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海子和海子朗诵会
有什么办法纪念一个诗人呢?除了朗诵他的诗——
20年前,海子写下他的遗作,这篇写于1989年3月14日的诗——
春天,十个海子
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野蛮而复仇的海子
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
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子
它们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
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繁殖
大风从东吹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
诗人王家新说,海子的死非常自然,就如同春天到来,所有的树木都奔向他们的鸟儿。谢冕先生还记得,他在家里接待过海子,看海子写在笔记本上的诗歌,“每一年春天,迎春花开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这位年轻的诗人。”今年,谢冕先生照旧走过校园中的迎春花,来到北大百年讲堂参加纪念海子逝世20周年的朗诵会。
诗人胡续东说,他是1991年读到海子的诗,那是在石家庄参加大学第一年的军训,教官在给他们上“毛选课”,同桌拿给他看一本诗集,他读到了这样的句子——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他被击中,体会到“汉语之HIGH”,这之前,他画国画,写山寨古体诗,这之后他模仿海子走上诗歌之路。在这位诗人的想象中,北大就是一所魔法学校,每年的诗歌节就是“魁地奇”比赛,那些窝在宿舍里面的孩子在这一天都骑着扫帚来展现他们的“诗性”。
我羡慕胡续东的是,他有许多漂亮的女学生。关于大学老师和漂亮女学生之间的故事,我忘了是哪个美国作家写的小说里,开头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看着漂亮的女生,他嘴里说着一套,心里想的是另一套:春天来了,该灌暖壶了----
下面就是胡老师的可爱女生,唱那个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的邵夷贝,我拍了好多张,身边的何老师嘲笑我:这次知道自己的镜头不行了吧?
缅怀一个诗人的最佳方式,可能就是读他的诗,进入一种沉默或迷醉的状态,生活的困苦与诗人的死亡都只是这些诗篇的注释。但这一天,登台朗诵的人大都谈论了自己的注释,清平选择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提醒大家,这是海子最为孤独和痛苦的诗篇,他在精神上是如此纯粹与决绝,但也会忍不住劝慰自己“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臧棣老师则希望在短短的发言中讲清楚海子诗歌的意义,他说到语言,“只有撕裂的语言才能对抗世界强加于人的撕裂”,他谈到意象,“不是麦子和土地,是复活。海子真正萦怀的是一种无畏的且勇于担当的诗歌行动。这种诗歌行动的核心是复活。即通过诗歌的行动,从生命主体和生存情景两方面复活我们的生命形象。”他让听众们注意,海子诗篇中经常出现的字眼——“王在写诗”,而不是普通人在写诗,海子相信语言要参与世界的建构,而掌握这种能力的人就是王。
一位北大教师,回想90年代某个3月26日的夜晚,那一晚天降大雪,同学们去喝酒,一桌上正好9个人,他们想起海子长诗中的那9个盲诗人,他们可以扮演荷马或弥尔顿。这帮冲动的年轻人能体会一种想创造“伟大诗歌”的纠结与痛苦。但是,还有一位母亲,回想自己是在生完孩子之后第一次读到海子,每天做饭喂奶,干的都是动物性的事,但“双手劳动,慰籍心灵”。
所有对诗歌的注释都可能让懂的人更懂,让不懂的人还是不懂。但这并不妨碍一个妇女,在厨房做饭时忽然停了下来,看见远处的山脉,想起“此刻才见天空,天空高过往日”。或者让一个把自己的爱情当作天大问题的失意少年,朗诵“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诗歌不会死亡,不断有年轻人会燃烧自己的生命让诗歌永生,那些在俗世中获得幸福的人,也会在俗世中体会到柔软的片刻,诗意的片刻,需要诗歌的片刻,生命苏醒和重生的片刻。他们会感谢海子巨大的抱负和他付出生命的努力,精神如此激越、音调如此高昂的诗人注定无法在尘世中停留太长的时间,日复一日的生命有一种东西注定为敌,那就是神圣。
