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华《现代中国的法国文学接受》
《现代中国的法国文学接受》是彭建华博士撰写的一部研究法国文学在现代中国的译介、接受与影响的学术专著,2008年3月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该著作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及其影响作了较全面细致的梳理,全书最突出的特点是资料的占有非常充分,分析也较精当,有独到的见解。
基本信息
作 者: 彭建华
出 版 社:中国书籍出版社(北京)
出版时间: 2008-3
字 数: 686 000
版 次: 1
页 数: 全1册
印刷时间: 2008/03
开 本:787x1092mm 1/16开本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068-1680-9
包 装: 平装
网购方式
现价 ¥35.00(免费快递寄送)
原价 ¥48.00
作者 彭建华
出版社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
ISBN 978-7-5068-9
开本 787x1092mm 1/16
字数 686千字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 (2008)第024490号
所属分类 文学评论
联系方式 fennuyulin@sina.com
内容简介
《现代中国的法国文学接受》是译介法国文学的作家(主体)研究,集中考察现代中国学习过法语的作家对法国文学的翻译、批评,尤其是在翻译批评基础上的创作,及其生态世界的状况。
研究范围:1870-1950年中国社会在变革中开始法语教育和法语学习,法国文学传入中国,一些留法学人和法语的学习者接受法国文学,并在法国文学的影响下尝试革新的创作。
阅读对象: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教师,比较文学专业研究生、教师等
目录
说明
前言
第一章现代文学的先驱者对法国文学的认识和引进
第一节 法语学习和法国文学/文化的先驱者
一法语学习、留法勤工俭学和《少年中国》团体
二文学学术史上的法国文学/文化的先驱者
第二节 晚清民初的小说与法国文学
一法国科学小说的翻译与创作
二法国侦探小说的翻译与创作
三法国革命小说的翻译与创作
第三节 陈季同、林纾的合作者、曾朴的法国文学翻译和创作
一陈季同的翻译与创作
二林纾的创作、林纾及其合作者的法国文学翻译
三曾朴的法国文学翻译与创作
第二章新文学运动及其后的法国文学译介综论
第一节 新文学运动及其后的法国文学翻译批评
一新文学运动群体与与法国文学
二新文学运动群体之外的法国文学翻译与创作
三抗日战争之前的法国文学翻译批评
四抗日战争及其后的法国文学翻译批评
第二节 法国文学与现代期刊、出版社、文人团体
一法国文学翻译批评与期刊出版社
二论《现代》月刊与《现代》团体
三法国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的文人
四法国文学翻译批评与现代中国的文人团体
第三章法国文学翻译与现代中国各文体类型铸形
第一节 留法作家的散文创作,法国散文的现代接受
一法国散文的现代接受
二留法作家的散文创作
三法国文学与现代散文的革新
第二节 法国诗歌选择性接受,留法作家的诗歌创作
一法国诗歌选择性接受
二波德莱尔的现代接收
三留法作家的诗歌创作:以邵洵美为例
四法国象征主义的现代接收
第三节 法国文学中的小说翻译与批评,留法作家的小说创作
一法国文学中的小说翻译与批评
二法国自然主义的现代接收
三留法作家的小说创作
四法国文学与现代中国小说的树立
第四节 法国戏剧的翻译与批评,法语戏剧的现代接受
一法国戏剧的翻译与批评
二宋春舫的法国戏剧翻译批评
三法国戏剧舞台的启发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现代中国的法国文学接受》简介
