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如何辜负我们
人们有时候会感叹,该记住的记不住,想忘的却始终忘不了,记忆专家丹尼尔.沙克特将这些令人烦恼的记忆现象归类为记忆“七宗罪”,分别为:稍纵即逝、心不在焉、阻塞、错误归因、易受暗示、偏差和纠缠,我很认同这七宗罪是人类记忆适应性的副产品,但我觉得可以对此做一些更好的归类而方便记忆。
我总结了一个公式,:提取客观存在的记忆碎片+主观的感知解释=自己回忆出来的信息或者故事情节 ;这个公式虽然没有在《迈尔斯心理学》和《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中出现过,但我也不敢说是我自己的原创,毕竟这是我对书中记忆以及感知、学习和意识等部分的内容进行理解之后,才总结出来的。具体内容如下:
提 取 客 观 存 在 的 记 忆 碎 片
客观存在的记忆碎片,我的理解就是大脑中存在的记忆痕迹,这方面记忆可能出现的错误归为三点:存储失败、编码失败和读取失败。
存储失败:实际上这个名称不太准确,要存储必须要先编码,存储过程失败意味着编码失败才对,所以我这里的存储失败是指存储的内容失效。在沙克特那叫做稍纵即逝和阻塞,稍纵即逝是指脑海中的信息会慢慢消退,最早的研究者是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但其实有意义的信息也符合遗忘曲线,只是速度没那么快罢了,但是有关运动技巧能在程序性记忆和伴随强烈情绪的记忆并不会严格遵循遗忘曲线;阻塞,我认为是图示之间的干扰而导致的,也就是记忆中的一个图式成为另一记忆图式的干扰,这让我想到巴甫洛夫的实验性神经官能症,狗难以区分圆和椭圆,所以也难以预期面前的图像到底会带来什么结果。到底发生前摄干扰还是倒摄干扰,也取决于到底哪个图式比较强,比如换用了别的办公软件,我还用以前老版软件的方法去操作,那是因为老版软件已经用的很熟,图式自然很强,所以发生了前摄干扰(旧记忆干扰新记忆);另一方面,如果我本来开手动挡,后来又开自动挡,当我熟悉自动挡后,自动挡驾驶的图式强过手动挡图式,于是我可能就不记得踩离合器,这便发生了倒摄干扰(新记忆干扰旧记忆) ,心理学导论书上一般都会提到这种干扰造成了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中间部分则受到双份干扰而难以记住。不过我还想到另外一个现象,那就是条件反射中的消退和自发恢复,消退似乎就是应为近期学习(音叉——不提供食物——无法产生口水)的图式干扰了以前的那种(音叉——食物——口水)的图式,当近期学习的图式足够强大(休息足够长时间),这种强大的图式遍产生了倒摄干扰,于是产生了消退,类似于近因效应;而当过了一段时间后,狗狗又将最开始的那个图式回忆出来,于是便自发恢复,也就类似于首因效应,其实对于这种对消退和自发恢复的解释我没在任何一本书中看到过,所以是否正确我不能肯定,只是个人总结。
编码失败:也就是沙克特提出的心不在焉中的一部分内容,感觉记忆到工作记忆,需要意识的限制功能,也就是要有选择的注意到感觉信息中的一部分,才能进入到工作记忆中,这个时候如果心不在焉,感觉记忆无法进入工作记忆,比如变化盲是的试验就是如此,因此这些内容自然也就可能被自己长时记忆记住;工作记忆到长时记忆也是如此,要进行精细加工或者编码,这个时候注意力不集中,也将导致无法记住内容,比如一边为考试复习一边听摇滚或看电视。
读取失败:这涉及到沙克特心不在焉的另一个内容,那就是在读取长时记忆中内容的时候,由于心不在焉而忽视读取线索,于是导致提取失败。
主 观 的 感 知 解 释
主观感知解释我曾经也归纳了一个公式:感知解释=用过去记忆中已经存在的信息和图式而产生的对未来同样背景下的预期+现在的动机、情绪、态度等对信息进行解释,总之这意味着我们会主动的加工信息而创造出有意义的故事,并让这个故事符合自己长期记忆中存在的图式,或者符合自己现在的动机、情绪和态度等。。这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我可以分类为:
首先可能是过去错误的记忆碎片产生的错误感知解释:沙克特提出的错误归因便是其中之一,读取长时记忆的时候,我们利用记忆中的图式重建故事,将原材料也就是来自于过去的有关记忆碎片和现在知道的其他信息赋予含义,这个时候一些不是这个情节中的记忆碎片会被错误的记忆起来,但是心中的图式会预期这个记忆碎片是这个故事中出现的。所以也会用脑海中存在的图式把他编入自己的故事情节中去使故事看起来说得通,于是心理学家汤普森成了强奸犯,只因为受害者在被害前刚好在看汤普森在电视中做有关记忆扭曲问题的采访。
另一方面我们的错误认知也易受暗示,当被误导的时候,人们相信有关一个情节的误导信息并把这个信息和记忆碎片融合,并利用记忆中存在的图式对故事进行重新编写而让故事符合暗示信息,同样的客观事件两车相撞,当问题是“两车重重撞击时速度多快”和“两车碰撞一起时速度多快”会使得前者答案高出后者25%,这种暗示如果足够强烈,完全可以让我们编造出没有的记忆。所以关于恢复记忆的争论可以的得出一个结论:那些受到暗示或诱导性问题的回忆是值得怀疑的。佛洛依德通过个人轶事来证明的压抑存在的观点早被现代认知心理学推翻,伴随强烈情绪的事件是很难被压抑而忘记的。
最后偏差指的是对于过去形成的图式也受到现在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扭曲,这将导致自己形成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图式,从而解释记忆碎片,我们会让我们回忆的故事符合自己的期望(图式)这便造成真实故事的扭曲;同样的道理。我们的记忆也会被情绪扭曲,让回忆的故事符合我们当下的情绪。
我觉得感知的解释似乎是给了人一种踏实感,认为这个世界是可以理解的,自己的经历也是可以解释的。这种踏实感也许就是为什么人们会不断的解释的原因
纠缠与众不同,它是指无法忘记的记忆纠缠自己。情绪通过加强保留记忆的突出做到这一点
虽然记忆做出以上这些事情辜负我们,不过这都是记忆系统适应性特征副产品,转瞬即逝和阻塞,我归结为存储失败,都是让我们忘掉不相关的图式而只记住和当下最紧密的信图式;心不在焉是转移注意力这一能力的副产品;纠缠让我们记住那些强烈情绪的经历。
我总结了一个公式,:提取客观存在的记忆碎片+主观的感知解释=自己回忆出来的信息或者故事情节 ;这个公式虽然没有在《迈尔斯心理学》和《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中出现过,但我也不敢说是我自己的原创,毕竟这是我对书中记忆以及感知、学习和意识等部分的内容进行理解之后,才总结出来的。具体内容如下:
提 取 客 观 存 在 的 记 忆 碎 片
客观存在的记忆碎片,我的理解就是大脑中存在的记忆痕迹,这方面记忆可能出现的错误归为三点:存储失败、编码失败和读取失败。
存储失败:实际上这个名称不太准确,要存储必须要先编码,存储过程失败意味着编码失败才对,所以我这里的存储失败是指存储的内容失效。在沙克特那叫做稍纵即逝和阻塞,稍纵即逝是指脑海中的信息会慢慢消退,最早的研究者是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但其实有意义的信息也符合遗忘曲线,只是速度没那么快罢了,但是有关运动技巧能在程序性记忆和伴随强烈情绪的记忆并不会严格遵循遗忘曲线;阻塞,我认为是图示之间的干扰而导致的,也就是记忆中的一个图式成为另一记忆图式的干扰,这让我想到巴甫洛夫的实验性神经官能症,狗难以区分圆和椭圆,所以也难以预期面前的图像到底会带来什么结果。到底发生前摄干扰还是倒摄干扰,也取决于到底哪个图式比较强,比如换用了别的办公软件,我还用以前老版软件的方法去操作,那是因为老版软件已经用的很熟,图式自然很强,所以发生了前摄干扰(旧记忆干扰新记忆);另一方面,如果我本来开手动挡,后来又开自动挡,当我熟悉自动挡后,自动挡驾驶的图式强过手动挡图式,于是我可能就不记得踩离合器,这便发生了倒摄干扰(新记忆干扰旧记忆) ,心理学导论书上一般都会提到这种干扰造成了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中间部分则受到双份干扰而难以记住。