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上的兰陵王及其他(二)
熬夜写完罢,有什么我再补。。。
-------------------------------我是蓝猪脚的分割线--------------------------------
公元541年十二月,高孝瓘出生,后改名高肃(原因不详),字长恭。渤海人(今河北景县东)
长恭为高欢孙,史书上写他是高澄第四子,可墓碑上写的是第三子。生母不知道姓氏,但他的五个兄弟都记载了母姓,所以,长恭肯定不是嫡子。。。另外,高孝琬和高长恭的出生时间相近,而且高孝琬是高澄的嫡长子,所以有可能是因为这个缘故,长恭就被排在了高孝琬的后面,成为第四子。
公元549年7月,父亲高澄遇刺身亡,8岁的长恭成为孤儿。
公元550年春,长恭的二叔高洋建立北齐。当年7月,高洋封高澄的嫡长子高孝琬(老三)为河间王,长子高孝瑜(老大)为河南王。
公元557年,16岁的长恭任通直散骑侍郎。
公元558年,17岁的长恭被高洋封为乐城县开国公,食邑八百户。
公元559年,18岁的长恭被封为仪同三司。后来又加封为上仪同三司,仍以本官行肆州事。
公元560年初,19岁的长恭被堂弟高殷封为领左右大将军,增邑一千户。其年三月,又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同时他的二哥高孝珩被封为广宁王)。兰陵是长恭的封地,地址现在是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兰陵镇。
公元561年,20岁的长恭被六叔高演为其增加封邑通南一千五百户,并调其任中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
公元562年,21岁的长恭被九叔高湛任命高长恭为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并州刺史,其他的官职仍然如故。
公元563年,22岁的长恭被高湛封为钜鹿郡开国公,食邑一千户,进领军将军。
公元564年秋,北周伐齐。十二月,尉迟迥包围北齐重镇洛阳。高湛急招并州刺史段韶商议对策,并派兰陵王、斛律光一同前往救援。段韶为左军,斛律光是右军。高长恭作为中军,以五百骑兵冲过周军的包围圈,到达金墉城下。城上的人本不知他是谁,不敢打开城门,但当看到高长恭脱去甲胄露出自己的面孔,欣喜异常,群情激奋,于是双方合力,将周军打得落花流水。《资治通鉴》记载周军“丢弃营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此战被称为邙山大捷,又称金镛解围。是高长恭最著名的战绩。
这里有一小段插曲,当时宇文护的母亲和姑姑因为战乱而被齐国囚禁,交涉颇久,刚刚才送还回国,所以宇文护很高兴,想跟齐国约定停战协议的,但突厥却突然发兵伐齐,并邀请周国一起去,宇文护担心不赴约会影响两国外交,以后难办,只好发兵并亲自前往。而齐国也始料未及,仓促迎敌。这场战役,不但输在齐国三员大将奇兵突袭、天气相助,也输在宇文护本就无军事才能,且无心恋战上。而且,当初主动出击的突厥方还很搞笑地半路撂挑了,因为一路打来损失惨重,所以周军是孤军奋战,而且此时齐国兵力尚强。。。
所以客气地说,这场战争和电视上演的基本不怎么相符。。。因为宇文护不但参加了战役,而且还是主动请命,而宇文邕并没有亲自前来掠阵。最后败了,宇文邕也没怪他,所以不存在宇文邕从突厥借兵,偷溜过来挑事的情况。另外,责守洛阳城的刺史是段思文,而且已经守了3年,所以也不存在太子高纬夺兰陵兵权,打不过又困在洛阳城里的情况。。。最后,我王在这场战役中其实并不是主将,甚至还是段韶的下属,听段韶指挥的,但是最后他在洛阳城下那一出镜实在是太振奋人心了,所以就流芳千古了吧。。。
公元566年十月,25岁的长恭被高湛任命为使持节、都督定州诸军事、定州刺史,加封长乐郡开国公。
公元567年,26岁的长恭任使持节、都督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
公元569年,28岁的长恭调回中央,任都督瀛洲诸军事、瀛洲刺史,加封高阳郡开国公、尚书令。
公元572年,堂兄高纬即位,31岁的长恭转任录尚书事。
公元573年五月,长恭被高纬赐毒自尽。死后被追认为太尉,赐假黄钺,使持节,并、青、瀛、肆、定五州诸军事,录尚书事,太师太尉公,并州刺史。谥号忠武。
公元574年五月十二日,安德王高延宗将长恭安葬在邺城西北十五里,立兰陵王墓。
以上年代整理自新浪博客《兰陵王高长恭生平大事记》,博主应为高氏族人,根据《北齐书》和兰陵王墓志铭整理,可信度较高
原帖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0f05c0100ratj.html
我王的相貌就不用说了,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基本上没有异议的。
《北齐书》、《北史》的评语是:“貌柔心壮,音容兼美”,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这个,因为这个最早。后来再说什么“白美类妇人”,就都是牵强附会了罢~
至于说他因为太美而戴面具,肯定是不对的,《北齐书》作为较早的记载说:“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明确记载他戴的是头盔不是面具。史书中的东魏北齐西魏都有“铁面”装备的军人出现,头盔和铁护面为一体,是必须摘下头盔才能露出脸的重骑兵防护装备,并非后世所流传的面具。也许是因为《兰陵王入阵曲》的流传和一代代的艺术加工,才使头盔变成面具,并慢慢被人们所附会,甚至衍生出是因为他太美而戴面具的传说。但事实上,不但不是面具,就连头盔也只是当时部队的标配而已,并非兰陵王所独有。
《北齐书》记载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性格非常好,各种亲民,深受将士爱戴。
兰陵王很贪财,“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说的是他在州牧、青瀛任职期间,经常接受贿赂。在瀛洲的时候,他部队里的参军阳士深告发了他受贿的事情,导致他被罢。后来兰陵王带兵攻打定阳的时候,阳士深也在军中,担心会被他报复。兰陵王听到后就说:“我从没这样想过。”但阳士深还是非常惶恐,为了让阳士深放心,他就寻了一件小事,打了阳士深20杖,就让这件事情过去了。
长恭对下人也很好。曾有一次他去上朝,结果出来的时候发现仆从全都偷溜去玩了,只有一个人还在等他,于是长恭就自己走回家了,后来也没责罚任何人。
还有一次,高湛让贾护给长恭买了20个妾想奖励他,但他只收下了1个。
邙山大捷后,高纬对长恭说:“你打仗太勇猛,总是深入敌阵,不顾危险,万一有个什么闪失,后悔都来不及。”长恭回答说:“我把打仗当做是自己的家事,所以么什么好顾忌的。”高纬听后心里挺不舒服的,居然敢把国事说成是家事,于是开始疏远他。
兰陵王有个下属名叫尉相愿,有一次他对兰陵王说:“您身为朝廷命官,为什么要这么贪财呢?”长恭没有回答他,尉相愿又说:“是不是因为邙山大捷,您怕功高震主,所以故意给自己抹黑呢?”长恭这才说:“是的。”尉相愿说:“如果皇上真的忌惮您,就更会利用这件事来惩处您了,您想求福,反而会导致灾难来得更快。”长恭听了不由得流下眼泪,跪下请求尉相愿告之安身之术。尉相愿说:“您之前已经战功累累,现在又取得了邙山大捷,声名响亮,应该在家称病,不再参与朝政。”长恭听取了他的话,但没法退隐还家。后来江淮地方流寇横行,他担心再次被任命去剿匪,懊恼地说:“我去年这时候脸肿,今年为什么不肿了。”从此以后有病也不去治疗了。
