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与切糕大叔(一)
都说人死了,各种亲朋好友可以写写祭文取名《忆某某》,或者直接完成篇传记,也可谓是生财之道。而如今我却要做要为两位兄台立个小传,算是在有生之年住他们可以功德圆满,我不用积啥阴德,“阳”德便可。说是传也有些过于正经,想我此等时而有写作雅兴之人只能说是练笔,或曰作文。写得也都不是转,只是些一起发生的事或者是胡吹乱侃,如果当事人死了,也最多当做之前提的《忆某某》之类的文章,全然不可有传记这么大气的名字。
一
由于被立传者过于受动,提前征得其同意,略添油加醋可供各位茶余饭聊以消遣的小读物。
本要写“大头”之由来,可想其人过于回避这等重要问题。所以这里只一笔带过,大头的原因是原先瘦的时候头显大,但现在不是问题了,因为其肢体部分生长得超越了其头颅可以发育的程度。如若现在要取个顺口的略微腻味的名字,应该是“大肚子”。(原谅我话痨,原本说一笔带过的竟然写了一段。)
与大头认识,是在英语课上,那天讲了什么也记不明晰了,只记得那老师相当女权主义,所有课上之男同胞都被看做窝囊废。
只记得我走入课堂,见满眼是人,头发晕,耳朵发胀,咯吱窝冒汗,肚皮略痒。Okay,1点钟方向发现一个位置,迅速冲向前,与那人攀谈二句。
“这。。。有人吗?”小心试探是必须的
“我同学要来,只是好像还没到,你坐着先。。。”从简单的一句话一般人只能推断出可以坐,但我此时也就在眉宇之间透露出几分不快,何为“坐着先”,难道是个坑位,有用完既走的规矩?
但实际状况是这个学期我基本就坐他旁边了,因为可恨的Partner制度。话说与我前两任Partner比,其人的懒惰程度是一看便知,大一时每天早上我可以慢悠悠地在上课铃响时嘴里塞着早饭,坐在Partner已经抢好的一二排,然后在听听力时一睡睡到两节课结束。但跟着此货,只能在差不多时间里狼狈地咬着早饭,坐着后排位置,天天听着英语老师愤世嫉俗地批评男权主义社会。
鄙人罪孽深重就表现在,我是个自来熟。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大头一直被我骚扰着看着各种重口味视频,读着糗百,看着暴漫,最后,当当当,将其拖入屌丝深渊。后来也会发发短信,但是都是些荤段子,邪恶地笑笑之后,就将短信塞入口袋。
我酸人的功夫也足以施展,起先是小试牛刀,后来发现大头很不具有攻击性,后来转为偷梁换柱,最后如火纯情。我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丑,这也算是我的一种天分。一来二去,貌似熟了很多。
本人的另一特征是半夜精神好,时而有兴致就爱晚上苦思冥想,要是想着如何处理偏微分方程的数值算法或者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要义之区别那也挺好,但很多时候,我会揪起日常琐事,演绎推理加归纳地得出让自己不开心的结果,这就是典型的抑郁死循环。于是乎,大头就成了一个不错地分散注意力的想法。
只记得有一晚心情极其只遭,感觉有种变成恐龙在白垩纪等着小行星撞地球的感觉。于是乎,短信:
“睡不着。。。去走走?”
1秒。
2秒。
3秒。
4秒。
。。。
约莫5分钟后:
“。。。
“去哪里走。”
“随便吧。。。”
“那就西湖吧!”
