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心中的花朵
作者:倪冰 来源:中国文物网
http://www.wenwuchina.com/news/detail/201302/28/200530.shtml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 -1890)是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他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他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
杏树枝上盛开的花朵
《枝上杏花开》是梵高送给刚出生的侄子小文森特的受洗礼物,它的主色調是蓝,蓝是忧郁的代名詞。这幅作品中“青蓝色背景的天空,数枝开着白色杏花的粗枝”,很有东方特质。它有强烈的新生向上的感觉,那种铮铮生长的生命力、风格毕露的仿佛能听见花开的声音。1890年作品“枝上杏花开”强烈地表现了梵高对日本艺术的热爱。
梵高的艺术,是心灵的表现。他曾说:“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他并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亨利•福西隆在论述凡高时说道:“他是他时代中最热情和最抒情的画家。……对他来说,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和吸引力。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种惊人的诗意”,“他感到大自然生命中具有一种神秘的升华,他希望将它捕捉。这一切对他意味着是一个充满狂热和甜蜜的谜,他希望他的艺术能将其吞没一切的热情传达给人类”。
梵高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被世人所接受,直到十九世纪末的时候世界正进行着一次全面的革新,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变革,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大大的提高。而过去相对于印象派较为超前的梵高,此时正适应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紫色鸢尾花
梵高画过两幅鸢尾花,一幅是海兰色的鸢尾花盛开在田野,背景是翠绿色,开了许多的橘黄色的菊花;另外一幅是在花瓶里,嫩黄色的背景前面的鸢尾花就变黑了,有一株竟已枯萎衰败,倒在花瓶边。这两幅著名的鸢尾花,前者画于1889年的夏天,后者画于1890年的五月,而梵高在两个月后的7月27日举枪自杀。
1889年5月凡高完成的《鸢尾花》,有着丰硕的蓝紫色花瓣,大面积绿色的尖头长叶向上欲冲,星星点点的黄色花蕊,加上在一旁做衬托的与之一同繁茂生长的万寿菊,还有花丛下砖红色的土壤——形态各异又浑然一体。《鸢尾花》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应该是位于画面左侧,那一大朵白色的鸢尾花。它立于万寿菊与蓝紫色的鸢尾花之间,格外醒目。
有的赏评上这样写:“花朵没有一个整齐的生长方向,每朵花有着自己姿态——却都是一种近似于挣扎的姿态,看起来像是想挣脱某种无形的束缚。这些向四面八方挣动的花朵,在并不明丽的青绿色花叶衬托下,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而那朵白色鸢尾,不是被众星拱月地包围在其中,而是选择了像个局外人一样,孤单地悄然独开。它离盛开的画面中重要表现的那片蓝紫色鸢尾花,和后面作映衬的万寿菊都有一段距离——孤寂又带有那么一点刻意的避世,这是明显的高更式构图风格。
对于这幅鸢尾花,梵高在信中写到:“亲爱的西奥,但愿你能看到此刻的橄榄树丛!它的叶子像古银币,那一蔟蔟的银在蓝天和橙土的衬托下转化成绿,有时候真与你人在北方的所想的大异其趣啊!它好似我们荷兰草原上的柳树或海岸上的橡树;它的飒飒风声里有一股神秘的滋味,像在倾诉远古的奥谜。它美得令人不敢提笔绘写,不能凭空想象。”“这段时间,我尽可能做点事情,画了一些东西。手边有一张开粉红花的栗树夹道风景,一棵正在开花的小樱桃树,一株紫色的藤科植物,以及一条舞弄光影的公园小径。今儿整日炎热异常,这往往有益我身,我工作得更加起劲。”梵高喜欢她的鸢尾花,在1890年7月她给她的弟弟的信中说过:“我希望你将看出鸢尾花一画有何独到之处。
1890年的5月,关于花瓶中的鸢尾花画作他写到:“我以园中的草地为题材画了两幅画,其中一幅很简单,草地上有白色的花及蒲公英和一小株玫瑰。我刚完成一幅以黄绿为底色,插在一只绿色瓶子里的粉红花束;一幅背景呈淡绿的玫瑰花;两幅大束的紫色的鸢尾花,其中一束衬以粉红色为背景,由于绿、粉红与紫的结合,整个画面一派温柔和谐,另一幅则突立于惊人的柠檬黄之前,花瓶和瓶架呈另一种黄色调。
向日葵
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 梵高最有名的作品无疑是这幅《向日葵》。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在阿尔的房间。梵高确实做到了让阿尔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这些色彩炽热的阳光,发自内心虔诚的精神情感.
