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的历史
第二讲 比较文学的历史、发展和学科定位
本讲主要讲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比较文学的历史;二、比较文学学派;三、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此讲概括了教材的第三、第四章内容。
一、 比较文学的历史
正如一种新的文学思潮的产生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理论基础之上一样,一种新型的学科的产生也有它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学理依据。
1、 学科产生历史条件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生活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并用一定语言文字加以形象表达的产物。比较文学作为文艺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当然也以此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然而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中国或者外国,都曾把哲学、历史、文学等书面著述统称为“文学”。文学同一切精神活动一样,最初是直接同物质活动、物质交往、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而比较文学的产生则更是同不同国度人们交往交流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它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或者如西方所公认的,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文学之间的关系。对比较文学的渊源和历史的追溯和探讨就不应只囿于欧洲。
一些西方学者把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产生之前的历史,即它的“史前史”一直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
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最博学的人”的亚里斯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他的《诗学》是古代希腊文艺创作经验的总结,是西方第一部较为全面的文艺理论著作,对后世欧洲文学的影响极大。西方文艺理论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一些重大问题几乎都可以从这部著作中发现它们的“影子”。亚里斯多德在书中创立的“模仿说”是后来产生比较文学渊源学的直接理论根源。他正是在进行文学比较中提出这一学说的:
“史诗和悲剧相同的地方,只在于史诗也用‘韵文’来模仿严肃的行动,规模也大;不同的地方,在于史诗纯粹用‘韵文’,而且是用叙事体;就长短而言,悲剧力图以太阳一周为限,史诗则不受时间的限制”
然而这只是文学现象的比较,并未超越国界,还没有也不可能有比较文学的观念。能对不同国家的文学进行比较的,则是古希腊文化的直接继承者——古罗马人。罗马帝国初期的诗人和文艺批评家贺拉斯是首先将希腊与罗马文学进行比较的批评家。贺拉斯在他的《诗艺》一书中,通过不同国家的文学的比较,来阐发他的“寓教于乐”的主张:
“我认为一个诗人老犯错误,那一定变成科艾利勒斯(马其顿亚历山大帝的随军诗人,每次战争胜利都写一部史诗,作品多而滥)第二,偶而写出三两句好诗反到会使人惊讶大笑。当然,大诗人荷马打瞌睡的时候(描写得不精彩的时候)我也不能忍受,不过,作品长了,瞌睡袭来,也是情有可原的。”
贺拉斯还叮咛罗马作家追随希腊人的典范,昼夜不息地阅读希腊手稿,并力劝那些赞赏维吉尔的人把他比作荷马,那些推崇普劳图斯的人把他与阿里斯托芬相比较。
中世纪的但丁在他的《论俗语》中谈到对俗语应加以“过滤”,以便能作为诗的语言来表述重大的主题,他就曾将自己同法国三位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伯朗特.波恩;阿诺特.达尼尔;吉若特.波尼尔)但丁所作的比较有个显著的特点,即不再象过去了的传统那样,只着眼于古希腊文学比较,而是开始转向同他年代相近的别国作家进行比较了。
整个文艺复兴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在借助于“古典学术语再生”的过程中,从当时的需要和新的创作经验出发,去探讨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贺拉斯等人的理论,从而出现了古与今的鉴别以决定取舍的热潮。
十七世纪以法国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大师们继承了“比较”的传统,经古典主义运动和“古今之争 ”,这种方法在文学评论中得以广泛应用和发扬。
从亚里斯多德开始的文学比较,到贺拉斯著作中首见的比较文学原始因素,经但丁等人的发扬,直到“古今之争”中比较方法的广泛运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多种文学作品的对比方法本身早就已存在,比较法也在不断地发展。虽然大师们所作的比较,既无理论的阐发,也没有什么深入的结论毕竟只是零星的、片断的附属于文论与其它学术著作。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对象由一个民族文学扩展到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文学的学科 ,其诞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民族文学的建立及充分发展,二是跨文化视域的形成 。十九世纪后半期,这两个条件已基本形成 。就前一方面而言,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统一的拉丁世界,到文艺复兴时期民族意识才开始觉醒,经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欧洲各民族文学均已建立并获得充分的发展。就后者而言,文艺复兴不仅使各民族文学得以确立,而且作为第一次全欧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也使已经确立起来的各民族文学之间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交流,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作为文艺复兴的进一步延续和深入,使这种交流汇通的倾向进一步加强。更重要的是随着欧洲范围内文化交流的加强,随着启蒙思想家们视域的不断扩大,他们已不再停留在欧洲文化体系内部寻求理论支持,同时还将目光投射进了非欧洲文化体系的遥远的东方,特别是中国,以致在当时的欧洲一度形成了摹仿中国趣味的时尚和潮流。比如伏尔泰对中国的儒学就满怀向往和赞美之情,再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歌德,尽管真正跨文化视域的形成还很艰难。
总之,民族文学的确立和充分发展使比较文学有了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内在根基,跨民族和跨文化交流所导致的研究视域的扩大,使比较文学的建立和发展有了广泛的基础和保障,这两个因素的结合,使长期以来即隐含着的比较的方法得以系统化,使一直处于蕴涵和萌芽状态的比较文学在十九世纪终于发展成为一门有自己独特理论的方法论的学科 。
2、 比较文学产生的理论依据
