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记得你是我的爱人 - 《情若满弦》书中关于“校园民谣”的篇章
(注:下文是5年前写作《情若满弦》一书时写下的关于“校园民谣”的篇章;这个篇章就是本期音乐会的源头,所以记录在此)
篇 20 仿佛记得你是我的爱人
港台的流行音乐,基本主导了30年来华语流行音乐的走向与阵地。这是一个很无奈,有些悲哀却基本不容辩驳的事实。尽管我们可以说,大陆的流行音乐更多元;我们的歌手更专业,更有技巧,更字正腔圆,可我始终认为,个性以及更高辨识度的声音;更真诚,更贴近人心,与我们的生活与理想更融合的音乐,才是流行歌手与流行音乐的本质。
而惟有“校园民谣”,这一专属于大陆流行音乐的音乐标签,形式与主题高度完美统一而旗帜鲜明、惟美地伫立在流行音乐文化最诗意而浪漫的那个角落。它专属于中国大陆意气风发、高扬着最后一面理想主义大旗、上世纪90年代中学到大学校园的,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那个关于青春、爱情、理想、操场、教学楼、宿舍、漂亮的女生、让人忧郁的男孩、上铺的兄弟、白发的先生、毕业、离别,写满自以为是的忧伤的纯真年代……
那个很多人回首一生,唯一拿得出手,值得去追忆的年代……
那个很多人曾经以为只是人生刚刚开始,后来却发现已是人生顶点的告别的年代……
所以,我开始写这个篇章,可是问题是,我从何,或者说从谁写起?好吧,我猜想如果是其他人来写,答案会是高晓松,老狼。而我决定,由沈庆写起,这个对很多人也许还稍嫌陌生的名字……
沈庆,四川乐山人,1989年,十九岁时赴北京就读北京农业工程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同年作词《寂寞是因为思念谁》,四年后,此词由其大学好友逯学军作曲,并在93年推出的经典之作《校园民谣I 》 中由景冈山一唱而红。
高晓松放大而美化了自己残缺的青春,并用诗歌一样的语言与音乐去补全了这份残缺;而沈庆,有着诗人的情怀,热烈的心情,却也有着一贯冰凉的眼神。他一定是个本质上对生命持悲观主义的人,19岁,就体验到痛苦的思念、孤独寂寞如饮冷水般冰冷彻骨的一个人:
寂寞是因为思念谁
作词:沈庆 作曲:逯学军
唱:景岗山 / 巫启贤
你知不知道,思念一个人的滋味
就像喝了一杯冰冷的水
然后用很长,很长的时间
一颗一颗流成热泪
你知不知道,寂寞的滋味
寂寞是因为思念谁
你知不知道,痛苦的滋味
痛苦是因为想忘记谁
你知不知道忘记一个人的滋味
就像欣赏一种残酷的美
然后用很小很小的声音
告诉自己坚强面对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古人的相思是这样优雅含蓄;而现代人已是“最肯忘却古人诗,最不屑一顾是相思”。哦,不,不,这歌里唱的不是“相思”,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单向的“思念”。古人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后纳兰将自己的词作集命名为〈饮水词〉,纳兰的挚友顾贞观说:“容若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忍卒读” 。
而此歌的凄怆,也不在古词之下。想象不出这竟出自一个19岁的少年之笔。但凡有刻骨相思者,必能领会那样想忘而不能忘,只能告诉自己要坚强的凄惶无助;景岗山对这首歌的演绎也大大突破了他之前之后任何一首作品。其后,新加坡国宝级歌手巫启贤翻唱的版本,则放大了那种凄凉与痛楚之感,却脱离了校园民谣本真的面貌,当然又是另外一番滋味……
“想着你的感觉,犹如雨的长夜;淋湿我的岁月,而我却依然,不知不觉”……
这是我MSN签名中又一广泛引起共鸣与欣赏的句子;出自巫启贤的另一首佳作〈想着你的感觉〉;原词中是“犹如雨的缠绵”,我擅自改为了“犹如雨的长夜”,感觉这更符合“想着你的感觉”— 长夜相思,想你到浑然不觉……
再后来,沈庆“无意间”写下的〈青春〉成为他最为人熟知的经典:
青春
词曲唱:沈庆
和声:黑鸭子合唱团
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
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心醉却不堪憔悴
轻轻的风,轻轻的梦,轻轻的晨晨昏昏
淡淡的云,淡淡的泪,淡淡的年年岁岁
(纠缠的云,纠缠的泪,纠缠的晨晨昏昏
流逝的风,流逝的梦,流逝的年年岁岁)
带着点流浪的喜悦,我就这样一去不回
没有谁暗示年少的我,那想家的苦涩滋味
每一片金黄的落霞,我都想去紧紧依偎
每一颗透明的露珠,洗去我沉淀的伤悲
在那悠远的春色里,我遇到了盛开的她
洋溢着眩目的光华,像一个美丽童话
允许我为你高歌吧,以后夜夜我不能入睡
允许我为你哭泣吧,在眼泪里我能自由地飞
梦里的天空很大,我就躺在你睫毛下
梦里的日子很多,我却开始想要回家
在那片青色的山坡,我要埋下我所有的歌
等待着终于有一天它们在世间传说
此词写的极为朦胧,把青春中可能为之感伤的主题:流浪、流浪之后又开始的对家的思念、天使般的女孩、眩目的爱情都写得如隔雾看花,水中望月……
沈庆自小受家庭影响,曾学习书法多年,亦曾熟读“唐诗宋词”。少年时期,十五岁时痴迷于金庸的武侠世界,同年拥有第一把吉它。十八岁迷恋罗大佑音乐作品,影响深刻,多年后仍无法忘记。十七岁开始尝试歌曲创作,但以歌词为主,所写旋律极少,已无法回忆。
