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3:大家来谈谈怎样读书吧
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的王泛森院士说进入一个领域最快、最方便的方法就是不停的念书、不停的报告。不断做读书报告可以避免使自己沉溺于细节中,而忽视了全局。同时通过这种办法也可以培养自发学习的能力,了解一个领域的轮廓,并知道碰到问题应该去看哪些东西。
UCLA的super prof.Philip.C.C.Huang就阅读方法则论述的更为具体,他认为读书一定要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读书先看首尾,掌握其中心论点,然后用一句或者一段表达出来。然后读各章节,归纳其次级论点,并总结其经验证据。关键之处是不要摘抄,而是要用自己的话,因为那样才会被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钱钟书先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更是让人敬佩。钟书先生读书大都不止一遍,而且写读书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书时间的一倍。他还喜欢每天翻阅自己的读书笔记,不断填补。
今日王国斌先生也谈到了他怎么教学生读书的问题。他和黄宗智不同,认为归纳观点没有什么意义。更有价值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这本书和他既有的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我觉得他说的有一点很有道理,他说社会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都有比较清晰的知识体系,学生在读书的时候能够很容易地知道自己读的书处在什么位置,和其他知识有什么关系。但是历史学则与之不同,没有明确的知识体系,所以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思考各书之间的关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但是初学阶段要有一个时间限制的,除非是不做论文,学者为了发文,很多时候是来不及写,来不及读,像我们研究生也有这种困扰啊~所以,在多读的同时,也要想好研究的计划。
小秋秋不亏是我的指路明灯啊~~~你太有才啦~黄宗智的那种读书方法很适合他搞小班教育,每周弄个读书会啥的。如果,时间不允许,甚或只对某本书的某个部分感兴趣时,是可以进行跳读的,我自己就是。读赵的《大历史与小历史》就是读了一些章节,只不过,我还是喜欢把整本书读完,所以,至今对这本书耿耿于怀,想着哪天把书给读完。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前言、序言、导言要认真读,因为有一些重要信息在里面,我以前都是直接跳过读正文的。
还有啊~以前都不喜欢读注释,直接PASS,现在做学术了,则发现有的注释是很有用的啊~~~~~信息都在里面。就像格尔兹说,他写巴厘剧场的时候(是书还是文章我不知道,也没找到过,知道的人告诉我哦,我蛮想读那本的),为了保证行文流畅,把很多信息摆在注释里了,这样,一般读者可以只读书的正文;而学者可以读注释来了解信息。王笛也是这样。
我觉得嘛,先要判断一本书值不值得读,用多少时间去读,读到什么程度。分类以后,再分别进行精读、略读或者干脆不读(看个序言和目录足矣),其各自也有各自的一些方法。
关键是还要写论文,尤其国内对发表论文要求太高的情况下
但有些还是可以做到,比如经常写2,3千字的读后思考。没有其它目的,就是练笔,理思路,想问题。这对提高学习能力很重要。
还有就是找本公认的好书来下苦功逐页细读,最好能逐条查注释。体会作者的用心,和他对话。
当然俺不在学界,读书是很自由的。所以可能站着说话不腰疼。哈。
楼上同学,最初要判断一本书值不值得读是很困难的,只有多读。所以读点烂书是难免的,只是数量多少而已。
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讲得挺好,商务印书馆出的
不厚,按照你的阅读速度和在豆瓣上的添加速度来看,顶多就两杯咖啡的功夫:)不过要落到实践,似乎要花点时间了。不过你已经上手学术了,其实读不读个人觉得也无所谓,有些弯路是必须要走,走过之后你才能发现其价值。就像滨下武志收集的那些海关材料,一开始认为是弯路了,但没这条弯路也抵达不了朝贡体系、商圈和贸易的讨论了:)
1、很佩服日本人对资料的爬疏能力。
2、眼中同意李同学的观点。我觉得这个可以延伸到对人生态度问题上,哈哈。