(1)比较方法和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方法特征即为比较,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与人类思维中早已存在的比较的方法在具体操作上并没有根本的差异,然而,比较文学又并非单纯的比较,又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比较,比较文学中的比较具有某种特异的东西。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有自己的发展史,有自己独立的研究范畴等。进行比较文学研究,需要处理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之间的关系,而比较方法作为人类认识的一种工具,则具有普遍性,人们总是在认识的每一阶段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比较法在文学研究中的运用在各国文学的历史中已有之。如李白杜甫优劣的论争。无论是抑李扬杜,还是抑杜扬李,或是李杜并重,都离不开比较方法。这当然不属于比较文学的研究,而是比较方法在国别文学研究中的运用。又如沈祖棻的《宋词赏析》中比较中国诗歌中关于写愁的诗句时说:李后主(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
秦 观(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
李清照(武陵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已有了重量,并且可用船来载。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仙吕.点绛唇令.尾]“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驮也驮不动”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
王实甫《西厢记》[正宫.端正好.收尾]云: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又把愁多马上卸下,装在车上,
生把李清照的“载不动许多愁”句子放到的文学史上同类的句子中进行比较,通过这种艺术技巧的比较,得出文艺必须有所继承,有所发展的道理。举例,除了想说明比较文学与比较法两者的区别,以及比较法并非“新生事物”之外,同时还想指出,比较法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运用与在国别文学研究中并没有多大差别,只不过前者研究内容更为广泛。
比较文学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的,比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各国文学之间,特别是中国文学与其它国家文学之间的比较,东方与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探讨规律性的东西,以利于我们借鉴,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传统中的精华。
(2) 比较与参照
比较往往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而要素间又往往可以转化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人们认识“自我”较之于认识“他者”要艰难许多。人在认识自身利益之外的他性事物时很容易找到自身经验作为立足点,而认识自己却很复杂。人作为思维主体,可以把周围世界,甚至自己的身体当成客体,但自我认识却需要思维本体把自身当成客体,而他用来描述和说明认识客体的手段即思维本身却有待于描述和说明。这就使人陷入一种认识的循环之中,使认识自我这一古老的课题,成为一直困惑着人类的难题。
如何认识自己,方法除从自我内部认识自我外,借助一个外在的参照来反观自我也是一种方法,即内在视点和外在视点。所谓内在视点就是不依靠外物从自我内部认识自我,“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即是一种从自我的内在角度出发认识自我的方式。然而,正如一个人的视野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盲点一样,这种内在审察的方式必然存在一些缺陷,由于受自身经验的限制,对自身经验之外的东西往往难以进行准确的判断,于是人们希望通过另一种方式即外在视点的方式来认识自我。所谓外在视点就是借助于一个外在的参照物来反观自我,外在的参照物可以充当一面镜子,以此为标准,可以反照出自己的特点,特别是自身的缺点。比如,王昌龄的一首诗《闺怨》描述了一种在遇到外在参照物时的巨大心理变化。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候。
封闭在闺阁之中的不知愁的少妇一旦走出闺阁,一旦遇上“陌头杨柳”这种与闺阁生活完全异质的外在参照物,原来的生活信念便土崩瓦解。
文体学中有一种“缺类研究”:一种文体为什么在这个国家中有,而他国文学中则没有?即使有,为什么差异很大,比如,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大规模的叙事诗传统?为什么中国戏剧产生较晚?为什么悲剧在中国没有希腊悲剧那样有崇高的地位,中国究竟有没有悲剧?有没有史诗?外在的参照,对比研究可以让我们对这些问题有深入的认识。比较文学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引进他民族文学作为外在参照物,使其成为一面可以镜鉴本民族得失的“文化之镜”。而比较文学学科之所以能够在十九世纪末建立,正是因为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种外在视点、外在参照物对自身的重要作用。这是比较文学学科得以产生并获得蓬勃发展的内在理论根据。
二、 比较文学学派
1、 比较文学发端和名称
1)比较文学是在十九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它的形成以1877年世界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1886年第一本比较文学的专著的出版以及1897年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的建立为标志的;我国现在通用的“比较文学”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1931年傅东华先生的译作《比较文学史》。
2)“比较”与“文学”
先看“比较”
比较:汉语字面上对“比较”容易产生误读:其一,字面上容易理解成“比较的文学”,是个“有缺陷的词”;其二是字面上存在误读可能性:理解为对文学进行比较。巴尔登斯伯格(法)在《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中指出:仅仅对两个不同的对象同时看上一眼就作比较,仅仅靠记忆和印象的拼凑,靠一些主观臆想把可能游移不定的东西扯在一起来找类似点,这样的比较决不可能产生论证的明晰性。印欧语系下对“比较”也易产生误读:理解为“文学的比较”
在看“文学”:
第一,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两个相关的层面上成立自身的学理意义的,即文学研究层面、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交叉层面。
第二,准确地讲,比较文学的“文学”既不是指宽泛的“大文学”,也不是指“纯文学”,是指文学研究。
所以,用“比较文学”一词来称呼这一专门的学科,实属不当,韦勒克与沃伦在他们的合著《文学论》中说:既然比较是一切批评、一切学科无不使用的方法,所以用比较一词也就不能恰如其分地描述出文学研究的特殊过程。法国著名学者马赛尔.巴达庸说:“比较不过是我们称这为比较文学的那门学科应用的手段之一,而这个名称是相当词不达意的”。在中国,“比较”一词“就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辩别异同和高下”还算贴切,但“文学”一词却不妥当。我们所使用的“文学”一词,其含义不如欧美语言中那样广泛。它还不能概括这门学科所比较研究的全部对象,即除了通常所说的文艺作品外,又包括文学史、文艺批评、文艺理论等众多的文艺现象。“文学”仅反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来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亦称“语言的艺术”