公元573年五月,高纬还是派了徐之范送毒药给长恭。长恭对他的妻子郑妃说:“我一直忠心耿耿地为皇上办事,什么时候辜负过他,现在居然要被毒死!”郑妃说:“为什么不去找皇上?”长恭说:“皇上(都要杀我了)哪还会愿意见我。”于是喝下毒药死了。朝廷追封他为太尉。
临死之前,长恭还把家里的债券都烧了。由此可见,长恭的确不是贪财之人,只是想借受贿自污,获取朝中信任,不过这种做法就像尉相愿说的,实在是太SB了,没有政治头脑,明哲保身是没错,但你也不要犯罪呀。。。
《北齐书·卷十一·列传第三》:
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
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巨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
芒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长恭然其言,未能退。及江淮寇扰,恐复为将,叹曰:“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自是有疾不疗。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
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曰:“何不求见天颜?”长恭曰:“天颜何由可见。”遂饮药薨。赠太尉。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总的来说,兰陵王在战场上的功勋,应该没有斛律光那么厉害,邙山大捷应该是他军事上的最高点,他更出名的地方应该在于他的容貌,还有好脾气,比较得人心,比起高家的其他王子,很明显,他更亲民。得民心者得天下,即使没有获得皇图霸业,但他获得了民众的交口称赞、口口相传,反倒会比天子更容易百世流芳,所以邺城当地有许多关于兰陵王的传说,仅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河北的一些民间文学工作者就发掘整理出了20万文字,是史籍记载的数百倍。
另外,比起高家的其他人(尤其是他的父辈),长恭的私生活也的确比较检点。妻子在史书上只记载了郑氏一人,妾室也只记载了高湛赏给他的那一个,当然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其他女人,但他肯定并不淫乱就是了。儿女虽然在史书中没有记载,但长恭应该至少有一个儿子,因为公元1999年的时候,考古工作者在洛阳龙门石窟发现了兰陵王的孙子高元简所造的地藏、观音像龛,造像题记为:“大唐永隆二年岁次辛巳五月已巳朔十五日癸未,兰陵王孙高元简奉为亡妣赵敬造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各一区供养。”这段话说的很清楚,虽然不知道长恭的儿子叫什么,但是他的儿子娶了一位名叫做赵敬的妻子,生了一个叫高元简的孙子,而且这位儿媳活到了唐代初期,孙子还在龙门石窟里给她修造了石龛,这说明长恭的子孙后来混得还挺不错的。
洛阳龙门石窟千佛洞发现兰陵王孙高元简造地藏、观音像龛
中新社洛阳八月二十二日电 (赵飞)
兰陵王是北齐的一位功勋卓著、具有杰出才能的军事将领,被齐后主所鸩杀。兰陵王高长恭《北史》、《北齐书》有传,但子息缺载,亦未闻有子。近日洛阳考古工作者在龙门石窟发现了兰陵王孙高元简造地藏、观音像龛,从而不仅证明了兰陵王还有子孙后代延续的历史事实,而且还为研究龙门初唐造像、尤其是地藏、观音像的造型艺术特征定位,增添了新的资料。
新近发现的兰陵王孙高元简造地藏、观音像龛,位于千佛洞主室前壁右上方,像龛距地面高四点三米,系素面尖顶楣饰圆拱龛,造像题记位于龛下壁。该像龛利用左上方千佛与窟门右上角之间的狭小壁面雕刻而成,龛口宽三十五厘米,高四十六厘米,内造舒相坐地藏菩萨和观音菩萨立像各一尊。二菩萨俱饰高髻,面容丰满、圆胖,神色端严,佩项圈、腕钏,下着长裙,披巾自肩下垂。由于光线较暗,这则窟龛造像题记从未被人所知。龙门石窟研究人员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发现,该像龛造像完好无损,题记文字基本完整,而且该题记为以往文献资料或专著所未曾著录过。
据洛阳龙门石窟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振国介绍,唐代永隆二年(公元681年)兰陵王孙高元简造地藏、观音像龛,在洛阳龙门石窟千佛洞一昏暗的角落里被识出真面目,由此“续写”了有关兰陵王的历史。虽然龙门石窟历史上曾惨遭大肆劫掠和破坏,千佛洞被严重盗凿,多数造像被肢解或被毁,但高元简造地藏、观音像龛因其位置高、光线暗,故未被发现,因而逃脱了这一历史劫难,使像龛包括题记在内得以完整保存下来。
另外长恭的身世也比较迷离,前面已经说过了,高澄性格十分风流,且不说他那些风流韵事,就连他的6个儿子都分别是6个妈生的。。。其中有原配夫人,有妾室,有抢来的王妃,甚至还有妓女(也就是电视里帅得没边的老五安德王之母),但是长恭的母亲却不知道姓什么(不得母氏姓)。。。鉴于这几位母亲也只是记录了姓氏,也许可以大胆推测长恭的母亲只有名,没有姓。。。
《北齐书·文襄六王传》:
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广宁王孝珩,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陈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渔阳王绍信。
另外,看名字,长恭原名高孝瓘,参考他的哥哥们,是很典型的“孝”字辈,但是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给改名了,变成了高肃。
前几天突然莫名其妙滴想到一种可能性,就是长恭的母亲是一名被俘虏的外族女子,因为高欢是汉族,娄昭君是鲜卑族,所以高澄已经是一半一半的混血帅哥,而且当时各民族杂居,再混一混,生出高长恭这么个流芳百世的小帅哥来也很正常。为何认为她是被俘虏的女子呢?是因为当时征战情况较多,这女子多半是在征战中俘虏而来,因为容貌姣美而被高澄强收的,自己内心并不愿意,而且语言不通,也许她就像蠕蠕公主一样硬气,一直不肯学习汉语,无法交流,结果就导致大家无法知晓她的姓氏了。。。另外,这女子大概一直不肯老老实实地被收编为妾,反而激发了高澄想要把她留下的愿望,所以一直困在府中直到怀孕,当这名女子最终生下小长恭后,可能逃走了,也可能难产而死,甚至有可能是逃走的过程中难产而死,而高澄也派了人去追,最终只追回了小长恭,所以最后的最后,高澄只能自己抚养这个孩子了,而且终其一生可能都没法向小长恭解释其中的纠葛,更别提记录进史书吧。。。
-------------------------------我是巫族天女的分割线--------------------------------
话说电视剧里,杨雪舞作为巫族天女,虽然没有继承她奶奶预言剧透的本事,但却堪比发明家,各种火树银花、污水变清、无字天书齐上阵,但实际情况呢,却是我们的兰陵王才是一位小发明家。且看他捣鼓出了神马。。。
《朝野佥载》
北齐兰陵王有巧思,为舞胡子。王意欲所劝,胡子则捧盏以揖之。人莫知其所由也。
我王有巧思,发明了一种玩偶叫做舞胡子。在酒桌上,我王如果想劝谁喝酒,这个玩偶就会捧着酒杯向对方作揖。。。大家都不知道原理是什么。。。你们感受一下。。。
乃们想到是什么了嘛!!!
