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神经质的时代,努力做一个正常人
有位朋友曾经感叹:愿被这世界温柔的对待。
我这位朋友是天生温婉的女子,但却有着坎坷的成长经历。父母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忽略她的感受,只是告诉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并且一再警告她:人生走错一步,将是万劫不复的。
我这位朋友很善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但偏偏身边遇到的都是很具有“全能感”而且好为人师的人。比如,她的女友会极力主张她和男朋友分手,并且不无自鸣得意的表达自己的男友对自己多么的体贴入微,“就是要找这样的男朋友”,女友说。
我问我这位朋友:你对你的女友,及其男友,有何评价?
朋友说:他们自然有他们的问题。但我觉得,他们在一起是合适的,他们是幸福的,我祝福他们。
我后来评价说,朋友的女友虽然貌似一个正常人,但是她的成长经历恐怕还令他停留在最古老的“自恋”阶段,即:我是好的,你要爱我。这是0到3岁婴儿的行为方式。这个阶段,另一个典型的心理现象是:3岁以下的婴儿具有全能感。婴儿没有“你-我”边界,婴儿通过控制抚养者,达到全能的体验。
朋友听了我的分析之后,惊讶得说:女友确实完全没有个人边界的概念。“甚至会指挥我把网购的用户名和密码给她,因为她没有网银。”
在我们谈论了很多人的“症状”之后,朋友问我:是这个世界不正常的人太多?还是我对他们有吸引力?!
是呀,我们身边充斥了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或者在向我们咆哮,或者在喃喃自语,主题似乎只有一个:
听我的,我是对的!
我觉得这真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反讽:具有同理心的正常人,无法忍受这种人际环境,以至于要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而这些“啼哭着、自大的婴儿”则在恣意妄为。。。
我记得,当年看桑德勒的《公正课》,最令我震撼的是在第一课上,桑德勒说:
学习这门课是危险的,因为当你懂得了一些东西,你会改变。而这种改变将是不可逆转的——你不可能退回到“不知道”的状态。
我想,心理的成长也是一样的——当一个人千辛万苦达到了成人的成熟度,他很难退回到婴儿状态(尽管理论上说这种“退行”会发生),以至于就得忍受周边“婴儿”的折磨。不幸的是,成人婴儿,在中国特别多。。。
“我是好的,我是对的,你要听我的!”
“我这都是为你好。。。”
“我必须成功,以证明我是好的!你也要像我这样!”
“看我多好,看我多幸福,你应该和我一样!”
“看!我做得多好!我赚了这么多钱!这都是为了你!你怎么可能不喜欢?”
“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难道你不觉得幸福么?你应该幸福!”
“你为什么不为我做到那个?!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如果你不能为我做到那个,则是你抛弃了我,你否定了我。”
那么,心理学是值得学习的科学么?
一个人应该关注自己的心理成长么?
心理咨询师到底能为访客带来什么呢?
“做自己”是一个被高估的、虚幻的梦想么?
我觉得一个案例能最好的说明,学习心理学之后,一个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
和我一起参加咨询师成长小组的一位女同学,在最近的一次小组讨论中说出了她和先生之间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
她先生说:你不要学心理了。。。
她后来在小组讨论中说:我没理他。我觉得他很可怜。
我们围绕这个女同学的这句话,分析她说的“可怜”,究竟意味着什么。这势必牵扯到了对幼年经历的挖掘。这位女同学第一次在小组中诉说了自己童年的不幸(小组已经开办3个多月了)。从小时候离开父母被爷爷奶奶抚养,到10岁之前回到父母身边。然而,父母不会给予抱持和安慰、甚至是剥削式的对待,很快淹没了重逢的快乐。她开始把照顾家人——父母和弟妹——的责任扛在自己身上。每天天不亮就起来为家人做早饭,在大年夜给全家人洗衣服。但就算如此,依然得不到父母的爱。父母动辄会用最恶毒的话伤害她,还会再公共场合毒打她。
她形容那段日子:我白天和正常人一样,到了夜里自己躲在被子里哭。从那时起,我的黑眼圈就没好过。别人都让我去看中医,我自己知道是怎么回事。。。
在成人之后,这种用付出来换取接受和爱的行为方式一直没有改变。甚至于,她找到的先生,也是和他一样的人:作为家中长子,永远在不停地为家人付出,只是为了换的赞扬、接纳。
在学习心理学的这段日子里,这位女同学逐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她说:有一次我妈来电话,说我爸说,他们俩不管谁先走了,剩下的那个就跟着我过。我没说话。
她继续说:我先生现在让我给他家里做的那些事,我现在都不做。我直接告诉他,我不乐意!可他还是那个样子,给钱呀、帮弟妹解决问题呀!
我此时追问:这个,就是你所说的,“可怜他”的含义么?
她说:是的。我可怜他。
这让我想起了刘恒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对仕途的形容。
张大民的儿子张小树问:爸爸,什么叫仕途呀?
张大民说:仕途,就是猴子爬杆。一听锣响,猴子们就往上爬。
那面锣,就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所学会的。在这个案例中,是自虐式的付出。那个杆子,可以想象成“功德柱”——别人对我们的赞许(但没有爱,我确定!)。锣响了,我们就往上爬,使劲爬。
现在,有一个人不听锣鼓的指挥了。曾经很亲近的另一半一定会不适应了——怎么就剩我一个人往上爬了?!