正因为词不达意,命名不当,不少学者就进行探索,还主张使用另外一些名称,如“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史”“比较文学的科学”、“总体文学”、“国际文学”、“世界文学”等,但终究找不出一个理想的术语,而已经使用很久的“比较文学”这个名称则相对而言还算言简意赅,只须对它的定义、性质、任务等认识一致即可。
2、 比较文学学派
比较文学教科书一般都认为,自从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以来,就鲜明地呈现出两个历史阶段,形成两个学术派别,即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国学派和以美国为中心的美国学派。又把法国学派简化为影响研究,美国学派简化为平行研究。以下分别介绍这两个学派的发展情况。
(一)法国学派
比较文学的发展是从研究两国文学的相互影响和关系开始的,法国是比较文学的发祥地之一。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法国一直是国际比较文学的中心,其成就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著名的学者和论著几乎主宰了整个比较文学领域。比较文学能够兴旺,是与法国学者的努力分不开的。既使现在,法国学派也仍然是国际比较文学界的一面大旗。
学术界公认戴克斯特是法国第一位从现代意义上说的比较文学专家,他的博士论文《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是第一篇科学的比较文学专著。戴克斯特最重要的贡献是使比较文学成为大学里的一门学科。从1892年他就在里昂大学开设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他的学术活动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着比较文学正式成为一门有条理、有系统的学科。
法国学派的形成是和巴登斯贝格的工作分不开的,巴登斯贝格是第一个系统地采用严密的考证方法研究外国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的学者,他眼光远大,知识广博,不但写了许多重要的著作,而且指导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和撰写论文。
梵•第根是第一个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人。他的《比较文学史》比较全面地,从比较文学的历史到方法和成果都一一作了系统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当时法国学派的观点。全书共分“导言”、“比较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比较文学的方法成绩”、“总体文学”四部分 。梵•第根的书可以说是集大成之作。
卡雷和基亚的著作和观点则扩大了法国学派的研究范围。传统的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所下的定义,从巴登斯贝格的《比较文学评论》发刊词开始经梵•第根的名著《比较文学史》的系统阐述,再由卡雷及其弟子基亚的《比较文学》一书中作最精炼的表述,一脉相承。
法国学派的基本观点是:
(1)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2)比较文学只能研究各国作家及作品之间确实存在的关系;即事实关系;
(3)不用美学观点去解释作品,或探讨不同作品之间的美学关系。
(二)美国学派
美国比较文学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沙克福德、盖利等在大学中开设了有关比较文学的专题讲座,此后又有一些比较文学杂志创办。美国比较文学在 5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1952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问世,1953年,韦勒克在《年鉴》第二卷中发表题为《比较文学要领》的短文,对法国学派提出批评,认为他们过于重视“事实关系”,对比较文学定义的解释比较狭隘,忽视了对艺术作品的美学分析。雷马克又在《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一文中对此作了更进一步的阐述,还对“跨学科研究”的定义作了详细的解说。美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理解和界定与法国学派者相比更为宽泛。这一学派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力图摆脱法国学派理论方法束缚,另辟蹊径,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雷马克给比较文学所下的定义对比较文学的内涵和外延作了更为广泛的界说:
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文学,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由此可看出美国学派的基本观点是:
(1) 比较文学是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
(2) 比较文学还研究文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法国、美国两大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的共同点是双方都赞同比较文学是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但在实际研究中各自强调的重点却大不相同。在研究对象上,美国学派将没有事实联系的文学之间比较研究纳入比较文学之中,于是对作品内在美学价值的“平行研究”得以进入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同时,还将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形式的比较也纳入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在研究方法上,从对文学外在关系历史实证转向了文学内在结构的美学分析。美国学派的出现,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给比较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出现了新的生机。
中国学者的意见:
第一,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越民族界限,跨越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属比较文学研究范围的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的文学之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其次,在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中有些文学现象虽然没有事实联系,但其相异和相同都具有某种可比性,因而就具有研究价值,这是为了研究其内在的价值联系;其三,是文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阐发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就是三种不同的文学关系,习惯上人们将第一种关系称为“事实联系”,将第二种关系称为“价值关系”,将第三种关系称为交叉关系(文学同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
