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思
一百零八,是为了表示求证百八三昧,而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身心能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人因气而生心,同时又因心动生气,气动而又复生万法。
图向我们传达着讯息,它是一个人、一棵树、一颗星、一潭水、一句话、一个字。。。像是对现象世界的观察,描述和总结。
迹乃道恒
迹---痕迹;印记;实体与其影像
道---客观规律
恒---恒,常也;永恒不变
所谓“迹乃道恒”是对自然之道的概括,幽隐无形的“道”显现于万物,万物因“道”而生,然而“道”却默默无闻,永远无所求取,对万物奉献着自己的全部力量。自然规律的轨迹是客观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按其规律做事的。
迹:无形无迹;术数则有柄,自显形迹。知道者必明术数,有形本于无形也。
道的客观性。道是客观的,它是万物的本原。作为本原的道与自然是同一的,它就是自然。
恒:道恒无名。恒中之道,无为而无以为,无以名之,无为以为其用。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 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恒中之道,万物所归,不为其主而无所为,曰小。恒中之道,万物所归,不为其主,无为而无以为之,曰大。是以圣人能成其大功者,无为而无以为,故能以恒中之道作为大道。大道无为而无以为。
没有永恒稳定的结构,一切组合都是运动的平衡着,有点像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稳定、制约、相互支撑、借力用力,各种力量的作用只为达到一个又一个的目标。
莉萨在对设计进行阐述时写到:在云的形成中太阳能使空气升温而上升。空气越暖,所携带的水蒸气就越多。在上升到一定高度后空气开始冷却凝结形成了云,当它饱和到某种程度就会形成水滴,经过沉淀之后就会形成一场急雨或细雨,也许聚然的凝洁会导致结晶。
和云一样,有时候一些想法并不能最终成形。就像只是由于太阳或其它促成力量不够强或持续得不够长久,潜在的构思又消散在空气中。不过这只意味着又融到无序的思考中,一旦条件成熟它就会得到展现。
万物一理,全离不开大自然的规律。
生生不息
之所以选择“生生不息”和上篇的“迹乃道恒”,是因为停留在书上这两页的时间最长,思索也更多。“生生不息”所释的图中有点像旋转中稳定的陀螺,使我想起了前一阵子看思乐上的一篇文章《悖论》中对于生存和发展的悖论。
悖论的商业命题:在权衡中取舍
主动求变还是坚持不变;
生存第一还是发展第一;
做好产品还是做大平台;
控制权更重要还是舞台更重要。
我们对于生活和工作一直都在求变,专业方向、组织形式、沟通方式都在求变,但是隐隐地还是在坚持一些东西,说不好那到底是什么。
当然生存是第一位的,但终究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可能生存,旋转的陀螺的稳定和停滞的陀螺稳定是两回事;对于产品我们之前的理解是,它并不是迫切需要的,而仅是锦上添花的东西;但最近再回到这个话题时,我认为它就是企业迫切需要的产品,我们有清晰的品牌定位,我们通过视觉传达层面表现覆盖客户品牌的内容内涵,它是能够给客户带来价值的。也许只是同样的产品放在不同的市场中,它的效果反应不用。
控制权和舞台是相互约束的,好像毛主席说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集权和放任需要平衡,公司文化及需要精耕细作又需要用自我修养与胸怀来施肥。
其实太多的事都是悖论的,比如方向与细节的问题,方向定得好,执行不下去就是失败,有好想法却不身体力行;而只低头做事,而不抬头看天的情况,便可能做了多少功就做了多少无用功。
同样是思乐上的另一篇文章别把生活概念化(http://www.mindmeters.com/arshow.asp?id=3140),又在否定我们生活中的种种逻辑,也是有其道理的。因为有太多的细节影响了大势,鸟瞰很难看到细节。
相比逻辑与悖论,更倾向几年前思考的一种“逻辑”,就是物理学中的焦耳定律,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在生活中的应用。比如说作用一个物体一个力,这个力会一直传递下去并分散到各个方向,有一部分反作用力,但有一部分消耗掉了,而我们就在各种各样的势力下作用与反作用着,所谓成功,只是看你作用的力是否到达你期望的地方并且反作用回来。有时会有地放矢,有时也只能嗟叹命运,所有的生活都是例子。
