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棵骄傲的小草
最近看了《死亡医生》与《大卫·戈尔的一生》,这是两部故事类型相近的片子,前者讲述了杰克医生——一个古怪乖戾又神神叨叨的老头——为了让他们州的安乐死政策合法化而四处奔走;后者描述了大卫·戈尔——其身兼哲学教授与反对死刑运动的倡导者双重身份——与他的伙伴们联合作假、制造死刑冤案,以此抵抗州政府始终同意并大量判处死刑的决策。由于前者是真人真事改编,因此后者具有更加丰富自由的剧本操作,倒叙、插叙、独白、冲突,叙事手法多样化,让人看电影时跟着肥温一步步逼近真相,再加上一点“殉道者”的悲悯和爱情的元素,其流畅度和商业价值都比前者高出许多。
但抛开这些外在,我们在两部电影里都看到了一个不惜牢狱、生命代价而拼命追求理想,渴望能够通过自己微薄的努力来改变社会的形象。
对他们来说,死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庸碌一生,如果能死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反而是莫大的幸福。
可我总觉得这话说大了,每个人都会在某个阶段以为自己具备改变世界、活出自己的超能力,但大多数人却都会变成小虫豸,妥协着、过着日复一日相同的生活。我妈这个小女人都曾经号召全校参加八十年代末的某著名运动(后来被学校领导压下来了),一个大我10岁的哥哥也曾告诉我在他上大学之前一直以为自己有朝一日能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拿奖牌,可是后来呢?我妈后来惨淡的人生里再也没有冒出过“运动”这样的字眼,更是常常告诫我女孩子一定要找一份能够活到老做到老的工作;那个哥哥,现在在一家建筑公司里做小职员,娶了一个小他八岁的年轻女孩,过着平凡到一句话就能说完的生活。
我幼儿园时代第一次被问到梦想,我当时回答了科学家,因为那是我能想到的拥有最多知识的人,那时候,老师笑着鼓励我;
小学时,我的梦想是当小学老师,因为我觉得小学老师都是变态,总是欺负我们,我也想欺负别人,那时候,爸爸笑着摸摸我的头;
初中时,我拥有了可能是我这辈子最浪漫的梦想,我想做一名海洋摄影师,我深爱海洋生物,想去海底找寻地球深处的秘密,那时候,所有人只当这是随口一说,也没人反驳我;
高中时,我开始想学新闻,我渴望成为有影响力的人而改变世界,于是我遭到了我十八年来遇到过的最严重的反对;
报志愿时,第一志愿我想报新闻,被妈妈极力阻挠;退而求其次,报考海洋生物,却因为害怕被调剂至出海专业,在志愿报名系统截止前一小时改掉了志愿;第二志愿,我想做医生,依旧被老妈极力阻挠,退而求其次,报了药学——事后的结果,是我来了这个学校这个专业。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冲突、矛盾、失败、妥协的过程,A路走不通,那走B路吧,好像也不是那么差;自己的理念坚持不下去,按照父母的意愿走吧,父母总有他们成熟的考量……上高中前,我总以为只要努力就能上北大,后来觉得北大上不了,苏大也不错;上大学前,我总觉得我一定要读到研究生,后来觉得不读研,直接工作其实也是不错的选择;上大学后,我总想着每年都拿奖学金,后来觉得拿不到奖学金,在学生会获得一席之地也是证明自己的一种方式;上大三前,我总感觉大学不谈一场恋爱是青春的缺憾,现在站在大四的关口,回首前面四分之三的大学生活,才惊觉,其实爱情这档子事儿对我一直没什么吸引力,有则有矣,没有也未必是遗憾……
我们都曾是孟晓骏,他说,我们这一代人最重要的是改变,改变身边每一个人,改变身边每件事情。唯一不变的就是此时此刻的勇气,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将改变世界。(《中国合伙人》)
可后来才发现其实青春更像《艋舺》里说的,年轻的时候我们都以为自己是风,风往哪边吹,草就会往哪边倒,可是等到自己遍体鳞伤的时候,才发现我们都是草。