人终究不应该以阶级,社会角色或是地位来划分,究其本质,按人们所喜欢的事物来划分人群,也许更加有意义。比如喜欢同一部电影、同一本书、同一首歌的人。“唐宋诗词”、“罗大佑”、“金庸”,你看,大家喜欢的都是一样的东西,所以我才会在这里写下这些不着边际的文字,也会有你在此时此刻,安静地读我所写的书。
“流浪”,这是多少少年的梦想,一生可能都挥之不去:“我要带你到处去飞翔,走遍世界各地去观赏”,多么自由自在,可往往真实的处境却是:外面的世界虽然精彩,更多的却是无奈和风霜;回过头来的时候,当初豪情万丈要逃离的家园,也不再是旧日的模样;也没有人在风雨中默默等待你的归期……
在流浪的路途中,只有问每一片金黄的落霞,未语泪先下:你伴夕阳下,谁伴你回家;“夕阳西下,满天飞霞,谁说我无家,我家在天涯”……给自己一个关于“家”的向往,在夜幕垂下的时候;给自己一个希望,在清晨用露珠洗去我沉淀的悲伤。
在悠远的春色里,‘我’遇到了如鲜花盛放的她,长歌当哭,你优美的睫毛与眼帘就是我梦里的天空;而最后,在忧伤开满的山冈,一切都会静静散场,只留下被我埋在这里的歌,可在世间传说……
校园,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青春留下,你走!所以,仍有一代一代流浪的少年,传唱着这首歌,在那青春回荡的绿色山坡……望着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
青春,这是个无法被定义的名词;也似乎是我们正经历其中时从未去在意的词汇,它似乎只属于回忆,带着或明媚或忧伤的解释与描述。
因为时间,这就是一场注定以悲伤告终的故事;正如席慕容的诗《青春》中所了悟的那样: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 却忽然忘了 / 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 年轻的你 / 只如云影掠过 / 而你微笑的面容 / 极浅极淡 / 逐渐隐没在 / 日落后的群岚 /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 命运将它装订得 / 极为拙劣 / 含着泪 / 我一读再读 / 却不得不承认 / 青春 /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白纸一样的风花雪月,在“这么多年以后”,一定会变得云淡风清,所有的青春记忆,最后都只能如浮光掠影,就如你极浅极淡的年轻微笑的面容……
其实,在现实生活里,沈庆其人并不如其文字与歌声表现出来的那样文弱伤感。在大学时代,他积极联合各大学开展联谊文艺活动,并积极推广原创校园音乐,拿着朋友们的小样,在谁都不认识的情况下就跑到唱片公司去跟人推荐。据说,第一张《校园民谣》的制作人黄晓茂,时任大地唱片 — 大陆第一个按照港台模式操作的唱片公司的企划主任,就是听了沈庆的〈青春〉有了制作第一张〈校园民谣〉的念头。然后沈庆才找到了高晓松,高晓松唯一的要求就是他的歌要老狼来唱(其时老狼还刚从一家合资公司辞掉了机柜安装员的工作职位,正处于待业期),这才有了第一张〈校园民谣〉在1994年初的诞生。
如此看来,沈庆直接促成了这一场“校园民谣”的传世。
随后,〈校园民谣II〉 发行,这一盘专辑,于我个人,又有着些特别的纪念。
第一次完整的听它,是我上大二的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当时因为在学校文学社工作,第一次拿到了那间几平米见方的办公室的钥匙,激动地邀请了三个最好的朋友说是要来此熬夜:因为好不容易有一个可以属于自己的空间!于是大家拿着热水瓶,录音机,咖啡等来此共度。志,这个多愁善感的孩子,拿着一大堆磁带给我们颠三倒四地放着她最爱的磁带和歌。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这盘〈校园民谣II〉,其中有她最爱的这一首:
昔日重来
词曲:沈庆
演唱:谢彤
仿佛记得你是我的爱人
却看不到熟悉的眼神
你在我的天空飞呀飞
还有一点昨天的气味
我想我已忘了你是谁
忘了山盟海誓的疲惫
我又情不自禁和你一起飞
飞到天涯海角不能后退
你在我的天空飞呀飞
美丽的阳光灿烂而让人心醉
你在我的心上飞呀飞
让我忘了那些是是非非
你在我的天空飞呀飞
美丽的身影孤单而让人心碎
你在我的心上飞呀飞
让我忘了那些是是非非
仿佛记得你是我的爱人,我几乎已淡忘了你的样子、你的眼神以及我们曾有过的海誓山盟,但是,我依然记得与你相爱的感觉与气味,我又情不自禁地随爱而飞。
那些让人疲惫的承诺,让人厌倦的是是非非。我时常在想,如果没有了人世的琐碎,我们的爱,会更加纯粹,还是会更加无所依附?
“如果失去记忆,我们,能否再一见钟情?”
“如果知道结局,我们还会相爱吗?”
“如果再回到从前,还是与你相恋,你是否还会在乎永不永远?”
站在故事的末端,回望“我们”的爱情之路,也许现在的我们,变了心,不再爱了,另结新欢了;或者是历尽是非变故,被现实拉开了距离,褪去了爱情鲜亮的颜色。但是,如果,这些中间的记忆都失去了,如果我们可以重新相遇,我们是否可以再次坠入情网?问此一句,不为挽留什么,只问爱情是否曾经是真实的,当初心动的感觉是否是真实的,是否还在微微颤动……
仿佛记得你是我的爱人…….