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梵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即兴而作,作为世界最名贵二十幅名画之一的《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像闪烁着的熊熊的火焰,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是和谐,优雅甚至细腻,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文森特•梵高一生中共作了11幅《向日葵》,有10幅在他死后散落各地。
梵高写给弟弟西奥的信中多次谈到《向日葵》的系列作品,其中说明有十二株和十四株向日葵的两种构图。他以12来表示基督十二门徒,他还将南方画室(友人之家)的成员定为12人,加上本人和弟弟西奥两人,一共14人。 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像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
作为世界最名贵二十幅名画之一,这幅创作于1888 年8月的《向日葵》是梵高在法国南部画的同一题材的系列作品。他画《向日葵》时, 精神异常激动, 向日葵金黄色的花瓣, 给他一种温暖的感觉, 厚重的笔触使画面带有雕塑感, 耀眼的黄颜色充斥整个画面, 引起人们精神上的极大振奋。
作为世界最名贵二十幅名画之一。梵高的油画《向日葵》也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他在最痛苦的煎熬中所倾心绘制的最充满光明的精神追求的作品。这幅作品在1990 年的艺术品拍卖行中创造了数千万美元的世界最高纪录, 然而在当时, 他的生活却是与一贫如洗的痛苦联系在一起的。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在他完成了他举世瞩目的七幅向日葵后,他选择了自杀。梵高自杀年仅三十七岁,作为一位艺术家,直到死前不久他才以其震撼人心而富于想象力的绘画赢得评论界的赞扬。
近期梵高画作展览
记者获悉,来自梵高博物馆的藏品中罕见的名画名作,将作为特别展览在马斯特里赫里TEFAF展出。本届博览会,将在2013年3月15至24日,于荷兰南部的MECC(马斯特里赫特会展中心)举办。此次展览特别甄选了博物馆借展的15幅画作,来阐明文森特·梵高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成长历程。
人物简介: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1890年7月29日,梵高终因精神疾病的困扰,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结束了其年轻的生命,时年他才37岁。
╠═╬═╬═╬═╬XXX═╬═╬═╬═╬═╬═╣★╠═╬═╬═╬═╬XXX═╬═╬═╬═╬═╬═╣★╠═╬═╬═╬═╬XXX═╬═╬═╬═╬═╬═╣ ★ ╠═╬═╬═╬═╬XXX═╬═╬═╬═╬═╬═╣ ★ ╠═╬═╬═╬═╬XXX═╬═╬═╬═╬═╬═╣★
PS: 我一直喜欢梵高的《向日葵》,金黄金黄,一种生命的张力透过纸,扑面而来。最近,我迷上了《枝上杏花开》。
“有青色背景的天空,数枝开着白色杏花的粗枝的作品。”
听人评价:“作品很有东方特质
我感觉到的是扑面的日本风
其实不仅仅如此吧
喜欢这幅画是因为它有强烈的新生向上的感觉
那种铮铮生长的生命力 甚至是张牙舞爪的 风格毕露的
仿佛能听见花开的声音 砰砰砰 轻轻地绽放 像弓箭一样绽放 对生命毫不含糊毫不怯懦
柔软的花瓣又有温柔 在碧蓝的背景下欣喜 跳跃 各姿各态 优雅 清新
让人不禁想到 春天 珍妮 花粉 恋爱这样的词汇。”
我可喜欢这段描述了,于是换上《枝上杏花开》的屏保和手机膜。感受那种铮铮生长的生命力,似乎听到自己的青春之花也在,砰砰砰,轻轻地绽放。
http://www.wenwuchina.com/news/detail/201302/28/200530.shtml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 -1890)是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他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他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
![]() |
《杏树枝上盛开的花朵》(Branches of Blossm |
杏树枝上盛开的花朵