就是“不 倒 翁”啊!!!
外形做成一个胡人的样子,捧着酒杯,然后。。。摇一摇。。。
我王,您真的没有娶一个穿越的老婆?郑妃真的不是杨雪舞???居然想出这么可爱的玩意儿。。。脑补中。。。
-------------------------------我是可爱五爷的分割线--------------------------------
虽然分割线如此,但我要说,其实“X爷”的这个说法,北齐是没有的,根据百度兰陵王贴吧的网友考证,高家对于这些宗室子弟,一般称呼为殿下、封地(上对下的称呼)、封地+王(下对上的称呼)、王
高延宗,是高澄第五子,高长恭的弟弟,母亲陈氏,原为北魏广阳王的家妓。
自高澄死后,高延宗就被高洋所收养,而且十分疼爱,简直宠得不像话,12岁了还骑在高洋肚子上撒尿,就这样一个熊孩子,高洋还可怜他,觉得就只有这么一个宝贝,问他要做什么王,他说要做冲天王。。。高洋就问杨愔,杨愔大概觉得这熊孩子太缺德了,所以就说没有这么个郡地,建议封为安德王。。。高延宗长大以后更是经常做一些恶心的事情捉弄周围的侍从(这里不想翻译了,总之完全不是电视里风度翩翩的样子。。。)高演听说后就派赵道德去打了他一百杖,因为他被打时搞小动作,所以赵道德又加了三十杖。但他后来仍不知悔改,又用囚犯试刀,高湛就派人去鞭挞他,打得更凶,又杀了和他亲近的九个人,这才有所收敛。。。后来高湛杀了高孝琬,高延宗哭得不行,扎了个草人当做是高湛边抽边骂:“为什么杀我哥哥”,这事被奴隶告发给高湛知道,高湛就把他按在地上用马鞭打了二百多下,差点把他给打死。(安德王的性子还真烈。。。)
兰陵王自邙山大捷回来以后,和兄弟们一起谈论当时的情况,大家都觉得十分威武雄壮。只有高延宗说:“四哥不是大丈夫,为什么不乘胜追击?如果是我,现在哪还有什么关西!”(这熊孩子。。。)兰陵王死后,他的妻子郑妃把自己戴的项链施与佛寺。二哥广宁王高孝珩让他去赎回来,他就手写了一封信劝阻此事,泪水湿透了信纸。(读到这其实我真的没能理解“谏”是什么意思,到底是赎还是不赎?但高延宗跟高长恭的感情应该还是不错的,后来兰陵王墓也是他主持修建的,而且还写了很长的碑文纪念他)
相关史料:
兰陵王芒山凯捷,自陈兵势,诸兄弟咸壮之。延宗独曰:“四兄非大丈夫,何不乘胜径入?使延宗当此势,关西岂得复存!”及兰陵死,妃郑氏以颈珠施佛。广宁王使赎之。延宗手书以谏,而泪满纸。
后来高延宗开始带兵打仗,似乎战绩不错。高纬带着他亲征平阳,别的部队都战败了,只有他的部队得以保全。高纬很害怕,想躲回晋阳,高延宗叫高纬不要怕,把兵马都给他去打,一定能赢。但高纬却不肯相信。后来到达并州的时候,听说周军已经打进雀鼠谷,于是高纬任命那高延宗为相国、并州刺史,总山西兵事,自己想逃跑,高延宗又劝他说:“陛下为了江山社稷千万不要走,臣等会为您拼死战斗”,但骆提婆(陆令萱的儿子,后改姓穆,所以又叫穆提婆)说皇上心意已定,你不要劝阻,于是高纬就逃回邺城了!!!