第二,比较文学在性质上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只是一种研究方法。但是要强调,文学比较不等于比较文学,而比较这一方法又在比较文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之所以是“比较文学”,不仅仅只在于它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更在于它有着特定的研究领域:即跨越民族界限和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联系,任何学科都是因为其特定的研究领域而具备独立存在的价值的。比较文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是不可缺少的,是贯穿始终的,并非只是在一个阶段或某个方面才使用。
第三,比较文学具有开放性、宏观性和理论性的特征。
(一)开放性是其根本特征。比较文学是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性体系。其开放性包含三层含义:
A、它不受时间、空间及作家作品地位高低及价值大小的限制;同民族文学相比,它有着更大的自由,而且特别重视往往被民族文学所排斥的当代作家;
B、它比传统文学研究有更宽泛的内容。传统文学研究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作家和作品这两极上;比较文学则通过影响和接受的研究引入了读者大众(包括听众、观众和批评家等等)和客观世界,这使得传统研究中的作家作品两极变成了作家、作品、读者和世界这样一个四极相互运动的宏大模式,而且比较文学对每一极都同样重视。
C、在研究的方法上,比较文学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它以比较分析法为主,兼及系统归纳、审美评论、历史考据、哲学反思、图表统计、社会调查、文本细读、传记互证等诸法,而且具有迅速接纳新思想、新方法的敏锐性和自觉性,不仅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新方法会被立即得到衡量和考评,就是自然科学中的新方法也会很快引起重视。
(二)其另一特征是其宏观角度。传统文学研究往往集中在一个民族的范围内,研究对象往往是作家作品的某些方面的问题,甚至是更为微末的领域,如词句的分析、笺法、意象、掌故的摭拾和阐发,作家生平轶事的考订等。这样的研究必然视野狭窄。比较文学则不然,它从民族文学的范围中跳出来,从国际的高度俯视各种文学现象,即便是微小的领域例如某一意象、技巧等也能给予比较剖析。如钱钟书先生对“通感”的研究就是个极好的例子。他拈出了11个诗人用“闹”来写无声事物的例子,指出“感觉的挪移”在中外诗文中都不鲜见。
在跨学科研究中,比较文学则给人以“更上一层楼”之感,它能从文学本体内抽身出来,从一个新的高度俯视文学和哲学、心理学、宗教、艺术及自然科学领域的关系,这种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是传统文学研究无论如何也无法企及的。这种宏观的角度对文学规律本质即所谓文心、诗心的探索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三)理论性。比较文学研究的最终目的绝不是为了研究和发现同和异,或只是说明传承、渊源、反响、媒介等事实,这只是研究的第一步,研究者决不能就此止步,否则就会流于“为比较而比较”的弊病。比较研究的最终目的必然是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比较文学强调理论性的另一层意义在于,它将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比较诗学、比较美学)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相互阐发和印证,力求加深人们对文学总体的认识和理解,为揭示文学的整个规律做出贡献,因此寻求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是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
三、 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
比较文学应该怎样定位呢?从时代要求而言,比较文学要定位于现代人文精神和文化生态,人文环境的改造与建设上;从学科自身发展而言,要求它既要提高又要普及,从显学走向大众,沟通大众,为大众接受和欢迎; 从教育发展而言,要求它从大学课堂的边缘课,选修课到主流课,必修课。
由于比较文学在我国兴起的时间不长,很多人对比较文学并不十分了解,甚至连什么是比较文学都不一定很清楚。那么,什么是比较文学呢?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门以人文关怀为宗旨,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为研究手段,通过全球文学的交流、沟通、对话、互溶、互补、共建来谋求改善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为传播新的人文精神和建设人类的多元文化而架桥铺路,从而为实现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合理化社会做出贡献的学科。
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比较文学具有什么特点呢?对此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考虑到前面所说的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我们认为,比较文学最本质、最重要的特点是:开放性、前卫性、综合性和跨越性。
1、开放性
开放性是比较文学的本质特点。这个特点是由其国际视野的学科核心所决定的。其主要表现为:学科观念的开放、学科理论的开放、学科范围的开放、学科目标的开放。比较文学从它诞生之时,就以走出国门的开放视野来审视一国文学现象与他国文学现象的渊源关系,将古今中外的文学现象都统统放在自己的视野之中。这为它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大有可为的前景。
2.前卫性
前卫性是比较文学的突出特点,它一直贯穿在其发展过程中。这一特点是由其改进人类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的学科姿态所决定。回顾比较文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史,如同开放性一样,从它诞生之日就采取了前卫的学科姿态,法国学派把古老的文学置于世界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考察,打破了地域国界和封闭孤立研究一国文学的局面。美国学派崛起之后,大胆吸收新批评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新理论和新方法,使比较文学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
3.综合性
综合性是比较文学的重要特点。这一特点是由比较文学的综合素质所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比较文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是多学科的综合。因此,有人把比较文学称为“通才之学”。这一特点表现在方方面面。如果离开综合,比较文学就不存在。比较文学的跨文化、跨学科已经表明它是多学科的综合,而更为明显的是学习研究比较文学必须具有文、史、哲等多学科的知识和修养。当然,综合性并非比较文学所独有,其他学科也离不开综合。相对而言,只不过它更为突出而已。
4.跨越性
跨越性是比较文学的基本特点。这一特点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和丰富的。并因学科的目的、手段的变化而变化。它主要表现为研究范围的跨越性。比较文学的跨越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之间的比较,一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包括艺术、哲学、历史、社会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比较。前者是跨越国家民族范围而进行的文学比较研究,后者是跨越学科范围而进行的文学比较研究。当前比较文学的跨越性又有了新的发展,跨越不同文化体系的研究就是一例。