大四毕业前的某一天,我走在回宿舍楼的路上,校园广播台正放着这一盘《校园民谣II》,突然响起这一句:“仿佛记得你是我的爱人……” 我猛地冲向女生宿舍楼,对着志的窗户大声呼喊她的名字。她闻声从阳台上探出身来,我指着大喇叭的方向,与她一起静静听着我们的歌……
事隔多年,我依然清晰地记得起大二那个夜晚与志、冬、岩他们三个听歌的情形,记得那个早早来临的黎明……
大学毕业,岩与男友去了美国,听说现在已生儿育女;冬今年也当爸爸了;志与我还在人世流浪……不知他们三个,是否都还记得那些个往事。“岁月不知不觉,风雨中沉默无言,是昨日青春的少年;喜或悲,聚或别,竟在无意瞬间,熟悉的旋律,依然留在耳边……”
――――――――――――――――――――――――――――――――――
上大学的时候曾在文学社混过一年;煞有其事地做了一个“文学青年”。当时文学社有个很好的传统:分成小组写日记:一人一天轮流在一个本子上写一篇,然后依次传递,大家都可以随意在别人的文章后七嘴八舌。
记得当时有一个刚上大学的男生写过这样一篇文章,关于他的暗恋。写的很清淡,就是讲他如何偷偷喜欢上一个女生,但是却因为缺乏自信而始终没能表白。我深刻地记着文章的最后一句:“我也初恋过了,只是没有情节……”
早在两千年前先秦的时候,就有这样一首关于暗恋的诗《越人歌》,诗的末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知不知。”说当年楚国的鄂君子泛舟河中,打桨的越女爱慕他,于是唱了这首《越人歌》,‘我’等了多久,才等到与‘你’同舟共渡的机缘,然而,‘山有木兮,木尚有枝(知),你却不知道我喜欢你。
千年了,暗恋的故事从当年打浆的越女,到现在初初动了情的男孩,没有‘情节’的故事,其实,那是有情节的,只是都在内心演绎。一片叶子在为另一片叶子的欢呼呐喊中凋落了,而那片叶子并不知情。如果那个被暗恋的女孩像电影《情书》里的藤井树那样,是在多年后才突然惊觉这一段曾经被表面的平静所掩埋的惊心动魄,惟有这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情感的纠缠,经过岁月的洗礼,最后的答案也许只能是无奈的一句:“没有想法”
没有想法
词曲:沈庆
演唱:黄磊
你别为我呐喊,别为我哭
别让我明亮的眼睛模糊
你别给我幸福,别给我苦
别让我知道了回家的路
世界是怎样大,我也很清楚
但我已不能在乎
你别让我看得见你的眉目
听得清你随意里刻意的倾诉
你别用你长长的长发挥舞
纠缠我纠缠已久的关注
你的目光我想我也清楚
但我已不能在乎
世界是怎样大我也很清楚
反正我也不在乎
不能在乎啊你的容颜
誓言和眷恋为谁永远
不能在乎啊我的昨天
那天真的笑容会不会变
那天真的笑容不要改变
喔……
是我已疲倦了吗
是我已厌倦了吗
抓紧我的手我不说话
你听不听得到回答
你听不听懂回答
是我想离开了吗
是我想放开了吗
沉默的我怎么告诉你
其实我没有想法
沈庆写的每一首歌,都有着与他当时年纪不太相称的无奈与漠然,虽然这样的无奈与漠然都有诗意满怀的包裹。
我想,那一定是爱得极深之后的疲惫。因为你曾经让我的眼睛因沾满了泪水而变得模糊;因为你给我幸福,也给我苦,你用你长长的长发飞舞,纠缠了我纠缠已久的关注。我被你折磨的筋疲力尽,不爱我,就放了我吧!不要再用无意的口气说出那些精心编制的话语,让我不忍离去。
放下吧,我累了……
年少的爱情,是可以轻易被点燃而烧到炙烈的,因为将太多关于爱情的幻想投射在了第一个弹动自己心弦的人身上;年少的爱情,也是那么脆弱,在现实的撞击中,一碰就碎;誓言和眷恋为谁永远?我们更爱的,大多数人都相同,喜欢的只是爱情的面孔;所以,在揭开面具后,我们要面对自己幻想的破灭,最终落得一场虚空,所以,我没有想法……
写到此处,还想起当时文学社一个笔落惊风雨的小女孩的文章;她写高中的他,最后一句可以算得上是笔落惊风雨:“涛!你这个王八蛋!;涛,你是我的初恋!”