《枝上杏花开》是梵高送给刚出生的侄子小文森特的受洗礼物,它的主色調是蓝,蓝是忧郁的代名詞。这幅作品中“青蓝色背景的天空,数枝开着白色杏花的粗枝”,很有东方特质。它有强烈的新生向上的感觉,那种铮铮生长的生命力、风格毕露的仿佛能听见花开的声音。1890年作品“枝上杏花开”强烈地表现了梵高对日本艺术的热爱。
梵高的艺术,是心灵的表现。他曾说:“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他并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亨利•福西隆在论述凡高时说道:“他是他时代中最热情和最抒情的画家。……对他来说,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和吸引力。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种惊人的诗意”,“他感到大自然生命中具有一种神秘的升华,他希望将它捕捉。这一切对他意味着是一个充满狂热和甜蜜的谜,他希望他的艺术能将其吞没一切的热情传达给人类”。
梵高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被世人所接受,直到十九世纪末的时候世界正进行着一次全面的革新,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变革,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大大的提高。而过去相对于印象派较为超前的梵高,此时正适应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 |
《鸢尾花》创作于1889年 尺寸:71x93cm 现藏于美国 |
![]() |
《生养紫色鸢尾花的花瓶》创作于1890年,圣雷米 尺寸 92 |
紫色鸢尾花
梵高画过两幅鸢尾花,一幅是海兰色的鸢尾花盛开在田野,背景是翠绿色,开了许多的橘黄色的菊花;另外一幅是在花瓶里,嫩黄色的背景前面的鸢尾花就变黑了,有一株竟已枯萎衰败,倒在花瓶边。这两幅著名的鸢尾花,前者画于1889年的夏天,后者画于1890年的五月,而梵高在两个月后的7月27日举枪自杀。
1889年5月凡高完成的《鸢尾花》,有着丰硕的蓝紫色花瓣,大面积绿色的尖头长叶向上欲冲,星星点点的黄色花蕊,加上在一旁做衬托的与之一同繁茂生长的万寿菊,还有花丛下砖红色的土壤——形态各异又浑然一体。《鸢尾花》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应该是位于画面左侧,那一大朵白色的鸢尾花。它立于万寿菊与蓝紫色的鸢尾花之间,格外醒目。
有的赏评上这样写:“花朵没有一个整齐的生长方向,每朵花有着自己姿态——却都是一种近似于挣扎的姿态,看起来像是想挣脱某种无形的束缚。这些向四面八方挣动的花朵,在并不明丽的青绿色花叶衬托下,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而那朵白色鸢尾,不是被众星拱月地包围在其中,而是选择了像个局外人一样,孤单地悄然独开。它离盛开的画面中重要表现的那片蓝紫色鸢尾花,和后面作映衬的万寿菊都有一段距离——孤寂又带有那么一点刻意的避世,这是明显的高更式构图风格。
对于这幅鸢尾花,梵高在信中写到:“亲爱的西奥,但愿你能看到此刻的橄榄树丛!它的叶子像古银币,那一蔟蔟的银在蓝天和橙土的衬托下转化成绿,有时候真与你人在北方的所想的大异其趣啊!它好似我们荷兰草原上的柳树或海岸上的橡树;它的飒飒风声里有一股神秘的滋味,像在倾诉远古的奥谜。它美得令人不敢提笔绘写,不能凭空想象。”“这段时间,我尽可能做点事情,画了一些东西。手边有一张开粉红花的栗树夹道风景,一棵正在开花的小樱桃树,一株紫色的藤科植物,以及一条舞弄光影的公园小径。今儿整日炎热异常,这往往有益我身,我工作得更加起劲。”梵高喜欢她的鸢尾花,在1890年7月她给她的弟弟的信中说过:“我希望你将看出鸢尾花一画有何独到之处。
1890年的5月,关于花瓶中的鸢尾花画作他写到:“我以园中的草地为题材画了两幅画,其中一幅很简单,草地上有白色的花及蒲公英和一小株玫瑰。我刚完成一幅以黄绿为底色,插在一只绿色瓶子里的粉红花束;一幅背景呈淡绿的玫瑰花;两幅大束的紫色的鸢尾花,其中一束衬以粉红色为背景,由于绿、粉红与紫的结合,整个画面一派温柔和谐,另一幅则突立于惊人的柠檬黄之前,花瓶和瓶架呈另一种黄色调。
![]() |
《向日葵》Still Life:Vase with Fift |
向日葵
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 梵高最有名的作品无疑是这幅《向日葵》。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在阿尔的房间。梵高确实做到了让阿尔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这些色彩炽热的阳光,发自内心虔诚的精神情感.
