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在外,才知面香
一千年前,中国秦岭淮河一线,划分出南稻北麦的农业分布。南方好米、北方喜面的现象由此形成。
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面食在山西,千变万化,而面条尤甚。
在山西不同地域,从北到南,面条的口味不同,做法万千,叫法各异,粗细有别:从饸饹、扯面、炉面到刀削面、焖面、猫耳朵、揪片,从细线一样细到三指一般宽,但是种种差异,都离不开那一份质朴的麦香。
而这份麦香,带给山西人的,是家乡的味道。对于山西人来说,一碗热气腾腾的家乡味道的面,已经不单纯是菜面的组合搭配,而是能减弱乡思的一碗寄托。
1.面香
“今天回家吃什么?还是酸菜面么?”上大学之后,每次离到家还有两个小时车程的时候,母亲便会提前问我到家的第一餐。
上大学以前,我不喜欢吃面条,也很少在家吃面。每每母亲做了扯面、炉面、饸饹之类的面食,我宁愿一人去外面吃米饭小炒,也不吃父母做的面条。那时候我最喜欢吃米饭,每次母亲都炒好几个菜,而面条大多时候,只是浇两勺不咸不淡没什么油水的卤子,总让我觉得觉得缺少滋味,还不抵一碗康师傅香浓。
上了大学之后,日复一日在食堂吃的全是米饭和大油多辣的菜,终于对这样的搭配产生了厌倦,不知怎么就开始怀念起家里的面。
大一第一个寒假回家,在火车上的时候母亲问我到了家想吃什么。我想了想,破天荒的和母亲说回家想先吃酸菜饸饹面,这个答案也让母亲有点惊讶。
只有家乡才有的腌的刺芥酸菜,炝锅后和豆腐粉条一煮,浇在父亲和出来的劲道的面上,最后在碗里放上几块母亲炒的黄橙橙的鸡蛋,再撒点芝麻盐,虽然清淡无油,却让人欲罢不能。大一寒假回家的那顿饭,我足足吃了两大碗饸饹面。
从那以后,我每次假期回家后吃的第一顿饭,必定是想念好久的酸菜饸饹面。晚上火车到站前,母亲便炒好了酸菜,然后出门开车去接我,父亲则在家开着火热着锅等着,一听到我用钥匙开门的声音,便开大了火,准备给我煮面。
到家放下东西后,三五分钟功夫,就能吃上热气腾腾的面了。无论是冬夏,都一定要大口吃面吃到流下汗来,然后再摸着鼓鼓的肚皮喝一碗面汤,才会觉得满足了。
父亲并不会做饭,但是唯独这一碗面,从和面软硬,到做一锅浇头,是一个十足的好把式,连母亲都自叹不如,连赞好吃。父亲平常并不做饭,每次我回了家,才要下厨张罗,母亲也感慨跟着我沾了光。
再到后来,每次到家前,想到回到家能吃到的酸菜饸饹,心里就急切起来,口水不知不觉就在嘴里盈满。现在觉得甚是好笑,为什么离家之前就没有发现家里的面食如此好吃?