本讲主要讲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比较文学的历史;二、比较文学学派;三、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此讲概括了教材的第三、第四章内容。
一、 比较文学的历史
正如一种新的文学思潮的产生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理论基础之上一样,一种新型的学科的产生也有它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学理依据。
1、 学科产生历史条件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生活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并用一定语言文字加以形象表达的产物。比较文学作为文艺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当然也以此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然而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中国或者外国,都曾把哲学、历史、文学等书面著述统称为“文学”。文学同一切精神活动一样,最初是直接同物质活动、物质交往、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而比较文学的产生则更是同不同国度人们交往交流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它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或者如西方所公认的,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文学之间的关系。对比较文学的渊源和历史的追溯和探讨就不应只囿于欧洲。
一些西方学者把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产生之前的历史,即它的“史前史”一直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
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最博学的人”的亚里斯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他的《诗学》是古代希腊文艺创作经验的总结,是西方第一部较为全面的文艺理论著作,对后世欧洲文学的影响极大。西方文艺理论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一些重大问题几乎都可以从这部著作中发现它们的“影子”。亚里斯多德在书中创立的“模仿说”是后来产生比较文学渊源学的直接理论根源。他正是在进行文学比较中提出这一学说的:
“史诗和悲剧相同的地方,只在于史诗也用‘韵文’来模仿严肃的行动,规模也大;不同的地方,在于史诗纯粹用‘韵文’,而且是用叙事体;就长短而言,悲剧力图以太阳一周为限,史诗则不受时间的限制”
然而这只是文学现象的比较,并未超越国界,还没有也不可能有比较文学的观念。能对不同国家的文学进行比较的,则是古希腊文化的直接继承者——古罗马人。罗马帝国初期的诗人和文艺批评家贺拉斯是首先将希腊与罗马文学进行比较的批评家。贺拉斯在他的《诗艺》一书中,通过不同国家的文学的比较,来阐发他的“寓教于乐”的主张:
“我认为一个诗人老犯错误,那一定变成科艾利勒斯(马其顿亚历山大帝的随军诗人,每次战争胜利都写一部史诗,作品多而滥)第二,偶而写出三两句好诗反到会使人惊讶大笑。当然,大诗人荷马打瞌睡的时候(描写得不精彩的时候)我也不能忍受,不过,作品长了,瞌睡袭来,也是情有可原的。”
贺拉斯还叮咛罗马作家追随希腊人的典范,昼夜不息地阅读希腊手稿,并力劝那些赞赏维吉尔的人把他比作荷马,那些推崇普劳图斯的人把他与阿里斯托芬相比较。
中世纪的但丁在他的《论俗语》中谈到对俗语应加以“过滤”,以便能作为诗的语言来表述重大的主题,他就曾将自己同法国三位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伯朗特.波恩;阿诺特.达尼尔;吉若特.波尼尔)但丁所作的比较有个显著的特点,即不再象过去了的传统那样,只着眼于古希腊文学比较,而是开始转向同他年代相近的别国作家进行比较了。
整个文艺复兴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在借助于“古典学术语再生”的过程中,从当时的需要和新的创作经验出发,去探讨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贺拉斯等人的理论,从而出现了古与今的鉴别以决定取舍的热潮。
十七世纪以法国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大师们继承了“比较”的传统,经古典主义运动和“古今之争 ”,这种方法在文学评论中得以广泛应用和发扬。
从亚里斯多德开始的文学比较,到贺拉斯著作中首见的比较文学原始因素,经但丁等人的发扬,直到“古今之争”中比较方法的广泛运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多种文学作品的对比方法本身早就已存在,比较法也在不断地发展。虽然大师们所作的比较,既无理论的阐发,也没有什么深入的结论毕竟只是零星的、片断的附属于文论与其它学术著作。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对象由一个民族文学扩展到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文学的学科 ,其诞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民族文学的建立及充分发展,二是跨文化视域的形成 。十九世纪后半期,这两个条件已基本形成 。就前一方面而言,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统一的拉丁世界,到文艺复兴时期民族意识才开始觉醒,经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欧洲各民族文学均已建立并获得充分的发展。就后者而言,文艺复兴不仅使各民族文学得以确立,而且作为第一次全欧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也使已经确立起来的各民族文学之间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交流,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作为文艺复兴的进一步延续和深入,使这种交流汇通的倾向进一步加强。更重要的是随着欧洲范围内文化交流的加强,随着启蒙思想家们视域的不断扩大,他们已不再停留在欧洲文化体系内部寻求理论支持,同时还将目光投射进了非欧洲文化体系的遥远的东方,特别是中国,以致在当时的欧洲一度形成了摹仿中国趣味的时尚和潮流。比如伏尔泰对中国的儒学就满怀向往和赞美之情,再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歌德,尽管真正跨文化视域的形成还很艰难。
总之,民族文学的确立和充分发展使比较文学有了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内在根基,跨民族和跨文化交流所导致的研究视域的扩大,使比较文学的建立和发展有了广泛的基础和保障,这两个因素的结合,使长期以来即隐含着的比较的方法得以系统化,使一直处于蕴涵和萌芽状态的比较文学在十九世纪终于发展成为一门有自己独特理论的方法论的学科 。
2、 比较文学产生的理论依据
