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了》品读(梅若轻尘)
《够了》品读
梅若轻尘
二十年前
遭受过雷击的玉兰树竟然还活着
当我重回故乡
它递来更多的浓香
爱一个人
不但得到了她的呼吸和白藕
她还一下子给我生了两个女儿
——一份幸福就够了
比比居无定所的蜜蜂和蝴蝶
比比寒风中搓手跺脚的卖煤人
我得到的太多
以至于不知道如何偿还 偿还给谁
失眠时 一勺月光就够了
失败时 一个温暖的词语就够了
从一只羔羊的泪眼望进去
能窥见那种清澈的温良就够了
它却主动走过来
轻舔我掌心的疤痕
——徐俊国《够了》
一首诗,一首只读一遍,就让人忍不住泪水的诗,因为这个,我深深地记住了它。面对这样一首无比质朴的诗歌,我不知该用怎样的言辞来表达对它的热爱。那种感觉,似乎就是一个经年跋涉于钢筋水泥丛林的人,突然闯入了一片幽谷林泉,远离了机车的轰鸣,被清澈的溪水浸润;又恰似穿越了斑斓的霓虹突然遭遇了古老的月光,一颗心,在无边的寂静里,被盥洗,渐渐变得透明而无比地轻盈。
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更没有刻意地渲染和营造。它只是从我们重复日久的生活里,撷取了纯朴的片段:老屋里生命力顽强的玉兰、生命里纯朴的爱人、芬芳的孩子,还有,在我们失落失意之时,舔舐我们伤口的友善之情和抚慰我们孤独的温柔的月光。
而这一切,这贯穿于我们每个人平常日子的生活元素,都因诗歌的题目变得那么让人心灵震撼:《够了》。这个题目也是本诗最大的成功之处,它毋庸置疑地成为了整首诗歌的灵魂。诗人仅以这简单的两个字,就引领了读者的情感从日渐麻木里苏醒,如醍醐灌顶,让我们骤然停下了匆忙赶路的脚步,注视我们生命的原野:是谁,在我们白纸一样的荒野里描绘了四月的苍翠和十月的金黄;是谁,搀扶着我们穿越了生命的沼泽,引领我们走入开阔的平原;又是谁,最终沉淀在我们生命的长河里,融为我们的血脉,绵延成我们的骨骼。
面对这首诗,突然地,我就记起了已故作家秦兆阳的诗句:最应该记住的最易忘记 /谁记得母乳的甜美滋味 /最应该感激的最易忘记 /谁诚心亲吻过亲爱的土地/ 最应该算计的最易忘记/谁算过先行者的无数血滴 /最应该惊奇的最易忘记 /谁惊叹大地的无限生机 。
是啊,最该记住的,最容易忘记,最值得珍惜的,往往被我们忽视。那么,是什么让我们的心灵日渐麻木?是什么让我们的情感日趋荒芜?又是什么,让我们的灵魂,在名缰利锁的路上流离失所,背离了最初的故园?
作家李犁曾这样说过:“向童年回归,向大自然回归,就是追求那种真实和自由、澄明和纯净、人性和神性的境界。这境界一尘不染,阳光普照。”我相信,所有的深刻必定源自质朴,如同所有的芬芳,都源自泥土。真正让心灵共鸣,让情感共振的好诗,都源自回归本真的心灵。
写诗的人说:够了。那是因为他把自身所需降低到了最质朴最本真的底线,那是他停下了匆忙的脚步,看见了生命里最值得感恩的存在。如果我们的眼睛,不只是注视名利的高山,欲望的深海;如果我们可以俯下身去,把清澈的目光投以养育我们的泥土,投以轻到无形的氧气和阳光,投以明澈到无色的泉水和月色。那么,我们的心里必将会充盈深深的幸福和满足,我们自然会深深地感恩:感恩奇迹下的生命的偶然,感恩生命之外的花香和月色,感恩生命里每一个用体温来温暖我们的人。
读一首好诗,便如同邂逅一个灵魂高贵,胸襟辽阔的师长,平易地交流中,便经历了一次灵魂深处的洗礼。面对这样心灵深处流淌的诗行,我们回报的最高礼遇,就是人性的共鸣, 和共鸣之后,对自身灵魂的检阅、心灵的审视……
【选自作者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txxm8484】