图向我们传达着讯息,它是一个人、一棵树、一颗星、一潭水、一句话、一个字。。。像是对现象世界的观察,描述和总结。
迹乃道恒
迹---痕迹;印记;实体与其影像
道---客观规律
恒---恒,常也;永恒不变
所谓“迹乃道恒”是对自然之道的概括,幽隐无形的“道”显现于万物,万物因“道”而生,然而“道”却默默无闻,永远无所求取,对万物奉献着自己的全部力量。自然规律的轨迹是客观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按其规律做事的。
迹:无形无迹;术数则有柄,自显形迹。知道者必明术数,有形本于无形也。
道的客观性。道是客观的,它是万物的本原。作为本原的道与自然是同一的,它就是自然。
恒:道恒无名。恒中之道,无为而无以为,无以名之,无为以为其用。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 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恒中之道,万物所归,不为其主而无所为,曰小。恒中之道,万物所归,不为其主,无为而无以为之,曰大。是以圣人能成其大功者,无为而无以为,故能以恒中之道作为大道。大道无为而无以为。
没有永恒稳定的结构,一切组合都是运动的平衡着,有点像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稳定、制约、相互支撑、借力用力,各种力量的作用只为达到一个又一个的目标。
莉萨在对设计进行阐述时写到:在云的形成中太阳能使空气升温而上升。空气越暖,所携带的水蒸气就越多。在上升到一定高度后空气开始冷却凝结形成了云,当它饱和到某种程度就会形成水滴,经过沉淀之后就会形成一场急雨或细雨,也许聚然的凝洁会导致结晶。
和云一样,有时候一些想法并不能最终成形。就像只是由于太阳或其它促成力量不够强或持续得不够长久,潜在的构思又消散在空气中。不过这只意味着又融到无序的思考中,一旦条件成熟它就会得到展现。
万物一理,全离不开大自然的规律。
生生不息
之所以选择“生生不息”和上篇的“迹乃道恒”,是因为停留在书上这两页的时间最长,思索也更多。“生生不息”所释的图中有点像旋转中稳定的陀螺,使我想起了前一阵子看思乐上的一篇文章《悖论》中对于生存和发展的悖论。
悖论的商业命题:在权衡中取舍
主动求变还是坚持不变;
生存第一还是发展第一;
做好产品还是做大平台;
控制权更重要还是舞台更重要。
我们对于生活和工作一直都在求变,专业方向、组织形式、沟通方式都在求变,但是隐隐地还是在坚持一些东西,说不好那到底是什么。
当然生存是第一位的,但终究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可能生存,旋转的陀螺的稳定和停滞的陀螺稳定是两回事;对于产品我们之前的理解是,它并不是迫切需要的,而仅是锦上添花的东西;但最近再回到这个话题时,我认为它就是企业迫切需要的产品,我们有清晰的品牌定位,我们通过视觉传达层面表现覆盖客户品牌的内容内涵,它是能够给客户带来价值的。也许只是同样的产品放在不同的市场中,它的效果反应不用。
控制权和舞台是相互约束的,好像毛主席说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集权和放任需要平衡,公司文化及需要精耕细作又需要用自我修养与胸怀来施肥。
其实太多的事都是悖论的,比如方向与细节的问题,方向定得好,执行不下去就是失败,有好想法却不身体力行;而只低头做事,而不抬头看天的情况,便可能做了多少功就做了多少无用功。
同样是思乐上的另一篇文章别把生活概念化(http://www.mindmeters.com/arshow.asp?id=3140),又在否定我们生活中的种种逻辑,也是有其道理的。因为有太多的细节影响了大势,鸟瞰很难看到细节。
相比逻辑与悖论,更倾向几年前思考的一种“逻辑”,就是物理学中的焦耳定律,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在生活中的应用。比如说作用一个物体一个力,这个力会一直传递下去并分散到各个方向,有一部分反作用力,但有一部分消耗掉了,而我们就在各种各样的势力下作用与反作用着,所谓成功,只是看你作用的力是否到达你期望的地方并且反作用回来。有时会有地放矢,有时也只能嗟叹命运,所有的生活都是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