但是心里有种莫名感动,原本只是当个互相调侃发发无聊短信的人,竟然可以这么爽快地答应而且提议额。
我们一路边走边休息,在午夜杭州的路上肆无忌惮地唱着歌,在保淑路北口那边的烧烤店吃了串烤串,一路顺着白堤苏堤走了一圈,在苏堤的桥上一起放了泡尿,幻想所有吃西湖醋鱼的人的感受,又一路唱着回到西湖原点。原打算在凌晨去宝石山上大喊”操他妈的“,只可惜体力不支,只能在湖滨路附近的麦当劳里睡了2个小时。在延安路吃了两个包子,坐着最早一班的46路回到学校。
这次之后,大头就成了我可以一起犯二的朋友。以后也每次出去,每次出去都当做一次探险,顺着学校外的一个方向一直走,走到感觉再也回不来的时候掉头回来,如果能大哭一场,就可以说是”阮籍猖狂“了。在路上遇到夜宵变坐着吃起夜宵,或者想唱一首歌时就一直大声唱,完全不理会路人的看法,就在那一刻就会觉得人活着这么洒脱。
其实有颗浪子的心,哪里都是天涯。
大学毕业前最后一次,我们就顺着北一直走到了石祥路,期间穿过了几个工地,甚至还有城镇才有的房屋,周围一篇寂静,你可以听到犬吠,你可以看到电线杆,你可以看到漆黑的小路,你就是看不到手指。有时我们想到一些恐怖片的片段,然后心里驱赶着讨人厌的恐惧。最后惊险地来到一条大路,人生头一次觉得,能在大公路上吸汽车尾气是多么幸福地一件事。
后半夜人的整个心理防御机制很低,我们就在后半夜聊天。大头是个不善言辞的人,除非说些黄色笑话,也只有后半夜的时候会说点心事。我们就在那里互相略带后悔地叙述一些大学里可惜的事和感情,一直说到会了学校。见到了熟悉的”德胜新村南“。
其实感觉好像故事就那么多了,或许还有好多,还有一起上过几节金燕的课,但好似只有一起半夜出去犯傻的时光我记得最清楚额。
大四时爱在尚六下面叫”大头~~~“,然后他就一脸无奈地出来:”干嘛?“
“吃夜宵去啊~~~~”
“不吃了,撸着呢!”
然后我就悻悻地离开。也有改着别的名字的,那段时间在看FRINGE,我会喊“Olivia!”
大头就会回,“Peter,正在撸啊!”
毕业最后一天也打了招呼,只记得我走得挺潇洒,没啥过多的感觉,可能前两个月已经把感情透支了。
7月里也去找过大头,原因是去陪陪正挣扎在感情风口浪尖的他。只是觉得后来他被某些情愫榨干了,成天对着手机,直到凌晨二三点,一遍一遍刷着不可能有的消息。我们没有太说写什么,帮不上什么,后来也就走了。一生的无奈就是我们总需要带着一些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生活,任凭你晚上如何抓住被子撕扯,第二天还要整理好面容迎接新的一天。
二
切糕大叔我一般叫齐B的,取“齐B小短裙”之意。因为其毛发旺盛,一直被误解为卖切糕的。我一直怀疑其血统纯正问题,他极度经不起玩笑,就拿着身份证指认,“你看清楚,这是汉族!!!”
齐B是个极度理性的人,也是爱假装正经的人。如果你问他,“小泽玛利亚是谁?”他肯定会说,“是不是写俳谐的?”当然这只是个玩笑了,他是理工科思维的人,怎会知道松尾芭蕉额。
其食性特别好掌握,一则无辣不欢,二则牛肉拉面。毕业时跟他一起吃了一周的午饭,你的反应会是:
第一天:“啊!你也喜欢吃拉面?!”
第二天:“好啊,走,去吃拉面。”
第三天:“又吃拉面啊!”
第四天:“额。。。吃拉面。。。”
第五天:“怎么又吃拉面!”
第六天:“操他妈的能不能不吃拉面!”