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梵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即兴而作,作为世界最名贵二十幅名画之一的《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像闪烁着的熊熊的火焰,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是和谐,优雅甚至细腻,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文森特•梵高一生中共作了11幅《向日葵》,有10幅在他死后散落各地。
梵高写给弟弟西奥的信中多次谈到《向日葵》的系列作品,其中说明有十二株和十四株向日葵的两种构图。他以12来表示基督十二门徒,他还将南方画室(友人之家)的成员定为12人,加上本人和弟弟西奥两人,一共14人。 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像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
作为世界最名贵二十幅名画之一,这幅创作于1888 年8月的《向日葵》是梵高在法国南部画的同一题材的系列作品。他画《向日葵》时, 精神异常激动, 向日葵金黄色的花瓣, 给他一种温暖的感觉, 厚重的笔触使画面带有雕塑感, 耀眼的黄颜色充斥整个画面, 引起人们精神上的极大振奋。
作为世界最名贵二十幅名画之一。梵高的油画《向日葵》也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他在最痛苦的煎熬中所倾心绘制的最充满光明的精神追求的作品。这幅作品在1990 年的艺术品拍卖行中创造了数千万美元的世界最高纪录, 然而在当时, 他的生活却是与一贫如洗的痛苦联系在一起的。
![]() |
梵高自画像 |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在他完成了他举世瞩目的七幅向日葵后,他选择了自杀。梵高自杀年仅三十七岁,作为一位艺术家,直到死前不久他才以其震撼人心而富于想象力的绘画赢得评论界的赞扬。
近期梵高画作展览
记者获悉,来自梵高博物馆的藏品中罕见的名画名作,将作为特别展览在马斯特里赫里TEFAF展出。本届博览会,将在2013年3月15至24日,于荷兰南部的MECC(马斯特里赫特会展中心)举办。此次展览特别甄选了博物馆借展的15幅画作,来阐明文森特·梵高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成长历程。
人物简介: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1890年7月29日,梵高终因精神疾病的困扰,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结束了其年轻的生命,时年他才37岁。
╠═╬═╬═╬═╬XXX═╬═╬═╬═╬═╬═╣★╠═╬═╬═╬═╬XXX═╬═╬═╬═╬═╬═╣★╠═╬═╬═╬═╬XXX═╬═╬═╬═╬═╬═╣ ★ ╠═╬═╬═╬═╬XXX═╬═╬═╬═╬═╬═╣ ★ ╠═╬═╬═╬═╬XXX═╬═╬═╬═╬═╬═╣★
PS: 我一直喜欢梵高的《向日葵》,金黄金黄,一种生命的张力透过纸,扑面而来。最近,我迷上了《枝上杏花开》。
“有青色背景的天空,数枝开着白色杏花的粗枝的作品。”
听人评价:“作品很有东方特质
我感觉到的是扑面的日本风
其实不仅仅如此吧
喜欢这幅画是因为它有强烈的新生向上的感觉
那种铮铮生长的生命力 甚至是张牙舞爪的 风格毕露的
仿佛能听见花开的声音 砰砰砰 轻轻地绽放 像弓箭一样绽放 对生命毫不含糊毫不怯懦
柔软的花瓣又有温柔 在碧蓝的背景下欣喜 跳跃 各姿各态 优雅 清新
让人不禁想到 春天 珍妮 花粉 恋爱这样的词汇。”
我可喜欢这段描述了,于是换上《枝上杏花开》的屏保和手机膜。感受那种铮铮生长的生命力,似乎听到自己的青春之花也在,砰砰砰,轻轻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