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内容和重点
1、湿地生态公园总体规划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根据湿地区域的自然资源、周边环境、经济社会条件和湿地用地的现状,确定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划定公园范围和功能分区,确定保护对象与保护措施,测定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规划游览方式、游览路线和科普、游览活动内容,确定管理、服务和科学工作设施规模等内容。提出湿地保护与功能的恢复和增强、科研工作与科普教育、湿地管理与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议。
2、规划功能分区与基本保护要求
湿地生态公园一般应包括重点保护区(核心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区域。
(1)湿地公园管理机制
湿地公园管理包括自身管理和政府、社区共同管理。湿地公园建设涉及国土、环保、水利、农业、林业等多个政府部门和社区, 协调难度大, 在建设过程中易形成管理职责交叉等问题, 需要政府支持, 社区参与, 通力合作, 共同管理。共管是湿地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 建立有序的共管机制是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管理服务区
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设置管理服务区。管理服务区是公园旅游管理、接待服务中心, 也可作为国际、政府、民间组织开展湿地科技合作、科技交流、教育培训、科学研究的基金组织和活动场所。其目的是对湿地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对游人进行湿地游览中的安全及注意事项的宣讲;对游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
(3)湿地重点保护区(核心区)
湿地重点保护区又称为湿地生态核。湿地生态核是湿地公园的核心区域,类似于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湿地生态核主要由大面积的阔水水域、浅水滩涂、生境岛屿等组成。针对重要湿地,或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区域,应设置重点保护区。在重点保护区内,应针对珍惜物种的繁殖地及活动区设置禁入区,针对候鸟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应设立临时性的禁入区。此外,要充分考虑生物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应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划定适当的非人工干涉圈,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场所。重点保护区内只允许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些小型设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
(4)湿地景观展示区
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建立湿地展示区,本区的重点是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以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形态相对缺失的区域,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湿地景观区是湿地公园展示湿地景观的主要区域之一,是游人休闲观光的主要场所,是具有城市公园性质的湿地主题园区,人为活动集中。通过场馆等人工辅助设施,向游人展示以淡水湖泊、流湿地为主的湿地景观类型。
(5)湿地游览活动区
利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可划为游览活动区,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活动。游览活动区内可以规划适宜的游览方式和活动内容,安排适度的游憩设施,设计应以避免游览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为原则。同时,应加强对游人的安全保护工作,防止意外发生。
(6)湿地休闲科普区
湿地休闲科普区是游客接受科普教育和休闲的主要场所, 通过园内典型湿地景观的保护或营造,以及通过标本馆、湿地生态链主题馆、湿地功能展示馆(区) 等进行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价值演示, 让游客较全面了解、认识湿地,从而提高人们对湿地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该区域是开放区和生态敏感区间的过渡区域,以开展湿地科普教育为主, 区域内的人为活动应受一定的限制。
(7)湿地研究实验区
湿地研究实验区是进行湿地研究和科学实验的场所,主要建设内容为:湿地生态研究室、水(涉)禽繁殖场、生态变化规律观测与研究基地等。该区域以开展湿地实验研究活动为主,一般游客的活动受到限制。http://www.jiudi.net/content/?1609.html
根据湿地区域的自然资源、周边环境、经济社会条件和湿地用地的现状,确定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划定公园范围和功能分区,确定保护对象与保护措施,测定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规划游览方式、游览路线和科普、游览活动内容,确定管理、服务和科学工作设施规模等内容。提出湿地保护与功能的恢复和增强、科研工作与科普教育、湿地管理与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议。
![]() |
2、规划功能分区与基本保护要求
湿地生态公园一般应包括重点保护区(核心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区域。
(1)湿地公园管理机制
湿地公园管理包括自身管理和政府、社区共同管理。湿地公园建设涉及国土、环保、水利、农业、林业等多个政府部门和社区, 协调难度大, 在建设过程中易形成管理职责交叉等问题, 需要政府支持, 社区参与, 通力合作, 共同管理。共管是湿地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 建立有序的共管机制是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管理服务区
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设置管理服务区。管理服务区是公园旅游管理、接待服务中心, 也可作为国际、政府、民间组织开展湿地科技合作、科技交流、教育培训、科学研究的基金组织和活动场所。其目的是对湿地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对游人进行湿地游览中的安全及注意事项的宣讲;对游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
(3)湿地重点保护区(核心区)
湿地重点保护区又称为湿地生态核。湿地生态核是湿地公园的核心区域,类似于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湿地生态核主要由大面积的阔水水域、浅水滩涂、生境岛屿等组成。针对重要湿地,或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区域,应设置重点保护区。在重点保护区内,应针对珍惜物种的繁殖地及活动区设置禁入区,针对候鸟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应设立临时性的禁入区。此外,要充分考虑生物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应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划定适当的非人工干涉圈,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场所。重点保护区内只允许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些小型设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
![]() |
(4)湿地景观展示区
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建立湿地展示区,本区的重点是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以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形态相对缺失的区域,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湿地景观区是湿地公园展示湿地景观的主要区域之一,是游人休闲观光的主要场所,是具有城市公园性质的湿地主题园区,人为活动集中。通过场馆等人工辅助设施,向游人展示以淡水湖泊、流湿地为主的湿地景观类型。
(5)湿地游览活动区
利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可划为游览活动区,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活动。游览活动区内可以规划适宜的游览方式和活动内容,安排适度的游憩设施,设计应以避免游览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为原则。同时,应加强对游人的安全保护工作,防止意外发生。
(6)湿地休闲科普区
湿地休闲科普区是游客接受科普教育和休闲的主要场所, 通过园内典型湿地景观的保护或营造,以及通过标本馆、湿地生态链主题馆、湿地功能展示馆(区) 等进行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价值演示, 让游客较全面了解、认识湿地,从而提高人们对湿地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该区域是开放区和生态敏感区间的过渡区域,以开展湿地科普教育为主, 区域内的人为活动应受一定的限制。
![]() |
(7)湿地研究实验区
湿地研究实验区是进行湿地研究和科学实验的场所,主要建设内容为:湿地生态研究室、水(涉)禽繁殖场、生态变化规律观测与研究基地等。该区域以开展湿地实验研究活动为主,一般游客的活动受到限制。http://www.jiudi.net/content/?1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