第七天:“好吧,你别说了,我知道了,去吃拉面。。。”
。。。
最先和切糕大叔认识来自于我的另一癖好,我这人爱在思索的时候走动,每次在电脑前码代码,做PPT,做统计写论文时没了灵感就要到处走一圈,好似一定要和很多人说了话,鼻孔里塞满某些寝室被褥里的螨虫加之厕所内的氨水味以及在洗脸池里浸泡过夜的衣服的味道时灵感才会到来。于是乎有机会逛逛党员的寝室,于是乎见到了这厮。
看到他满桌的书。“艹,真想不到,我们这栋楼还住着文艺青年。”我心里嘀咕。
然后就发挥我自来熟的功力一来二去就聊上了。
导致成为可以谈天的朋友的阈值事件是我厚着脸皮约其出去聊聊书,再三死缠烂泡之下终于越好了去文二路那家“1013咖啡书屋”。后来的那一天,我经历了我本科四年最思想激荡的一天。我们从中午开始点了杯咖啡一直聊到了晚上,中途只吃了餐神田川。从社会演变,聊到进化论,最后共享了虚无主义的主观体验。人生最美妙之事之一就是不受任何事打扰,然后找到一个和你聊感兴趣的东西,而且还是升华的知识并非那些生活琐碎。
后来因其有了一女友,再也没邀出来。后来也因为其读书量减少,而且即使约处也总有心事缠身,再也没有了那种洒脱。之中貌似也没啥联络。
后来北京北征失败,回来准备考研,就在他那里蹭了一个月的位置,有时候一个人那么好记的原因是你们一起奋斗过,但这种记忆有时候是种错觉,你是在记忆你自己,但那些人就是你的那段奋斗的记号。
考研期间,我们独自跟着自己班的复习,只做短信联系。有时彪彪英语,但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出来争论问题,主要都是些政治问题,有时也聊点闲话。记得最好笑的一次是我发了条短信问:“为什么欧洲那么富裕?”
他竟然回答:“这是一个很难用一两句话解释的事,我们出来讨论吧。”
于是乎就出来争论了很久,但实际是期间出去买了瓶水花了半小时,聊点闲话花了更久的时间。
后来,复试我们都上了,他开始各种辗转北京、广州、武汉,我却闲溜溜地在图书馆看着我的库恩、费耶阿本德、波普。反正原本打算在毕业时有机会再出去好好聊聊,感觉到了最后也没有了机会。只记得每次出去就是女朋友闹矛盾、复试有消息、家里有点事,最后都落了个在城站送别的命运,我有幸没次去都能吃BK的单层皇堡。
8月去了北京,在农大晚上每天聊了好久私事,然后也去五道口的一家咖啡馆聊了点学术。我们的聊天内容容易受理性牵制,记得那天他是在抱怨他的硕士实验有多难做,但最后我们竟然开始理性地讨论起如何改进实验,设指标检验生物膜的回收率的问题了。
其实最终,感觉他也逃不过命运的追捕,挣扎在棋盘之间,换言之,难得活得潇洒。
一
由于被立传者过于受动,提前征得其同意,略添油加醋可供各位茶余饭聊以消遣的小读物。
本要写“大头”之由来,可想其人过于回避这等重要问题。所以这里只一笔带过,大头的原因是原先瘦的时候头显大,但现在不是问题了,因为其肢体部分生长得超越了其头颅可以发育的程度。如若现在要取个顺口的略微腻味的名字,应该是“大肚子”。(原谅我话痨,原本说一笔带过的竟然写了一段。)
与大头认识,是在英语课上,那天讲了什么也记不明晰了,只记得那老师相当女权主义,所有课上之男同胞都被看做窝囊废。
只记得我走入课堂,见满眼是人,头发晕,耳朵发胀,咯吱窝冒汗,肚皮略痒。Okay,1点钟方向发现一个位置,迅速冲向前,与那人攀谈二句。
“这。。。有人吗?”小心试探是必须的
“我同学要来,只是好像还没到,你坐着先。。。”从简单的一句话一般人只能推断出可以坐,但我此时也就在眉宇之间透露出几分不快,何为“坐着先”,难道是个坑位,有用完既走的规矩?
