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驯化
它不爱你,它倚赖你是因为它需要你。
它的需要是一种生存,不,是生活的本能,以至于它无法离开你。
是的它无法离开你。好像是植物的根系离不开土壤。
根系不爱土壤,这世上哪里会有这么多无缘无故的爱。
更多的形态是比爱还要真实和震撼的共生状态。
当它发生的时候,一切都仿佛自然而然,一切都仿佛顺理其章,没有前因也没有后果。
只是一株植物的根系,呆在土壤里,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说起来好像白夜行一样呢。
真是很想养个英短或者美短XDD
转自知乎
第一个问题,关于模仿猫叫或者说猫的语言。
人类各式各样的语言发音,只有元音E结尾和O结尾的长音发声,是有意义的,而人类的绝大多数发音相对猫来说,都低沉,急促,无法辨识。
与此同时猫语本身,因为辅音的匮乏,它们的交流实际上是通过音调的变化来达成的,但是人类在音上的变化在猫看来一样单调,乏味,不成体系。人类无法像猫一样做出混合有各种复杂音调的长音,显然的,辅音则完全没有任何的意义了。
因此对于猫来说,人类使用语言的95%对他们来说是毫无语言特征的,甚至包括各种人类的咆哮,它们只不过是“比较大的声音”而已。因此就这一点来讲,猫与人类的交流有着重大的先天不足,它们既缺乏接受语言信息的能力,也缺乏对于对人类语言这种独特的嘈杂声音的辨识力。
更进一步的,因为猫类并非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所以猫与猫之间的语言交流,更多局限于母猫和小猫之间,而成年之后的同类交流则更多的仰赖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传达,这是人类很难有效加以模仿的“语言类型”。
再加上猫是一种缺乏“成年心态”的动物,即,猫一辈子几乎都处在幼年的本能状态,缺乏有效的概念认知能力让自己变得某种意义上的老练。因此即便人类的某些发音猫可以辨识,他们也没有更多的能力去对此加以特别的关注。
如果说到猫的族群内语言,猫类的相互交流是怪异的,成年猫类的所有语言和肢体语言并非出自于“根据对方反应判断信息”的类型,比如狗之间的礼节性交流,呵斥,或者召集成员等等,都是在明确建立了语言对象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信息交流,而猫类的交流很大程度上则类似于无关对方的自说自话,想到什么就表达什么,感受到什么东西就立刻展现出来,而这种表达多数时候与他们的表达对象是毫无身份关系的,仅仅是他想表达而已。唯一可以成为特例的依然是猫类的母婴关系,呼唤小猫或者进行呵斥,安抚,打闹等等,是猫类语言中特有的有特定目标的语言表达内容。因此这些方面也证明了猫类对待人类的另一个特点,即未成年的小猫会倾向于将主人当做是父母,而成年的猫类则有可能倾向于将人类当成是无责任的表达对象,同时,它们并不尝试去从人类身上获取更多的信息。
第二个问题,给猫看图片也就是猫的自我认知
自我的概念。这个一般会在社会性动物中广泛出现。因为在社会制度:服从-团队-服务,等等概念逐渐建立之后,个体才会更有机会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时“客观的”。就是说一个个体不但能认识到整个客观世界,还能认识“自我”这个“意识”本身的主观性以及“自我”在客观世界中的客观形象。举个例子就是“我为什么是我”。每个人在进入青春期之前肯定都有过这个疑惑。换句话说就是认识镜子中的自己。
具体到猫上,养过猫的知友应该都知道,猫偷吃了东西被主人捉住,也总都是一脸茫然、迷惑不解、或者大义凌然的表情“咋了 我不就偷吃你块肉么 你要干啥”,同时猫也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才能弄明白镜子中的自己是什么东西,因此可以清楚的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猫对于“自我”的客观存在是没有概念的,他脑子里只有“主观意识”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评价,而不包括自己,明显的特征是我家猫小时候,还会啃自己的爪子 试图捉住自己的尾巴,甚至后腿跟嘴打架等等,换句话说,它几乎对自己的下半身一无所知。因此也就显然的不可能因为自己“做错了事”而感到心虚恐惧,而对于主人试图揍猫咪的行为,它能记得最远的地方也仅仅只有“如果他步伐很快的捉住我的前腿那就是要揍了,所以他既然这么做了我就大力的咬回去,而这一切都不影响我晚上钻它被窝睡觉,以及明天偷走柜子里的火腿肠”。在此提醒各位,适用于狗的训斥等方式并不一定适用于猫,对此我的态度是你比我牛逼我忍。。因此联系前面对于猫思维方式的描述,能得出的结论就是,猫是一种单线,没有耐性,没有“自我”概念的动物,因此对于人来说,猫到现在依然不是“被驯化动物”,而是“自我驯化动物”,即自觉靠近人类并且寄生在人类身边的动物。
所以在第二个问题,猫没有自我的概念,因此它完全不可能自省,这也是猫跟狗,人,企鹅,乌鸦这类社会性动物最大的不同。
最后,尽管如此,我依然爱着我养过的猫咪,我爱它们跟在我身边时的怎样的性情脾气,怎样的小偷小摸,怎样的撒娇卖萌,做出怎样有趣的事情。死后被埋在哪里,以及送回老家在田野里如何撒欢,老鼠吃的是怎样的开心。我无法进入它们的内心,我不信佛,但是我相信一切皆有缘,也仅仅是希望,它们不长不短或结束或在继续的猫的一生,在跟我这样一个人混在一起的时候,果然有那么快乐,仅此而已。