梅若轻尘
二十年前
遭受过雷击的玉兰树竟然还活着
当我重回故乡
它递来更多的浓香
爱一个人
不但得到了她的呼吸和白藕
她还一下子给我生了两个女儿
——一份幸福就够了
比比居无定所的蜜蜂和蝴蝶
比比寒风中搓手跺脚的卖煤人
我得到的太多
以至于不知道如何偿还 偿还给谁
失眠时 一勺月光就够了
失败时 一个温暖的词语就够了
从一只羔羊的泪眼望进去
能窥见那种清澈的温良就够了
它却主动走过来
轻舔我掌心的疤痕
——徐俊国《够了》
一首诗,一首只读一遍,就让人忍不住泪水的诗,因为这个,我深深地记住了它。面对这样一首无比质朴的诗歌,我不知该用怎样的言辞来表达对它的热爱。那种感觉,似乎就是一个经年跋涉于钢筋水泥丛林的人,突然闯入了一片幽谷林泉,远离了机车的轰鸣,被清澈的溪水浸润;又恰似穿越了斑斓的霓虹突然遭遇了古老的月光,一颗心,在无边的寂静里,被盥洗,渐渐变得透明而无比地轻盈。
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更没有刻意地渲染和营造。它只是从我们重复日久的生活里,撷取了纯朴的片段:老屋里生命力顽强的玉兰、生命里纯朴的爱人、芬芳的孩子,还有,在我们失落失意之时,舔舐我们伤口的友善之情和抚慰我们孤独的温柔的月光。
而这一切,这贯穿于我们每个人平常日子的生活元素,都因诗歌的题目变得那么让人心灵震撼:《够了》。这个题目也是本诗最大的成功之处,它毋庸置疑地成为了整首诗歌的灵魂。诗人仅以这简单的两个字,就引领了读者的情感从日渐麻木里苏醒,如醍醐灌顶,让我们骤然停下了匆忙赶路的脚步,注视我们生命的原野:是谁,在我们白纸一样的荒野里描绘了四月的苍翠和十月的金黄;是谁,搀扶着我们穿越了生命的沼泽,引领我们走入开阔的平原;又是谁,最终沉淀在我们生命的长河里,融为我们的血脉,绵延成我们的骨骼。
面对这首诗,突然地,我就记起了已故作家秦兆阳的诗句:最应该记住的最易忘记 /谁记得母乳的甜美滋味 /最应该感激的最易忘记 /谁诚心亲吻过亲爱的土地/ 最应该算计的最易忘记/谁算过先行者的无数血滴 /最应该惊奇的最易忘记 /谁惊叹大地的无限生机 。
是啊,最该记住的,最容易忘记,最值得珍惜的,往往被我们忽视。那么,是什么让我们的心灵日渐麻木?是什么让我们的情感日趋荒芜?又是什么,让我们的灵魂,在名缰利锁的路上流离失所,背离了最初的故园?
作家李犁曾这样说过:“向童年回归,向大自然回归,就是追求那种真实和自由、澄明和纯净、人性和神性的境界。这境界一尘不染,阳光普照。”我相信,所有的深刻必定源自质朴,如同所有的芬芳,都源自泥土。真正让心灵共鸣,让情感共振的好诗,都源自回归本真的心灵。
写诗的人说:够了。那是因为他把自身所需降低到了最质朴最本真的底线,那是他停下了匆忙的脚步,看见了生命里最值得感恩的存在。如果我们的眼睛,不只是注视名利的高山,欲望的深海;如果我们可以俯下身去,把清澈的目光投以养育我们的泥土,投以轻到无形的氧气和阳光,投以明澈到无色的泉水和月色。那么,我们的心里必将会充盈深深的幸福和满足,我们自然会深深地感恩:感恩奇迹下的生命的偶然,感恩生命之外的花香和月色,感恩生命里每一个用体温来温暖我们的人。
读一首好诗,便如同邂逅一个灵魂高贵,胸襟辽阔的师长,平易地交流中,便经历了一次灵魂深处的洗礼。面对这样心灵深处流淌的诗行,我们回报的最高礼遇,就是人性的共鸣, 和共鸣之后,对自身灵魂的检阅、心灵的审视……
【选自作者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txxm8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