2.随性
每次回家,我一定要把两碗面吃到嘴里,才能心安,一定是父母的酸菜饸饹二便是家乡小摊上的炒饸饹,倘若少吃一样,便觉得亏欠了自己的假期,胃要带着遗憾离家。
家乡高平的小吃文化丰富多样,光是卖炒饸饹的小摊在高平市区内就能有二十家。从我有记忆起,一家挨一家的摊子就占满了小吃街道路旁的空地,不乏一些在这里经营了十数年的摊贩。这些小摊和摊贩传承下来的,不仅是高平小吃和饮食,更是一种独特的能体现高平人热情好客、随性豪爽的家乡小摊文化。
在高平的小摊子上吃饸饹,一定要热闹。
长长的几张桌子拼在一起,能容纳二三十人的板凳放在下边,桌边绝对是安静不下来的。一般都是二三友人结伴去吃,一定要一边吃面一边说笑聊天;来来往往很多认识的人,抬头一看,熟人,便要打个招呼:“来吃饸饹了?我请你!老板,加两大碗肉的!”;天热时,吃到热火朝天,索性衣服一脱,光着膀子,露出肚腩,乡里乡亲,也无人会觉不悦;桌子旁边,充满了家乡话,笑声,以及大口吃饸饹时发出的“刺溜刺溜”的声音。
这个时候,无论坐姿、吃相、给谁敬酒、说什么敬酒词…种种礼节与麻烦,都是不用去考虑的;然后你就会想,那些酒店里的鱼翅龙虾再美味,也敌不过和朋友、家人在小摊上吃一碗有着浓浓家乡气息的炒饸饹舒心。
读大学时,有同学笑称,在食堂吃饭,不同的人吃面,只要是山西人,不用看,一下就能听出来——即便是山西的女人,在吃面时也会大口大口,发出刺啦刺啦的声音。
这或许是山西人一种难以掩饰的本性。即便在他乡吃到的面与出自父母之手的面差了千万,吃到面条时仍然难掩那份感动,而这个时候,种种繁琐礼节,都抵不过面前的一碗面香重要。
前几年煤炭价格高企之时,我们小城里暴富了不少人。5元一碗的饸饹摊子旁边,却能见到奔驰宝马等过百万的豪车,这也算小城里独有的奇观。一些煤老板身家数千万,却也舍弃不了这碗廉价的炒饸饹。抛开他们一夜暴富不适应上层生活不说,当他们衣着光鲜在大酒店里觥筹交错之时,怀念的或许不只是炒饸饹的味道,还有在摊子上才能有的随性。
如今,随着煤企效益的低下,煤老板们也春风得意不再,无人再开豪车去小摊吃拿一碗不足十元的炒饸饹。但是小摊上,除去缺了豪车,仍如往常景象,并没有丝毫变化。来吃一碗面,便都是家乡人,坐位不分高低,面也没有贵贱。
变迁之中小摊的不变,似乎有一种本地人独有的朴素的倔强: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唯我待人始终如初,没有贫富贵贱之分。
3.寄托
细想起来,我身边来北京读书工作的老乡,对面大都是有特殊感情的。而这种特殊的感情,只有离开家乡生活,才能培养出来。
在家吃面与在外吃面,感觉是截然不同的。父母在家每天都做面,自觉稀疏平常;而独自生活在外,在北京工作后,无论外出应酬聚会,还是工作日的便餐,肠胃里面总是充满着油腻。吃的厌了,也才会想起家中母亲做的面条养胃又可口。
我在北京吃饭,实在吃到厌烦,便去买一把面,买点白菜土豆茄子粉条,自己炒点菜,简单的做一顿面吃。要是花时间花功夫做一顿酸菜面,只有山西的老乡来,我才舍得拿出从家里带来的酸菜摆开摊场去做。
父母在家里做酸菜面时,和面炒菜扯面下锅一气呵成,做一顿饭前后都用不了半个小时。而离开父母后,光是和面这一关,很多人就过不了,只有碰上了好把式,从面软硬到菜汤多少都能琢磨下来,才能吃着一碗味道地道的酸菜面。
在晋东南,酸菜并非腌的酸白菜,而是一种名为“刺芥”的腌过之后的野菜。刺芥学名小蓟,产于国内大部分省份,出身“贫贱”,多见于荒地、路旁。家乡的老人说,在麦地里,刺芥尤其多,这或许也是一种天然的绝妙配合。
尽管随处可见,但是唯独在晋东南,才会腌了刺芥来吃。姥姥告诉我,腌酸菜是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东西,什么时候开始有,无从得知,但是这种野菜,大抵是在贫穷时期,饥饿人们便于储藏的美味。
现如今,生活条件转好,吃刺芥的少了,会做的人已然不多。洗菜炒菜煮菜,添加辅料发酵,再到搅拌,过程看起来并不难,但是过程中出丝毫偏差,都难以酿成一坛美味的酸菜。
这家乡独有的“刺芥酸菜”,对于我来说,便是在北京有钱也买不到的宝贝。这种东西,必然是和老乡一起吃,才能有味道。邀些没听说过这物的友人来吃,即便欣赏不了那味道,也要淡淡地应承一句“好吃”。只有家乡的人,才知道为什么真的好吃,好比酒逢知己,才会吃完后真心感慨一句,“香”!