这时将士们都跑出来请高延宗称帝,说你不当皇帝我们也不想拼命救国了,于是高延宗只好无奈称帝,年号德昌。他还拿出自己家中的金银和后宫的美女赏赐给将士,高纬听说后很生气,对周围的侍从说:“我宁可并州输给周国,也不想留给安德王!”侍从们当然是说“皇上息怒,理应如此”啦!当时高延宗在路上遇到小兵都会主动上前握手、哭泣、不自称王爷而说自己的名字,结果军民振奋,连妇女小孩都爬上屋顶,对着周军投掷瓦片以御敌。高延宗是个胖子,平时看起来像个球一样常常被人取笑,但是打起仗来却健步如飞。军民一心,成功御敌。当时宇文邕的侍卫大多都死了,差点走投无路,幸好剩下的小伙伴们都比较聪明,还有投降的皮子信做向导,好不容易才从城东逃脱。高延宗以为宇文邕已死在乱兵之中,还派人在尸体堆里寻找,但没找到。
胜利之后,将士们都跑进城里的酒坊喝得烂醉如泥,高延宗也没有办法。宇文邕出城后本想逃走,但左右臣子都说逃走的话反而不能幸免,而且齐国叛将段畅也说城内空虚,于是宇文邕就又带兵杀了回去,结果因为没人值守所以很快就攻克了并州。高延宗之前已经战斗了一整天,体力耗尽,逃到城北的时候在居民家里被抓。当时宇文邕跳下马来握住他的手,他很硬气地抽手回去说:“我是快死的人了,哪敢碰至尊的手!”宇文邕说:“我们都是两国天子,有什么好仇视的呢?都是为了百姓而已。不用怕,我不会伤害你的。”然后让人送来干净衣物给他更换,并以礼待之。
之前高都郡有座山,悬崖正对着河水,突然有一天绝壁上出现一行字“齐亡延宗”,越洗越清晰。高纬派人去查看,使者就把“亡”字改成了“上”字,结果现在还是应验了。高延宗战败之前在邺城曾经看见过两个太阳连在一起,如今第一天称帝,第二天就战败被抓,因此被好事者取笑说他只得当了两日皇帝。
后来宇文邕问他要怎么破邺城,高延宗说:“亡国大夫不打算活下去,这不是我能告诉你的。”宇文邕强迫他,他只好说:“如果派了别人前去援救邺城,我就不知道了;如果只有皇上高纬自守邺城,您的兵器都不需要沾血就可以拿下。”
北齐灭亡后回到长安,宇文邕和北齐君臣一起喝酒,命令高纬起来跳舞,高延宗悲痛难抑。好几次想要喝药自杀,幸亏他的侍女苦苦相劝才停止。又过了一阵子,宇文邕借口高纬和高延宗等人偷偷响应穆提婆要造反,派人赐死他们。大家都吵着说自己没想造反,只有高延宗卷起袖子,哭着却不说话。最后都被用椒塞口而死。第二年,李妃将他落葬。
这里还有一桩轶事,公元577年,高纬眼见大势已去,于是学他的父皇高湛,禅位给自己8岁的太子高恒。有一个叫孙正言的人偷偷跟别人说:“我于武定年间在广州做士曹的时候,听说襄城有个叫曹普演的人说,高欢的诸位子孙,阿保会成为天子,等到高氏德之承之的时候就会灭国。”阿保就是天保(高洋的年号,北齐第一个称帝的人),德之就是德昌(高延宗的年号),承之就是承光(高纬的年号),他所说的话竟然都应验了。
-------------------------------我是太师段韶的分割线--------------------------------
娄昭君的姐姐娄氏嫁给了段荣,生长子段韶。
所以,段韶是高澄的表哥,是长恭的表表伯。
段韶从小就跟着高欢打天下(从打尔朱兆时就开始了),是北齐的开国功臣,辅佐了7任皇帝,和我们长恭的交情也是最好的。
公元571年,定阳之战中病逝。一生算是比较平稳度过,功勋累累,历史评价很高,没看出遭受到什么政治迫害,唯一的缺点是比较吝啬,周围的亲戚朋友都没有得到过他的施舍,另外他的儿子段深为迎娶公主办婚礼,好几个省的丞郎在他家帮忙了十多天,最后婚礼结束送客的时候,他也只是每人敬了一杯酒就没了。。。囧
另外还有一个小小的缺点是好色,曾经有一个叫皇甫谨造反被抓,他的姐姐皇甫氏牵连入狱,但是段韶舍不得她美丽的容貌,所以坚持请求高澄,高澄不愿拒绝,只好把皇甫氏赐给他(其实这跟高家诸位比起来算个什么事儿呀哈哈哈。。。)
-------------------------------我是奸吝小人的分割线--------------------------------
祖珽,不是电视上所说的太卜宫人,而是。。。著名诗人。。。各种多才多艺,懂四夷之语,擅阴阳占侯之术,而医术尤为所长,为当时名医。其人之博学多才冠绝当时,为南北朝时的一大奇才。。。(杨雪舞,你的小把戏估计迷不过他啊。。。)
但他的才华还是不能掩盖他糟糕的人品。首先这家伙十分淫乱,经常和小伙伴陈元康一起纵情声色。其次是他有偷窃癖,什么铜碟子、金酒器、胡桃油,各种小东西他都偷,一开始高欢鉴于他才华横溢而不予追究,但后来还是忍不住罢了他的官,连高洋见了他都直接叫他“贼”;有一次,有人来推销《华林遍略》这本书(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类书之一,价值不菲),高澄不想买,就找了群人花了一天一夜的时候抄了一遍,然后退了回去,谁知祖珽居然盗走数页拿去当钱赌博,气得高澄打了他四十杖;高澄遇害时陈元康也遇害了,临死前请他代传家书让家人去找祖喜要钱,他却把信藏起来去找祖喜,还偷了陈元康几百本书,结果因为分赃不匀而被祖喜告发;高洋为相时期,他又偷了官书一部,按律应该绞死,高洋借口说他曾侍奉高欢才免去一死。另外,祖珽还喜欢贪污,用皇家的库粮赠送给官僚,被高欢发现后还推卸责任给典签陆子先;在晋州粮仓的时候又贪污了一次,被典签高景略发现,高欢大怒,给了他二百鞭,还发配到甲坊服劳役;再后来,高洋让他增补十名官吏,结果他在家大肆受贿,卖官鬻爵。(都这样了还用他,高家上下真是。。。)
但是他侍奉高湛的时候,又曾经历数和士开等人的罪状,甚至直指高湛的各种劣迹,用土封住他的嘴,他还边吐边说,和平时的阿谀奉承完全两样,惹得高湛大怒,将他丢进大牢,还用蜡烛熏瞎了眼睛。
高湛死后,高纬可怜他,又把他捞出来做官。他掌权后又开始排除异己、陷害忠良,先跟陆令萱母子结成统一战线,编造谣言害死了斛律光。但后来他又致力朝政、推崇高望,一时间朝堂上下一新,众人交口称赞。这也得罪了陆令萱母子,最终他被贬为徐州刺史。
南陈攻打徐州的时候,穆提婆故意想借南陈军之手除掉祖珽,所以不肯派兵救援,但祖珽也很NB,他使出了空城计。。。(后来这一招被罗贯中放进《三国演义》里交给孔明了。。。)后来陈军再次攻城,祖珽作为一个瞎子,居然可以听风辨位、弯弓纵箭,吓得陈军铩羽而归,徐州得以保全,最后,祖珽死在了徐州。
-------------------------------我是祸国妖后的分割线--------------------------------
冯小怜,本是穆黄花的侍女,为了争宠,穆皇后主动将她送给高纬,谁知高纬一下子就爱上了她。
冯小怜的特点是身体柔软,凹凸有致,还冬暖夏凉,所以李商隐有诗云:“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冯小怜很爱撒娇,最终做出了许多祸害国家的事,比如大军忙着挖地道偷袭,她却要求去地道玩耍。。。又比如闹着要去看打仗,结果整个军队都在等她更衣打扮,错过大好时机;再比如打仗打到一半时由于天色渐晚和下雪,觉得不方便她欣赏,又命令撤兵停战;再荒诞的是,高纬言听计从,最终落得个国破家亡。
冯小怜并没有当上皇后,只是冯淑妃而已。
-------------------------------我是蓝猪脚的分割线--------------------------------
公元541年十二月,高孝瓘出生,后改名高肃(原因不详),字长恭。渤海人(今河北景县东)
长恭为高欢孙,史书上写他是高澄第四子,可墓碑上写的是第三子。生母不知道姓氏,但他的五个兄弟都记载了母姓,所以,长恭肯定不是嫡子。。。另外,高孝琬和高长恭的出生时间相近,而且高孝琬是高澄的嫡长子,所以有可能是因为这个缘故,长恭就被排在了高孝琬的后面,成为第四子。