以此篇,纪念我大学的文学社;那些现在应该已经为人夫,为人妇,为人父母的人们;那天真的笑容应该都已改变了,沉入世俗,变得没有想法……
1995年6月,沈庆录制推出了自己的单曲唱片《岁月》。从这首词作看得出来,沈庆从未放下他的青春与校园情结。其实他一直都深情地走在文艺创作的路上,他只是一直都很清醒,所以就很悲观,最后只能用美与诗意去编织过往的青春岁月。他从一开始就会对相爱的人说:好的,让我们相爱吧,只是,我们最终一定会分离:
离别歌
词曲唱:沈庆
相遇时就为你唱首离别歌
如果你在一开始就已经明白我
我不愿把你爱听的一一都说
就像你不愿见我在人群中寂寞
你是怎样走的,你就怎样忘了我
别让回忆拥挤在你平静的生活
快乐的日子以后会越来越多
这么走着,想着,心里就不会再难过
这样的话以后会不会有人对你说
这样的事以后肯定还有很多
风是怎样吹来还是怎样吹过
如果想我你也来唱这首离别歌
一路走,一路告别。相遇只是偶然,就像天空里的那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无须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这也许就是 — 相忘于江湖……
只是深情若斯,在心里,终究还是难以放下的,沈庆的词,始终纠缠在自己矛盾的情感世界里:
岁月
词曲唱:沈庆
蓝蓝的天,在红红的艳阳上面
曾经的笑脸,到如今还不曾改变
那时候你曾许下心愿,说未来日子相见
牵牵手一放已是多年,还在梦里面
总有些事是聪明如你,也不能预言
总有些话语,是年少时不能了解
总会有一些简单的遗憾,简单的一如从前
总会有一些,一些改变,随着这岁月变迁
开始是我们相遇,后来是我们分离
天空都一样美丽
那许多简单情节,那许多复杂表情
慢慢都成为记忆
再翻开旧书信,再唱起老歌曲
字字句句都熟悉
留存在你我心里,流传在他乡梦里
都终将成为过去
弹指一挥,一挥间,多少心事
拥挤的人群,又涌走了多少故事
如果是一切还能从前,把如果能再说一遍
我仍愿意再许下心愿陪着你直到永远
毕业两年,你依然听得见他学生气十足的吉他、手风琴,与凄惶的声音;你似乎还能看见他坐在校园的草坪上认真地弹着吉他的样子,看得见他明亮而又被泪水模糊的双眼:“谁能懂自己,谁能懂永远?”,关于永远,只是一个年少的痴愿。
大学毕业前的几天,我和越于深更半夜游荡在黑暗的校园;坐在图书馆前的台阶上,那些教学楼、食堂、宿舍楼都在夜幕的掩映下只露出些微的黑色剪影。我对越说:如果很多年后我们选这个时间回来,因为看不清楚,看不到那些让人伤感的改变,是不是会感觉时间像从未流逝一样?说这话的时候,真的没有想到,牵牵手一放已是十年,而我并没有真的做到,在那样的深夜,回到当初的校园。只有“远处传来熟悉的音乐声,天色近黄昏,看往事,换成泪痕”……
1997年4月,沈庆的第一盘,也是迄今唯一的一张个人专辑《这么多年以来》得以出版。我曾在99年无意间从电视上看到过他难得一见的MTV,镜头中的他,戴着黑边眼镜,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就像你在任何一间理工大学到处都可以看到的那种男生,看得有点让人恍然……
这期间,沈庆还为不少歌手创作了歌曲,最为知名的是那英的《最爱这一天》,纪如璟的《追随》,延续了他一贯的词风,只是在作曲上有了更流畅而现代的演绎。在词作中,他不停呼唤而记取的,仍然只是那短短瞬间爱恋的光华流转:
“从轻轻的指间留住的时间,能从容的面对这秋冬的变迁;在匆匆人世间只相逢一瞬间,就已经相信还有不变的誓言;人群中,擦肩过有多少动人的容颜,我心里不能忘,只有你微笑的双眼;人间事,如潮水过去的无法再挽回,恍然间才发现你我只是默默相对;最爱这一天,有人来,有人走远,从轻轻的指间留住的时间,能含着笑面对,那一去永不回的这一天……”
综观沈庆的作品,只有一首是个例外,他写完了片段,也写到了永远:
对镜梳妆
词曲:沈庆
唱:沈庆 / 小柯
我爱看你梳妆,当生命已不重要
数数你梳落几根黑发
当我们都已年老,不再为爱忧伤
我还想看你对镜梳妆
在1937年,我们踏着炮声回家
那卢沟桥的冷月,映出你脸上红霞
在1957年,我们在呐喊里说话
那舞动的硝烟,染不上你的黑发
在1997年,中秋节你要去远方
请你再在镜前停留,让我不再害怕
当硝烟四起,当歌舞升平
当遭遇离乱,当你我相遇
我爱看你梳妆,回想往日的时光
刹那停留很长,用一生遗忘
对镜梳妆,这是一个女子多么古典传统而又平凡的动作:“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语出李清照《丑奴儿》一词,写当时她与赵明诚夫妻恩爱,先弹琴,后对着菱花梳妆的旖旎情景);然而,这个动作千古以来,也始终是一个苍凉的手势:美人与缓缓流逝的时光相抗衡: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一起一落间,六十年的光阴匆匆流过……
我爱看你梳妆,当生命已不重要,当我们都已年老,当我们不再为爱忧伤……,那是褪尽人世沧桑后对人生最后宁静的盼望,歌中的一对人是幸运的,穿越了硝烟弥漫的战场,离乱后的重逢,仍然能厮守一处……而不至于到“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的惆怅;也不会在“日晚倦梳头”的时候,触动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伤情……
之前的篇章,已经写到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此就不赘述。只是还是有些感慨:在那些个纷乱的年代,对大多数人来说,爱情从来都不是人生的主题,只是在政治热情、家国命运后一个似有似无的装点。而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少了关注,心向外物,爱情反而能长长久久。越在乎,就越难以珍藏和永久吧!叹!
