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游记.随想
“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每每阅读至此,脑海里便浮现出一幅山水画卷。通过先生的文字,曾不止一次的想象着这个地方,在我的意念里,这应是一个民风淳朴、山明水秀的清净之地,城中有一个老人,一个小女孩,一只黄狗。
梦影缭绕许多回,如今终于要踏上这方土地。从凤凰到边城因为走错了道,旅程尤为漫长;路况不好,时有颠簸,也令人稍显疲惫。导游依然在孜孜不倦的做着介绍。原来,时过境迁,茶洞早已不叫茶洞,而更名为边城,原来属于四川的地界也变为重庆管辖。但我想,无论是边城还是茶洞,都无关于其本身,因为它一直存在于此,不曾改变。想来,所谓名称不过是一个与人方便的代号,本身是不存在任何意义的。而此时,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雨,让天空不再阴沉,青山更为精细,似乎连整个世界也生动了几分。在这兜兜转转间,看着窗外秀丽的风光,有一刹那的恍惚。我走向的不是一座百年小城,而是沈老的文集里。大概,整个湘西也就是先生心中的一本阅不尽的书吧。
不知何时边城茶洞出现在视野里,扑面而至是河畔小城微湿的空气,混杂着山间泥土的芳香。抬头放眼望去,远处青山环绕,重峦叠嶂;近处老街蜿蜒,穿插排列。一座座古朴清雅的吊脚楼便依附于河畔小巷之间,飞檐雕和、灰墙淡瓦、雕花窗台,壁连壁,檐接檐,错落有致的两两相望。似乎能依稀看见,那许多年前,在临河吊脚楼边,静静眺望远方的身影,有所等待有所期盼。只是,鼓声已不会再响起。
不似如今大多数古镇那般,灯红瓦绿,商铺林立,人声鼎沸,弥漫着散不尽的商业气息,古朴与现代的结合,令人窒息而迷乱。与之相比,边城茶洞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时光在这里仿佛是静止的。这里,很安静。
走在青石板路铺成的台阶,发出沙沙的声响,好似一首轻轻吟唱的歌。顺着台阶而下,那条“溪流如弓背”的清水河步入眼中。因为连月高温,不曾降雨,即便是炎夏,水位也不是很高,河流的中部裸露出大片鹅卵石。站在河岸边,隐约可见一条由岩石组成的小路穿过了卵石地与对岸的翠翠岛相连,在阳光的照耀下,它在水中若隐若现。路,从来都是人走出来的。因为水位不深,水流不急,已有不少同事尝试着“走”到对岸,岩石高低不平,人也一深一浅的向前走着。只是,没过多久便铩羽而归。原来,常年侵泡在水中的岩石太过湿滑,人很难在其上站稳脚跟。想来,障碍永远是在看不见的地方。
沿着河边的石板路,顺流而上。便能看见吊脚楼的支架,底端斜入岩体中,顶端则支持着悬空的楼板。楼板上有一个小小的木门,仅容一人躬身通过。木门前没路,如今看来有些莫名。人说,以前陆地交通不发达,水路成为人们常选的方式,而茶洞则因为天然的地理优势,成为一个重要的渡口。这些木门便是为了方便直接从船上进出货物而建造的。同时亦成就了许多关于小城的爱情传说。木门距离清水河约有2米高,听说,许多年前货船可以直接渡到木门旁。我试图想象着,河水顺着石阶逐渐漫延上来,没过脚跟,没过头顶,黝黑的木船从上方驶过,靠近小小的木门,耳边回荡着急切的交谈声。只是,人去楼空,如今却是再也看不见了。
靠着吊脚楼往前走,便到如今的渡口,机械游船静静的停在河面上,与木船一起,总有些违和。一会儿,游船马达的轰鸣声便骤然响起,打破了小城的宁静。船舷很高,伸手触及不了河面。我靠在窗边,静静的望着这一汪碧水,想了那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亦是满眼的青山绿水。只是,我们不曾在风日里长养着,自是没了那样的灵性。突然想起,便是在这条河上,傩送夺得了龙舟赛的头筹,便是那日的傍晚,遇见了翠翠。
渡了河便到了翠翠岛,一座城对一本书的纪念。岛状似一条古渡船,沿边的柳条在风里轻舞着,平添一分生动。翠翠便静静的矗立在船首,凝目眺望着远方,嘴角上扬,混杂着期待与担忧。她已经在这等了许多年,等待那个远行的人归来,成为他的新娘。大黄狗依偎在她的身旁,肌肉紧绷,张目四望,似要发现所有的黑暗,做最忠诚的守护者。我们在雕像下站了许久,翠翠望着远方,我们望着翠翠,最后,我们终归离开了,翠翠依然在守望。
