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说苏联动画电影之“鳄鱼根纳与大耳猴切布拉什卡”系列(↓)
![]() |
![]() |
![]() |
上回简要地回顾了苏联版小熊维尼的幕后花絮,当时就提到了另一对动画界的好基友:鳄鱼根纳和大耳猴切布拉什卡。这对默契拍档里,既没有嘴毒心贱的熊孩子,也没有“猪一样的队友”,哥儿俩虽然在中国没有那么出名,但是在俄罗斯却是家喻户晓的国民偶像,在日本、台湾甚至世界各地都有众多拥趸。大到国家领导人,小到儿童老人。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 |
尤其是“大耳猴”切布拉什卡(Чебурашка/Cheburashka),被美国人戏称为“俄国版米老鼠”。当然你用美国的玩意儿去形容俄国人,他们未必领情。这不,两兄弟不仅被两国领导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还被拉过去当“政治漫画”里垫背的。
![]() |
这是在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阿卢什塔建造的纪念雕像。建成雕像的意义可不同于同人玩具、吉祥物那么简单。生长在社会主义红旗下的我们,定会秒懂前苏联的遗留景观。雕像意味着如何书写“经典”,怎样“铭记神话”,以及最重要的是“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只是不知为何,我们的本土动画英雄不仅没能成为户外景观,还时常饱受“祖国花朵们”的“胯下之辱”。
![]() |
一部看似不起眼的玩偶动画电影,为何在创作后历经四十多年依旧影响力居高不下?
![]() |
比如,奥运会就成了“小不点”切布拉什卡频频露面的地方。它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之后,成为俄罗斯代表队的官方吉祥物。在颁奖时经常可见俄罗斯选手持切布拉什卡布偶的画面。另外在2006年杜林冬季奥运中,出现的白色版切布拉什卡也造成话题。之后历届奥运中,尚有2008年北京奥运的红色版,与2010年温哥华冬季奥运的蓝色版登场。
至于2014年由俄罗斯承办的索契冬奥会,虽然指定吉祥物是全民投票选出的“吉祥三宝”:北极熊、雪豹和兔子。
![]() |
![]() |
但是在卖官方体育商品时,切布拉什卡混进去捣乱了,这足以看出俄国人对它的满满爱意。
远不止如此,切布拉什卡与根纳,经常成为俄式笑话(анекдо́т/anekdot)中出现的人物。另外像STOL(短距离垂直起降)运输机“安特诺夫An-72”与“An-74”,由于架在机翼上的引擎,从正面看去很像是大耳猴的脸,也被昵称成切布拉什卡。切布拉什卡的名字还被引用于跑车、电动列车、柠檬水,甚至大地测量学中的一种测地法。连俄语的口语里,也出现了用“大耳猴皮”(假大耳猴皮)的词汇去代指“人造皮革”的情况。
![]() |
说了半天“大耳猴”,差点冷落了鳄鱼先生。其实在最初的绘本作品和动画电影的初始设定上,这只叫根纳的鳄鱼一直是主角。下面这位就是俄国著名儿童文学家艾杜瓦德·乌斯宾斯基(Eduard Uspensky,1937~),在他1966年的绘本作品中,两个小伙伴就已经闪亮登场啦。
![]() |
只不过在绘本里的“大耳猴”全身溜黑如煤炭,招风耳似奸猾硕鼠,尖嘴利牙,獐头鼠目,实在是难以与动画电影中的萌物联系在一起。
![]() |
有人问,“大耳猴”长得好像蒙奇奇,它会不会是毛熊族人的山寨产品?倘若我们以乌斯宾斯基写作出版的时间作为鳄鱼和大耳猴诞生日的话,那么最晚不超过1966年。1969年起,由前苏联动画大师罗曼·加查诺夫等人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动画界造星运动,两位超人气拍档开始被前苏联国民熟知。而大家热捧的日本玩偶蒙奇奇,在1974年才正式诞生。
![]() |
