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曲與時代曲
戰後流行曲最特別的是那種大氣宏大的格局,那是現在的歌沒有的。「滄海一聲笑」(滄海一聲笑)、「是他也是你和我 同相親相愛也相爭、不必怨世事變 變幻才是永恒」(狂潮),講的動不動就是一個時代、一個世間,裡面講的總是人人可以應用的普遍真理和觀察。那時的歌有這種氣質,一方面是承接南來文人的家國情懷和舊派文學功架;另一方面是社會在百廢待興時人人勃發著朝氣。後來張國榮和譚詠麟引領的是另一時代,是一個歌曲與歌者的商業形象高度結合的時代。欣賞細味變成偶像式的迷戀,經濟起飛帶來的力量顯現在一般人身上,是轉趨個人主義的消費模式。我喜歡張國榮,我喜歡譚詠麟,當中是以「我」為主導。普遍真理不再是主流,歌曲是整個package的一部份,而歌也是這個消費行為的一部份。
正如張國榮也唱過許多故作不羈的歌,卻不會唱「變幻原是永恆」式的說教歌。香港流行曲的宏大敘事被不經意地捨棄了,在消費主義時代,個人化的音樂體驗才是主流。尤如巴洛克轉向洛可可的過程一樣。由大至小,由宏偉到精緻、由現象到情緒、由無所不包到游擊貼身。
香港流行曲的大敘事是有過第二春的,就是九七問題所帶來的不安社會氣氛,達明一派正面記載一首昏亂時代的時代曲,不是「滄海一聲笑」那麼大,卻也是「恐怕這個璀璨都市光輝到此」(今夜星光燦爛)的深謀遠慮。香港主權要移交中國,一切塵埃落定以後,正如黃霑那篇論文所說,不安的香港進入了一個四大天王、瘋狂消費、卡拉ok的時代。
90年代以後,宏大敘事完全崩潰,取而代之的是私密、個人的感受式歌曲。不是「絲絲點點計算,偏偏相差太遠」(石頭記),而是「等欣賞你被某君 一刀插入你心 加點眼淚陪襯」(你沒有好結果)。至此流行曲要流行,就不是靠曲佳詞銳,而是靠旋律平庸易唱、歌詞淺白「到位」,一切都是靠K場的成績、要入屋。
圖片:主場新聞
現在的詞人寫不出精緻的東西嗎?不是的。但新時代的受眾是吃慣快餐、被寵壞、乖戾、相當自我的一代,所以他們要的不是傳統目光中好的作品,而是易吃易消化的東西。聽歌是需要閱歷的,而這正是中產化以後的香港社會所欠缺的。甚麼是宏大敘事呢?就是「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 ?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國破家亡。
但這個時代的人不會有感覺,對不對?《陀飛輪》能夠流行,就是因為它夠平庸。那種中產式的物質反思,不就是我們豐衣足食、不知饑寒滋味,卻去第三世界做義工,回來後大談香港有多幸福、不要浪費食物之類的煽情說教嗎?但那就是這一代的自我和平庸。大量生產的世界就是平庸戰勝精緻、數量比質量重要。正如絕大部份學校也不是旨在將你教聰明,而是教你守規矩,制服化、制式化、套餐化。
這不是只是香港的生態,而是全世界的生態。世界和人類越來越制式化、越來越平面。做音樂的不用吃飯嗎?不是寫不出來,只是寫出來之後一定不受歡迎,下次就不用做了。只要活在這個年代,不分年紀,都是相當自我的。當現在的人連耶穌也只是為了「我」的生活美滿幸福,可想而知我們多自我。經濟神話結束了,階級流動凝固,昔日誇張的積極氣氛大變為灰暗的下流意志;核心家庭的流行、不合理的長工時諸多原因,導致家庭及人際關係普遍瓦解。以新一代為目標而寫的流行音樂,也自然越寫越入、越寫越小、越寫越刁鑽、越寫越陰暗。流行曲就是時代曲。當老餅評論人不是批評一兩首歌,而是將批評上升到這一代無歌可聽、無詞可讀,其實是向一個世代的一切發起進攻。其實他們要批評的是「時下這一代人」,而不是音樂,簡單來說,是借音樂來抽水。
一個時代相對灰暗、疏離,必然反映在它的音樂(特別是受眾至廣的流行曲)上。所以這一輩人喜歡慘情的《歲月如歌》,聽到積極樂觀的「雲外看 新生趣」,反而覺得搞笑。你聽聽韓流唱的是「Gee Gee Gee Gee Gee」、你聽聽Justin Bieber唱的是「Baby, baby, baby Oh~~~~」。香港流行曲的歌詞,已經是極為複雜、太過複雜。香港流行曲的問題,不在歌詞,而是「曲」的不濟。歌詞不是音樂,好音樂可以沒有歌詞。華人也許是太愛文學了,所以談論音樂的時候總是變了談歌詞。曲的好壞,就沒人去評價,因為根本沒甚麼人懂得品曲。世界上大部份地區的流行音樂都不會詞大於曲到這個地步的,只有香港的老餅評論人才會去談歌詞談到天花龍鳳,飛龍飛鳳到否定一切,否定歌曲、否定中文;去中國化作家以去中國化而自豪,不過在談論音樂的進路上,看來他還是相當的「中國化」。