酸菜虽不难做,想掌握好味道,也需要些经验。泡着粉条,洗干净豆芽,豆腐切成条,葱姜切成细末备好。“热锅冷油”,在油不到2成熟时就放进去葱姜末爆香;待油冒烟,开大火,将腌好的酸菜带着水一起倒进去,香味随着热气,“哗”一下就扑面而来。身在异乡的我,夏天时忍着灶火旁边的热,也要足足吸上两大口香气;酸菜喜盐,一定要多放两勺才香;等水微开,把豆腐豆芽粉条都放进汤里,几分钟功夫,菜就能出锅了。虽颜色平淡,菜中无肉无油,浇在面上,再撒点芝麻盐蒜泥,却也独有一份香味。
一碗面是最实在的,闻到鼻子里然后吃在嘴里,心里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和踏实。而这一碗面,必须和老乡一起吃,才有味道。一边和老乡用家乡话聊着天一边吃面,是胃和心理的双重满足。独自漂泊在外,这种双重慰藉带给你的感动,是其他东西都无法比拟的。
“原汤化原食”,母亲总这么说。好面煮出来的面汤,稀浓恰当,略带甜香。二三老乡吃完酸菜面,用家乡话聊着天,一人再喝一碗面汤,然后摸着肚皮说,“好饱!”那真是家乡人在北京最幸福的时刻之一了。
我在北京存着的酸菜,都放在一个箱子里,藏在厨房柜子的犄角旮旯,生怕也有像我一样馋嘴的老乡看到,给我抢了去。每每思及家乡,或邀老乡过来吃饭,才做贼一样,偷偷拿出一瓶,张罗开来做一顿酸菜扯面。
酸菜倒进油锅里时,“忽”的一下,热气冒上来,香气氤氲之间,那些我不爱吃面条的年岁里,父母一人在锅前炒菜,一人在旁煮面的情形,也若隐若现的浮现在灶台上方。
上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面食在山西,千变万化,而面条尤甚。
在山西不同地域,从北到南,面条的口味不同,做法万千,叫法各异,粗细有别:从饸饹、扯面、炉面到刀削面、焖面、猫耳朵、揪片,从细线一样细到三指一般宽,但是种种差异,都离不开那一份质朴的麦香。
而这份麦香,带给山西人的,是家乡的味道。对于山西人来说,一碗热气腾腾的家乡味道的面,已经不单纯是菜面的组合搭配,而是能减弱乡思的一碗寄托。
1.面香
“今天回家吃什么?还是酸菜面么?”上大学之后,每次离到家还有两个小时车程的时候,母亲便会提前问我到家的第一餐。
上大学以前,我不喜欢吃面条,也很少在家吃面。每每母亲做了扯面、炉面、饸饹之类的面食,我宁愿一人去外面吃米饭小炒,也不吃父母做的面条。那时候我最喜欢吃米饭,每次母亲都炒好几个菜,而面条大多时候,只是浇两勺不咸不淡没什么油水的卤子,总让我觉得觉得缺少滋味,还不抵一碗康师傅香浓。
上了大学之后,日复一日在食堂吃的全是米饭和大油多辣的菜,终于对这样的搭配产生了厌倦,不知怎么就开始怀念起家里的面。
大一第一个寒假回家,在火车上的时候母亲问我到了家想吃什么。我想了想,破天荒的和母亲说回家想先吃酸菜饸饹面,这个答案也让母亲有点惊讶。
只有家乡才有的腌的刺芥酸菜,炝锅后和豆腐粉条一煮,浇在父亲和出来的劲道的面上,最后在碗里放上几块母亲炒的黄橙橙的鸡蛋,再撒点芝麻盐,虽然清淡无油,却让人欲罢不能。大一寒假回家的那顿饭,我足足吃了两大碗饸饹面。
从那以后,我每次假期回家后吃的第一顿饭,必定是想念好久的酸菜饸饹面。晚上火车到站前,母亲便炒好了酸菜,然后出门开车去接我,父亲则在家开着火热着锅等着,一听到我用钥匙开门的声音,便开大了火,准备给我煮面。
到家放下东西后,三五分钟功夫,就能吃上热气腾腾的面了。无论是冬夏,都一定要大口吃面吃到流下汗来,然后再摸着鼓鼓的肚皮喝一碗面汤,才会觉得满足了。
父亲并不会做饭,但是唯独这一碗面,从和面软硬,到做一锅浇头,是一个十足的好把式,连母亲都自叹不如,连赞好吃。父亲平常并不做饭,每次我回了家,才要下厨张罗,母亲也感慨跟着我沾了光。
再到后来,每次到家前,想到回到家能吃到的酸菜饸饹,心里就急切起来,口水不知不觉就在嘴里盈满。现在觉得甚是好笑,为什么离家之前就没有发现家里的面食如此好吃?
