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巳暑假纪事
1、阿洁
暑假回老家没两天,就跟妈妈去见了八老姨和阿洁,八老姨是外婆的妹妹,阿洁是她孙女,只比我大几天,我小时候还叫她洁姐,长大后方改了口。
从小到大,基本上两三年能见她一次。
记得还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年暑假她住在我家里,我们同吃同睡,几乎连上厕所也同步。家里只有自己一个小孩是很寂寞的,有个年龄相仿的小姐姐陪伴,日子好过了很多。我隐约还记得大热天的中午,我们躺在地上听我爸讲三国故事的情景。那时候,她已会用钩针打很多花样了,然而我还只会笨拙地钩一条单调的小辫子。又过了几年,那年暑假她也来陪我玩,那时父母已搬了新房,不再跟外公外婆住一起,也不知道当时的我如何地任性和自私,阿洁来时,我竟死活不愿让她跟我回新房子住,硬生生把她留在了外婆家里。后来见她,心中一直怀有忐忑的不安,总担心她记得,或至于记恨,不过她依然那般没心没肺的样子,以致我更加不能忘怀。像很多乡下的女孩一样,阿洁读完了初中就去工厂打工,后来我们见面,一般也都跟着长辈,不过说着些日常的话,彼此的经历,是差得太远了。她有时做手工赚钱,也曾照着款式钩开衫给我,却是没怎么穿过。再后来,她就嫁人了,丈夫开着小工厂,她只在家里当主妇。那年春节前我和妈妈去八老姨家里,恰巧遇到她回去帮奶奶准备过年的糕粿,有些微微的发胖,人是很润泽的。她给我们泡着茶,看婚纱照,我说她先生长得很像 TVB的陈豪,她很开心,说很多人都这么说。
她如今是两个小女孩的妈妈,大的四岁,穿着花裙子,已俨然是个小姑娘了,自己拿着个 ipad专注地看动画片。小的才一岁多,阿洁一直抱在手上,天气溽热,也任由她在自己身上趴来趴去。大概因为生过两个孩子,体型已有些走样。她的专注只在孩子,说起话来依然大大咧咧,什么事情被她笑颠颠地说起来,都仿佛是无忧无怨的。
她婆婆身体不好,孩子都得自己带着,大清早 6点多起来做早餐,然后骑半个多小时的单车去临乡买菜,搭着两个女儿,一前一后。说起生产的经历,大女儿顺产,小女儿因为胎位不好,剖腹了,她倒是都经受了,可竟轻快地说都不痛,生孩子很容易的。生完两个小孩,她说任务也完成了,顺便结扎,按乡下的政策,两个女儿以后考试还能加分。听她说起来,完全不见惯常认为的在潮汕地区尤其是乡下要面临的生男孩的压力,这倒是很好的。
她那种乐天的态度,我猜测来自她爷爷。老姨丈是个非常可爱的老头,每次见他,都是笑眯眯的没有任何脾气,说起话来慢条斯理,又有抑扬顿挫之效。他养了一屋子的鸟,大小的鸟笼挂满了房顶,一个鸟笼就是一家子,有些还孵着蛋,那是我小时候奇妙的记忆。能把鸟儿养好的人,大概都有好性情吧。
晚了,阿洁给小女儿换了新尿裤,喊大女儿去丢掉换下的。小女孩赶紧双手高高捧着尿裤,咚咚咚跑去扔了,神情很是可爱。跟着她把两个女儿哄去睡觉了,我悄悄去看,见她们母子躺在卧室的地板,不用风扇,不用空调,连枕头都免了,阿洁陪她们轻轻说着小话。我怕打扰她们,转身出来,没过几分钟,阿洁也出来了,说都睡着了。
2、资福寺
外婆去世后,将灵位寄放在溪南的资福寺。那是个新建的寺庙,寺名倒是旧的,始建于五代后晋,如今是在原址上依山而建,所在的山叫三髻山,山形真圆润如髻。山前是大片的农田,地方也很清幽。
原本农历七月十二是寺里定的祭祖日,因为赶着要回来,家里问过住持,说可以提前去祭拜,于是就在离家的前两天,和姨妈、母亲、表哥一道去了。
去过资福寺也有好几次。外婆刚过世时在就那里做过法事,仪式完后,我一个人在寺中的小花园游逛,有些什么花木,也都已忘了,只记得鸡蛋花还开着,我心想着外婆应该也会喜欢这样清静吧,只是清静得有些寂寞。