重新考察现代中国的文学发生,尤其是在误读的欧洲文学基础上的现代创作和纠缠纷繁的文人状况,以及对古典中国的偏激态度,放弃历史的深刻误会,已经成为当下的学术共识。确乎应该求真务实的分析现代中国文学的现象,鉴照21世纪中国文学之路。回顾现代中国的频繁剧变,许多社会政治的事件深刻影响了现代文学的发生⑵。社会的剧变严重影响了现代文学的创作主体的生存状态,直接决定了现代文学的主题题材,换言之,社会剧变并没有容许现代文学在文学学科的道路上稳定地发展,相反,动摇了现代中国文学学科的建设基础,使文学学科转向民生多艰的现代社会,成为现代社会的宣传者和鼓动者。
现代文学是主张向西方学习的,这是现代时期最普遍的态度,现代中国的眼光比较集中在19世纪,胡逾之《近代文学上的写实主义》写道:“19世纪是科学万能时代。文化上各方面—政治,哲学,艺术等等—受了科学的影响,多少带些物质的现实的倾向;在文学上这种影响更大;写实文学的勃兴,就为这缘故。在过去五六十年中,文学上的写实主义,和政治上的民主主义,哲学上的唯物主义,都具有支配文化的力量。虽然到了现在,欧洲非物质主义的文学,一日盛似一日,写实的文艺思潮,已渐渐衰退了;但我们却不能因此看轻他;在文艺进化史上,写实主义毕竟有重大的意义,绝不是一件自生自灭的事情。我们现在科学思想已渐渐萌芽,将来的文艺思想,也必得经过写实主义的时期,才可望正规的发展;只可惜西洋的一切精神产物—不单是文艺—初次输入我国,往往变成似是而非的东西;在真正的写实文学还未输入之先,冒牌的写实文学—像黑幕小说之类—却早已发现了。”⑶显然,胡逾之说出了现代中国向外国学习最严重的后果,“西洋的一切精神产物—不单是文艺—初次输入我国,往往变成似是而非的东西”。现代中国容易倾向于概念的批评和自以为是,甚至包含一些天生的排外情绪,因此十分困难接近西洋知识的真实,这窒息了现代文明建设,现代文学建设的最可贵的创造精神,如果坚持创造是基于深刻的知识和学力。
晚清的汉语文言时期已经出现了欧洲语言的影响,即欧化的文言文,而白话文接受了欧洲语言的影响,即所谓的欧化,现代中国文学接受了欧洲文学的启发和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文学的现代中国由许多的现代作家必然或者偶然的创作形成。对现代文学的创作分析是需要集中到作家主体性上,包括非常复杂的现代意识形态现象。作家的学习行为是文学创作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很多情形是作家是在学习时开始模仿创作的,从模仿走向创新的,现代中国对法国文学的模仿是不争的事实,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重新评价文学学习在创作中的地位。
![]() |
基本信息
作 者: 彭建华
出 版 社:中国书籍出版社(北京)
出版时间: 2008-3
字 数: 686 000
版 次: 1
页 数: 全1册
印刷时间: 2008/03
开 本:787x1092mm 1/16开本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068-1680-9
包 装: 平装
网购方式
现价 ¥35.00(免费快递寄送)
原价 ¥48.00
作者 彭建华
出版社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
ISBN 978-7-5068-9
开本 787x1092mm 1/16
字数 686千字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 (2008)第024490号
所属分类 文学评论
联系方式 fennuyulin@sina.com
内容简介
《现代中国的法国文学接受》是译介法国文学的作家(主体)研究,集中考察现代中国学习过法语的作家对法国文学的翻译、批评,尤其是在翻译批评基础上的创作,及其生态世界的状况。
研究范围:1870-1950年中国社会在变革中开始法语教育和法语学习,法国文学传入中国,一些留法学人和法语的学习者接受法国文学,并在法国文学的影响下尝试革新的创作。
阅读对象: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教师,比较文学专业研究生、教师等
目录
说明
前言
第一章现代文学的先驱者对法国文学的认识和引进
第一节 法语学习和法国文学/文化的先驱者
一法语学习、留法勤工俭学和《少年中国》团体
二文学学术史上的法国文学/文化的先驱者
第二节 晚清民初的小说与法国文学
一法国科学小说的翻译与创作
二法国侦探小说的翻译与创作
三法国革命小说的翻译与创作