不再听那锣鼓的指挥,让他偃旗息鼓,可能就是学习心理给人们所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
我这位朋友是天生温婉的女子,但却有着坎坷的成长经历。父母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忽略她的感受,只是告诉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并且一再警告她:人生走错一步,将是万劫不复的。
我这位朋友很善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但偏偏身边遇到的都是很具有“全能感”而且好为人师的人。比如,她的女友会极力主张她和男朋友分手,并且不无自鸣得意的表达自己的男友对自己多么的体贴入微,“就是要找这样的男朋友”,女友说。
我问我这位朋友:你对你的女友,及其男友,有何评价?
朋友说:他们自然有他们的问题。但我觉得,他们在一起是合适的,他们是幸福的,我祝福他们。
我后来评价说,朋友的女友虽然貌似一个正常人,但是她的成长经历恐怕还令他停留在最古老的“自恋”阶段,即:我是好的,你要爱我。这是0到3岁婴儿的行为方式。这个阶段,另一个典型的心理现象是:3岁以下的婴儿具有全能感。婴儿没有“你-我”边界,婴儿通过控制抚养者,达到全能的体验。
朋友听了我的分析之后,惊讶得说:女友确实完全没有个人边界的概念。“甚至会指挥我把网购的用户名和密码给她,因为她没有网银。”
在我们谈论了很多人的“症状”之后,朋友问我:是这个世界不正常的人太多?还是我对他们有吸引力?!
是呀,我们身边充斥了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或者在向我们咆哮,或者在喃喃自语,主题似乎只有一个:
听我的,我是对的!
我觉得这真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反讽:具有同理心的正常人,无法忍受这种人际环境,以至于要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而这些“啼哭着、自大的婴儿”则在恣意妄为。。。
我记得,当年看桑德勒的《公正课》,最令我震撼的是在第一课上,桑德勒说:
学习这门课是危险的,因为当你懂得了一些东西,你会改变。而这种改变将是不可逆转的——你不可能退回到“不知道”的状态。
我想,心理的成长也是一样的——当一个人千辛万苦达到了成人的成熟度,他很难退回到婴儿状态(尽管理论上说这种“退行”会发生),以至于就得忍受周边“婴儿”的折磨。不幸的是,成人婴儿,在中国特别多。。。
“我是好的,我是对的,你要听我的!”
“我这都是为你好。。。”
“我必须成功,以证明我是好的!你也要像我这样!”
“看我多好,看我多幸福,你应该和我一样!”
“看!我做得多好!我赚了这么多钱!这都是为了你!你怎么可能不喜欢?”
“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难道你不觉得幸福么?你应该幸福!”
“你为什么不为我做到那个?!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如果你不能为我做到那个,则是你抛弃了我,你否定了我。”
那么,心理学是值得学习的科学么?
一个人应该关注自己的心理成长么?
心理咨询师到底能为访客带来什么呢?
“做自己”是一个被高估的、虚幻的梦想么?
我觉得一个案例能最好的说明,学习心理学之后,一个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
和我一起参加咨询师成长小组的一位女同学,在最近的一次小组讨论中说出了她和先生之间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
她先生说:你不要学心理了。。。
她后来在小组讨论中说:我没理他。我觉得他很可怜。
我们围绕这个女同学的这句话,分析她说的“可怜”,究竟意味着什么。这势必牵扯到了对幼年经历的挖掘。这位女同学第一次在小组中诉说了自己童年的不幸(小组已经开办3个多月了)。从小时候离开父母被爷爷奶奶抚养,到10岁之前回到父母身边。然而,父母不会给予抱持和安慰、甚至是剥削式的对待,很快淹没了重逢的快乐。她开始把照顾家人——父母和弟妹——的责任扛在自己身上。每天天不亮就起来为家人做早饭,在大年夜给全家人洗衣服。但就算如此,依然得不到父母的爱。父母动辄会用最恶毒的话伤害她,还会再公共场合毒打她。
她形容那段日子:我白天和正常人一样,到了夜里自己躲在被子里哭。从那时起,我的黑眼圈就没好过。别人都让我去看中医,我自己知道是怎么回事。。。
在成人之后,这种用付出来换取接受和爱的行为方式一直没有改变。甚至于,她找到的先生,也是和他一样的人:作为家中长子,永远在不停地为家人付出,只是为了换的赞扬、接纳。
在学习心理学的这段日子里,这位女同学逐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她说:有一次我妈来电话,说我爸说,他们俩不管谁先走了,剩下的那个就跟着我过。我没说话。
她继续说:我先生现在让我给他家里做的那些事,我现在都不做。我直接告诉他,我不乐意!可他还是那个样子,给钱呀、帮弟妹解决问题呀!
我此时追问:这个,就是你所说的,“可怜他”的含义么?
她说:是的。我可怜他。
这让我想起了刘恒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对仕途的形容。
张大民的儿子张小树问:爸爸,什么叫仕途呀?
张大民说:仕途,就是猴子爬杆。一听锣响,猴子们就往上爬。
那面锣,就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所学会的。在这个案例中,是自虐式的付出。那个杆子,可以想象成“功德柱”——别人对我们的赞许(但没有爱,我确定!)。锣响了,我们就往上爬,使劲爬。
现在,有一个人不听锣鼓的指挥了。曾经很亲近的另一半一定会不适应了——怎么就剩我一个人往上爬了?!
不再听那锣鼓的指挥,让他偃旗息鼓,可能就是学习心理给人们所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