公元549年7月,父亲高澄遇刺身亡,8岁的长恭成为孤儿。
公元550年春,长恭的二叔高洋建立北齐。当年7月,高洋封高澄的嫡长子高孝琬(老三)为河间王,长子高孝瑜(老大)为河南王。
公元557年,16岁的长恭任通直散骑侍郎。
公元558年,17岁的长恭被高洋封为乐城县开国公,食邑八百户。
公元559年,18岁的长恭被封为仪同三司。后来又加封为上仪同三司,仍以本官行肆州事。
公元560年初,19岁的长恭被堂弟高殷封为领左右大将军,增邑一千户。其年三月,又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同时他的二哥高孝珩被封为广宁王)。兰陵是长恭的封地,地址现在是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兰陵镇。
公元561年,20岁的长恭被六叔高演为其增加封邑通南一千五百户,并调其任中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
公元562年,21岁的长恭被九叔高湛任命高长恭为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并州刺史,其他的官职仍然如故。
公元563年,22岁的长恭被高湛封为钜鹿郡开国公,食邑一千户,进领军将军。
公元564年秋,北周伐齐。十二月,尉迟迥包围北齐重镇洛阳。高湛急招并州刺史段韶商议对策,并派兰陵王、斛律光一同前往救援。段韶为左军,斛律光是右军。高长恭作为中军,以五百骑兵冲过周军的包围圈,到达金墉城下。城上的人本不知他是谁,不敢打开城门,但当看到高长恭脱去甲胄露出自己的面孔,欣喜异常,群情激奋,于是双方合力,将周军打得落花流水。《资治通鉴》记载周军“丢弃营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此战被称为邙山大捷,又称金镛解围。是高长恭最著名的战绩。
这里有一小段插曲,当时宇文护的母亲和姑姑因为战乱而被齐国囚禁,交涉颇久,刚刚才送还回国,所以宇文护很高兴,想跟齐国约定停战协议的,但突厥却突然发兵伐齐,并邀请周国一起去,宇文护担心不赴约会影响两国外交,以后难办,只好发兵并亲自前往。而齐国也始料未及,仓促迎敌。这场战役,不但输在齐国三员大将奇兵突袭、天气相助,也输在宇文护本就无军事才能,且无心恋战上。而且,当初主动出击的突厥方还很搞笑地半路撂挑了,因为一路打来损失惨重,所以周军是孤军奋战,而且此时齐国兵力尚强。。。
所以客气地说,这场战争和电视上演的基本不怎么相符。。。因为宇文护不但参加了战役,而且还是主动请命,而宇文邕并没有亲自前来掠阵。最后败了,宇文邕也没怪他,所以不存在宇文邕从突厥借兵,偷溜过来挑事的情况。另外,责守洛阳城的刺史是段思文,而且已经守了3年,所以也不存在太子高纬夺兰陵兵权,打不过又困在洛阳城里的情况。。。最后,我王在这场战役中其实并不是主将,甚至还是段韶的下属,听段韶指挥的,但是最后他在洛阳城下那一出镜实在是太振奋人心了,所以就流芳千古了吧。。。
公元566年十月,25岁的长恭被高湛任命为使持节、都督定州诸军事、定州刺史,加封长乐郡开国公。
公元567年,26岁的长恭任使持节、都督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
公元569年,28岁的长恭调回中央,任都督瀛洲诸军事、瀛洲刺史,加封高阳郡开国公、尚书令。
公元572年,堂兄高纬即位,31岁的长恭转任录尚书事。
公元573年五月,长恭被高纬赐毒自尽。死后被追认为太尉,赐假黄钺,使持节,并、青、瀛、肆、定五州诸军事,录尚书事,太师太尉公,并州刺史。谥号忠武。
公元574年五月十二日,安德王高延宗将长恭安葬在邺城西北十五里,立兰陵王墓。
以上年代整理自新浪博客《兰陵王高长恭生平大事记》,博主应为高氏族人,根据《北齐书》和兰陵王墓志铭整理,可信度较高
原帖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0f05c0100ratj.html
我王的相貌就不用说了,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基本上没有异议的。
《北齐书》、《北史》的评语是:“貌柔心壮,音容兼美”,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这个,因为这个最早。后来再说什么“白美类妇人”,就都是牵强附会了罢~
至于说他因为太美而戴面具,肯定是不对的,《北齐书》作为较早的记载说:“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明确记载他戴的是头盔不是面具。史书中的东魏北齐西魏都有“铁面”装备的军人出现,头盔和铁护面为一体,是必须摘下头盔才能露出脸的重骑兵防护装备,并非后世所流传的面具。也许是因为《兰陵王入阵曲》的流传和一代代的艺术加工,才使头盔变成面具,并慢慢被人们所附会,甚至衍生出是因为他太美而戴面具的传说。但事实上,不但不是面具,就连头盔也只是当时部队的标配而已,并非兰陵王所独有。
《北齐书》记载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性格非常好,各种亲民,深受将士爱戴。
兰陵王很贪财,“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说的是他在州牧、青瀛任职期间,经常接受贿赂。在瀛洲的时候,他部队里的参军阳士深告发了他受贿的事情,导致他被罢。后来兰陵王带兵攻打定阳的时候,阳士深也在军中,担心会被他报复。兰陵王听到后就说:“我从没这样想过。”但阳士深还是非常惶恐,为了让阳士深放心,他就寻了一件小事,打了阳士深20杖,就让这件事情过去了。
长恭对下人也很好。曾有一次他去上朝,结果出来的时候发现仆从全都偷溜去玩了,只有一个人还在等他,于是长恭就自己走回家了,后来也没责罚任何人。
还有一次,高湛让贾护给长恭买了20个妾想奖励他,但他只收下了1个。
邙山大捷后,高纬对长恭说:“你打仗太勇猛,总是深入敌阵,不顾危险,万一有个什么闪失,后悔都来不及。”长恭回答说:“我把打仗当做是自己的家事,所以么什么好顾忌的。”高纬听后心里挺不舒服的,居然敢把国事说成是家事,于是开始疏远他。
兰陵王有个下属名叫尉相愿,有一次他对兰陵王说:“您身为朝廷命官,为什么要这么贪财呢?”长恭没有回答他,尉相愿又说:“是不是因为邙山大捷,您怕功高震主,所以故意给自己抹黑呢?”长恭这才说:“是的。”尉相愿说:“如果皇上真的忌惮您,就更会利用这件事来惩处您了,您想求福,反而会导致灾难来得更快。”长恭听了不由得流下眼泪,跪下请求尉相愿告之安身之术。尉相愿说:“您之前已经战功累累,现在又取得了邙山大捷,声名响亮,应该在家称病,不再参与朝政。”长恭听取了他的话,但没法退隐还家。后来江淮地方流寇横行,他担心再次被任命去剿匪,懊恼地说:“我去年这时候脸肿,今年为什么不肿了。”从此以后有病也不去治疗了。
公元573年五月,高纬还是派了徐之范送毒药给长恭。长恭对他的妻子郑妃说:“我一直忠心耿耿地为皇上办事,什么时候辜负过他,现在居然要被毒死!”郑妃说:“为什么不去找皇上?”长恭说:“皇上(都要杀我了)哪还会愿意见我。”于是喝下毒药死了。朝廷追封他为太尉。
