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线油塔
![]() |
大蒸笼里热腾腾捂着的金线油塔卷 |
金线油塔是古城西安的一种传统名贵小吃。它层多丝细、松绵不腻,其形状“提起似金线,放下像松塔”,故而得名。相传始于唐代,原名“油塌”,清代时有了改进,选用上等面粉、猪板油等原料,增加油饼层次,把饼状改为塔形,将烙制改为蒸制,名称也由“油塌”改为“金线油塔”,成为上乘美点。油塔蒸好下笼食用时,用手略加拍折抖松,放在盘里,佐以葱节、甜面酱等,别有风味。
金线油塔历史悠久,早在1400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了。当时,称为“油塌”。相传,唐代段文昌丞相家里一老女仆擅长制作此品。据《清异录》记载,唐穆宗时,宰相段文昌家里有一号称“膳祖”的老女仆擅长制作这种油塔,且技艺精湛。在40多年的时间里,她曾将此技艺传授给100多名女婢。据说,得其真传的只有9个女仆。西安民间传说,真正能够继承段丞相家老女仆制作“油塌”技艺的,只有一人,足见其此制作技艺不易掌握。
后来,这种食品传入市肆。唐天授年间,长安城里就有这种“油塌”。《朝野佥载》说,当时有一位名叫张衡的官员,位至四品。武则天决定加一品,升他为三品官。一日退朝归来,路过街市,忽觉香气扑鼻,下马一看,原来是刚出笼的热“油塌”。张衡垂涎欲滴,便悄悄地买了一个在马背上就食,被御史弹劾,因而丢了乌纱帽。可见这种“油塌”吸引力之大,已经到了“闻香下马”的程度。
![]() |
饭店买的精致摆盘 |
现在的金线油塔在饭店里,是饭后的一道经典小吃,油塔外形如缕缕金丝盘绕,入口松润绵软,油而不腻,营养丰富。食时如佐以酸性泡菜、甜面酱、葱白节,配以杏仁甜浆,则更为清爽利口,别有风味。而再配上饭店大师傅的摆盘技艺,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登堂入室了。
![]() |
街头5元一碗的金线油塔,这个小车也是一代人的回忆 |
而老西安街上的金线油塔,可要老式得多,大白板子为头的四方形破旧小推车,一位戴着白帽子的老妇人,就是老陕眼里油塔的代名词。一个个蒸笼里是油塔,旁边塑料筒子里盛着提前配好的酱汁,还有酸菜香菜葱花在旁。塑料碗,来一坨油塔拉松放入,淋一勺酱汁,配点儿酸菜拌起来,入口又香又软,嚼起来还有点儿劲道,怎么能让人舍得放下手里的筷子?
![]() |
一坨坨金线油塔,淋上酱汁,就成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