附:《对镜梳妆》,最早应该收录在小柯的第一张专辑〈天色将晚〉里,那也是我个人很爱的一盘磁带,应该还遗留在我新疆老家阳台上的储物柜中。
尾声:
2000年,“听听音乐网”在北京办了一场演唱会,在演唱会上,作为该网站CEO的沈庆对外界宣布,他会和他的员工们一起,把“听听365网”做成最专业、最成功的音乐网站,要签人,要发唱片,要做网络音乐公司……当时音乐网的音乐总监正是小柯,和齐秦签约推广他的校园演唱会,并和20多个音乐人有了合作,网站开始大范围地搜集原创音乐……一副理想澎湃的模样。然而,理想终成笑谈。很快,“听听音乐网”已无迹可寻。
再后来,沈庆离开了北京,最近的消息是,他在保定一家作数字电视设备的集团公司里担任副总。据说,人也发福了 — 没有谁能挽回时间的狂流,没有人能了解聚散之间的定义,没有人能誓言相许,永不分离……
仿佛记得你是我的爱人 — “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啊?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
(在最终定稿的时候,我征求了沈庆的同意,保留了这样的结尾,而且没有改变篇章中的任何信息和文字,写作时的一气呵成和表达,与今时今日“他们”的归处与现实的选择不再相关,也不重要了。)
篇 20 仿佛记得你是我的爱人
港台的流行音乐,基本主导了30年来华语流行音乐的走向与阵地。这是一个很无奈,有些悲哀却基本不容辩驳的事实。尽管我们可以说,大陆的流行音乐更多元;我们的歌手更专业,更有技巧,更字正腔圆,可我始终认为,个性以及更高辨识度的声音;更真诚,更贴近人心,与我们的生活与理想更融合的音乐,才是流行歌手与流行音乐的本质。
而惟有“校园民谣”,这一专属于大陆流行音乐的音乐标签,形式与主题高度完美统一而旗帜鲜明、惟美地伫立在流行音乐文化最诗意而浪漫的那个角落。它专属于中国大陆意气风发、高扬着最后一面理想主义大旗、上世纪90年代中学到大学校园的,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那个关于青春、爱情、理想、操场、教学楼、宿舍、漂亮的女生、让人忧郁的男孩、上铺的兄弟、白发的先生、毕业、离别,写满自以为是的忧伤的纯真年代……
那个很多人回首一生,唯一拿得出手,值得去追忆的年代……
那个很多人曾经以为只是人生刚刚开始,后来却发现已是人生顶点的告别的年代……
所以,我开始写这个篇章,可是问题是,我从何,或者说从谁写起?好吧,我猜想如果是其他人来写,答案会是高晓松,老狼。而我决定,由沈庆写起,这个对很多人也许还稍嫌陌生的名字……
沈庆,四川乐山人,1989年,十九岁时赴北京就读北京农业工程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同年作词《寂寞是因为思念谁》,四年后,此词由其大学好友逯学军作曲,并在93年推出的经典之作《校园民谣I 》 中由景冈山一唱而红。
高晓松放大而美化了自己残缺的青春,并用诗歌一样的语言与音乐去补全了这份残缺;而沈庆,有着诗人的情怀,热烈的心情,却也有着一贯冰凉的眼神。他一定是个本质上对生命持悲观主义的人,19岁,就体验到痛苦的思念、孤独寂寞如饮冷水般冰冷彻骨的一个人:
寂寞是因为思念谁
作词:沈庆 作曲:逯学军
唱:景岗山 / 巫启贤
你知不知道,思念一个人的滋味
就像喝了一杯冰冷的水
然后用很长,很长的时间
一颗一颗流成热泪
你知不知道,寂寞的滋味
寂寞是因为思念谁
你知不知道,痛苦的滋味
痛苦是因为想忘记谁
你知不知道忘记一个人的滋味
就像欣赏一种残酷的美
然后用很小很小的声音
告诉自己坚强面对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古人的相思是这样优雅含蓄;而现代人已是“最肯忘却古人诗,最不屑一顾是相思”。哦,不,不,这歌里唱的不是“相思”,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单向的“思念”。古人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后纳兰将自己的词作集命名为〈饮水词〉,纳兰的挚友顾贞观说:“容若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忍卒读” 。
而此歌的凄怆,也不在古词之下。想象不出这竟出自一个19岁的少年之笔。但凡有刻骨相思者,必能领会那样想忘而不能忘,只能告诉自己要坚强的凄惶无助;景岗山对这首歌的演绎也大大突破了他之前之后任何一首作品。其后,新加坡国宝级歌手巫启贤翻唱的版本,则放大了那种凄凉与痛楚之感,却脱离了校园民谣本真的面貌,当然又是另外一番滋味……
“想着你的感觉,犹如雨的长夜;淋湿我的岁月,而我却依然,不知不觉”……
这是我MSN签名中又一广泛引起共鸣与欣赏的句子;出自巫启贤的另一首佳作〈想着你的感觉〉;原词中是“犹如雨的缠绵”,我擅自改为了“犹如雨的长夜”,感觉这更符合“想着你的感觉”— 长夜相思,想你到浑然不觉……
再后来,沈庆“无意间”写下的〈青春〉成为他最为人熟知的经典:
青春
词曲唱:沈庆
和声:黑鸭子合唱团
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
四季的雨飞雪飞,让我心醉却不堪憔悴
轻轻的风,轻轻的梦,轻轻的晨晨昏昏
淡淡的云,淡淡的泪,淡淡的年年岁岁
(纠缠的云,纠缠的泪,纠缠的晨晨昏昏
流逝的风,流逝的梦,流逝的年年岁岁)
带着点流浪的喜悦,我就这样一去不回
没有谁暗示年少的我,那想家的苦涩滋味
每一片金黄的落霞,我都想去紧紧依偎
每一颗透明的露珠,洗去我沉淀的伤悲
在那悠远的春色里,我遇到了盛开的她
洋溢着眩目的光华,像一个美丽童话
允许我为你高歌吧,以后夜夜我不能入睡
允许我为你哭泣吧,在眼泪里我能自由地飞
梦里的天空很大,我就躺在你睫毛下
