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古人的眷恋和尴尬
友邻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那个古人作为生活方式的学问观对我们还有什么意义呢?它如何还能丰富现代的心灵呢”。我觉得这个问题虽然是在研究当中,随着对于概念古今之辩的考察逐渐走到证明的一个问题,但这也体现了我们对于古人的那种复杂心情。
我觉得这里面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第一是哲学思考的视角问题,第二是传统的延续和断裂问题。
一 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
学术作为生活方式和学术作为专业研究。这里面包含的或许是两种视角的差异。生活方式偏向于直觉、本真、自发的灵性生活。这在中国思想当中是非常典型的。自儒家学理化以后,对于人性的描写常近于一种复性论。即是说,人有目前事实上的属性,但是又有达到理想人格(君子)的可能潜力。复性论规定了古代的理想人格。这个颇与佛性理论有互动的认识,首先表现着古人对于人的存在论的认识,潜在的理想人格和显示的良莠品性。其次这就规定了认识论的根本目的,最大的学问是通达理想人格的方式。而这里的逻辑是如何搭上的,这里就有点古人的形而上学的东西。以理学为例子,朱熹认为宇宙有自己的理气。在先天层面上,人也有这样的理气,这体现为天理之性。但这只是一种潜能,人在生活当中,会由于欲望体现出种种陋习,所以才表现出各种不良习气,即气质之性。于是在逐渐认识外在天理的过程中,也就是对于天理之性的回顾。而个人的天理之性即是宇宙、世界、普遍之天理,这里又巧妙地解决了个体天理和普遍天理的关系。心学对于理学的改造,以王阳明为例,在于取消外在天理这一理所当然的假定(postulate)。但并未从根本上取消这一复性理论。
在学问上,复性理论的直接结果就是友邻提到的,“学问是一种生活方式”。尊德性和道问学虽然各有侧重,但都落在复性理论的框架当中。
这样看来复性理论很有道理。但这也是我们面对古人的尴尬,因为我们常常忘记一种外在视角。既然复性理论的落脚点在于伦理学,在于道德。那在道德上,塑造理想人格的问题何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理论如何进入日常生活。朱熹有一句话很有名,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看上去真是太不人性了!但是从朱熹的理学框架来说,这正是回归天理之性的总结。而天理的具体时间就是古代社会中的伦理纲常,社会制度。
当我们说这句话太不人性的时候,其实已经带上了现代视角。因为在道德当中,正如冯契先生作出的区分,我们不仅强调自觉,也强调自愿,这也可以说是应该和愿意之间的分歧,或者说是理性的分析和意志的诉求的差异。
那么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是在自觉和自愿之间搭桥的话,我觉得是没有问题的。但这是现代的事情。在古代,至少在复兴理论当中,自觉是一个绝对命令。自愿是很大程度上被忽视的。以理论儒学为一个例子,可以看到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的差异。我觉得学术研究是哲学思考的起点,而生活方式是哲学思考的归宿。因为哲学即是研究世界也是自我反思,是一种虔诚但又保有审慎的生活,是在自觉和自愿之间的谨小慎微。顺便吐槽一句,我对于那种吧哲学作为心灵鸡汤也是极为反感的,原因也是失去了这样一种反思、批判能力,没有一种外在视角,把哲学搞成了另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宗教。。。真是吐槽无力啊!
二 传统的延续和断裂
吉登斯说现代是一种断裂。我很认同。古代和现代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传统,这里面涉及的问题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当然是人的再发现。人都是恋旧的,所以对于过去会有一种特殊的乡愁情怀,特别是当现实生活中出现问题的时候,逃避的情绪和焦躁的心境会激发这种乡愁。这常常是深层心理中对于古代的眷恋不舍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就算如此,现代和古代是不同的精神传统就在于古代和现代具有完全不同的价值系统。这一点是现代化的成就,不应该也不值得被否定,比如自由、平等、创造。但是这些价值本身并不那么自洽常常会打架,也会造成现代人的精神焦虑。我觉得这时可以借鉴古人的智慧,为现代的问题提供有益的资源,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抛弃现代生活。就像我们常开玩笑说,穿越剧那么多,但是没有人穿越回去是去做奴隶的,都是回去做贵族公子小姐。为什么?!因为大家知道古代的底层人民缺乏平等!古代对于人权的随意践踏在某些朝代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参加南北朝的北齐,简直发指!)。而我们的这种判断基于我们的深层心理,因为我们已经经过现代化的启蒙。我相信古代人对于社会等级肯定会认为是理所应当,这种理所应当的底气估计和我们现在对于平等的底气一样!