via: http://dadazim.com/journal/2013/09/grand-narrative/
posted in 評論 on September 24, 2013 by admin (dadazim.com)
要敬老,不用爭辯,他們說是就是吧
posted in 評論 on September 22, 2013 by admin SHARE
李純恩說:「在香港歌壇謀生的人,好像都文盲了,好像都不識字了。」歌壇已死!令他有感而發者,只因他在街上聽見藝人在無綫的籌款節目上唱了幾首平庸之作;鍾祖康也趕去聽了他第一首的陳奕迅廣東歌,原來是相當平庸的《陀飛輪》。鍾祖康之後說:「我對陳奕迅的興趣,絕不是他的歌,而是他的好爸爸為家庭幸福而貪污的案件;而我對Wyman的興趣,也絕不是他的歌詞,而是他企圖令人跌出眼球的衣著品味。」但鍾祖康畢竟不是李純恩,他不會聽了一首歌就說樂壇已死、詞人已死,他批評這些歌這些詞這些人,是以「我不喜歡」來開頭。喜歡不喜歡,說到底就是口味問題,以一系列分析以及理由為包裝去評論你喜歡吃蘋果還是香蕉,這已經是可笑了;如果旁人還正經八百地辯論這些說到底是口味的問題,就真是真心膠的有失斯文。
事情不用搞得那麼複雜,分別只是我們對表演藝術的品味有多開放還是狹隘。藝術是用來享受的,而不是用來論證和辯論的。你有多願意嘗試享受新事物,世界就有多豐盛。羅文式的字正腔圓有它的風流、周杰倫的鬼食泥又有它的好玩。Classical有Classical的宏大,後搖滾有後搖滾的意境。見鍾氏貼文下面的網民無知到連「只有Classical果套的格,同埋要求,先至係音樂的真理」,真理固然人言人殊,連音樂都有一套絕對標準,真的十分強勁。北歐流行黑金屬呢,你連歌詞都聽不清楚的,又怎樣算?Ambient Music是不是音樂?聽過David Sylvian嗎?世界音樂(World Music)是不是音樂?這種廉價論調,做古典音樂的人也會聽到眼突。真心喜歡音樂的人,不會白鴒眼看不起其他音樂種類——除非他們是那種可憐到要自我標榜音樂的自卑怪吧?
又有人說「霑叔的中文水平,至今無一個填詞人夠佢黎」,我不知道這樣比有甚麼意思。鍾氏以及這些人何苦要如此費煞思量去證明如今的音樂或者世界比以前壞呢?他們其實早就有了結論,就像特意找一首時下的廣東歌來聽一樣,都只是為了向自己證明「我都說了現在的廣東歌真的很垃圾啊」而已。
其實這樣想,是沒有問題的。正如很多公公婆婆也只愛聽粵曲一樣。留在自己最好的年代,是沒有問題的。只不過能夠將自己的一己愛惡當作評定事物的客觀標準,就必定不是一般狂妄和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了。批判固然是一個賣點,不過可以是鞭辟入裡也可以是霧裡看花。畢竟見聞淵博的跨界評論家不是人人做得來,談政治時事的去談音樂的也許會成了這個模樣;風花雪月的「文化人」跑去談政治又是貽笑大方。這也是個奇怪的世紀。狂傲浮燥、一知半解、患長期中二病的,往往不是年輕人,而是李純恩那一輩。最慘的是他們獨當一面久了,自視極高,你的溫馨提示,他們嗤之以鼻。他肯聽一首陳奕迅的歌,已經很賞面了。要敬老,不用爭辯甚麼,他們說是就是吧﹗一代人的憤世嫉俗,也不損旁人一根毫毛的。這個年代的音樂世界自有其繁花似錦的一面,只不過上一代無福消受而已。
VIA: http://dadazim.com/journal/2013/09/no-need-to-argue/#more-23507
more:
林夕:我自虐、犯贱的性格还没有改
http://epaper.oeeee.com/C/html/2013-09/25/content_1940649.htm
袁智聪专栏: 音乐不会死,死的是人心
http://epaper.oeeee.com/C/html/2013-10/06/content_1946080.htm