这次,照例是表哥开车送我们来的,因为是祭拜,总要准备各种果品,和大捆的纸钱。从山脚到大殿还有一长段台阶要走,表哥是个从小懒而娇惯的人,以前来的时候,他基本都是双手空空,我瘦小的姨妈反而要拎重物,我常因此而愤愤不已,如今他自己也当了父亲,这次倒一改以前的潇洒样子,担了重物,我心里暗自庆幸他倒是长进了。
小时候其实是常和表哥玩的,他聪明、会耍鬼计、能说会道,我不过笨而老实,经常受欺负。他不爱读书,不听话,从小被人宠着,故而也有不爱干活又爱挑剔的毛病,经常嬉皮笑脸地说着些好笑却没遮拦的话。不过我知道,他心地是不坏的。外婆去世时做法事,因为外公外婆没有儿子,他作为长外孙,要完成特定的礼节和仪式。整个过程,我见他都毕恭毕敬,一改平日不正经的样子,脸上都是凄哀的神色。外婆走后,他也照例地隔段时间就去陪我外公喝茶,从前是一个人,如今是一家子都带上。每次我回家去探外公,都会与他偶撞上。两年前写过一篇小文,也贴在空间里。有天下午,见他在 q上跟我打招呼,很是意外,因为平日里都没什么联系,见面了也通常无话。他说看我那篇文章,写到外公外婆那段,看哭了。我心里一动,从没听他说过这般认真的话,在那一瞬间发觉,原来,那也是有且只有他能与我分享的共同的记忆。眼泪终于不可制止。
那日去到寺里,因为并非什么祭拜的日子,山上清静极了,连住持都不在,只附近几个在寺里帮忙的老妇人看着,做些杂活。大殿里扑扑地飞着是鸽子和麻雀,偶尔停在梁上四周观望,鸟声盈耳。我因为怀孕,不便祭拜,就只跟着几位老阿姨在临时搭建的小屋里坐着,表哥也在,相对无言,略得尴尬,于是就有一搭没一搭地问他些带孩子的事情。
下山时候,表哥走得快,远远地在我前方,忽而叮嘱我小心山路,这大概是我从小听他说过的最贴心的话儿了。而那时,我还边走着,寻找上山时在山门处遇见的小兔子。
3、牛肉粿条
怀孕后,无比地想念家乡的口味,尤其在夜间、在梦里,某些特定的味道侵入肌骨,无处安放,又一点一滴挤成乡愁。
其中一种味道,就是牛肉粿条。
刚回家的头两天,就开始念叨着想吃牛肉粿条,自己不方便出去,某天下午爸爸就主动说要帮我去买。地方倒不远,是一家老字号新开的分店,我告诉他位置之后,他便拎着小搪瓷碗,骑单车走了。没几分钟回来了,很高兴的样子。打开给我们看,满满一大碗。大下午的店里根本没人,店员见他特定骑单车来的,热情地多给了牛肉。于是一份牛肉粿条,我们三人每人分了一大碗。汤是纯粹的牛肉清汤底,因有芹菜粒的点缀而散发愈加勾人的香气,肉丸新鲜浓味,可惜牛肉因为闷了一阵,已不复刚 焯时的鲜嫩,如此已极大地抚慰了我久未得满足的味蕾。
离家的前两天,我又说起牛肉粿条的事。爸爸又说出去买,仍旧拎着小搪瓷碗走了。这一次,去了好一阵子才回来——他果然是忘记了之前的路。
爸爸生病已十年有余,治疗后身体基本已康复,只是有许多的后遗症,这几年较明显的就是记性。很多事情,过一阵子就忘记了,都是些去过哪里、吃过什么的琐碎事,幸而大事他还都记得死死的。只是,我没想到他忘得这么快。他倒是记得给我买过牛肉粿条,只是一出门,忽然间不大记得怎么走,又忘记带手机,竟骑往另一个方向去了,却也看到另外一家,于是仍照样给我带回来一份。
其实,就是那简单的一段路,一个拐角。
爸爸是一向善于认路的,也不怕迷路。
小时候,有段日子晚饭后,他常骑单车带我出来溜达,有次误入不熟悉的小巷子,回环如迷宫,找不到出路。小小的我很是担心,他倒镇静得很,安慰我总会有出口的。几番辗转不得后,我终于看到大路口的明彻灯光。
不同的店,做出的味道终有不同。妈妈尝了一下,说其实都差不多,我念念不忘上次的味道,却也说不出这同样熟悉的味道外,另外的滋味。