梦里的日子很多,我却开始想要回家
在那片青色的山坡,我要埋下我所有的歌
等待着终于有一天它们在世间传说
此词写的极为朦胧,把青春中可能为之感伤的主题:流浪、流浪之后又开始的对家的思念、天使般的女孩、眩目的爱情都写得如隔雾看花,水中望月……
沈庆自小受家庭影响,曾学习书法多年,亦曾熟读“唐诗宋词”。少年时期,十五岁时痴迷于金庸的武侠世界,同年拥有第一把吉它。十八岁迷恋罗大佑音乐作品,影响深刻,多年后仍无法忘记。十七岁开始尝试歌曲创作,但以歌词为主,所写旋律极少,已无法回忆。
人终究不应该以阶级,社会角色或是地位来划分,究其本质,按人们所喜欢的事物来划分人群,也许更加有意义。比如喜欢同一部电影、同一本书、同一首歌的人。“唐宋诗词”、“罗大佑”、“金庸”,你看,大家喜欢的都是一样的东西,所以我才会在这里写下这些不着边际的文字,也会有你在此时此刻,安静地读我所写的书。
“流浪”,这是多少少年的梦想,一生可能都挥之不去:“我要带你到处去飞翔,走遍世界各地去观赏”,多么自由自在,可往往真实的处境却是:外面的世界虽然精彩,更多的却是无奈和风霜;回过头来的时候,当初豪情万丈要逃离的家园,也不再是旧日的模样;也没有人在风雨中默默等待你的归期……
在流浪的路途中,只有问每一片金黄的落霞,未语泪先下:你伴夕阳下,谁伴你回家;“夕阳西下,满天飞霞,谁说我无家,我家在天涯”……给自己一个关于“家”的向往,在夜幕垂下的时候;给自己一个希望,在清晨用露珠洗去我沉淀的悲伤。
在悠远的春色里,‘我’遇到了如鲜花盛放的她,长歌当哭,你优美的睫毛与眼帘就是我梦里的天空;而最后,在忧伤开满的山冈,一切都会静静散场,只留下被我埋在这里的歌,可在世间传说……
校园,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青春留下,你走!所以,仍有一代一代流浪的少年,传唱着这首歌,在那青春回荡的绿色山坡……望着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
青春,这是个无法被定义的名词;也似乎是我们正经历其中时从未去在意的词汇,它似乎只属于回忆,带着或明媚或忧伤的解释与描述。
因为时间,这就是一场注定以悲伤告终的故事;正如席慕容的诗《青春》中所了悟的那样: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 却忽然忘了 / 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 年轻的你 / 只如云影掠过 / 而你微笑的面容 / 极浅极淡 / 逐渐隐没在 / 日落后的群岚 /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 命运将它装订得 / 极为拙劣 / 含着泪 / 我一读再读 / 却不得不承认 / 青春 /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白纸一样的风花雪月,在“这么多年以后”,一定会变得云淡风清,所有的青春记忆,最后都只能如浮光掠影,就如你极浅极淡的年轻微笑的面容……
其实,在现实生活里,沈庆其人并不如其文字与歌声表现出来的那样文弱伤感。在大学时代,他积极联合各大学开展联谊文艺活动,并积极推广原创校园音乐,拿着朋友们的小样,在谁都不认识的情况下就跑到唱片公司去跟人推荐。据说,第一张《校园民谣》的制作人黄晓茂,时任大地唱片 — 大陆第一个按照港台模式操作的唱片公司的企划主任,就是听了沈庆的〈青春〉有了制作第一张〈校园民谣〉的念头。然后沈庆才找到了高晓松,高晓松唯一的要求就是他的歌要老狼来唱(其时老狼还刚从一家合资公司辞掉了机柜安装员的工作职位,正处于待业期),这才有了第一张〈校园民谣〉在1994年初的诞生。
如此看来,沈庆直接促成了这一场“校园民谣”的传世。
随后,〈校园民谣II〉 发行,这一盘专辑,于我个人,又有着些特别的纪念。
第一次完整的听它,是我上大二的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当时因为在学校文学社工作,第一次拿到了那间几平米见方的办公室的钥匙,激动地邀请了三个最好的朋友说是要来此熬夜:因为好不容易有一个可以属于自己的空间!于是大家拿着热水瓶,录音机,咖啡等来此共度。志,这个多愁善感的孩子,拿着一大堆磁带给我们颠三倒四地放着她最爱的磁带和歌。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这盘〈校园民谣II〉,其中有她最爱的这一首:
昔日重来
词曲:沈庆
演唱:谢彤
仿佛记得你是我的爱人
却看不到熟悉的眼神
你在我的天空飞呀飞
还有一点昨天的气味
我想我已忘了你是谁
忘了山盟海誓的疲惫
我又情不自禁和你一起飞
飞到天涯海角不能后退
你在我的天空飞呀飞
美丽的阳光灿烂而让人心醉
你在我的心上飞呀飞
让我忘了那些是是非非
你在我的天空飞呀飞
美丽的身影孤单而让人心碎
你在我的心上飞呀飞
让我忘了那些是是非非
仿佛记得你是我的爱人,我几乎已淡忘了你的样子、你的眼神以及我们曾有过的海誓山盟,但是,我依然记得与你相爱的感觉与气味,我又情不自禁地随爱而飞。
那些让人疲惫的承诺,让人厌倦的是是非非。我时常在想,如果没有了人世的琐碎,我们的爱,会更加纯粹,还是会更加无所依附?
“如果失去记忆,我们,能否再一见钟情?”
“如果知道结局,我们还会相爱吗?”
“如果再回到从前,还是与你相恋,你是否还会在乎永不永远?”
站在故事的末端,回望“我们”的爱情之路,也许现在的我们,变了心,不再爱了,另结新欢了;或者是历尽是非变故,被现实拉开了距离,褪去了爱情鲜亮的颜色。但是,如果,这些中间的记忆都失去了,如果我们可以重新相遇,我们是否可以再次坠入情网?问此一句,不为挽留什么,只问爱情是否曾经是真实的,当初心动的感觉是否是真实的,是否还在微微颤动……
仿佛记得你是我的爱人…….