2.随性
每次回家,我一定要把两碗面吃到嘴里,才能心安,一定是父母的酸菜饸饹二便是家乡小摊上的炒饸饹,倘若少吃一样,便觉得亏欠了自己的假期,胃要带着遗憾离家。
家乡高平的小吃文化丰富多样,光是卖炒饸饹的小摊在高平市区内就能有二十家。从我有记忆起,一家挨一家的摊子就占满了小吃街道路旁的空地,不乏一些在这里经营了十数年的摊贩。这些小摊和摊贩传承下来的,不仅是高平小吃和饮食,更是一种独特的能体现高平人热情好客、随性豪爽的家乡小摊文化。
在高平的小摊子上吃饸饹,一定要热闹。
长长的几张桌子拼在一起,能容纳二三十人的板凳放在下边,桌边绝对是安静不下来的。一般都是二三友人结伴去吃,一定要一边吃面一边说笑聊天;来来往往很多认识的人,抬头一看,熟人,便要打个招呼:“来吃饸饹了?我请你!老板,加两大碗肉的!”;天热时,吃到热火朝天,索性衣服一脱,光着膀子,露出肚腩,乡里乡亲,也无人会觉不悦;桌子旁边,充满了家乡话,笑声,以及大口吃饸饹时发出的“刺溜刺溜”的声音。
这个时候,无论坐姿、吃相、给谁敬酒、说什么敬酒词…种种礼节与麻烦,都是不用去考虑的;然后你就会想,那些酒店里的鱼翅龙虾再美味,也敌不过和朋友、家人在小摊上吃一碗有着浓浓家乡气息的炒饸饹舒心。
读大学时,有同学笑称,在食堂吃饭,不同的人吃面,只要是山西人,不用看,一下就能听出来——即便是山西的女人,在吃面时也会大口大口,发出刺啦刺啦的声音。
这或许是山西人一种难以掩饰的本性。即便在他乡吃到的面与出自父母之手的面差了千万,吃到面条时仍然难掩那份感动,而这个时候,种种繁琐礼节,都抵不过面前的一碗面香重要。
前几年煤炭价格高企之时,我们小城里暴富了不少人。5元一碗的饸饹摊子旁边,却能见到奔驰宝马等过百万的豪车,这也算小城里独有的奇观。一些煤老板身家数千万,却也舍弃不了这碗廉价的炒饸饹。抛开他们一夜暴富不适应上层生活不说,当他们衣着光鲜在大酒店里觥筹交错之时,怀念的或许不只是炒饸饹的味道,还有在摊子上才能有的随性。
如今,随着煤企效益的低下,煤老板们也春风得意不再,无人再开豪车去小摊吃拿一碗不足十元的炒饸饹。但是小摊上,除去缺了豪车,仍如往常景象,并没有丝毫变化。来吃一碗面,便都是家乡人,坐位不分高低,面也没有贵贱。
变迁之中小摊的不变,似乎有一种本地人独有的朴素的倔强: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唯我待人始终如初,没有贫富贵贱之分。
3.寄托
细想起来,我身边来北京读书工作的老乡,对面大都是有特殊感情的。而这种特殊的感情,只有离开家乡生活,才能培养出来。
在家吃面与在外吃面,感觉是截然不同的。父母在家每天都做面,自觉稀疏平常;而独自生活在外,在北京工作后,无论外出应酬聚会,还是工作日的便餐,肠胃里面总是充满着油腻。吃的厌了,也才会想起家中母亲做的面条养胃又可口。
我在北京吃饭,实在吃到厌烦,便去买一把面,买点白菜土豆茄子粉条,自己炒点菜,简单的做一顿面吃。要是花时间花功夫做一顿酸菜面,只有山西的老乡来,我才舍得拿出从家里带来的酸菜摆开摊场去做。