完全复古是一个极端,但完全西化是另一个极端。古人的智慧在当下当然有意义,而这种意义的体现,我觉得不是也不能是一个整齐划一的判断,而是需要面对具体的问题。所以这或许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复杂。
有时候,我会默默的觉得,孔子也有点躺枪的,很多人并不是真正认同他的理论。作为古人的第一面大旗,孔子也挺悲催的,很多拜孔子的人,估计论语都没有读完过(没有外部视角)。他们只是把孔子作为他们对现实生活种种不满的宣泄渠道。这当然比拿把菜刀报复社会要好很多,但是对孔子真是太不公平了。有时候我觉得这种人其实挺幼稚的。社会的发展有时候跟个人的成长很像。古代社会就像一个人的童年。童年之所以美好,并不是因为它真的那么好,只是做大人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要把生活交给自己,去承担责任。因为怀念,所以致青春,但我们都明白,这是一种美好美好的愿景而已。
我觉得这里面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第一是哲学思考的视角问题,第二是传统的延续和断裂问题。
一 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
学术作为生活方式和学术作为专业研究。这里面包含的或许是两种视角的差异。生活方式偏向于直觉、本真、自发的灵性生活。这在中国思想当中是非常典型的。自儒家学理化以后,对于人性的描写常近于一种复性论。即是说,人有目前事实上的属性,但是又有达到理想人格(君子)的可能潜力。复性论规定了古代的理想人格。这个颇与佛性理论有互动的认识,首先表现着古人对于人的存在论的认识,潜在的理想人格和显示的良莠品性。其次这就规定了认识论的根本目的,最大的学问是通达理想人格的方式。而这里的逻辑是如何搭上的,这里就有点古人的形而上学的东西。以理学为例子,朱熹认为宇宙有自己的理气。在先天层面上,人也有这样的理气,这体现为天理之性。但这只是一种潜能,人在生活当中,会由于欲望体现出种种陋习,所以才表现出各种不良习气,即气质之性。于是在逐渐认识外在天理的过程中,也就是对于天理之性的回顾。而个人的天理之性即是宇宙、世界、普遍之天理,这里又巧妙地解决了个体天理和普遍天理的关系。心学对于理学的改造,以王阳明为例,在于取消外在天理这一理所当然的假定(postulate)。但并未从根本上取消这一复性理论。
在学问上,复性理论的直接结果就是友邻提到的,“学问是一种生活方式”。尊德性和道问学虽然各有侧重,但都落在复性理论的框架当中。
这样看来复性理论很有道理。但这也是我们面对古人的尴尬,因为我们常常忘记一种外在视角。既然复性理论的落脚点在于伦理学,在于道德。那在道德上,塑造理想人格的问题何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理论如何进入日常生活。朱熹有一句话很有名,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看上去真是太不人性了!但是从朱熹的理学框架来说,这正是回归天理之性的总结。而天理的具体时间就是古代社会中的伦理纲常,社会制度。
当我们说这句话太不人性的时候,其实已经带上了现代视角。因为在道德当中,正如冯契先生作出的区分,我们不仅强调自觉,也强调自愿,这也可以说是应该和愿意之间的分歧,或者说是理性的分析和意志的诉求的差异。
那么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是在自觉和自愿之间搭桥的话,我觉得是没有问题的。但这是现代的事情。在古代,至少在复兴理论当中,自觉是一个绝对命令。自愿是很大程度上被忽视的。以理论儒学为一个例子,可以看到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的差异。我觉得学术研究是哲学思考的起点,而生活方式是哲学思考的归宿。因为哲学即是研究世界也是自我反思,是一种虔诚但又保有审慎的生活,是在自觉和自愿之间的谨小慎微。顺便吐槽一句,我对于那种吧哲学作为心灵鸡汤也是极为反感的,原因也是失去了这样一种反思、批判能力,没有一种外在视角,把哲学搞成了另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宗教。。。真是吐槽无力啊!
二 传统的延续和断裂
吉登斯说现代是一种断裂。我很认同。古代和现代是两种不同的精神传统,这里面涉及的问题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当然是人的再发现。人都是恋旧的,所以对于过去会有一种特殊的乡愁情怀,特别是当现实生活中出现问题的时候,逃避的情绪和焦躁的心境会激发这种乡愁。这常常是深层心理中对于古代的眷恋不舍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就算如此,现代和古代是不同的精神传统就在于古代和现代具有完全不同的价值系统。这一点是现代化的成就,不应该也不值得被否定,比如自由、平等、创造。但是这些价值本身并不那么自洽常常会打架,也会造成现代人的精神焦虑。我觉得这时可以借鉴古人的智慧,为现代的问题提供有益的资源,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抛弃现代生活。就像我们常开玩笑说,穿越剧那么多,但是没有人穿越回去是去做奴隶的,都是回去做贵族公子小姐。为什么?!因为大家知道古代的底层人民缺乏平等!古代对于人权的随意践踏在某些朝代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参加南北朝的北齐,简直发指!)。而我们的这种判断基于我们的深层心理,因为我们已经经过现代化的启蒙。我相信古代人对于社会等级肯定会认为是理所应当,这种理所应当的底气估计和我们现在对于平等的底气一样!
完全复古是一个极端,但完全西化是另一个极端。古人的智慧在当下当然有意义,而这种意义的体现,我觉得不是也不能是一个整齐划一的判断,而是需要面对具体的问题。所以这或许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复杂。
有时候,我会默默的觉得,孔子也有点躺枪的,很多人并不是真正认同他的理论。作为古人的第一面大旗,孔子也挺悲催的,很多拜孔子的人,估计论语都没有读完过(没有外部视角)。他们只是把孔子作为他们对现实生活种种不满的宣泄渠道。这当然比拿把菜刀报复社会要好很多,但是对孔子真是太不公平了。有时候我觉得这种人其实挺幼稚的。社会的发展有时候跟个人的成长很像。古代社会就像一个人的童年。童年之所以美好,并不是因为它真的那么好,只是做大人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要把生活交给自己,去承担责任。因为怀念,所以致青春,但我们都明白,这是一种美好美好的愿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