大四毕业前的某一天,我走在回宿舍楼的路上,校园广播台正放着这一盘《校园民谣II》,突然响起这一句:“仿佛记得你是我的爱人……” 我猛地冲向女生宿舍楼,对着志的窗户大声呼喊她的名字。她闻声从阳台上探出身来,我指着大喇叭的方向,与她一起静静听着我们的歌……
事隔多年,我依然清晰地记得起大二那个夜晚与志、冬、岩他们三个听歌的情形,记得那个早早来临的黎明……
大学毕业,岩与男友去了美国,听说现在已生儿育女;冬今年也当爸爸了;志与我还在人世流浪……不知他们三个,是否都还记得那些个往事。“岁月不知不觉,风雨中沉默无言,是昨日青春的少年;喜或悲,聚或别,竟在无意瞬间,熟悉的旋律,依然留在耳边……”
――――――――――――――――――――――――――――――――――
上大学的时候曾在文学社混过一年;煞有其事地做了一个“文学青年”。当时文学社有个很好的传统:分成小组写日记:一人一天轮流在一个本子上写一篇,然后依次传递,大家都可以随意在别人的文章后七嘴八舌。
记得当时有一个刚上大学的男生写过这样一篇文章,关于他的暗恋。写的很清淡,就是讲他如何偷偷喜欢上一个女生,但是却因为缺乏自信而始终没能表白。我深刻地记着文章的最后一句:“我也初恋过了,只是没有情节……”
早在两千年前先秦的时候,就有这样一首关于暗恋的诗《越人歌》,诗的末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知不知。”说当年楚国的鄂君子泛舟河中,打桨的越女爱慕他,于是唱了这首《越人歌》,‘我’等了多久,才等到与‘你’同舟共渡的机缘,然而,‘山有木兮,木尚有枝(知),你却不知道我喜欢你。
千年了,暗恋的故事从当年打浆的越女,到现在初初动了情的男孩,没有‘情节’的故事,其实,那是有情节的,只是都在内心演绎。一片叶子在为另一片叶子的欢呼呐喊中凋落了,而那片叶子并不知情。如果那个被暗恋的女孩像电影《情书》里的藤井树那样,是在多年后才突然惊觉这一段曾经被表面的平静所掩埋的惊心动魄,惟有这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情感的纠缠,经过岁月的洗礼,最后的答案也许只能是无奈的一句:“没有想法”
没有想法
词曲:沈庆
演唱:黄磊
你别为我呐喊,别为我哭
别让我明亮的眼睛模糊
你别给我幸福,别给我苦
别让我知道了回家的路
世界是怎样大,我也很清楚
但我已不能在乎
你别让我看得见你的眉目
听得清你随意里刻意的倾诉
你别用你长长的长发挥舞
纠缠我纠缠已久的关注
你的目光我想我也清楚
但我已不能在乎
世界是怎样大我也很清楚
反正我也不在乎
不能在乎啊你的容颜
誓言和眷恋为谁永远
不能在乎啊我的昨天
那天真的笑容会不会变
那天真的笑容不要改变
喔……
是我已疲倦了吗
是我已厌倦了吗
抓紧我的手我不说话
你听不听得到回答
你听不听懂回答
是我想离开了吗
是我想放开了吗
沉默的我怎么告诉你
其实我没有想法
沈庆写的每一首歌,都有着与他当时年纪不太相称的无奈与漠然,虽然这样的无奈与漠然都有诗意满怀的包裹。
我想,那一定是爱得极深之后的疲惫。因为你曾经让我的眼睛因沾满了泪水而变得模糊;因为你给我幸福,也给我苦,你用你长长的长发飞舞,纠缠了我纠缠已久的关注。我被你折磨的筋疲力尽,不爱我,就放了我吧!不要再用无意的口气说出那些精心编制的话语,让我不忍离去。
放下吧,我累了……
年少的爱情,是可以轻易被点燃而烧到炙烈的,因为将太多关于爱情的幻想投射在了第一个弹动自己心弦的人身上;年少的爱情,也是那么脆弱,在现实的撞击中,一碰就碎;誓言和眷恋为谁永远?我们更爱的,大多数人都相同,喜欢的只是爱情的面孔;所以,在揭开面具后,我们要面对自己幻想的破灭,最终落得一场虚空,所以,我没有想法……
写到此处,还想起当时文学社一个笔落惊风雨的小女孩的文章;她写高中的他,最后一句可以算得上是笔落惊风雨:“涛!你这个王八蛋!;涛,你是我的初恋!”