暑假回老家没两天,就跟妈妈去见了八老姨和阿洁,八老姨是外婆的妹妹,阿洁是她孙女,只比我大几天,我小时候还叫她洁姐,长大后方改了口。
从小到大,基本上两三年能见她一次。
记得还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年暑假她住在我家里,我们同吃同睡,几乎连上厕所也同步。家里只有自己一个小孩是很寂寞的,有个年龄相仿的小姐姐陪伴,日子好过了很多。我隐约还记得大热天的中午,我们躺在地上听我爸讲三国故事的情景。那时候,她已会用钩针打很多花样了,然而我还只会笨拙地钩一条单调的小辫子。又过了几年,那年暑假她也来陪我玩,那时父母已搬了新房,不再跟外公外婆住一起,也不知道当时的我如何地任性和自私,阿洁来时,我竟死活不愿让她跟我回新房子住,硬生生把她留在了外婆家里。后来见她,心中一直怀有忐忑的不安,总担心她记得,或至于记恨,不过她依然那般没心没肺的样子,以致我更加不能忘怀。像很多乡下的女孩一样,阿洁读完了初中就去工厂打工,后来我们见面,一般也都跟着长辈,不过说着些日常的话,彼此的经历,是差得太远了。她有时做手工赚钱,也曾照着款式钩开衫给我,却是没怎么穿过。再后来,她就嫁人了,丈夫开着小工厂,她只在家里当主妇。那年春节前我和妈妈去八老姨家里,恰巧遇到她回去帮奶奶准备过年的糕粿,有些微微的发胖,人是很润泽的。她给我们泡着茶,看婚纱照,我说她先生长得很像 TVB的陈豪,她很开心,说很多人都这么说。
她如今是两个小女孩的妈妈,大的四岁,穿着花裙子,已俨然是个小姑娘了,自己拿着个 ipad专注地看动画片。小的才一岁多,阿洁一直抱在手上,天气溽热,也任由她在自己身上趴来趴去。大概因为生过两个孩子,体型已有些走样。她的专注只在孩子,说起话来依然大大咧咧,什么事情被她笑颠颠地说起来,都仿佛是无忧无怨的。
她婆婆身体不好,孩子都得自己带着,大清早 6点多起来做早餐,然后骑半个多小时的单车去临乡买菜,搭着两个女儿,一前一后。说起生产的经历,大女儿顺产,小女儿因为胎位不好,剖腹了,她倒是都经受了,可竟轻快地说都不痛,生孩子很容易的。生完两个小孩,她说任务也完成了,顺便结扎,按乡下的政策,两个女儿以后考试还能加分。听她说起来,完全不见惯常认为的在潮汕地区尤其是乡下要面临的生男孩的压力,这倒是很好的。
她那种乐天的态度,我猜测来自她爷爷。老姨丈是个非常可爱的老头,每次见他,都是笑眯眯的没有任何脾气,说起话来慢条斯理,又有抑扬顿挫之效。他养了一屋子的鸟,大小的鸟笼挂满了房顶,一个鸟笼就是一家子,有些还孵着蛋,那是我小时候奇妙的记忆。能把鸟儿养好的人,大概都有好性情吧。
晚了,阿洁给小女儿换了新尿裤,喊大女儿去丢掉换下的。小女孩赶紧双手高高捧着尿裤,咚咚咚跑去扔了,神情很是可爱。跟着她把两个女儿哄去睡觉了,我悄悄去看,见她们母子躺在卧室的地板,不用风扇,不用空调,连枕头都免了,阿洁陪她们轻轻说着小话。我怕打扰她们,转身出来,没过几分钟,阿洁也出来了,说都睡着了。
2、资福寺
外婆去世后,将灵位寄放在溪南的资福寺。那是个新建的寺庙,寺名倒是旧的,始建于五代后晋,如今是在原址上依山而建,所在的山叫三髻山,山形真圆润如髻。山前是大片的农田,地方也很清幽。
原本农历七月十二是寺里定的祭祖日,因为赶着要回来,家里问过住持,说可以提前去祭拜,于是就在离家的前两天,和姨妈、母亲、表哥一道去了。
去过资福寺也有好几次。外婆刚过世时在就那里做过法事,仪式完后,我一个人在寺中的小花园游逛,有些什么花木,也都已忘了,只记得鸡蛋花还开着,我心想着外婆应该也会喜欢这样清静吧,只是清静得有些寂寞。