前阵子P君因为转专业被黑下来而郁郁寡欢,我便自作主张去安慰他了一番,这才勾起了我对于自己二十多年来梦想变迁的回忆和回顾,其实我一直是个逆来顺受的人,如果不是大二那年遇到复旦新闻学的二专,也许今天我还在为出国做着打算、想要进行药剂学方面的深造(药学几大出路中我比较喜欢药剂)也未可知,可惜有些不请自来的缘分就是宿命般的注定。我把自己大学期间的未来规划转变过程告诉了P君,并告诉他再最迷茫的时候,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一下下,会看见希望的。
就像在我为了有机化学痛哭的时候,我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对理想的坚贞,才会有现在的状态,当别人问起我——一个读着大三且成绩不算特别差的药学学生——最后一个暑假要做些什么的时候,我总能很自信地说出:去报社实习。然后静等着问话者大跌眼镜的神情。
其实人活着不一定要改变世界,只要能真诚而坚定地活着,不让这个世界改变我们就已经很好;人活着也不一定要为理想去死,能心怀理想地活着就已经足够伟大。如果今天我有一个梦想,是渴望世界和平,我并不需要奔赴伊拉克战场堵抢眼,维护好自己小家的安宁,不也是在做贡献吗?
向生活妥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妥协了却不甘心。
我承认自己力量微薄,极有可能这辈子也成不了风,那就做一棵草吧,随风而动,却根脉坚定,那根脉,是我心中不变的信仰和骄傲。
就好像看那两部电影前,我就一直坚定地相信人应该有决定自己生死的权利,而不该有审判他人生存或死亡的权利,无论是剥夺别人的生命还是强迫别人不准死。也许我不敢像杰克医生一样挑战法律,也不敢如大卫·戈尔一样用自己的生命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石,我不会去发起运动,也不会在网络上打口水战,但今天我坚定地支持着安乐死的推行和死刑的废除,对那两部电影进行推荐,并把我的思想说出来、写下来,谁又敢说这微茫的亮光不会为未来的社会进步带去希望呢?
但抛开这些外在,我们在两部电影里都看到了一个不惜牢狱、生命代价而拼命追求理想,渴望能够通过自己微薄的努力来改变社会的形象。
对他们来说,死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庸碌一生,如果能死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反而是莫大的幸福。
可我总觉得这话说大了,每个人都会在某个阶段以为自己具备改变世界、活出自己的超能力,但大多数人却都会变成小虫豸,妥协着、过着日复一日相同的生活。我妈这个小女人都曾经号召全校参加八十年代末的某著名运动(后来被学校领导压下来了),一个大我10岁的哥哥也曾告诉我在他上大学之前一直以为自己有朝一日能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拿奖牌,可是后来呢?我妈后来惨淡的人生里再也没有冒出过“运动”这样的字眼,更是常常告诫我女孩子一定要找一份能够活到老做到老的工作;那个哥哥,现在在一家建筑公司里做小职员,娶了一个小他八岁的年轻女孩,过着平凡到一句话就能说完的生活。
我幼儿园时代第一次被问到梦想,我当时回答了科学家,因为那是我能想到的拥有最多知识的人,那时候,老师笑着鼓励我;
小学时,我的梦想是当小学老师,因为我觉得小学老师都是变态,总是欺负我们,我也想欺负别人,那时候,爸爸笑着摸摸我的头;
初中时,我拥有了可能是我这辈子最浪漫的梦想,我想做一名海洋摄影师,我深爱海洋生物,想去海底找寻地球深处的秘密,那时候,所有人只当这是随口一说,也没人反驳我;
高中时,我开始想学新闻,我渴望成为有影响力的人而改变世界,于是我遭到了我十八年来遇到过的最严重的反对;