Sinead O’Connor’s Remarkable Open Letter To Miley Cyrus
http://www.ourstage.com/blog/2013/10/3/sinead-oconnors-remarkable-open-letter-to-miley-cyrus
正如張國榮也唱過許多故作不羈的歌,卻不會唱「變幻原是永恆」式的說教歌。香港流行曲的宏大敘事被不經意地捨棄了,在消費主義時代,個人化的音樂體驗才是主流。尤如巴洛克轉向洛可可的過程一樣。由大至小,由宏偉到精緻、由現象到情緒、由無所不包到游擊貼身。
香港流行曲的大敘事是有過第二春的,就是九七問題所帶來的不安社會氣氛,達明一派正面記載一首昏亂時代的時代曲,不是「滄海一聲笑」那麼大,卻也是「恐怕這個璀璨都市光輝到此」(今夜星光燦爛)的深謀遠慮。香港主權要移交中國,一切塵埃落定以後,正如黃霑那篇論文所說,不安的香港進入了一個四大天王、瘋狂消費、卡拉ok的時代。
90年代以後,宏大敘事完全崩潰,取而代之的是私密、個人的感受式歌曲。不是「絲絲點點計算,偏偏相差太遠」(石頭記),而是「等欣賞你被某君 一刀插入你心 加點眼淚陪襯」(你沒有好結果)。至此流行曲要流行,就不是靠曲佳詞銳,而是靠旋律平庸易唱、歌詞淺白「到位」,一切都是靠K場的成績、要入屋。
![]() |
圖片:主場新聞
現在的詞人寫不出精緻的東西嗎?不是的。但新時代的受眾是吃慣快餐、被寵壞、乖戾、相當自我的一代,所以他們要的不是傳統目光中好的作品,而是易吃易消化的東西。聽歌是需要閱歷的,而這正是中產化以後的香港社會所欠缺的。甚麼是宏大敘事呢?就是「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 ?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國破家亡。
但這個時代的人不會有感覺,對不對?《陀飛輪》能夠流行,就是因為它夠平庸。那種中產式的物質反思,不就是我們豐衣足食、不知饑寒滋味,卻去第三世界做義工,回來後大談香港有多幸福、不要浪費食物之類的煽情說教嗎?但那就是這一代的自我和平庸。大量生產的世界就是平庸戰勝精緻、數量比質量重要。正如絕大部份學校也不是旨在將你教聰明,而是教你守規矩,制服化、制式化、套餐化。
這不是只是香港的生態,而是全世界的生態。世界和人類越來越制式化、越來越平面。做音樂的不用吃飯嗎?不是寫不出來,只是寫出來之後一定不受歡迎,下次就不用做了。只要活在這個年代,不分年紀,都是相當自我的。當現在的人連耶穌也只是為了「我」的生活美滿幸福,可想而知我們多自我。經濟神話結束了,階級流動凝固,昔日誇張的積極氣氛大變為灰暗的下流意志;核心家庭的流行、不合理的長工時諸多原因,導致家庭及人際關係普遍瓦解。以新一代為目標而寫的流行音樂,也自然越寫越入、越寫越小、越寫越刁鑽、越寫越陰暗。流行曲就是時代曲。當老餅評論人不是批評一兩首歌,而是將批評上升到這一代無歌可聽、無詞可讀,其實是向一個世代的一切發起進攻。其實他們要批評的是「時下這一代人」,而不是音樂,簡單來說,是借音樂來抽水。
一個時代相對灰暗、疏離,必然反映在它的音樂(特別是受眾至廣的流行曲)上。所以這一輩人喜歡慘情的《歲月如歌》,聽到積極樂觀的「雲外看 新生趣」,反而覺得搞笑。你聽聽韓流唱的是「Gee Gee Gee Gee Gee」、你聽聽Justin Bieber唱的是「Baby, baby, baby Oh~~~~」。香港流行曲的歌詞,已經是極為複雜、太過複雜。香港流行曲的問題,不在歌詞,而是「曲」的不濟。歌詞不是音樂,好音樂可以沒有歌詞。華人也許是太愛文學了,所以談論音樂的時候總是變了談歌詞。曲的好壞,就沒人去評價,因為根本沒甚麼人懂得品曲。世界上大部份地區的流行音樂都不會詞大於曲到這個地步的,只有香港的老餅評論人才會去談歌詞談到天花龍鳳,飛龍飛鳳到否定一切,否定歌曲、否定中文;去中國化作家以去中國化而自豪,不過在談論音樂的進路上,看來他還是相當的「中國化」。
via: http://dadazim.com/journal/2013/09/grand-narrative/