将要离岛时,导游带领我们看向了远方的白塔,说那便是先生笔下的白塔,而傩送便是在此处代替天保向对岸的翠翠唱了几夜的歌。远远望去,那白塔似乎已经隐在山林里,夕阳覆盖在白塔的顶端,显得更加寂寥。“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在我脑海里回想,我努力向前看去,却只寻到了白塔,没了人家。大概是因为我们不是傩送,自然也寻不了翠翠。有好奇的人问起,导游说因为水路的凋零,那里已经许久没有人了。所谓物是人非,不过如此吧,正如最后一艘“拉拉渡”也最终消散在2011了。
离岛时分,城中降下了雨,点点滴滴地打在河面上,惊起一圈圈涟漪,似乎一幅活动的山水画卷。听说,这是数月干旱后的第一场雨,因为不大,并没有让小城的人惊慌失措,反而增了几分热情。孩童继续在河水中嬉戏,老人在上游处淘米,妇女在岸边的石板上洗着衣物,男人则蹲在岸边注视着孩子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望着这一切,时光仿佛回到许多年前,那时,城中有翠翠、有爷爷、有黄狗、老大老二以及许多许多被遗忘的记忆。
终是踏上了归程,那萦绕多年的梦也清晰了起来,却只是如今边城,而非梦中的茶洞。清水河的河水已接近不了吊脚楼的木门,碧绿的河面上已没有了来往的商船,拉渡船的人家也不知消散到哪里,以前热闹的小城也多了分落败。
时光的车轮,无情的碾过茶洞,留下些许残骸,人们在残骸上重新造了一座城,名为边城。城镇在历史的画卷中不断摧毁与新建,正如人类在时光的长河中不断凋零与新生。我们在昂首拓步的同时,不断地回望来时的路。我们忍不住对过去缅怀,便如社会忍不住对历史追忆。此时,我们总会发出出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的感叹。只是因为我们试图从中寻找永恒的事物,以此来保留存在的痕迹,证明生命的意义。
佛说,”一切皆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本无永恒的存在,因缘际会,缘尽既散,我们苦苦指着的,不过痴念。正如翠翠的守望,天保的遗憾,傩送的挣扎,我对”茶洞“的怀恋,对”边城“的纠结。可,我们终归不是佛。人,总是需要一个执念,才能坚强的活着。
"世代如落叶,一代虽死一代生。“这世间总有许多事我们无法改变的,譬如生死的更替,城镇的兴衰。既无法获得永恒,便着眼当下,寻一份执着,找一个念想,让每天都拥有价值。如此一来,待到繁华落尽、落叶归根时,也会了无遗憾了。那时,也可说上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如此,便可得永恒的释然。
梦影缭绕许多回,如今终于要踏上这方土地。从凤凰到边城因为走错了道,旅程尤为漫长;路况不好,时有颠簸,也令人稍显疲惫。导游依然在孜孜不倦的做着介绍。原来,时过境迁,茶洞早已不叫茶洞,而更名为边城,原来属于四川的地界也变为重庆管辖。但我想,无论是边城还是茶洞,都无关于其本身,因为它一直存在于此,不曾改变。想来,所谓名称不过是一个与人方便的代号,本身是不存在任何意义的。而此时,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雨,让天空不再阴沉,青山更为精细,似乎连整个世界也生动了几分。在这兜兜转转间,看着窗外秀丽的风光,有一刹那的恍惚。我走向的不是一座百年小城,而是沈老的文集里。大概,整个湘西也就是先生心中的一本阅不尽的书吧。
不知何时边城茶洞出现在视野里,扑面而至是河畔小城微湿的空气,混杂着山间泥土的芳香。抬头放眼望去,远处青山环绕,重峦叠嶂;近处老街蜿蜒,穿插排列。一座座古朴清雅的吊脚楼便依附于河畔小巷之间,飞檐雕和、灰墙淡瓦、雕花窗台,壁连壁,檐接檐,错落有致的两两相望。似乎能依稀看见,那许多年前,在临河吊脚楼边,静静眺望远方的身影,有所等待有所期盼。只是,鼓声已不会再响起。
不似如今大多数古镇那般,灯红瓦绿,商铺林立,人声鼎沸,弥漫着散不尽的商业气息,古朴与现代的结合,令人窒息而迷乱。与之相比,边城茶洞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时光在这里仿佛是静止的。这里,很安静。
走在青石板路铺成的台阶,发出沙沙的声响,好似一首轻轻吟唱的歌。顺着台阶而下,那条“溪流如弓背”的清水河步入眼中。因为连月高温,不曾降雨,即便是炎夏,水位也不是很高,河流的中部裸露出大片鹅卵石。站在河岸边,隐约可见一条由岩石组成的小路穿过了卵石地与对岸的翠翠岛相连,在阳光的照耀下,它在水中若隐若现。路,从来都是人走出来的。因为水位不深,水流不急,已有不少同事尝试着“走”到对岸,岩石高低不平,人也一深一浅的向前走着。只是,没过多久便铩羽而归。原来,常年侵泡在水中的岩石太过湿滑,人很难在其上站稳脚跟。想来,障碍永远是在看不见的地方。