临死之前,长恭还把家里的债券都烧了。由此可见,长恭的确不是贪财之人,只是想借受贿自污,获取朝中信任,不过这种做法就像尉相愿说的,实在是太SB了,没有政治头脑,明哲保身是没错,但你也不要犯罪呀。。。
《北齐书·卷十一·列传第三》:
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
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巨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
芒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长恭然其言,未能退。及江淮寇扰,恐复为将,叹曰:“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自是有疾不疗。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
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曰:“何不求见天颜?”长恭曰:“天颜何由可见。”遂饮药薨。赠太尉。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总的来说,兰陵王在战场上的功勋,应该没有斛律光那么厉害,邙山大捷应该是他军事上的最高点,他更出名的地方应该在于他的容貌,还有好脾气,比较得人心,比起高家的其他王子,很明显,他更亲民。得民心者得天下,即使没有获得皇图霸业,但他获得了民众的交口称赞、口口相传,反倒会比天子更容易百世流芳,所以邺城当地有许多关于兰陵王的传说,仅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河北的一些民间文学工作者就发掘整理出了20万文字,是史籍记载的数百倍。
另外,比起高家的其他人(尤其是他的父辈),长恭的私生活也的确比较检点。妻子在史书上只记载了郑氏一人,妾室也只记载了高湛赏给他的那一个,当然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其他女人,但他肯定并不淫乱就是了。儿女虽然在史书中没有记载,但长恭应该至少有一个儿子,因为公元1999年的时候,考古工作者在洛阳龙门石窟发现了兰陵王的孙子高元简所造的地藏、观音像龛,造像题记为:“大唐永隆二年岁次辛巳五月已巳朔十五日癸未,兰陵王孙高元简奉为亡妣赵敬造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各一区供养。”这段话说的很清楚,虽然不知道长恭的儿子叫什么,但是他的儿子娶了一位名叫做赵敬的妻子,生了一个叫高元简的孙子,而且这位儿媳活到了唐代初期,孙子还在龙门石窟里给她修造了石龛,这说明长恭的子孙后来混得还挺不错的。
洛阳龙门石窟千佛洞发现兰陵王孙高元简造地藏、观音像龛
中新社洛阳八月二十二日电 (赵飞)
兰陵王是北齐的一位功勋卓著、具有杰出才能的军事将领,被齐后主所鸩杀。兰陵王高长恭《北史》、《北齐书》有传,但子息缺载,亦未闻有子。近日洛阳考古工作者在龙门石窟发现了兰陵王孙高元简造地藏、观音像龛,从而不仅证明了兰陵王还有子孙后代延续的历史事实,而且还为研究龙门初唐造像、尤其是地藏、观音像的造型艺术特征定位,增添了新的资料。
新近发现的兰陵王孙高元简造地藏、观音像龛,位于千佛洞主室前壁右上方,像龛距地面高四点三米,系素面尖顶楣饰圆拱龛,造像题记位于龛下壁。该像龛利用左上方千佛与窟门右上角之间的狭小壁面雕刻而成,龛口宽三十五厘米,高四十六厘米,内造舒相坐地藏菩萨和观音菩萨立像各一尊。二菩萨俱饰高髻,面容丰满、圆胖,神色端严,佩项圈、腕钏,下着长裙,披巾自肩下垂。由于光线较暗,这则窟龛造像题记从未被人所知。龙门石窟研究人员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发现,该像龛造像完好无损,题记文字基本完整,而且该题记为以往文献资料或专著所未曾著录过。
据洛阳龙门石窟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振国介绍,唐代永隆二年(公元681年)兰陵王孙高元简造地藏、观音像龛,在洛阳龙门石窟千佛洞一昏暗的角落里被识出真面目,由此“续写”了有关兰陵王的历史。虽然龙门石窟历史上曾惨遭大肆劫掠和破坏,千佛洞被严重盗凿,多数造像被肢解或被毁,但高元简造地藏、观音像龛因其位置高、光线暗,故未被发现,因而逃脱了这一历史劫难,使像龛包括题记在内得以完整保存下来。
另外长恭的身世也比较迷离,前面已经说过了,高澄性格十分风流,且不说他那些风流韵事,就连他的6个儿子都分别是6个妈生的。。。其中有原配夫人,有妾室,有抢来的王妃,甚至还有妓女(也就是电视里帅得没边的老五安德王之母),但是长恭的母亲却不知道姓什么(不得母氏姓)。。。鉴于这几位母亲也只是记录了姓氏,也许可以大胆推测长恭的母亲只有名,没有姓。。。
《北齐书·文襄六王传》:
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广宁王孝珩,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陈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渔阳王绍信。
另外,看名字,长恭原名高孝瓘,参考他的哥哥们,是很典型的“孝”字辈,但是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给改名了,变成了高肃。
前几天突然莫名其妙滴想到一种可能性,就是长恭的母亲是一名被俘虏的外族女子,因为高欢是汉族,娄昭君是鲜卑族,所以高澄已经是一半一半的混血帅哥,而且当时各民族杂居,再混一混,生出高长恭这么个流芳百世的小帅哥来也很正常。为何认为她是被俘虏的女子呢?是因为当时征战情况较多,这女子多半是在征战中俘虏而来,因为容貌姣美而被高澄强收的,自己内心并不愿意,而且语言不通,也许她就像蠕蠕公主一样硬气,一直不肯学习汉语,无法交流,结果就导致大家无法知晓她的姓氏了。。。另外,这女子大概一直不肯老老实实地被收编为妾,反而激发了高澄想要把她留下的愿望,所以一直困在府中直到怀孕,当这名女子最终生下小长恭后,可能逃走了,也可能难产而死,甚至有可能是逃走的过程中难产而死,而高澄也派了人去追,最终只追回了小长恭,所以最后的最后,高澄只能自己抚养这个孩子了,而且终其一生可能都没法向小长恭解释其中的纠葛,更别提记录进史书吧。。。
-------------------------------我是巫族天女的分割线--------------------------------
话说电视剧里,杨雪舞作为巫族天女,虽然没有继承她奶奶预言剧透的本事,但却堪比发明家,各种火树银花、污水变清、无字天书齐上阵,但实际情况呢,却是我们的兰陵王才是一位小发明家。且看他捣鼓出了神马。。。
《朝野佥载》
北齐兰陵王有巧思,为舞胡子。王意欲所劝,胡子则捧盏以揖之。人莫知其所由也。
我王有巧思,发明了一种玩偶叫做舞胡子。在酒桌上,我王如果想劝谁喝酒,这个玩偶就会捧着酒杯向对方作揖。。。大家都不知道原理是什么。。。你们感受一下。。。
乃们想到是什么了嘛!!!