苗炜
20年前,海子写下他的遗作,这篇写于1989年3月14日的诗——
春天,十个海子
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野蛮而复仇的海子
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
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子
它们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
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繁殖
大风从东吹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
诗人王家新说,海子的死非常自然,就如同春天到来,所有的树木都奔向他们的鸟儿。谢冕先生还记得,他在家里接待过海子,看海子写在笔记本上的诗歌,“每一年春天,迎春花开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这位年轻的诗人。”今年,谢冕先生照旧走过校园中的迎春花,来到北大百年讲堂参加纪念海子逝世20周年的朗诵会。
诗人胡续东说,他是1991年读到海子的诗,那是在石家庄参加大学第一年的军训,教官在给他们上“毛选课”,同桌拿给他看一本诗集,他读到了这样的句子——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他被击中,体会到“汉语之HIGH”,这之前,他画国画,写山寨古体诗,这之后他模仿海子走上诗歌之路。在这位诗人的想象中,北大就是一所魔法学校,每年的诗歌节就是“魁地奇”比赛,那些窝在宿舍里面的孩子在这一天都骑着扫帚来展现他们的“诗性”。
我羡慕胡续东的是,他有许多漂亮的女学生。关于大学老师和漂亮女学生之间的故事,我忘了是哪个美国作家写的小说里,开头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看着漂亮的女生,他嘴里说着一套,心里想的是另一套:春天来了,该灌暖壶了----
下面就是胡老师的可爱女生,唱那个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的邵夷贝,我拍了好多张,身边的何老师嘲笑我:这次知道自己的镜头不行了吧?
缅怀一个诗人的最佳方式,可能就是读他的诗,进入一种沉默或迷醉的状态,生活的困苦与诗人的死亡都只是这些诗篇的注释。但这一天,登台朗诵的人大都谈论了自己的注释,清平选择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提醒大家,这是海子最为孤独和痛苦的诗篇,他在精神上是如此纯粹与决绝,但也会忍不住劝慰自己“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臧棣老师则希望在短短的发言中讲清楚海子诗歌的意义,他说到语言,“只有撕裂的语言才能对抗世界强加于人的撕裂”,他谈到意象,“不是麦子和土地,是复活。海子真正萦怀的是一种无畏的且勇于担当的诗歌行动。这种诗歌行动的核心是复活。即通过诗歌的行动,从生命主体和生存情景两方面复活我们的生命形象。”他让听众们注意,海子诗篇中经常出现的字眼——“王在写诗”,而不是普通人在写诗,海子相信语言要参与世界的建构,而掌握这种能力的人就是王。
一位北大教师,回想90年代某个3月26日的夜晚,那一晚天降大雪,同学们去喝酒,一桌上正好9个人,他们想起海子长诗中的那9个盲诗人,他们可以扮演荷马或弥尔顿。这帮冲动的年轻人能体会一种想创造“伟大诗歌”的纠结与痛苦。但是,还有一位母亲,回想自己是在生完孩子之后第一次读到海子,每天做饭喂奶,干的都是动物性的事,但“双手劳动,慰籍心灵”。
所有对诗歌的注释都可能让懂的人更懂,让不懂的人还是不懂。但这并不妨碍一个妇女,在厨房做饭时忽然停了下来,看见远处的山脉,想起“此刻才见天空,天空高过往日”。或者让一个把自己的爱情当作天大问题的失意少年,朗诵“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诗歌不会死亡,不断有年轻人会燃烧自己的生命让诗歌永生,那些在俗世中获得幸福的人,也会在俗世中体会到柔软的片刻,诗意的片刻,需要诗歌的片刻,生命苏醒和重生的片刻。他们会感谢海子巨大的抱负和他付出生命的努力,精神如此激越、音调如此高昂的诗人注定无法在尘世中停留太长的时间,日复一日的生命有一种东西注定为敌,那就是神圣。
苗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