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也写不出的论文
我觉得其实自己能够在查阅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史料中找到乐趣,因为有些东西真的很好看,我喜欢古人写史的方法,喜欢那些有节奏感的文字。可是一想到,这些东西并不是我能够在看完后,说些真好看,好感动,或者挺无聊没什么意思就能结束的,就觉得手下的纸页变得沉重起来。因为我需要找到能支持我观点的东西出来,构思它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出现在我的论文里,能用还是不能用……看到好看又不能用的东西得马上扔掉,不好玩又非得看的就只能坐在这边发呆。
最可气的,是我不能用我喜欢的方式来写,我总认为写文章一定会有作者本人的习惯在里面,又不是发公文,需要统一语气统一用词。我在用我的母语写我的观点,每个人有每个人讲故事的风格,这有什么不对吗?我不喜欢导师在我的文章里只改一些遣词造句而根本对我的观点和文章逻辑架构提不出一点意见,你不是我的语文老师,你是我论文的导师啊。我承认自己出身理科,本科学的管理,是没有文学功底,没有历史文献功底,没有古文功底,没有这个那个的功底,也承认我在开始写论文时或许用词有些随便,有些口语,可我始终认为文化历史学科的话,那种让别人看不懂的论文,就没什么价值。
在日本论文写到一半时有些心灰意冷。想起好像是刚上高中时,偶然从一本漫画杂志中看到的书名,觉得有兴趣就买来看,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又一看再看至今仍然难以忘怀的书《万历十五年》,前几年为了纪念黄仁宇先生出的新版书我还又买了一本放进了书柜。那时就想这个人写的史书真的好好看,历史原来这么好玩,其实那本书真的不是通俗读物,而是一本实际上挺大部头的专业论文。就现在学校和导师都喜欢看到学生论文后大堆大堆的参考文献这一标准来看,那书后面的厚厚的参考文献绝对符合他们的要求。曾经想着,自己如果有机会,也想用那种口吻去描绘自己心中的历史,现在想起这些真的太过于讽刺,这怎么可能……我连应付老师对书面语或者格式或者标点符号的要求都疲惫不已。不过他们说的也对,连这点小地方都不注意,你这篇文章怎么会好呢?写论文一定要严谨。
好吧,其实这只是篇硕士论文不是吗,我在看文献找资料的时候不知道看过了多少只拉出来长长的原文,不管读者能不能看懂或者作者认为读者一定都能看懂,紧接着再换本史料,再拉另一段引文的,满篇原文,考据严谨高端大气的论文,我只能说我看不懂,我从小语文没学好,写不出也看不懂这样的论文。
在日本会有很多学者写通俗读物,大多是文库本,就是在他发表了艰深晦涩的学术论文后,总会再将那些东西用更让大众接受的形式重新写一遍,然后民众在感兴趣又看了以后会知道,哦原来我们的学术界又有了这种发现,又出现了这样的成果,哎呀连这种题目都有人研究吗?有新的书出来我还要买…………等等等等,这不就联系上了吗?我们的学术又不是在一座孤岛上,只跟自己人玩而把别人都排除在外来显示自己的高贵,为什么总说文科的教授没项目又没钱,让我来说,那些论文就只能是论文,只能在学生交学期报告或毕业论文时被找出来匆匆抄几笔就继续躺在那里,它们难道不应该被更多人知道吗?那么写得根本让人无法阅读,又有谁会想看呢。
越来越觉得,自己写的东西,最终也会变成垃圾。(亲……你冲动了。)
最可气的,是我不能用我喜欢的方式来写,我总认为写文章一定会有作者本人的习惯在里面,又不是发公文,需要统一语气统一用词。我在用我的母语写我的观点,每个人有每个人讲故事的风格,这有什么不对吗?我不喜欢导师在我的文章里只改一些遣词造句而根本对我的观点和文章逻辑架构提不出一点意见,你不是我的语文老师,你是我论文的导师啊。我承认自己出身理科,本科学的管理,是没有文学功底,没有历史文献功底,没有古文功底,没有这个那个的功底,也承认我在开始写论文时或许用词有些随便,有些口语,可我始终认为文化历史学科的话,那种让别人看不懂的论文,就没什么价值。
在日本论文写到一半时有些心灰意冷。想起好像是刚上高中时,偶然从一本漫画杂志中看到的书名,觉得有兴趣就买来看,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又一看再看至今仍然难以忘怀的书《万历十五年》,前几年为了纪念黄仁宇先生出的新版书我还又买了一本放进了书柜。那时就想这个人写的史书真的好好看,历史原来这么好玩,其实那本书真的不是通俗读物,而是一本实际上挺大部头的专业论文。就现在学校和导师都喜欢看到学生论文后大堆大堆的参考文献这一标准来看,那书后面的厚厚的参考文献绝对符合他们的要求。曾经想着,自己如果有机会,也想用那种口吻去描绘自己心中的历史,现在想起这些真的太过于讽刺,这怎么可能……我连应付老师对书面语或者格式或者标点符号的要求都疲惫不已。不过他们说的也对,连这点小地方都不注意,你这篇文章怎么会好呢?写论文一定要严谨。
好吧,其实这只是篇硕士论文不是吗,我在看文献找资料的时候不知道看过了多少只拉出来长长的原文,不管读者能不能看懂或者作者认为读者一定都能看懂,紧接着再换本史料,再拉另一段引文的,满篇原文,考据严谨高端大气的论文,我只能说我看不懂,我从小语文没学好,写不出也看不懂这样的论文。
在日本会有很多学者写通俗读物,大多是文库本,就是在他发表了艰深晦涩的学术论文后,总会再将那些东西用更让大众接受的形式重新写一遍,然后民众在感兴趣又看了以后会知道,哦原来我们的学术界又有了这种发现,又出现了这样的成果,哎呀连这种题目都有人研究吗?有新的书出来我还要买…………等等等等,这不就联系上了吗?我们的学术又不是在一座孤岛上,只跟自己人玩而把别人都排除在外来显示自己的高贵,为什么总说文科的教授没项目又没钱,让我来说,那些论文就只能是论文,只能在学生交学期报告或毕业论文时被找出来匆匆抄几笔就继续躺在那里,它们难道不应该被更多人知道吗?那么写得根本让人无法阅读,又有谁会想看呢。
越来越觉得,自己写的东西,最终也会变成垃圾。(亲……你冲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