(1)比较方法和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最引人注目的方法特征即为比较,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与人类思维中早已存在的比较的方法在具体操作上并没有根本的差异,然而,比较文学又并非单纯的比较,又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比较,比较文学中的比较具有某种特异的东西。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有自己的发展史,有自己独立的研究范畴等。进行比较文学研究,需要处理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之间的关系,而比较方法作为人类认识的一种工具,则具有普遍性,人们总是在认识的每一阶段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比较法在文学研究中的运用在各国文学的历史中已有之。如李白杜甫优劣的论争。无论是抑李扬杜,还是抑杜扬李,或是李杜并重,都离不开比较方法。这当然不属于比较文学的研究,而是比较方法在国别文学研究中的运用。又如沈祖棻的《宋词赏析》中比较中国诗歌中关于写愁的诗句时说:李后主(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
秦 观(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
李清照(武陵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已有了重量,并且可用船来载。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仙吕.点绛唇令.尾]“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驮也驮不动”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
王实甫《西厢记》[正宫.端正好.收尾]云: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又把愁多马上卸下,装在车上,
生把李清照的“载不动许多愁”句子放到的文学史上同类的句子中进行比较,通过这种艺术技巧的比较,得出文艺必须有所继承,有所发展的道理。举例,除了想说明比较文学与比较法两者的区别,以及比较法并非“新生事物”之外,同时还想指出,比较法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运用与在国别文学研究中并没有多大差别,只不过前者研究内容更为广泛。
比较文学不是为了比较而比较的,比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各国文学之间,特别是中国文学与其它国家文学之间的比较,东方与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探讨规律性的东西,以利于我们借鉴,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传统中的精华。
(2) 比较与参照
比较往往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而要素间又往往可以转化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人们认识“自我”较之于认识“他者”要艰难许多。人在认识自身利益之外的他性事物时很容易找到自身经验作为立足点,而认识自己却很复杂。人作为思维主体,可以把周围世界,甚至自己的身体当成客体,但自我认识却需要思维本体把自身当成客体,而他用来描述和说明认识客体的手段即思维本身却有待于描述和说明。这就使人陷入一种认识的循环之中,使认识自我这一古老的课题,成为一直困惑着人类的难题。
如何认识自己,方法除从自我内部认识自我外,借助一个外在的参照来反观自我也是一种方法,即内在视点和外在视点。所谓内在视点就是不依靠外物从自我内部认识自我,“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即是一种从自我的内在角度出发认识自我的方式。然而,正如一个人的视野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盲点一样,这种内在审察的方式必然存在一些缺陷,由于受自身经验的限制,对自身经验之外的东西往往难以进行准确的判断,于是人们希望通过另一种方式即外在视点的方式来认识自我。所谓外在视点就是借助于一个外在的参照物来反观自我,外在的参照物可以充当一面镜子,以此为标准,可以反照出自己的特点,特别是自身的缺点。比如,王昌龄的一首诗《闺怨》描述了一种在遇到外在参照物时的巨大心理变化。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候。
封闭在闺阁之中的不知愁的少妇一旦走出闺阁,一旦遇上“陌头杨柳”这种与闺阁生活完全异质的外在参照物,原来的生活信念便土崩瓦解。
文体学中有一种“缺类研究”:一种文体为什么在这个国家中有,而他国文学中则没有?即使有,为什么差异很大,比如,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大规模的叙事诗传统?为什么中国戏剧产生较晚?为什么悲剧在中国没有希腊悲剧那样有崇高的地位,中国究竟有没有悲剧?有没有史诗?外在的参照,对比研究可以让我们对这些问题有深入的认识。比较文学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引进他民族文学作为外在参照物,使其成为一面可以镜鉴本民族得失的“文化之镜”。而比较文学学科之所以能够在十九世纪末建立,正是因为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种外在视点、外在参照物对自身的重要作用。这是比较文学学科得以产生并获得蓬勃发展的内在理论根据。
二、 比较文学学派
1、 比较文学发端和名称
1)比较文学是在十九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它的形成以1877年世界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1886年第一本比较文学的专著的出版以及1897年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的建立为标志的;我国现在通用的“比较文学”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1931年傅东华先生的译作《比较文学史》。
2)“比较”与“文学”
先看“比较”
比较:汉语字面上对“比较”容易产生误读:其一,字面上容易理解成“比较的文学”,是个“有缺陷的词”;其二是字面上存在误读可能性:理解为对文学进行比较。巴尔登斯伯格(法)在《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中指出:仅仅对两个不同的对象同时看上一眼就作比较,仅仅靠记忆和印象的拼凑,靠一些主观臆想把可能游移不定的东西扯在一起来找类似点,这样的比较决不可能产生论证的明晰性。印欧语系下对“比较”也易产生误读:理解为“文学的比较”
在看“文学”:
第一,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两个相关的层面上成立自身的学理意义的,即文学研究层面、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交叉层面。
第二,准确地讲,比较文学的“文学”既不是指宽泛的“大文学”,也不是指“纯文学”,是指文学研究。
所以,用“比较文学”一词来称呼这一专门的学科,实属不当,韦勒克与沃伦在他们的合著《文学论》中说:既然比较是一切批评、一切学科无不使用的方法,所以用比较一词也就不能恰如其分地描述出文学研究的特殊过程。法国著名学者马赛尔.巴达庸说:“比较不过是我们称这为比较文学的那门学科应用的手段之一,而这个名称是相当词不达意的”。在中国,“比较”一词“就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辩别异同和高下”还算贴切,但“文学”一词却不妥当。我们所使用的“文学”一词,其含义不如欧美语言中那样广泛。它还不能概括这门学科所比较研究的全部对象,即除了通常所说的文艺作品外,又包括文学史、文艺批评、文艺理论等众多的文艺现象。“文学”仅反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来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亦称“语言的艺术”
正因为词不达意,命名不当,不少学者就进行探索,还主张使用另外一些名称,如“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史”“比较文学的科学”、“总体文学”、“国际文学”、“世界文学”等,但终究找不出一个理想的术语,而已经使用很久的“比较文学”这个名称则相对而言还算言简意赅,只须对它的定义、性质、任务等认识一致即可。