父母在家里做酸菜面时,和面炒菜扯面下锅一气呵成,做一顿饭前后都用不了半个小时。而离开父母后,光是和面这一关,很多人就过不了,只有碰上了好把式,从面软硬到菜汤多少都能琢磨下来,才能吃着一碗味道地道的酸菜面。
在晋东南,酸菜并非腌的酸白菜,而是一种名为“刺芥”的腌过之后的野菜。刺芥学名小蓟,产于国内大部分省份,出身“贫贱”,多见于荒地、路旁。家乡的老人说,在麦地里,刺芥尤其多,这或许也是一种天然的绝妙配合。
尽管随处可见,但是唯独在晋东南,才会腌了刺芥来吃。姥姥告诉我,腌酸菜是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东西,什么时候开始有,无从得知,但是这种野菜,大抵是在贫穷时期,饥饿人们便于储藏的美味。
现如今,生活条件转好,吃刺芥的少了,会做的人已然不多。洗菜炒菜煮菜,添加辅料发酵,再到搅拌,过程看起来并不难,但是过程中出丝毫偏差,都难以酿成一坛美味的酸菜。
这家乡独有的“刺芥酸菜”,对于我来说,便是在北京有钱也买不到的宝贝。这种东西,必然是和老乡一起吃,才能有味道。邀些没听说过这物的友人来吃,即便欣赏不了那味道,也要淡淡地应承一句“好吃”。只有家乡的人,才知道为什么真的好吃,好比酒逢知己,才会吃完后真心感慨一句,“香”!
酸菜虽不难做,想掌握好味道,也需要些经验。泡着粉条,洗干净豆芽,豆腐切成条,葱姜切成细末备好。“热锅冷油”,在油不到2成熟时就放进去葱姜末爆香;待油冒烟,开大火,将腌好的酸菜带着水一起倒进去,香味随着热气,“哗”一下就扑面而来。身在异乡的我,夏天时忍着灶火旁边的热,也要足足吸上两大口香气;酸菜喜盐,一定要多放两勺才香;等水微开,把豆腐豆芽粉条都放进汤里,几分钟功夫,菜就能出锅了。虽颜色平淡,菜中无肉无油,浇在面上,再撒点芝麻盐蒜泥,却也独有一份香味。
一碗面是最实在的,闻到鼻子里然后吃在嘴里,心里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和踏实。而这一碗面,必须和老乡一起吃,才有味道。一边和老乡用家乡话聊着天一边吃面,是胃和心理的双重满足。独自漂泊在外,这种双重慰藉带给你的感动,是其他东西都无法比拟的。
“原汤化原食”,母亲总这么说。好面煮出来的面汤,稀浓恰当,略带甜香。二三老乡吃完酸菜面,用家乡话聊着天,一人再喝一碗面汤,然后摸着肚皮说,“好饱!”那真是家乡人在北京最幸福的时刻之一了。
我在北京存着的酸菜,都放在一个箱子里,藏在厨房柜子的犄角旮旯,生怕也有像我一样馋嘴的老乡看到,给我抢了去。每每思及家乡,或邀老乡过来吃饭,才做贼一样,偷偷拿出一瓶,张罗开来做一顿酸菜扯面。
酸菜倒进油锅里时,“忽”的一下,热气冒上来,香气氤氲之间,那些我不爱吃面条的年岁里,父母一人在锅前炒菜,一人在旁煮面的情形,也若隐若现的浮现在灶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