第三节 陈季同、林纾的合作者、曾朴的法国文学翻译和创作
一陈季同的翻译与创作
二林纾的创作、林纾及其合作者的法国文学翻译
三曾朴的法国文学翻译与创作
第二章新文学运动及其后的法国文学译介综论
第一节 新文学运动及其后的法国文学翻译批评
一新文学运动群体与与法国文学
二新文学运动群体之外的法国文学翻译与创作
三抗日战争之前的法国文学翻译批评
四抗日战争及其后的法国文学翻译批评
第二节 法国文学与现代期刊、出版社、文人团体
一法国文学翻译批评与期刊出版社
二论《现代》月刊与《现代》团体
三法国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的文人
四法国文学翻译批评与现代中国的文人团体
第三章法国文学翻译与现代中国各文体类型铸形
第一节 留法作家的散文创作,法国散文的现代接受
一法国散文的现代接受
二留法作家的散文创作
三法国文学与现代散文的革新
第二节 法国诗歌选择性接受,留法作家的诗歌创作
一法国诗歌选择性接受
二波德莱尔的现代接收
三留法作家的诗歌创作:以邵洵美为例
四法国象征主义的现代接收
第三节 法国文学中的小说翻译与批评,留法作家的小说创作
一法国文学中的小说翻译与批评
二法国自然主义的现代接收
三留法作家的小说创作
四法国文学与现代中国小说的树立
第四节 法国戏剧的翻译与批评,法语戏剧的现代接受
一法国戏剧的翻译与批评
二宋春舫的法国戏剧翻译批评
三法国戏剧舞台的启发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现代中国的法国文学接受》简介
重新考察现代中国的文学发生,尤其是在误读的欧洲文学基础上的现代创作和纠缠纷繁的文人状况,以及对古典中国的偏激态度,放弃历史的深刻误会,已经成为当下的学术共识。确乎应该求真务实的分析现代中国文学的现象,鉴照21世纪中国文学之路。回顾现代中国的频繁剧变,许多社会政治的事件深刻影响了现代文学的发生⑵。社会的剧变严重影响了现代文学的创作主体的生存状态,直接决定了现代文学的主题题材,换言之,社会剧变并没有容许现代文学在文学学科的道路上稳定地发展,相反,动摇了现代中国文学学科的建设基础,使文学学科转向民生多艰的现代社会,成为现代社会的宣传者和鼓动者。
现代文学是主张向西方学习的,这是现代时期最普遍的态度,现代中国的眼光比较集中在19世纪,胡逾之《近代文学上的写实主义》写道:“19世纪是科学万能时代。文化上各方面—政治,哲学,艺术等等—受了科学的影响,多少带些物质的现实的倾向;在文学上这种影响更大;写实文学的勃兴,就为这缘故。在过去五六十年中,文学上的写实主义,和政治上的民主主义,哲学上的唯物主义,都具有支配文化的力量。虽然到了现在,欧洲非物质主义的文学,一日盛似一日,写实的文艺思潮,已渐渐衰退了;但我们却不能因此看轻他;在文艺进化史上,写实主义毕竟有重大的意义,绝不是一件自生自灭的事情。我们现在科学思想已渐渐萌芽,将来的文艺思想,也必得经过写实主义的时期,才可望正规的发展;只可惜西洋的一切精神产物—不单是文艺—初次输入我国,往往变成似是而非的东西;在真正的写实文学还未输入之先,冒牌的写实文学—像黑幕小说之类—却早已发现了。”⑶显然,胡逾之说出了现代中国向外国学习最严重的后果,“西洋的一切精神产物—不单是文艺—初次输入我国,往往变成似是而非的东西”。现代中国容易倾向于概念的批评和自以为是,甚至包含一些天生的排外情绪,因此十分困难接近西洋知识的真实,这窒息了现代文明建设,现代文学建设的最可贵的创造精神,如果坚持创造是基于深刻的知识和学力。
晚清的汉语文言时期已经出现了欧洲语言的影响,即欧化的文言文,而白话文接受了欧洲语言的影响,即所谓的欧化,现代中国文学接受了欧洲文学的启发和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文学的现代中国由许多的现代作家必然或者偶然的创作形成。对现代文学的创作分析是需要集中到作家主体性上,包括非常复杂的现代意识形态现象。作家的学习行为是文学创作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很多情形是作家是在学习时开始模仿创作的,从模仿走向创新的,现代中国对法国文学的模仿是不争的事实,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重新评价文学学习在创作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