2、 比较文学学派
比较文学教科书一般都认为,自从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以来,就鲜明地呈现出两个历史阶段,形成两个学术派别,即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国学派和以美国为中心的美国学派。又把法国学派简化为影响研究,美国学派简化为平行研究。以下分别介绍这两个学派的发展情况。
(一)法国学派
比较文学的发展是从研究两国文学的相互影响和关系开始的,法国是比较文学的发祥地之一。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法国一直是国际比较文学的中心,其成就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著名的学者和论著几乎主宰了整个比较文学领域。比较文学能够兴旺,是与法国学者的努力分不开的。既使现在,法国学派也仍然是国际比较文学界的一面大旗。
学术界公认戴克斯特是法国第一位从现代意义上说的比较文学专家,他的博士论文《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是第一篇科学的比较文学专著。戴克斯特最重要的贡献是使比较文学成为大学里的一门学科。从1892年他就在里昂大学开设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他的学术活动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着比较文学正式成为一门有条理、有系统的学科。
法国学派的形成是和巴登斯贝格的工作分不开的,巴登斯贝格是第一个系统地采用严密的考证方法研究外国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的学者,他眼光远大,知识广博,不但写了许多重要的著作,而且指导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和撰写论文。
梵•第根是第一个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人。他的《比较文学史》比较全面地,从比较文学的历史到方法和成果都一一作了系统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当时法国学派的观点。全书共分“导言”、“比较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比较文学的方法成绩”、“总体文学”四部分 。梵•第根的书可以说是集大成之作。
卡雷和基亚的著作和观点则扩大了法国学派的研究范围。传统的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所下的定义,从巴登斯贝格的《比较文学评论》发刊词开始经梵•第根的名著《比较文学史》的系统阐述,再由卡雷及其弟子基亚的《比较文学》一书中作最精炼的表述,一脉相承。
法国学派的基本观点是:
(1)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2)比较文学只能研究各国作家及作品之间确实存在的关系;即事实关系;
(3)不用美学观点去解释作品,或探讨不同作品之间的美学关系。
(二)美国学派
美国比较文学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沙克福德、盖利等在大学中开设了有关比较文学的专题讲座,此后又有一些比较文学杂志创办。美国比较文学在 5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1952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问世,1953年,韦勒克在《年鉴》第二卷中发表题为《比较文学要领》的短文,对法国学派提出批评,认为他们过于重视“事实关系”,对比较文学定义的解释比较狭隘,忽视了对艺术作品的美学分析。雷马克又在《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一文中对此作了更进一步的阐述,还对“跨学科研究”的定义作了详细的解说。美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理解和界定与法国学派者相比更为宽泛。这一学派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力图摆脱法国学派理论方法束缚,另辟蹊径,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雷马克给比较文学所下的定义对比较文学的内涵和外延作了更为广泛的界说:
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文学,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由此可看出美国学派的基本观点是:
(1) 比较文学是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
(2) 比较文学还研究文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法国、美国两大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的共同点是双方都赞同比较文学是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但在实际研究中各自强调的重点却大不相同。在研究对象上,美国学派将没有事实联系的文学之间比较研究纳入比较文学之中,于是对作品内在美学价值的“平行研究”得以进入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同时,还将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形式的比较也纳入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在研究方法上,从对文学外在关系历史实证转向了文学内在结构的美学分析。美国学派的出现,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给比较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出现了新的生机。
中国学者的意见:
第一,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越民族界限,跨越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属比较文学研究范围的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的文学之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其次,在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中有些文学现象虽然没有事实联系,但其相异和相同都具有某种可比性,因而就具有研究价值,这是为了研究其内在的价值联系;其三,是文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包括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阐发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就是三种不同的文学关系,习惯上人们将第一种关系称为“事实联系”,将第二种关系称为“价值关系”,将第三种关系称为交叉关系(文学同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
第二,比较文学在性质上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只是一种研究方法。但是要强调,文学比较不等于比较文学,而比较这一方法又在比较文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之所以是“比较文学”,不仅仅只在于它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更在于它有着特定的研究领域:即跨越民族界限和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联系,任何学科都是因为其特定的研究领域而具备独立存在的价值的。比较文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是不可缺少的,是贯穿始终的,并非只是在一个阶段或某个方面才使用。