posted in 評論 on September 24, 2013 by admin (dadazim.com)
要敬老,不用爭辯,他們說是就是吧
posted in 評論 on September 22, 2013 by admin SHARE
李純恩說:「在香港歌壇謀生的人,好像都文盲了,好像都不識字了。」歌壇已死!令他有感而發者,只因他在街上聽見藝人在無綫的籌款節目上唱了幾首平庸之作;鍾祖康也趕去聽了他第一首的陳奕迅廣東歌,原來是相當平庸的《陀飛輪》。鍾祖康之後說:「我對陳奕迅的興趣,絕不是他的歌,而是他的好爸爸為家庭幸福而貪污的案件;而我對Wyman的興趣,也絕不是他的歌詞,而是他企圖令人跌出眼球的衣著品味。」但鍾祖康畢竟不是李純恩,他不會聽了一首歌就說樂壇已死、詞人已死,他批評這些歌這些詞這些人,是以「我不喜歡」來開頭。喜歡不喜歡,說到底就是口味問題,以一系列分析以及理由為包裝去評論你喜歡吃蘋果還是香蕉,這已經是可笑了;如果旁人還正經八百地辯論這些說到底是口味的問題,就真是真心膠的有失斯文。
事情不用搞得那麼複雜,分別只是我們對表演藝術的品味有多開放還是狹隘。藝術是用來享受的,而不是用來論證和辯論的。你有多願意嘗試享受新事物,世界就有多豐盛。羅文式的字正腔圓有它的風流、周杰倫的鬼食泥又有它的好玩。Classical有Classical的宏大,後搖滾有後搖滾的意境。見鍾氏貼文下面的網民無知到連「只有Classical果套的格,同埋要求,先至係音樂的真理」,真理固然人言人殊,連音樂都有一套絕對標準,真的十分強勁。北歐流行黑金屬呢,你連歌詞都聽不清楚的,又怎樣算?Ambient Music是不是音樂?聽過David Sylvian嗎?世界音樂(World Music)是不是音樂?這種廉價論調,做古典音樂的人也會聽到眼突。真心喜歡音樂的人,不會白鴒眼看不起其他音樂種類——除非他們是那種可憐到要自我標榜音樂的自卑怪吧?
又有人說「霑叔的中文水平,至今無一個填詞人夠佢黎」,我不知道這樣比有甚麼意思。鍾氏以及這些人何苦要如此費煞思量去證明如今的音樂或者世界比以前壞呢?他們其實早就有了結論,就像特意找一首時下的廣東歌來聽一樣,都只是為了向自己證明「我都說了現在的廣東歌真的很垃圾啊」而已。
其實這樣想,是沒有問題的。正如很多公公婆婆也只愛聽粵曲一樣。留在自己最好的年代,是沒有問題的。只不過能夠將自己的一己愛惡當作評定事物的客觀標準,就必定不是一般狂妄和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了。批判固然是一個賣點,不過可以是鞭辟入裡也可以是霧裡看花。畢竟見聞淵博的跨界評論家不是人人做得來,談政治時事的去談音樂的也許會成了這個模樣;風花雪月的「文化人」跑去談政治又是貽笑大方。這也是個奇怪的世紀。狂傲浮燥、一知半解、患長期中二病的,往往不是年輕人,而是李純恩那一輩。最慘的是他們獨當一面久了,自視極高,你的溫馨提示,他們嗤之以鼻。他肯聽一首陳奕迅的歌,已經很賞面了。要敬老,不用爭辯甚麼,他們說是就是吧﹗一代人的憤世嫉俗,也不損旁人一根毫毛的。這個年代的音樂世界自有其繁花似錦的一面,只不過上一代無福消受而已。
VIA: http://dadazim.com/journal/2013/09/no-need-to-argue/#more-23507
more:
林夕:我自虐、犯贱的性格还没有改
http://epaper.oeeee.com/C/html/2013-09/25/content_1940649.htm
袁智聪专栏: 音乐不会死,死的是人心
http://epaper.oeeee.com/C/html/2013-10/06/content_1946080.htm
Sinead O’Connor’s Remarkable Open Letter To Miley Cyrus
http://www.ourstage.com/blog/2013/10/3/sinead-oconnors-remarkable-open-letter-to-miley-cy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