就是“不 倒 翁”啊!!!
外形做成一个胡人的样子,捧着酒杯,然后。。。摇一摇。。。
我王,您真的没有娶一个穿越的老婆?郑妃真的不是杨雪舞???居然想出这么可爱的玩意儿。。。脑补中。。。
-------------------------------我是可爱五爷的分割线--------------------------------
虽然分割线如此,但我要说,其实“X爷”的这个说法,北齐是没有的,根据百度兰陵王贴吧的网友考证,高家对于这些宗室子弟,一般称呼为殿下、封地(上对下的称呼)、封地+王(下对上的称呼)、王
高延宗,是高澄第五子,高长恭的弟弟,母亲陈氏,原为北魏广阳王的家妓。
自高澄死后,高延宗就被高洋所收养,而且十分疼爱,简直宠得不像话,12岁了还骑在高洋肚子上撒尿,就这样一个熊孩子,高洋还可怜他,觉得就只有这么一个宝贝,问他要做什么王,他说要做冲天王。。。高洋就问杨愔,杨愔大概觉得这熊孩子太缺德了,所以就说没有这么个郡地,建议封为安德王。。。高延宗长大以后更是经常做一些恶心的事情捉弄周围的侍从(这里不想翻译了,总之完全不是电视里风度翩翩的样子。。。)高演听说后就派赵道德去打了他一百杖,因为他被打时搞小动作,所以赵道德又加了三十杖。但他后来仍不知悔改,又用囚犯试刀,高湛就派人去鞭挞他,打得更凶,又杀了和他亲近的九个人,这才有所收敛。。。后来高湛杀了高孝琬,高延宗哭得不行,扎了个草人当做是高湛边抽边骂:“为什么杀我哥哥”,这事被奴隶告发给高湛知道,高湛就把他按在地上用马鞭打了二百多下,差点把他给打死。(安德王的性子还真烈。。。)
兰陵王自邙山大捷回来以后,和兄弟们一起谈论当时的情况,大家都觉得十分威武雄壮。只有高延宗说:“四哥不是大丈夫,为什么不乘胜追击?如果是我,现在哪还有什么关西!”(这熊孩子。。。)兰陵王死后,他的妻子郑妃把自己戴的项链施与佛寺。二哥广宁王高孝珩让他去赎回来,他就手写了一封信劝阻此事,泪水湿透了信纸。(读到这其实我真的没能理解“谏”是什么意思,到底是赎还是不赎?但高延宗跟高长恭的感情应该还是不错的,后来兰陵王墓也是他主持修建的,而且还写了很长的碑文纪念他)
相关史料:
兰陵王芒山凯捷,自陈兵势,诸兄弟咸壮之。延宗独曰:“四兄非大丈夫,何不乘胜径入?使延宗当此势,关西岂得复存!”及兰陵死,妃郑氏以颈珠施佛。广宁王使赎之。延宗手书以谏,而泪满纸。
后来高延宗开始带兵打仗,似乎战绩不错。高纬带着他亲征平阳,别的部队都战败了,只有他的部队得以保全。高纬很害怕,想躲回晋阳,高延宗叫高纬不要怕,把兵马都给他去打,一定能赢。但高纬却不肯相信。后来到达并州的时候,听说周军已经打进雀鼠谷,于是高纬任命那高延宗为相国、并州刺史,总山西兵事,自己想逃跑,高延宗又劝他说:“陛下为了江山社稷千万不要走,臣等会为您拼死战斗”,但骆提婆(陆令萱的儿子,后改姓穆,所以又叫穆提婆)说皇上心意已定,你不要劝阻,于是高纬就逃回邺城了!!!