这次,照例是表哥开车送我们来的,因为是祭拜,总要准备各种果品,和大捆的纸钱。从山脚到大殿还有一长段台阶要走,表哥是个从小懒而娇惯的人,以前来的时候,他基本都是双手空空,我瘦小的姨妈反而要拎重物,我常因此而愤愤不已,如今他自己也当了父亲,这次倒一改以前的潇洒样子,担了重物,我心里暗自庆幸他倒是长进了。
小时候其实是常和表哥玩的,他聪明、会耍鬼计、能说会道,我不过笨而老实,经常受欺负。他不爱读书,不听话,从小被人宠着,故而也有不爱干活又爱挑剔的毛病,经常嬉皮笑脸地说着些好笑却没遮拦的话。不过我知道,他心地是不坏的。外婆去世时做法事,因为外公外婆没有儿子,他作为长外孙,要完成特定的礼节和仪式。整个过程,我见他都毕恭毕敬,一改平日不正经的样子,脸上都是凄哀的神色。外婆走后,他也照例地隔段时间就去陪我外公喝茶,从前是一个人,如今是一家子都带上。每次我回家去探外公,都会与他偶撞上。两年前写过一篇小文,也贴在空间里。有天下午,见他在 q上跟我打招呼,很是意外,因为平日里都没什么联系,见面了也通常无话。他说看我那篇文章,写到外公外婆那段,看哭了。我心里一动,从没听他说过这般认真的话,在那一瞬间发觉,原来,那也是有且只有他能与我分享的共同的记忆。眼泪终于不可制止。
那日去到寺里,因为并非什么祭拜的日子,山上清静极了,连住持都不在,只附近几个在寺里帮忙的老妇人看着,做些杂活。大殿里扑扑地飞着是鸽子和麻雀,偶尔停在梁上四周观望,鸟声盈耳。我因为怀孕,不便祭拜,就只跟着几位老阿姨在临时搭建的小屋里坐着,表哥也在,相对无言,略得尴尬,于是就有一搭没一搭地问他些带孩子的事情。
下山时候,表哥走得快,远远地在我前方,忽而叮嘱我小心山路,这大概是我从小听他说过的最贴心的话儿了。而那时,我还边走着,寻找上山时在山门处遇见的小兔子。
3、牛肉粿条
怀孕后,无比地想念家乡的口味,尤其在夜间、在梦里,某些特定的味道侵入肌骨,无处安放,又一点一滴挤成乡愁。
其中一种味道,就是牛肉粿条。
刚回家的头两天,就开始念叨着想吃牛肉粿条,自己不方便出去,某天下午爸爸就主动说要帮我去买。地方倒不远,是一家老字号新开的分店,我告诉他位置之后,他便拎着小搪瓷碗,骑单车走了。没几分钟回来了,很高兴的样子。打开给我们看,满满一大碗。大下午的店里根本没人,店员见他特定骑单车来的,热情地多给了牛肉。于是一份牛肉粿条,我们三人每人分了一大碗。汤是纯粹的牛肉清汤底,因有芹菜粒的点缀而散发愈加勾人的香气,肉丸新鲜浓味,可惜牛肉因为闷了一阵,已不复刚 焯时的鲜嫩,如此已极大地抚慰了我久未得满足的味蕾。
离家的前两天,我又说起牛肉粿条的事。爸爸又说出去买,仍旧拎着小搪瓷碗走了。这一次,去了好一阵子才回来——他果然是忘记了之前的路。
爸爸生病已十年有余,治疗后身体基本已康复,只是有许多的后遗症,这几年较明显的就是记性。很多事情,过一阵子就忘记了,都是些去过哪里、吃过什么的琐碎事,幸而大事他还都记得死死的。只是,我没想到他忘得这么快。他倒是记得给我买过牛肉粿条,只是一出门,忽然间不大记得怎么走,又忘记带手机,竟骑往另一个方向去了,却也看到另外一家,于是仍照样给我带回来一份。
其实,就是那简单的一段路,一个拐角。
爸爸是一向善于认路的,也不怕迷路。
小时候,有段日子晚饭后,他常骑单车带我出来溜达,有次误入不熟悉的小巷子,回环如迷宫,找不到出路。小小的我很是担心,他倒镇静得很,安慰我总会有出口的。几番辗转不得后,我终于看到大路口的明彻灯光。
不同的店,做出的味道终有不同。妈妈尝了一下,说其实都差不多,我念念不忘上次的味道,却也说不出这同样熟悉的味道外,另外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