第三,比较文学具有开放性、宏观性和理论性的特征。
(一)开放性是其根本特征。比较文学是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性体系。其开放性包含三层含义:
A、它不受时间、空间及作家作品地位高低及价值大小的限制;同民族文学相比,它有着更大的自由,而且特别重视往往被民族文学所排斥的当代作家;
B、它比传统文学研究有更宽泛的内容。传统文学研究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作家和作品这两极上;比较文学则通过影响和接受的研究引入了读者大众(包括听众、观众和批评家等等)和客观世界,这使得传统研究中的作家作品两极变成了作家、作品、读者和世界这样一个四极相互运动的宏大模式,而且比较文学对每一极都同样重视。
C、在研究的方法上,比较文学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它以比较分析法为主,兼及系统归纳、审美评论、历史考据、哲学反思、图表统计、社会调查、文本细读、传记互证等诸法,而且具有迅速接纳新思想、新方法的敏锐性和自觉性,不仅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新方法会被立即得到衡量和考评,就是自然科学中的新方法也会很快引起重视。
(二)其另一特征是其宏观角度。传统文学研究往往集中在一个民族的范围内,研究对象往往是作家作品的某些方面的问题,甚至是更为微末的领域,如词句的分析、笺法、意象、掌故的摭拾和阐发,作家生平轶事的考订等。这样的研究必然视野狭窄。比较文学则不然,它从民族文学的范围中跳出来,从国际的高度俯视各种文学现象,即便是微小的领域例如某一意象、技巧等也能给予比较剖析。如钱钟书先生对“通感”的研究就是个极好的例子。他拈出了11个诗人用“闹”来写无声事物的例子,指出“感觉的挪移”在中外诗文中都不鲜见。
在跨学科研究中,比较文学则给人以“更上一层楼”之感,它能从文学本体内抽身出来,从一个新的高度俯视文学和哲学、心理学、宗教、艺术及自然科学领域的关系,这种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是传统文学研究无论如何也无法企及的。这种宏观的角度对文学规律本质即所谓文心、诗心的探索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三)理论性。比较文学研究的最终目的绝不是为了研究和发现同和异,或只是说明传承、渊源、反响、媒介等事实,这只是研究的第一步,研究者决不能就此止步,否则就会流于“为比较而比较”的弊病。比较研究的最终目的必然是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比较文学强调理论性的另一层意义在于,它将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比较诗学、比较美学)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相互阐发和印证,力求加深人们对文学总体的认识和理解,为揭示文学的整个规律做出贡献,因此寻求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是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
三、 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
比较文学应该怎样定位呢?从时代要求而言,比较文学要定位于现代人文精神和文化生态,人文环境的改造与建设上;从学科自身发展而言,要求它既要提高又要普及,从显学走向大众,沟通大众,为大众接受和欢迎; 从教育发展而言,要求它从大学课堂的边缘课,选修课到主流课,必修课。
由于比较文学在我国兴起的时间不长,很多人对比较文学并不十分了解,甚至连什么是比较文学都不一定很清楚。那么,什么是比较文学呢?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门以人文关怀为宗旨,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为研究手段,通过全球文学的交流、沟通、对话、互溶、互补、共建来谋求改善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为传播新的人文精神和建设人类的多元文化而架桥铺路,从而为实现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合理化社会做出贡献的学科。
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比较文学具有什么特点呢?对此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考虑到前面所说的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我们认为,比较文学最本质、最重要的特点是:开放性、前卫性、综合性和跨越性。
1、开放性
开放性是比较文学的本质特点。这个特点是由其国际视野的学科核心所决定的。其主要表现为:学科观念的开放、学科理论的开放、学科范围的开放、学科目标的开放。比较文学从它诞生之时,就以走出国门的开放视野来审视一国文学现象与他国文学现象的渊源关系,将古今中外的文学现象都统统放在自己的视野之中。这为它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大有可为的前景。
2.前卫性
前卫性是比较文学的突出特点,它一直贯穿在其发展过程中。这一特点是由其改进人类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的学科姿态所决定。回顾比较文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史,如同开放性一样,从它诞生之日就采取了前卫的学科姿态,法国学派把古老的文学置于世界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考察,打破了地域国界和封闭孤立研究一国文学的局面。美国学派崛起之后,大胆吸收新批评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新理论和新方法,使比较文学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
3.综合性
综合性是比较文学的重要特点。这一特点是由比较文学的综合素质所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比较文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是多学科的综合。因此,有人把比较文学称为“通才之学”。这一特点表现在方方面面。如果离开综合,比较文学就不存在。比较文学的跨文化、跨学科已经表明它是多学科的综合,而更为明显的是学习研究比较文学必须具有文、史、哲等多学科的知识和修养。当然,综合性并非比较文学所独有,其他学科也离不开综合。相对而言,只不过它更为突出而已。
4.跨越性
跨越性是比较文学的基本特点。这一特点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和丰富的。并因学科的目的、手段的变化而变化。它主要表现为研究范围的跨越性。比较文学的跨越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之间的比较,一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包括艺术、哲学、历史、社会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比较。前者是跨越国家民族范围而进行的文学比较研究,后者是跨越学科范围而进行的文学比较研究。当前比较文学的跨越性又有了新的发展,跨越不同文化体系的研究就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