这时将士们都跑出来请高延宗称帝,说你不当皇帝我们也不想拼命救国了,于是高延宗只好无奈称帝,年号德昌。他还拿出自己家中的金银和后宫的美女赏赐给将士,高纬听说后很生气,对周围的侍从说:“我宁可并州输给周国,也不想留给安德王!”侍从们当然是说“皇上息怒,理应如此”啦!当时高延宗在路上遇到小兵都会主动上前握手、哭泣、不自称王爷而说自己的名字,结果军民振奋,连妇女小孩都爬上屋顶,对着周军投掷瓦片以御敌。高延宗是个胖子,平时看起来像个球一样常常被人取笑,但是打起仗来却健步如飞。军民一心,成功御敌。当时宇文邕的侍卫大多都死了,差点走投无路,幸好剩下的小伙伴们都比较聪明,还有投降的皮子信做向导,好不容易才从城东逃脱。高延宗以为宇文邕已死在乱兵之中,还派人在尸体堆里寻找,但没找到。
胜利之后,将士们都跑进城里的酒坊喝得烂醉如泥,高延宗也没有办法。宇文邕出城后本想逃走,但左右臣子都说逃走的话反而不能幸免,而且齐国叛将段畅也说城内空虚,于是宇文邕就又带兵杀了回去,结果因为没人值守所以很快就攻克了并州。高延宗之前已经战斗了一整天,体力耗尽,逃到城北的时候在居民家里被抓。当时宇文邕跳下马来握住他的手,他很硬气地抽手回去说:“我是快死的人了,哪敢碰至尊的手!”宇文邕说:“我们都是两国天子,有什么好仇视的呢?都是为了百姓而已。不用怕,我不会伤害你的。”然后让人送来干净衣物给他更换,并以礼待之。
之前高都郡有座山,悬崖正对着河水,突然有一天绝壁上出现一行字“齐亡延宗”,越洗越清晰。高纬派人去查看,使者就把“亡”字改成了“上”字,结果现在还是应验了。高延宗战败之前在邺城曾经看见过两个太阳连在一起,如今第一天称帝,第二天就战败被抓,因此被好事者取笑说他只得当了两日皇帝。
后来宇文邕问他要怎么破邺城,高延宗说:“亡国大夫不打算活下去,这不是我能告诉你的。”宇文邕强迫他,他只好说:“如果派了别人前去援救邺城,我就不知道了;如果只有皇上高纬自守邺城,您的兵器都不需要沾血就可以拿下。”
北齐灭亡后回到长安,宇文邕和北齐君臣一起喝酒,命令高纬起来跳舞,高延宗悲痛难抑。好几次想要喝药自杀,幸亏他的侍女苦苦相劝才停止。又过了一阵子,宇文邕借口高纬和高延宗等人偷偷响应穆提婆要造反,派人赐死他们。大家都吵着说自己没想造反,只有高延宗卷起袖子,哭着却不说话。最后都被用椒塞口而死。第二年,李妃将他落葬。
这里还有一桩轶事,公元577年,高纬眼见大势已去,于是学他的父皇高湛,禅位给自己8岁的太子高恒。有一个叫孙正言的人偷偷跟别人说:“我于武定年间在广州做士曹的时候,听说襄城有个叫曹普演的人说,高欢的诸位子孙,阿保会成为天子,等到高氏德之承之的时候就会灭国。”阿保就是天保(高洋的年号,北齐第一个称帝的人),德之就是德昌(高延宗的年号),承之就是承光(高纬的年号),他所说的话竟然都应验了。
-------------------------------我是太师段韶的分割线--------------------------------
娄昭君的姐姐娄氏嫁给了段荣,生长子段韶。
所以,段韶是高澄的表哥,是长恭的表表伯。
段韶从小就跟着高欢打天下(从打尔朱兆时就开始了),是北齐的开国功臣,辅佐了7任皇帝,和我们长恭的交情也是最好的。
公元571年,定阳之战中病逝。一生算是比较平稳度过,功勋累累,历史评价很高,没看出遭受到什么政治迫害,唯一的缺点是比较吝啬,周围的亲戚朋友都没有得到过他的施舍,另外他的儿子段深为迎娶公主办婚礼,好几个省的丞郎在他家帮忙了十多天,最后婚礼结束送客的时候,他也只是每人敬了一杯酒就没了。。。囧
另外还有一个小小的缺点是好色,曾经有一个叫皇甫谨造反被抓,他的姐姐皇甫氏牵连入狱,但是段韶舍不得她美丽的容貌,所以坚持请求高澄,高澄不愿拒绝,只好把皇甫氏赐给他(其实这跟高家诸位比起来算个什么事儿呀哈哈哈。。。)
-------------------------------我是奸吝小人的分割线--------------------------------
祖珽,不是电视上所说的太卜宫人,而是。。。著名诗人。。。各种多才多艺,懂四夷之语,擅阴阳占侯之术,而医术尤为所长,为当时名医。其人之博学多才冠绝当时,为南北朝时的一大奇才。。。(杨雪舞,你的小把戏估计迷不过他啊。。。)
但他的才华还是不能掩盖他糟糕的人品。首先这家伙十分淫乱,经常和小伙伴陈元康一起纵情声色。其次是他有偷窃癖,什么铜碟子、金酒器、胡桃油,各种小东西他都偷,一开始高欢鉴于他才华横溢而不予追究,但后来还是忍不住罢了他的官,连高洋见了他都直接叫他“贼”;有一次,有人来推销《华林遍略》这本书(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类书之一,价值不菲),高澄不想买,就找了群人花了一天一夜的时候抄了一遍,然后退了回去,谁知祖珽居然盗走数页拿去当钱赌博,气得高澄打了他四十杖;高澄遇害时陈元康也遇害了,临死前请他代传家书让家人去找祖喜要钱,他却把信藏起来去找祖喜,还偷了陈元康几百本书,结果因为分赃不匀而被祖喜告发;高洋为相时期,他又偷了官书一部,按律应该绞死,高洋借口说他曾侍奉高欢才免去一死。另外,祖珽还喜欢贪污,用皇家的库粮赠送给官僚,被高欢发现后还推卸责任给典签陆子先;在晋州粮仓的时候又贪污了一次,被典签高景略发现,高欢大怒,给了他二百鞭,还发配到甲坊服劳役;再后来,高洋让他增补十名官吏,结果他在家大肆受贿,卖官鬻爵。(都这样了还用他,高家上下真是。。。)
但是他侍奉高湛的时候,又曾经历数和士开等人的罪状,甚至直指高湛的各种劣迹,用土封住他的嘴,他还边吐边说,和平时的阿谀奉承完全两样,惹得高湛大怒,将他丢进大牢,还用蜡烛熏瞎了眼睛。
高湛死后,高纬可怜他,又把他捞出来做官。他掌权后又开始排除异己、陷害忠良,先跟陆令萱母子结成统一战线,编造谣言害死了斛律光。但后来他又致力朝政、推崇高望,一时间朝堂上下一新,众人交口称赞。这也得罪了陆令萱母子,最终他被贬为徐州刺史。
南陈攻打徐州的时候,穆提婆故意想借南陈军之手除掉祖珽,所以不肯派兵救援,但祖珽也很NB,他使出了空城计。。。(后来这一招被罗贯中放进《三国演义》里交给孔明了。。。)后来陈军再次攻城,祖珽作为一个瞎子,居然可以听风辨位、弯弓纵箭,吓得陈军铩羽而归,徐州得以保全,最后,祖珽死在了徐州。
-------------------------------我是祸国妖后的分割线--------------------------------
冯小怜,本是穆黄花的侍女,为了争宠,穆皇后主动将她送给高纬,谁知高纬一下子就爱上了她。
冯小怜的特点是身体柔软,凹凸有致,还冬暖夏凉,所以李商隐有诗云:“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冯小怜很爱撒娇,最终做出了许多祸害国家的事,比如大军忙着挖地道偷袭,她却要求去地道玩耍。。。又比如闹着要去看打仗,结果整个军队都在等她更衣打扮,错过大好时机;再比如打仗打到一半时由于天色渐晚和下雪,觉得不方便她欣赏,又命令撤兵停战;再荒诞的是,高纬言听计从,最终落得个国破家亡。
冯小怜并没有当上皇后,只是冯淑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