但实际状况是这个学期我基本就坐他旁边了,因为可恨的Partner制度。话说与我前两任Partner比,其人的懒惰程度是一看便知,大一时每天早上我可以慢悠悠地在上课铃响时嘴里塞着早饭,坐在Partner已经抢好的一二排,然后在听听力时一睡睡到两节课结束。但跟着此货,只能在差不多时间里狼狈地咬着早饭,坐着后排位置,天天听着英语老师愤世嫉俗地批评男权主义社会。
鄙人罪孽深重就表现在,我是个自来熟。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大头一直被我骚扰着看着各种重口味视频,读着糗百,看着暴漫,最后,当当当,将其拖入屌丝深渊。后来也会发发短信,但是都是些荤段子,邪恶地笑笑之后,就将短信塞入口袋。
我酸人的功夫也足以施展,起先是小试牛刀,后来发现大头很不具有攻击性,后来转为偷梁换柱,最后如火纯情。我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丑,这也算是我的一种天分。一来二去,貌似熟了很多。
本人的另一特征是半夜精神好,时而有兴致就爱晚上苦思冥想,要是想着如何处理偏微分方程的数值算法或者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要义之区别那也挺好,但很多时候,我会揪起日常琐事,演绎推理加归纳地得出让自己不开心的结果,这就是典型的抑郁死循环。于是乎,大头就成了一个不错地分散注意力的想法。
只记得有一晚心情极其只遭,感觉有种变成恐龙在白垩纪等着小行星撞地球的感觉。于是乎,短信:
“睡不着。。。去走走?”
1秒。
2秒。
3秒。
4秒。
。。。
约莫5分钟后:
“。。。
“去哪里走。”
“随便吧。。。”
“那就西湖吧!”
但是心里有种莫名感动,原本只是当个互相调侃发发无聊短信的人,竟然可以这么爽快地答应而且提议额。
我们一路边走边休息,在午夜杭州的路上肆无忌惮地唱着歌,在保淑路北口那边的烧烤店吃了串烤串,一路顺着白堤苏堤走了一圈,在苏堤的桥上一起放了泡尿,幻想所有吃西湖醋鱼的人的感受,又一路唱着回到西湖原点。原打算在凌晨去宝石山上大喊”操他妈的“,只可惜体力不支,只能在湖滨路附近的麦当劳里睡了2个小时。在延安路吃了两个包子,坐着最早一班的46路回到学校。
这次之后,大头就成了我可以一起犯二的朋友。以后也每次出去,每次出去都当做一次探险,顺着学校外的一个方向一直走,走到感觉再也回不来的时候掉头回来,如果能大哭一场,就可以说是”阮籍猖狂“了。在路上遇到夜宵变坐着吃起夜宵,或者想唱一首歌时就一直大声唱,完全不理会路人的看法,就在那一刻就会觉得人活着这么洒脱。
其实有颗浪子的心,哪里都是天涯。
大学毕业前最后一次,我们就顺着北一直走到了石祥路,期间穿过了几个工地,甚至还有城镇才有的房屋,周围一篇寂静,你可以听到犬吠,你可以看到电线杆,你可以看到漆黑的小路,你就是看不到手指。有时我们想到一些恐怖片的片段,然后心里驱赶着讨人厌的恐惧。最后惊险地来到一条大路,人生头一次觉得,能在大公路上吸汽车尾气是多么幸福地一件事。
后半夜人的整个心理防御机制很低,我们就在后半夜聊天。大头是个不善言辞的人,除非说些黄色笑话,也只有后半夜的时候会说点心事。我们就在那里互相略带后悔地叙述一些大学里可惜的事和感情,一直说到会了学校。见到了熟悉的”德胜新村南“。
其实感觉好像故事就那么多了,或许还有好多,还有一起上过几节金燕的课,但好似只有一起半夜出去犯傻的时光我记得最清楚额。
大四时爱在尚六下面叫”大头~~~“,然后他就一脸无奈地出来:”干嘛?“
“吃夜宵去啊~~~~”
“不吃了,撸着呢!”
然后我就悻悻地离开。也有改着别的名字的,那段时间在看FRINGE,我会喊“Olivia!”
大头就会回,“Peter,正在撸啊!”
毕业最后一天也打了招呼,只记得我走得挺潇洒,没啥过多的感觉,可能前两个月已经把感情透支了。
7月里也去找过大头,原因是去陪陪正挣扎在感情风口浪尖的他。只是觉得后来他被某些情愫榨干了,成天对着手机,直到凌晨二三点,一遍一遍刷着不可能有的消息。我们没有太说写什么,帮不上什么,后来也就走了。一生的无奈就是我们总需要带着一些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生活,任凭你晚上如何抓住被子撕扯,第二天还要整理好面容迎接新的一天。
二
切糕大叔我一般叫齐B的,取“齐B小短裙”之意。因为其毛发旺盛,一直被误解为卖切糕的。我一直怀疑其血统纯正问题,他极度经不起玩笑,就拿着身份证指认,“你看清楚,这是汉族!!!”
