣典,按图索骥寻访古迹;归国后,这些图像成为旅行的纪念,并激励其他人去创造同样难忘的旅程。正在这样的语境下,朱赛佩·瓦西的《罗马古今胜景》系列铜版画应运而生。朱赛佩·瓦西1710年出生于西西里岛,1736年移居罗马。从1746年到1761年间,他创作并出版了10卷共计240幅表现罗马景观的铜版画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得到了皇室的赞助。
《罗马古今胜景》系列铜版画是壮游时代的文化产物,系统地描绘了罗马的城墙、街道、广场、教堂、宫殿、桥梁,使整个罗马城视觉化。这些气势恢弘的建筑、宏大的场景、徜徉在建筑前参观瞻仰的人群,反映了18世纪崇古的历史风尚,捕捉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他的创作既描绘临时性的节日庆典建筑如凯旋门、烟花台,也关注对城市规划和对建筑的历史性研究,后者是他最主要的作品,这批作品也成为后世学者研究18世纪罗马的重要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艺术表现方面,朱塞佩·瓦西善于把控画面,他在客观描绘的基础上,主观调整建筑物的透视角度,突出画面主体的宏伟瑰丽。他的铜版画不仅表现建筑物,空气与光线的微妙变化、人群、马车、动物,这些元素也是画面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画面平添了动感和生活气息,增强了艺术性和绘画性。
朱赛佩·瓦西在当时的罗马画坛有广泛的影响力,他的工作室吸引了很多学徒,对当时的意大利景观类铜版画创作有深远的影响,学生中最负盛名的当数乔瓦尼·巴蒂斯塔·比拉纳西。1978年比拉纳西的铜版画就曾在北京、天津、上海展出,而此次朱塞佩·瓦西的铜版画是国内第一次系统研究和展示,对中意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部分人文之光
版画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印刷术紧密联系。从15世纪开始出于传播的需要,以铜版画独特的艺术语言来表现传世油画名作,在欧洲盛行一时,并出现了专门的铜版画作坊,向油画家购买素描稿或油画版权,对绘图、制版、印刷各工序都有明确的分工。在宗教改革的年代,铜版画复数性特点有助于教义的传播;在文艺复兴时期,这些作品普及了艺术鉴赏和收藏。此次展出的铜版画是以佛罗伦萨的碧提宫所珍藏的世界名家油画为蓝本,由意大利铜版画师以雕版技术制版,再由法国的出版机构出版,是多国通力合作而成,也从侧面显示了欧洲铜版画产业的兴盛。碧提宫是美蒂奇家族的宫殿,后来成为托斯卡纳大公的主要住所,集数辈之力,积累了丰富的藏品,此次展出的铜版画所依托的油画蓝本作品涵盖了波提切利、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等文艺复兴艺术大师,也有鲁本斯、伦勃朗、委拉斯贵兹这样的画坛巨匠,从文艺复兴早期到文艺复兴盛期,经历样式主义,再到巴洛克,风格丰富多样,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序列。
艺术中人的形象是时代最真实、最生动的“镜象”。艺术创造之所以特别关注人和人的形象,是因为人在万物中最有智慧、最美和最富有生气,人的形体最匀称、最和谐,最能吸引敏感于美的艺术家;更是因为人的思维和活动,影响着社会的变革和历史的进程,不断引发艺术家们的思考和表现的兴趣。此次展览中展出的人物肖像作品,既有以拉斐尔的《利奥十世》、《朱理奥二世》、《阿尼奥罗·多尼》、《玛达莱娜·多尼》,鲁本斯的《圣·弗朗西斯科》等名作为蓝本的铜版画,又有《伽利略像》这样的知识分子肖像,这些经由铜版画师再次创作的作品,表现对象涵盖了从王公贵族到普通民众的社会各阶层,体现了人物或沉稳、或宁静、或温柔、或虔诚、或睿智的不同精神气质。
表现宗教题材的作品如圣母领报、耶稣基督的诞生,圣母子、最后的晚餐、下十字架等,都以更为人性化、世俗化、更为生动的形象,展现着人的情感与面貌,在这些作品中,神性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人也具有了博大、永恒的神圣感,人性与神性成为和谐的统一,艺术审美情感与宗教情感融为一体。这些以铜雕版艺术语言重新诠释的作品,其细腻匀净的线条,构成微妙丰富的黑白灰层次,呈现出朴素、典雅的独特艺术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