1969年,前苏联索尤斯特姆动画电影制片厂决定改编乌斯宾斯基的绘本作品,邀请厂内优秀的动画大师罗曼·加查诺夫制作。罗曼·加查诺夫(Roman Kachanov 1921——1993)是这一批同龄导演钟的佼佼者。前苏联索尤斯特姆动画电影制片厂当时人才济济,在六七十年代踊跃出一大批作品风格迥异的动画大师,他们的作品类型多元,艺术风格独特。介于当时前苏联的体制境况,这批导演、画师都属于体制内人员。他们不必为作品的商业性而妥协,也不必刻意讨好观众趣味而让步,因为他们的工资由前苏联的电影学院支付。虽不至于大富大贵,却也落得安稳的物质生活,物质保障于艺术家的生存,犹如水与鱼的关系,天才的灵感是建立在填饱肚子之上的。不要忘了,前苏联的作品审查是极其严苛的。幸好与剧情片不同的是,由于动画电影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特定受众群,很多作品打个擦边球就可以蒙混过关。包括“鳄鱼和大耳猴”系列的四部电影,里面暗含诸多对体制嘲讽的细节,只不过这些犀利尖锐的锋芒都藏在小动物们毛茸茸的身体和天真无邪的笑容里,不容易发现罢了。比如,在这部里,他们描绘了如在不明究理之下就跑去大排长龙的人们,以及当时的物资不足与官员恶行等社会主义现象的矛盾与讽刺之处。而作品中同时也提出了共同、群体意识的重要性,这也让动画电影蒙上一层独有的苏联印记。
![]() |
罗曼·加查诺夫(1921——1993) |
导演罗曼·加查诺夫不仅天赋异禀,而且早年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年轻时加入空军学校,在飞机上当尾炮手。1940年,他服役的飞机坠毁,飞行员领便当了,他居然大难不死活了下来。战时由于表现出色,他后来由一名伞兵荣升为军士。二战复员以后,他进入了索尤斯特姆工作,跟随老一辈师傅学习。在前苏联时代,斯大林曾下达指示,要求苏联动画要全面赶超迪斯尼。官方重视动画电影的创作,动画随之发展迅速。比如令加查诺夫声名鹊起的,就是由他执导的前苏联第一部玩偶动画电影:《红手套》,这部仅有10分钟的短片不仅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也为接下来的玩偶动画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可以说,这部作品中已经显现“鳄鱼和大耳猴”系列的设计雏形。
![]() |
![]() |
加查诺夫弟子,俄国著名动画大师尤里·诺尔斯金在接受采访 |
弟子尤里·诺尔斯金 (Yuriy Norshteyn 1941——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总结了师傅加查诺夫的创作法则:“把悲伤的故事置于快乐的场景中,把快乐的笑容放进悲伤的情景中”,这是一个属于动画作者的辩证美学。正是因为前半生丰富的人生阅历,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加查诺夫动画电影的思想高度。他懂喜亦懂悲,知苦也知乐。《鳄鱼和大耳猴》系列并不完全是一个色彩缤纷的儿童童话,它和成人的现实界有一条暗渠相交。鳄鱼和大耳猴时时攒人品,却每每不走运。索性哥儿俩足够善良、坚定、热情,每次都能化险为夷,蠢萌得令人心疼。它们俩是苏俄大众文化的精神投射,也是渺小众生的象征图腾。
罗曼·加查诺夫导演的四段动画电影短片。原作绘本早在1974年即于日本出版,但动画却于2001年才先行推出了前三部作品于日本上映,后来在2006年历经版权易手,全四部作品才得以首度在电视上完整播出,2008年则于吉卜力美术馆首度上映经数位修补后的版本。台湾则于2004年9月28日上午8:00,于卡通频道播出。在我查阅的资料中,内地电视台尚未引进并播出过这一系列剧集,视频网站上的残缺片段画质模糊,没有字幕。这部经典动画电影时至今日仍鲜少有人问津,十分遗憾。诸上因素,或许可解释为何“鳄鱼和大耳猴”没有在中国内地广泛传播。但是毕竟是“苏联老大哥”的旗下经典款,日本、台湾地区的观众的观感怕是远没有内地观众那么多精神共鸣,个中滋味只有看过才能知晓。小长假忙里偷闲,顺手制作了字幕,碍于外语能力有限,希望大家反馈意见,及时交流。
![]() |
片
字
《鳄鱼根纳》(原题:Крокодил Гена/Krokodil Gena/Gena the Crocodile,1969年,片长20分31秒)
《小小切布历险记》(原题:Чебурашка/Cheburashka,1971年,片长19分)
《礼帽老妇人》(原题:Шапокляк/Shapoklyak,1974年,片长19分26秒)
《大耳猴上学记》(原题:Чебурашка идёт в школу/Cheburashkaidyot v shkolu/Cheburashka Goes to School,1983年,片长10分)
在这4集中,鳄鱼和大耳猴都是响当当的主角,每集都出现并占绝大多数戏份,其余还有零星配角作为点缀,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礼帽老妇人了。这三个经典角色赋予作品持久的魅力,大致介绍一下:
鳄鱼根纳:在动物园以当“鳄鱼”为业。每天从自己住的公寓来到动物园上班,到动物园的打烊时间为止都待在自己的围栏里。是只正义感强烈,个性温和却孤单的50岁非洲鳄鱼。
![]() |
给鳄鱼先生配音的是俄国著名演员、编剧瓦西里·利瓦诺夫,他多以另外一个角色为国人熟知,那便是扮演了苏联版电视剧《福尔摩斯与华生》系列的夏洛克·福尔摩斯。此外,他还是1967年版《安娜·卡列尼娜》的编剧。
![]() |
Vasili Livanov 年轻时美丽的侧颜 |
我们的“福尔摩斯先生”音质富有磁性,他对一个年轻的50岁鳄鱼(鳄鱼寿命长达300年)的声音演绎,赋予了这个虚拟形象更饱满的个性魅力。
![]() |
大耳猴切布拉什卡:“切布拉什卡”在俄文中原有“突然倒下的家伙”之意,亦是从含有“扑通落下”等意义的古老俗语“车布拉哈札”(чебурахаться/cheburakhat'sya)而来。他是被装进了产自南国的橘子箱里送来,外形介于小猴和小熊之间的奇特小动物,设定上为“科学上的未知物种”。而这个设定,也成为本作故事的重要核心,他一直在为了寻找自我定位而彷徨,除了与根纳建立起“朋友之家”,还加入了少先队。由于向来总是形单影只,因此很怕寂寞。身体大小与智慧程度,约与人类的幼稚园小朋友相当。
给大耳猴配音的是俄国著名女演员克拉拉·鲁米扬诺娃,她曾给许多经典的动画角色配过音。说来奇怪,克拉拉小时候是个声音低沉的女孩子,到了青春期得了一场病,嗓子就变得好听起来。大耳猴之所以能够如此可爱又温柔,军功章也有克拉拉一半,听完那粘粘的、嗲嗲的、羞羞的小声音,观众仿佛被糖果裹住了似的,一脸的幸福。
![]() |
![]() |
礼帽老夫人:又译“顽皮婆婆”,喜欢恶作剧的神秘婆婆。因为觉得“不做坏事就出不了名”,因此喜欢惹周遭的人讨厌。据说年轻时曾在美国从事间谍活动。目前因为涉嫌“将蝙蝠侠的蝙蝠车轮胎放气、在兔宝宝的红萝蔔里放农药、把米老鼠的尾巴上绑了空罐子”而遭到FBI通缉,无法入境美国。婆婆有只宠物,是一只叫拉瑞斯卡的大老鼠。在别人那儿大招都是“关门放狗”,到了婆婆这里就只好“开包放鼠”了。
其他小伙伴就不展开介绍了。再来谈谈日本的改编和翻拍。一个是电视剧版
![]() |
这部动画以《切布拉什卡 哎呀呀?》(原题:チェブラーシカ あれれ?)片名,在2009年10月7日~2010年3月31日期间,于东京电视台的晨间儿童节目“のりスタ100%”中播出。全26集,各集片长约3分钟。没有了玩偶的毛茸茸质感,也少了几分苏联式的忧伤。
日本人翻拍的玩偶电影版《大耳猴》在2010年12月18日于日本上映。故事构架由第一部《鳄鱼盖纳》的重制版本与两个完全新作单元《小小车布与马戏团》(チェブラーシカとサーカス)、《顽皮婆婆咨询所》(シャバクリャクの相談所),合计共三个单元所构成。日语版中的《鳄鱼盖纳》片长经过若干删减、剪辑处理,俄语版则保留原本的全长内容,但俄语版在日本国内仅限于东京、大阪两地上映。
本片是在2004年之后,于日本的相关版权问题获得解决下进行制作准备,2007年开始进入实际制作。与旧版不同之处虽在于主要工作人员为日本人,但也有曾参与旧版制作的动画大师、加查诺夫的弟子尤里·诺斯金门下弟子米海尔·阿达辛,与米海尔·图梅利亚等俄籍人员加入。另外本片的搭景、摄影则是由韩国的动画公司“FFANGO ENTERTOYMENT”来负责,可说涵括了多国籍人马。
当初俄罗斯方面,对于由日本人来担任主要工作人员曾有反对意见,但包括原作者乌斯宾斯基、旧版相关人员代表雷奥尼德·史瓦兹曼(Leonid Shvartsman,为旧版的美术指导)与诺斯金等人,后来在看过新作的部分完成画面试映后,均表示大为赞赏。
![]() |
没有看过翻拍版,看了几张剧照。感觉画面多了几分和风的小精致,却少了俄国人当时的通透豪放。
友邻补充日本电影翻拍版介绍
一部优秀并且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动画作品,除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还应有传唱度极高的歌曲。想想看,即使你忘了海尔兄弟的裤衩儿是什么颜色的,一哼唱“打雷要下雨,雷欧“也会记起他们的脸。鳄鱼和大耳猴也不例外,这一系列中出现的数首脍炙人口的“鳄鱼之歌”,便代表了独具时代特色的内在气质。它是一首首由手风琴伴奏的醉乡民谣,每当鳄鱼有感而发时,总是以唱代说。小伙伴大耳猴跳舞以和。
“时光慢慢流/昔友难重逢/叹息光阴去/未来尽可游/一路顺风/一路顺风” ~~听,鳄鱼先生的火车live专场又开唱了。
![]() |
根纳的配唱来自费拉庞多夫,2010版成为他生命的绝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