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生:《猪的幸福》【20130910】
一、摘录:
1、我倒宁愿看个清楚,有痛苦也忍了,免得离开个社会时还不明不白。
2、注定是男人的才华,带来女人的悲剧。
3、真正的无知不是缺乏知识,而是拒绝获取知识。——波普尔
4、要有勇气使用你自己的理智!——康德
二、书评:
(一)题记:
黄生成长了。
黄生迟早会成长。
黄生还会继续成长。
(二)正文:
这是一辑精彩的学术散文。
之所以“精彩”,不因为它是“学术”,而在于它是“散文”。
感谢这个时代——黄生的思想,很快就会湮灭。
看官,请相信:我绝没有贬低或者褒扬作者,我只是在调戏和吐槽作品:
黄生的作品,终于难得让人有了阅读的冲动。一直以来,黄生这个“思想上的巨人”和“行动中的瘦子”,总是以半隐半邪的形象出现,沉迷于在自我的围城里东冲西撞。我一直没有狠下决心指证他智慧火花中有多少圣人牙慧,又有多少蘑菇炒肉八块五的琐碎。
好在此番,黄生难得痛快一把,在意淫中体验高潮。
诸君试看:
“美国,真的是这样吗?”——我知晓黄生没有神往和谄媚,他只是站在哲学和美学的立场,阐述一个“博士僧”的思索。他发现波德里亚,迷上波德里亚。相比于酒足饭饱后找寻牙签的感伤,黄生的“人文”,刹那间用必杀的纯情,感动了我:他评论《美国》,而不是“美国”。我知晓,在莫道不销魂的时刻,他直接忽视了“永远的、唯一的纽约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品格、独特文化胸襟、独特文化魅力和独特文化心态”,却唯独领悟波德里亚“虚构的沙漠”:相信吧,在一定时空一定阶段,阅读可以取代美酒和佳肴。于是曾剖析“洗脑”的作者,此刻如痴如醉般沉沦。
个人而言,当学术已经不再是敲门砖,我曾如同当初迷恋一般憎恶托克维尔和福柯,诅咒纯粹理性批判和通往奴役之路。我甚至腹诽,所谓大家,不过是自己和自己玩了太久,终于有了观众,终于观众越来越多,终于大家一起玩。仅此而已。
世界上又有什么游戏不是这样呢?
或许,我这种人永远不会重读康德——单单一句“那时的康德或许并没有想到,在遥远的东方也会有人读他的著作”——这种狗血的马尔克斯式开头,让人觉得作者试图在和康德对话:只是康德在传教,作者在誊抄墓志铭。
我其实真的很欣赏这样的黄生:他运用自己的天赋,在一条高尚但不高贵的路上渐行渐远。
其实没有关系,真的有什么关系呢?作品问世之后,就不再属于作者;甚至上帝都被诅咒致死。
我宁愿相信,《天下学术一大抄》,黄生太认真:在“难道不抄袭是正常的吗”、在“这家伙怎么还抓着不放”的生态,一次坚定而又无聊的绝交,真的太激进。
或者,还能怎么办?
尼采是“天才的随机”,充满燃烧的痛苦;康德是“执着的突破”,充满自闭的痛快。必要与否,有幸跟着“博士僧”读“勇气和启蒙”,用宗教动画片的伦理向“懒惰”、“怯懦”和“阻碍”宣战,未尝不是快事。
我真的无意调侃,黄生笔下的那头猪,它做得很好:它才是时代好猪,它才是猪国脊梁!
黄生文,不可读;黄生人,不可杀!
1、我倒宁愿看个清楚,有痛苦也忍了,免得离开个社会时还不明不白。
2、注定是男人的才华,带来女人的悲剧。
3、真正的无知不是缺乏知识,而是拒绝获取知识。——波普尔
4、要有勇气使用你自己的理智!——康德
二、书评:
(一)题记:
黄生成长了。
黄生迟早会成长。
黄生还会继续成长。
(二)正文:
这是一辑精彩的学术散文。
之所以“精彩”,不因为它是“学术”,而在于它是“散文”。
感谢这个时代——黄生的思想,很快就会湮灭。
看官,请相信:我绝没有贬低或者褒扬作者,我只是在调戏和吐槽作品:
黄生的作品,终于难得让人有了阅读的冲动。一直以来,黄生这个“思想上的巨人”和“行动中的瘦子”,总是以半隐半邪的形象出现,沉迷于在自我的围城里东冲西撞。我一直没有狠下决心指证他智慧火花中有多少圣人牙慧,又有多少蘑菇炒肉八块五的琐碎。
好在此番,黄生难得痛快一把,在意淫中体验高潮。
诸君试看:
“美国,真的是这样吗?”——我知晓黄生没有神往和谄媚,他只是站在哲学和美学的立场,阐述一个“博士僧”的思索。他发现波德里亚,迷上波德里亚。相比于酒足饭饱后找寻牙签的感伤,黄生的“人文”,刹那间用必杀的纯情,感动了我:他评论《美国》,而不是“美国”。我知晓,在莫道不销魂的时刻,他直接忽视了“永远的、唯一的纽约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品格、独特文化胸襟、独特文化魅力和独特文化心态”,却唯独领悟波德里亚“虚构的沙漠”:相信吧,在一定时空一定阶段,阅读可以取代美酒和佳肴。于是曾剖析“洗脑”的作者,此刻如痴如醉般沉沦。
个人而言,当学术已经不再是敲门砖,我曾如同当初迷恋一般憎恶托克维尔和福柯,诅咒纯粹理性批判和通往奴役之路。我甚至腹诽,所谓大家,不过是自己和自己玩了太久,终于有了观众,终于观众越来越多,终于大家一起玩。仅此而已。
世界上又有什么游戏不是这样呢?
或许,我这种人永远不会重读康德——单单一句“那时的康德或许并没有想到,在遥远的东方也会有人读他的著作”——这种狗血的马尔克斯式开头,让人觉得作者试图在和康德对话:只是康德在传教,作者在誊抄墓志铭。
我其实真的很欣赏这样的黄生:他运用自己的天赋,在一条高尚但不高贵的路上渐行渐远。
其实没有关系,真的有什么关系呢?作品问世之后,就不再属于作者;甚至上帝都被诅咒致死。
我宁愿相信,《天下学术一大抄》,黄生太认真:在“难道不抄袭是正常的吗”、在“这家伙怎么还抓着不放”的生态,一次坚定而又无聊的绝交,真的太激进。
或者,还能怎么办?
尼采是“天才的随机”,充满燃烧的痛苦;康德是“执着的突破”,充满自闭的痛快。必要与否,有幸跟着“博士僧”读“勇气和启蒙”,用宗教动画片的伦理向“懒惰”、“怯懦”和“阻碍”宣战,未尝不是快事。
我真的无意调侃,黄生笔下的那头猪,它做得很好:它才是时代好猪,它才是猪国脊梁!
黄生文,不可读;黄生人,不可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