齐B是个极度理性的人,也是爱假装正经的人。如果你问他,“小泽玛利亚是谁?”他肯定会说,“是不是写俳谐的?”当然这只是个玩笑了,他是理工科思维的人,怎会知道松尾芭蕉额。
其食性特别好掌握,一则无辣不欢,二则牛肉拉面。毕业时跟他一起吃了一周的午饭,你的反应会是:
第一天:“啊!你也喜欢吃拉面?!”
第二天:“好啊,走,去吃拉面。”
第三天:“又吃拉面啊!”
第四天:“额。。。吃拉面。。。”
第五天:“怎么又吃拉面!”
第六天:“操他妈的能不能不吃拉面!”
第七天:“好吧,你别说了,我知道了,去吃拉面。。。”
。。。
最先和切糕大叔认识来自于我的另一癖好,我这人爱在思索的时候走动,每次在电脑前码代码,做PPT,做统计写论文时没了灵感就要到处走一圈,好似一定要和很多人说了话,鼻孔里塞满某些寝室被褥里的螨虫加之厕所内的氨水味以及在洗脸池里浸泡过夜的衣服的味道时灵感才会到来。于是乎有机会逛逛党员的寝室,于是乎见到了这厮。
看到他满桌的书。“艹,真想不到,我们这栋楼还住着文艺青年。”我心里嘀咕。
然后就发挥我自来熟的功力一来二去就聊上了。
导致成为可以谈天的朋友的阈值事件是我厚着脸皮约其出去聊聊书,再三死缠烂泡之下终于越好了去文二路那家“1013咖啡书屋”。后来的那一天,我经历了我本科四年最思想激荡的一天。我们从中午开始点了杯咖啡一直聊到了晚上,中途只吃了餐神田川。从社会演变,聊到进化论,最后共享了虚无主义的主观体验。人生最美妙之事之一就是不受任何事打扰,然后找到一个和你聊感兴趣的东西,而且还是升华的知识并非那些生活琐碎。
后来因其有了一女友,再也没邀出来。后来也因为其读书量减少,而且即使约处也总有心事缠身,再也没有了那种洒脱。之中貌似也没啥联络。
后来北京北征失败,回来准备考研,就在他那里蹭了一个月的位置,有时候一个人那么好记的原因是你们一起奋斗过,但这种记忆有时候是种错觉,你是在记忆你自己,但那些人就是你的那段奋斗的记号。
考研期间,我们独自跟着自己班的复习,只做短信联系。有时彪彪英语,但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出来争论问题,主要都是些政治问题,有时也聊点闲话。记得最好笑的一次是我发了条短信问:“为什么欧洲那么富裕?”
他竟然回答:“这是一个很难用一两句话解释的事,我们出来讨论吧。”
于是乎就出来争论了很久,但实际是期间出去买了瓶水花了半小时,聊点闲话花了更久的时间。
后来,复试我们都上了,他开始各种辗转北京、广州、武汉,我却闲溜溜地在图书馆看着我的库恩、费耶阿本德、波普。反正原本打算在毕业时有机会再出去好好聊聊,感觉到了最后也没有了机会。只记得每次出去就是女朋友闹矛盾、复试有消息、家里有点事,最后都落了个在城站送别的命运,我有幸没次去都能吃BK的单层皇堡。
8月去了北京,在农大晚上每天聊了好久私事,然后也去五道口的一家咖啡馆聊了点学术。我们的聊天内容容易受理性牵制,记得那天他是在抱怨他的硕士实验有多难做,但最后我们竟然开始理性地讨论起如何改进实验,设指标检验生物膜的回收率的问题了。
其实最终,感觉他也逃不过命运的追捕,挣扎在棋盘之间,换言之,难得活得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