以此篇,纪念我大学的文学社;那些现在应该已经为人夫,为人妇,为人父母的人们;那天真的笑容应该都已改变了,沉入世俗,变得没有想法……
1995年6月,沈庆录制推出了自己的单曲唱片《岁月》。从这首词作看得出来,沈庆从未放下他的青春与校园情结。其实他一直都深情地走在文艺创作的路上,他只是一直都很清醒,所以就很悲观,最后只能用美与诗意去编织过往的青春岁月。他从一开始就会对相爱的人说:好的,让我们相爱吧,只是,我们最终一定会分离:
离别歌
词曲唱:沈庆
相遇时就为你唱首离别歌
如果你在一开始就已经明白我
我不愿把你爱听的一一都说
就像你不愿见我在人群中寂寞
你是怎样走的,你就怎样忘了我
别让回忆拥挤在你平静的生活
快乐的日子以后会越来越多
这么走着,想着,心里就不会再难过
这样的话以后会不会有人对你说
这样的事以后肯定还有很多
风是怎样吹来还是怎样吹过
如果想我你也来唱这首离别歌
一路走,一路告别。相遇只是偶然,就像天空里的那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无须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这也许就是 — 相忘于江湖……
只是深情若斯,在心里,终究还是难以放下的,沈庆的词,始终纠缠在自己矛盾的情感世界里:
岁月
词曲唱:沈庆
蓝蓝的天,在红红的艳阳上面
曾经的笑脸,到如今还不曾改变
那时候你曾许下心愿,说未来日子相见
牵牵手一放已是多年,还在梦里面
总有些事是聪明如你,也不能预言
总有些话语,是年少时不能了解
总会有一些简单的遗憾,简单的一如从前
总会有一些,一些改变,随着这岁月变迁
开始是我们相遇,后来是我们分离
天空都一样美丽
那许多简单情节,那许多复杂表情
慢慢都成为记忆
再翻开旧书信,再唱起老歌曲
字字句句都熟悉
留存在你我心里,流传在他乡梦里
都终将成为过去
弹指一挥,一挥间,多少心事
拥挤的人群,又涌走了多少故事
如果是一切还能从前,把如果能再说一遍
我仍愿意再许下心愿陪着你直到永远
毕业两年,你依然听得见他学生气十足的吉他、手风琴,与凄惶的声音;你似乎还能看见他坐在校园的草坪上认真地弹着吉他的样子,看得见他明亮而又被泪水模糊的双眼:“谁能懂自己,谁能懂永远?”,关于永远,只是一个年少的痴愿。
大学毕业前的几天,我和越于深更半夜游荡在黑暗的校园;坐在图书馆前的台阶上,那些教学楼、食堂、宿舍楼都在夜幕的掩映下只露出些微的黑色剪影。我对越说:如果很多年后我们选这个时间回来,因为看不清楚,看不到那些让人伤感的改变,是不是会感觉时间像从未流逝一样?说这话的时候,真的没有想到,牵牵手一放已是十年,而我并没有真的做到,在那样的深夜,回到当初的校园。只有“远处传来熟悉的音乐声,天色近黄昏,看往事,换成泪痕”……
1997年4月,沈庆的第一盘,也是迄今唯一的一张个人专辑《这么多年以来》得以出版。我曾在99年无意间从电视上看到过他难得一见的MTV,镜头中的他,戴着黑边眼镜,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就像你在任何一间理工大学到处都可以看到的那种男生,看得有点让人恍然……
这期间,沈庆还为不少歌手创作了歌曲,最为知名的是那英的《最爱这一天》,纪如璟的《追随》,延续了他一贯的词风,只是在作曲上有了更流畅而现代的演绎。在词作中,他不停呼唤而记取的,仍然只是那短短瞬间爱恋的光华流转:
“从轻轻的指间留住的时间,能从容的面对这秋冬的变迁;在匆匆人世间只相逢一瞬间,就已经相信还有不变的誓言;人群中,擦肩过有多少动人的容颜,我心里不能忘,只有你微笑的双眼;人间事,如潮水过去的无法再挽回,恍然间才发现你我只是默默相对;最爱这一天,有人来,有人走远,从轻轻的指间留住的时间,能含着笑面对,那一去永不回的这一天……”
综观沈庆的作品,只有一首是个例外,他写完了片段,也写到了永远:
对镜梳妆
词曲:沈庆
唱:沈庆 / 小柯
我爱看你梳妆,当生命已不重要
数数你梳落几根黑发
当我们都已年老,不再为爱忧伤
我还想看你对镜梳妆
在1937年,我们踏着炮声回家
那卢沟桥的冷月,映出你脸上红霞
在1957年,我们在呐喊里说话
那舞动的硝烟,染不上你的黑发
在1997年,中秋节你要去远方
请你再在镜前停留,让我不再害怕
当硝烟四起,当歌舞升平
当遭遇离乱,当你我相遇
我爱看你梳妆,回想往日的时光
刹那停留很长,用一生遗忘
对镜梳妆,这是一个女子多么古典传统而又平凡的动作:“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语出李清照《丑奴儿》一词,写当时她与赵明诚夫妻恩爱,先弹琴,后对着菱花梳妆的旖旎情景);然而,这个动作千古以来,也始终是一个苍凉的手势:美人与缓缓流逝的时光相抗衡: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一起一落间,六十年的光阴匆匆流过……
我爱看你梳妆,当生命已不重要,当我们都已年老,当我们不再为爱忧伤……,那是褪尽人世沧桑后对人生最后宁静的盼望,歌中的一对人是幸运的,穿越了硝烟弥漫的战场,离乱后的重逢,仍然能厮守一处……而不至于到“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的惆怅;也不会在“日晚倦梳头”的时候,触动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伤情……
之前的篇章,已经写到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此就不赘述。只是还是有些感慨:在那些个纷乱的年代,对大多数人来说,爱情从来都不是人生的主题,只是在政治热情、家国命运后一个似有似无的装点。而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少了关注,心向外物,爱情反而能长长久久。越在乎,就越难以珍藏和永久吧!叹!
附:《对镜梳妆》,最早应该收录在小柯的第一张专辑〈天色将晚〉里,那也是我个人很爱的一盘磁带,应该还遗留在我新疆老家阳台上的储物柜中。
尾声:
2000年,“听听音乐网”在北京办了一场演唱会,在演唱会上,作为该网站CEO的沈庆对外界宣布,他会和他的员工们一起,把“听听365网”做成最专业、最成功的音乐网站,要签人,要发唱片,要做网络音乐公司……当时音乐网的音乐总监正是小柯,和齐秦签约推广他的校园演唱会,并和20多个音乐人有了合作,网站开始大范围地搜集原创音乐……一副理想澎湃的模样。然而,理想终成笑谈。很快,“听听音乐网”已无迹可寻。
再后来,沈庆离开了北京,最近的消息是,他在保定一家作数字电视设备的集团公司里担任副总。据说,人也发福了 — 没有谁能挽回时间的狂流,没有人能了解聚散之间的定义,没有人能誓言相许,永不分离……
仿佛记得你是我的爱人 — “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啊?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
(在最终定稿的时候,我征求了沈庆的同意,保留了这样的结尾,而且没有改变篇章中的任何信息和文字,写作时的一气呵成和表达,与今时今日“他们”的归处与现实的选择不再相关,也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