报志愿时,第一志愿我想报新闻,被妈妈极力阻挠;退而求其次,报考海洋生物,却因为害怕被调剂至出海专业,在志愿报名系统截止前一小时改掉了志愿;第二志愿,我想做医生,依旧被老妈极力阻挠,退而求其次,报了药学——事后的结果,是我来了这个学校这个专业。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冲突、矛盾、失败、妥协的过程,A路走不通,那走B路吧,好像也不是那么差;自己的理念坚持不下去,按照父母的意愿走吧,父母总有他们成熟的考量……上高中前,我总以为只要努力就能上北大,后来觉得北大上不了,苏大也不错;上大学前,我总觉得我一定要读到研究生,后来觉得不读研,直接工作其实也是不错的选择;上大学后,我总想着每年都拿奖学金,后来觉得拿不到奖学金,在学生会获得一席之地也是证明自己的一种方式;上大三前,我总感觉大学不谈一场恋爱是青春的缺憾,现在站在大四的关口,回首前面四分之三的大学生活,才惊觉,其实爱情这档子事儿对我一直没什么吸引力,有则有矣,没有也未必是遗憾……
我们都曾是孟晓骏,他说,我们这一代人最重要的是改变,改变身边每一个人,改变身边每件事情。唯一不变的就是此时此刻的勇气,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将改变世界。(《中国合伙人》)
可后来才发现其实青春更像《艋舺》里说的,年轻的时候我们都以为自己是风,风往哪边吹,草就会往哪边倒,可是等到自己遍体鳞伤的时候,才发现我们都是草。
前阵子P君因为转专业被黑下来而郁郁寡欢,我便自作主张去安慰他了一番,这才勾起了我对于自己二十多年来梦想变迁的回忆和回顾,其实我一直是个逆来顺受的人,如果不是大二那年遇到复旦新闻学的二专,也许今天我还在为出国做着打算、想要进行药剂学方面的深造(药学几大出路中我比较喜欢药剂)也未可知,可惜有些不请自来的缘分就是宿命般的注定。我把自己大学期间的未来规划转变过程告诉了P君,并告诉他再最迷茫的时候,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一下下,会看见希望的。
就像在我为了有机化学痛哭的时候,我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对理想的坚贞,才会有现在的状态,当别人问起我——一个读着大三且成绩不算特别差的药学学生——最后一个暑假要做些什么的时候,我总能很自信地说出:去报社实习。然后静等着问话者大跌眼镜的神情。
其实人活着不一定要改变世界,只要能真诚而坚定地活着,不让这个世界改变我们就已经很好;人活着也不一定要为理想去死,能心怀理想地活着就已经足够伟大。如果今天我有一个梦想,是渴望世界和平,我并不需要奔赴伊拉克战场堵抢眼,维护好自己小家的安宁,不也是在做贡献吗?
向生活妥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妥协了却不甘心。
我承认自己力量微薄,极有可能这辈子也成不了风,那就做一棵草吧,随风而动,却根脉坚定,那根脉,是我心中不变的信仰和骄傲。
就好像看那两部电影前,我就一直坚定地相信人应该有决定自己生死的权利,而不该有审判他人生存或死亡的权利,无论是剥夺别人的生命还是强迫别人不准死。也许我不敢像杰克医生一样挑战法律,也不敢如大卫·戈尔一样用自己的生命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石,我不会去发起运动,也不会在网络上打口水战,但今天我坚定地支持着安乐死的推行和死刑的废除,对那两部电影进行推荐,并把我的思想说出来、写下来,谁又敢说这微茫的亮光不会为未来的社会进步带去希望呢?
D调de玄小鹤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带“爹”出游
- 远有荒野,近有酵母世界,阅读本身即自由 | 2024读书回顾之二 (2人喜欢)
- 重新读回小说之年 | 2024读书回顾之一 (2人喜欢)
- 都说今年院线乏力,我怎么觉得充满惊喜 | 2024观影回顾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