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汉语教学经验浅谈
做的不久,也学了收获了不少。 (1)初期的时候我经常会旁听别的老师的课,学习别的老师教学优点同时也会发现一些不足的地方来警示自己,并想如果是自己的话会怎么化解; (2)另外,我非常注重日语和汉语表达方式的差异性,发现了大量因母语习惯而导致的表达偏误,并系统地做了分类总结和引申扩展。比如:最常听见的一句话就是:很大下雨(完全是日语语法生搬硬套进来的)—下很大雨(告诉他“很大”是名词修饰语后的造句,还是不对,因为日语里面形容词直接+名词)—下很大的雨(讲了汉语的基本格式是 形容词+的+名词)。这里面很多点都是容易被忽略的,因此这些应用于课堂上会让学生有种完全领悟的踏实感。 (3)上课会激发我的一些灵感,因为人和人的性格、年龄、身份、社会阅历、思维方式完全不一样,因此往往课堂上的话题兴趣点也截然不同。比如:有一次上课和学生谈起了水俣病事件,首先我们聊了这个病的症状(这点可以总结一些有关常见病的一些话题,病的专业名称,身体部位,陈述病症的相关感觉形容词,甚至可以引申出中日的医疗环境情况和政府医疗政策等),然后我问他这个病是怎么形成的(这点可以想到疾病的预防知识,饮食安全与习惯,环境污染问题。甚至可以联系到具体事件里去,中国的毒奶粉,皮革酸奶,注水肉。地沟油等)他接着跟我讲了是由于大量开采水银,和工业废水废气滥排放造成的。然后我想起了宫崎骏的一个动画片《幽灵公主》就是暗讽水银事件的,所以我们讨论了里面的具体人物角色代表着哪些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里面故事情节都侧重反映了哪些现实问题。(日本人的反思精神,当时的等级制度是怎么样的,何种原因造就了当时的现象,日本还有哪些文学作品反映了这一现象,你喜欢哪些题材的文学作品,樱花代表了日本人的什么精神,日本人的自然观怎么反映到生活里的—比如森女风,日本纯爱电影,生鱼片和豆腐,无印良品,喜欢光脚)这个部分就到这儿吧。。。我有点刹不住的赶脚- - 每次下课后我都把它们记下来,渐渐地积累了大量的话题素材,也让我上课的内容更加丰富有趣。当然针对不同个人的表达方式也非常不同,语速,手势,说话分贝,眼神,鼓励方式都不同。 (4)我会把很多汉字拆开变成个故事来讲,这个灵感是来源于日语本身的汉字和汉语汉字的关联性,大部分的日语汉字是来源于中国的古文的,因此不同的日语汉字偏旁部首对应的简体字的是什么,都是有迹可循的。比如:饿,这个字我们就可以分开讲,左边的“饣”是日语的“食”字旁,因此写成日语就是食+我=我想吃饭;同时它的反义词“饱”就是食+包=我吃了一个包子,所以不饿了,饱了。“我们俩个人”为什么不对,是因为两旁边已经有个人了,所以“我们俩”就够了。“宝”为什么=好东西,那是因为隐藏在房子下面的玉才是好东西;简=竹+间,所以如果我住进了一个竹林深处里的房子里,多惬意啊,何况只有一个窗户,又小巧又温馨又环保最好不过了 (5)另外把汉语偏帮部首分开,告诉他对应的日语部首,然后打乱根据教过的对应规则让他用脑海中的日语汉字重新创造字,或者单词。比如:认识-?知道-? 所以知识—? 也比如义—義 讠-訁 所以会议-会議 同样,礼仪—礼儀。还有一般情况下月字旁是有关身体部位的,犭字旁是有关动物的, (6)汉语的博大精神在于,词义的分类非常细,日语里面可以完全用一个词代替的意思,在汉语里面却完全行不通,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会经常给学生强调出来。 比如旧朋友(曾经的朋友,但现在已经不是朋友了)-老朋友(从小时候开始一直到现在的好朋友)旧房子(不喜欢,现在拆了,或者废弃了)-老房子(珍贵的,受保护的。舍不得丢,世世代代扎根的地方,或者作为现存的年代久远的稀有建筑)你吃过老上海味儿的鲜肉月饼,为什么没人说旧上海的鲜肉月饼。旧社会的人思想很封建,可是老社会的人艰苦奋斗给我们下一代人树立了好榜样。 现在能总结出来了吧,“旧”—多带贬义,没有感情的,被淘汰的东西,“老”—多带褒义,被喜爱的,年代越久越珍贵。 不想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