沿着河边的石板路,顺流而上。便能看见吊脚楼的支架,底端斜入岩体中,顶端则支持着悬空的楼板。楼板上有一个小小的木门,仅容一人躬身通过。木门前没路,如今看来有些莫名。人说,以前陆地交通不发达,水路成为人们常选的方式,而茶洞则因为天然的地理优势,成为一个重要的渡口。这些木门便是为了方便直接从船上进出货物而建造的。同时亦成就了许多关于小城的爱情传说。木门距离清水河约有2米高,听说,许多年前货船可以直接渡到木门旁。我试图想象着,河水顺着石阶逐渐漫延上来,没过脚跟,没过头顶,黝黑的木船从上方驶过,靠近小小的木门,耳边回荡着急切的交谈声。只是,人去楼空,如今却是再也看不见了。
靠着吊脚楼往前走,便到如今的渡口,机械游船静静的停在河面上,与木船一起,总有些违和。一会儿,游船马达的轰鸣声便骤然响起,打破了小城的宁静。船舷很高,伸手触及不了河面。我靠在窗边,静静的望着这一汪碧水,想了那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亦是满眼的青山绿水。只是,我们不曾在风日里长养着,自是没了那样的灵性。突然想起,便是在这条河上,傩送夺得了龙舟赛的头筹,便是那日的傍晚,遇见了翠翠。
渡了河便到了翠翠岛,一座城对一本书的纪念。岛状似一条古渡船,沿边的柳条在风里轻舞着,平添一分生动。翠翠便静静的矗立在船首,凝目眺望着远方,嘴角上扬,混杂着期待与担忧。她已经在这等了许多年,等待那个远行的人归来,成为他的新娘。大黄狗依偎在她的身旁,肌肉紧绷,张目四望,似要发现所有的黑暗,做最忠诚的守护者。我们在雕像下站了许久,翠翠望着远方,我们望着翠翠,最后,我们终归离开了,翠翠依然在守望。
将要离岛时,导游带领我们看向了远方的白塔,说那便是先生笔下的白塔,而傩送便是在此处代替天保向对岸的翠翠唱了几夜的歌。远远望去,那白塔似乎已经隐在山林里,夕阳覆盖在白塔的顶端,显得更加寂寥。“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在我脑海里回想,我努力向前看去,却只寻到了白塔,没了人家。大概是因为我们不是傩送,自然也寻不了翠翠。有好奇的人问起,导游说因为水路的凋零,那里已经许久没有人了。所谓物是人非,不过如此吧,正如最后一艘“拉拉渡”也最终消散在2011了。
离岛时分,城中降下了雨,点点滴滴地打在河面上,惊起一圈圈涟漪,似乎一幅活动的山水画卷。听说,这是数月干旱后的第一场雨,因为不大,并没有让小城的人惊慌失措,反而增了几分热情。孩童继续在河水中嬉戏,老人在上游处淘米,妇女在岸边的石板上洗着衣物,男人则蹲在岸边注视着孩子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望着这一切,时光仿佛回到许多年前,那时,城中有翠翠、有爷爷、有黄狗、老大老二以及许多许多被遗忘的记忆。
终是踏上了归程,那萦绕多年的梦也清晰了起来,却只是如今边城,而非梦中的茶洞。清水河的河水已接近不了吊脚楼的木门,碧绿的河面上已没有了来往的商船,拉渡船的人家也不知消散到哪里,以前热闹的小城也多了分落败。
时光的车轮,无情的碾过茶洞,留下些许残骸,人们在残骸上重新造了一座城,名为边城。城镇在历史的画卷中不断摧毁与新建,正如人类在时光的长河中不断凋零与新生。我们在昂首拓步的同时,不断地回望来时的路。我们忍不住对过去缅怀,便如社会忍不住对历史追忆。此时,我们总会发出出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的感叹。只是因为我们试图从中寻找永恒的事物,以此来保留存在的痕迹,证明生命的意义。
佛说,”一切皆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本无永恒的存在,因缘际会,缘尽既散,我们苦苦指着的,不过痴念。正如翠翠的守望,天保的遗憾,傩送的挣扎,我对”茶洞“的怀恋,对”边城“的纠结。可,我们终归不是佛。人,总是需要一个执念,才能坚强的活着。
"世代如落叶,一代虽死一代生。“这世间总有许多事我们无法改变的,譬如生死的更替,城镇的兴衰。既无法获得永恒,便着眼当下,寻一份执着,找一个念想,让每天都拥有价值。如此一来,待到繁华落尽、落叶归根时,也会了无遗憾了。那时,也可说上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如此,便可得永恒的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