它的需要是一种生存,不,是生活的本能,以至于它无法离开你。
是的它无法离开你。好像是植物的根系离不开土壤。
根系不爱土壤,这世上哪里会有这么多无缘无故的爱。
更多的形态是比爱还要真实和震撼的共生状态。
当它发生的时候,一切都仿佛自然而然,一切都仿佛顺理其章,没有前因也没有后果。
只是一株植物的根系,呆在土壤里,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说起来好像白夜行一样呢。
真是很想养个英短或者美短XDD
转自知乎
第一个问题,关于模仿猫叫或者说猫的语言。
人类各式各样的语言发音,只有元音E结尾和O结尾的长音发声,是有意义的,而人类的绝大多数发音相对猫来说,都低沉,急促,无法辨识。
与此同时猫语本身,因为辅音的匮乏,它们的交流实际上是通过音调的变化来达成的,但是人类在音上的变化在猫看来一样单调,乏味,不成体系。人类无法像猫一样做出混合有各种复杂音调的长音,显然的,辅音则完全没有任何的意义了。
因此对于猫来说,人类使用语言的95%对他们来说是毫无语言特征的,甚至包括各种人类的咆哮,它们只不过是“比较大的声音”而已。因此就这一点来讲,猫与人类的交流有着重大的先天不足,它们既缺乏接受语言信息的能力,也缺乏对于对人类语言这种独特的嘈杂声音的辨识力。
更进一步的,因为猫类并非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所以猫与猫之间的语言交流,更多局限于母猫和小猫之间,而成年之后的同类交流则更多的仰赖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传达,这是人类很难有效加以模仿的“语言类型”。
再加上猫是一种缺乏“成年心态”的动物,即,猫一辈子几乎都处在幼年的本能状态,缺乏有效的概念认知能力让自己变得某种意义上的老练。因此即便人类的某些发音猫可以辨识,他们也没有更多的能力去对此加以特别的关注。
如果说到猫的族群内语言,猫类的相互交流是怪异的,成年猫类的所有语言和肢体语言并非出自于“根据对方反应判断信息”的类型,比如狗之间的礼节性交流,呵斥,或者召集成员等等,都是在明确建立了语言对象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信息交流,而猫类的交流很大程度上则类似于无关对方的自说自话,想到什么就表达什么,感受到什么东西就立刻展现出来,而这种表达多数时候与他们的表达对象是毫无身份关系的,仅仅是他想表达而已。唯一可以成为特例的依然是猫类的母婴关系,呼唤小猫或者进行呵斥,安抚,打闹等等,是猫类语言中特有的有特定目标的语言表达内容。因此这些方面也证明了猫类对待人类的另一个特点,即未成年的小猫会倾向于将主人当做是父母,而成年的猫类则有可能倾向于将人类当成是无责任的表达对象,同时,它们并不尝试去从人类身上获取更多的信息。
第二个问题,给猫看图片也就是猫的自我认知
自我的概念。这个一般会在社会性动物中广泛出现。因为在社会制度:服从-团队-服务,等等概念逐渐建立之后,个体才会更有机会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时“客观的”。就是说一个个体不但能认识到整个客观世界,还能认识“自我”这个“意识”本身的主观性以及“自我”在客观世界中的客观形象。举个例子就是“我为什么是我”。每个人在进入青春期之前肯定都有过这个疑惑。换句话说就是认识镜子中的自己。
具体到猫上,养过猫的知友应该都知道,猫偷吃了东西被主人捉住,也总都是一脸茫然、迷惑不解、或者大义凌然的表情“咋了 我不就偷吃你块肉么 你要干啥”,同时猫也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才能弄明白镜子中的自己是什么东西,因此可以清楚的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猫对于“自我”的客观存在是没有概念的,他脑子里只有“主观意识”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评价,而不包括自己,明显的特征是我家猫小时候,还会啃自己的爪子 试图捉住自己的尾巴,甚至后腿跟嘴打架等等,换句话说,它几乎对自己的下半身一无所知。因此也就显然的不可能因为自己“做错了事”而感到心虚恐惧,而对于主人试图揍猫咪的行为,它能记得最远的地方也仅仅只有“如果他步伐很快的捉住我的前腿那就是要揍了,所以他既然这么做了我就大力的咬回去,而这一切都不影响我晚上钻它被窝睡觉,以及明天偷走柜子里的火腿肠”。在此提醒各位,适用于狗的训斥等方式并不一定适用于猫,对此我的态度是你比我牛逼我忍。。因此联系前面对于猫思维方式的描述,能得出的结论就是,猫是一种单线,没有耐性,没有“自我”概念的动物,因此对于人来说,猫到现在依然不是“被驯化动物”,而是“自我驯化动物”,即自觉靠近人类并且寄生在人类身边的动物。
所以在第二个问题,猫没有自我的概念,因此它完全不可能自省,这也是猫跟狗,人,企鹅,乌鸦这类社会性动物最大的不同。
最后,尽管如此,我依然爱着我养过的猫咪,我爱它们跟在我身边时的怎样的性情脾气,怎样的小偷小摸,怎样的撒娇卖萌,做出怎样有趣的事情。死后被埋在哪里,以及送回老家在田野里如何撒欢,老鼠吃的是怎样的开心。我无法进入它们的内心,我不信佛,但是我相信一切皆有缘,也仅仅是希望,它们不长不短或结束或在继续的猫的一生,在跟我这样一个人混在一起的时候,果然有那么快乐,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