不过我还想到另外一个现象,那就是条件反射中的消退和自发恢复,消退似乎就是应为近期学习(音叉——不提供食物——无法产生口水)的图式干扰了以前的那种(音叉——食物——口水)的图式,当近期学习的图式足够强大(休息足够长时间),这种强大的图式遍产生了倒摄干扰,于是产生了消退,类似于近因效应;而当过了一段时间后,狗狗又将最开始的那个图式回忆出来,于是便自发恢复,也就类似于首因效应,其实对于这种对消退和自发恢复的解释我没在任何一本书中看到过,所以是否正确我不能肯定,只是个人总结。
编码失败:也就是沙克特提出的心不在焉中的一部分内容,感觉记忆到工作记忆,需要意识的限制功能,也就是要有选择的注意到感觉信息中的一部分,才能进入到工作记忆中,这个时候如果心不在焉,感觉记忆无法进入工作记忆,比如变化盲是的试验就是如此,因此这些内容自然也就可能被自己长时记忆记住;工作记忆到长时记忆也是如此,要进行精细加工或者编码,这个时候注意力不集中,也将导致无法记住内容,比如一边为考试复习一边听摇滚或看电视。
读取失败:这涉及到沙克特心不在焉的另一个内容,那就是在读取长时记忆中内容的时候,由于心不在焉而忽视读取线索,于是导致提取失败。
主 观 的 感 知 解 释
主观感知解释我曾经也归纳了一个公式:感知解释=用过去记忆中已经存在的信息和图式而产生的对未来同样背景下的预期+现在的动机、情绪、态度等对信息进行解释,总之这意味着我们会主动的加工信息而创造出有意义的故事,并让这个故事符合自己长期记忆中存在的图式,或者符合自己现在的动机、情绪和态度等。。这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我可以分类为:
首先可能是过去错误的记忆碎片产生的错误感知解释:沙克特提出的错误归因便是其中之一,读取长时记忆的时候,我们利用记忆中的图式重建故事,将原材料也就是来自于过去的有关记忆碎片和现在知道的其他信息赋予含义,这个时候一些不是这个情节中的记忆碎片会被错误的记忆起来,但是心中的图式会预期这个记忆碎片是这个故事中出现的。所以也会用脑海中存在的图式把他编入自己的故事情节中去使故事看起来说得通,于是心理学家汤普森成了强奸犯,只因为受害者在被害前刚好在看汤普森在电视中做有关记忆扭曲问题的采访。
另一方面我们的错误认知也易受暗示,当被误导的时候,人们相信有关一个情节的误导信息并把这个信息和记忆碎片融合,并利用记忆中存在的图式对故事进行重新编写而让故事符合暗示信息,同样的客观事件两车相撞,当问题是“两车重重撞击时速度多快”和“两车碰撞一起时速度多快”会使得前者答案高出后者25%,这种暗示如果足够强烈,完全可以让我们编造出没有的记忆。所以关于恢复记忆的争论可以的得出一个结论:那些受到暗示或诱导性问题的回忆是值得怀疑的。佛洛依德通过个人轶事来证明的压抑存在的观点早被现代认知心理学推翻,伴随强烈情绪的事件是很难被压抑而忘记的。
最后偏差指的是对于过去形成的图式也受到现在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扭曲,这将导致自己形成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图式,从而解释记忆碎片,我们会让我们回忆的故事符合自己的期望(图式)这便造成真实故事的扭曲;同样的道理。我们的记忆也会被情绪扭曲,让回忆的故事符合我们当下的情绪。
我觉得感知的解释似乎是给了人一种踏实感,认为这个世界是可以理解的,自己的经历也是可以解释的。这种踏实感也许就是为什么人们会不断的解释的原因
纠缠与众不同,它是指无法忘记的记忆纠缠自己。情绪通过加强保留记忆的突出做到这一点
虽然记忆做出以上这些事情辜负我们,不过这都是记忆系统适应性特征副产品,转瞬即逝和阻塞,我归结为存储失败,都是让我们忘掉不相关的图式而只记住和当下最紧密的信图式;心不在焉是转移注意力这一能力的副产品;纠缠让我们记住那些强烈情绪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