3、斌下那本书,小秋秋读过,我去问问她的看法。她的专长在经济史方面,我现在还在寻找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
4、等小秋秋回来以后,我来和她说吧。不过,即使是在研究性阅读中,也是有很多不同的。我个人是觉得小球秋这个题目蛮好的呀。
她反对的是某些比较急功近利的读法吧,我个人也不是很稀饭,虽然在某些情况下不得不这样做,但是我个人还是觉得,只有读完全本书,你才有资格对作者评价,否则。。。。难免。。。。
我也相信网络的力量是强大的,它能改变阅读的习惯,却不能改变阅读本身。形式是变化的,但是有些东西我相信是不变的。
其实,即使像现在方便了很多,或者鉴别成本上降低了,但是并不是一件好事,我觉得一方面这固然是好事,另一方面,是不是我们都已经忙到没有时间来好好读书了呢?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至少不能全信书,在方法上倾向黄宗智,但是适合刚开始做学术训练。
我比较关心的是如何把书中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也就是一个知识内化的问题。我们常常是读过就忘,有时即使写了读书笔记,依然不是自己的东西。钱钟书先生常常翻阅自己的读书笔记,也是在不断地温故知新吧。杨绛女士说钟书先生有的笔记磨损了,她想重新誊写,先生却说不需要了。为什么不需要了呢?大概这些读书笔记里的东西已经完全内化成他自己的了吧。
读书、写笔记都是手段,目的是把知识内化。我同意小李匪盗的观点,我们不要怕走弯路,如果最终的目的不仅仅是一篇论文的话。
以前,我是喜欢把书里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后来发现这根本没用,因为如果不消化的话,还是不懂的。所以,后来喜欢把想法写在笔记上或者书的空白页,但是现在也发现,对一时的灵感不但要记录,还要经常温故。这是为啥我喜欢读自己的书,因为我喜欢在书上乱涂乱写,嘿嘿。
UCLA的super prof.Philip.C.C.Huang就阅读方法则论述的更为具体,他认为读书一定要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读书先看首尾,掌握其中心论点,然后用一句或者一段表达出来。然后读各章节,归纳其次级论点,并总结其经验证据。关键之处是不要摘抄,而是要用自己的话,因为那样才会被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钱钟书先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更是让人敬佩。钟书先生读书大都不止一遍,而且写读书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书时间的一倍。他还喜欢每天翻阅自己的读书笔记,不断填补。
今日王国斌先生也谈到了他怎么教学生读书的问题。他和黄宗智不同,认为归纳观点没有什么意义。更有价值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这本书和他既有的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我觉得他说的有一点很有道理,他说社会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都有比较清晰的知识体系,学生在读书的时候能够很容易地知道自己读的书处在什么位置,和其他知识有什么关系。但是历史学则与之不同,没有明确的知识体系,所以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思考各书之间的关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但是初学阶段要有一个时间限制的,除非是不做论文,学者为了发文,很多时候是来不及写,来不及读,像我们研究生也有这种困扰啊~所以,在多读的同时,也要想好研究的计划。
小秋秋不亏是我的指路明灯啊~~~你太有才啦~黄宗智的那种读书方法很适合他搞小班教育,每周弄个读书会啥的。如果,时间不允许,甚或只对某本书的某个部分感兴趣时,是可以进行跳读的,我自己就是。读赵的《大历史与小历史》就是读了一些章节,只不过,我还是喜欢把整本书读完,所以,至今对这本书耿耿于怀,想着哪天把书给读完。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前言、序言、导言要认真读,因为有一些重要信息在里面,我以前都是直接跳过读正文的。
还有啊~以前都不喜欢读注释,直接PASS,现在做学术了,则发现有的注释是很有用的啊~~~~~信息都在里面。就像格尔兹说,他写巴厘剧场的时候(是书还是文章我不知道,也没找到过,知道的人告诉我哦,我蛮想读那本的),为了保证行文流畅,把很多信息摆在注释里了,这样,一般读者可以只读书的正文;而学者可以读注释来了解信息。王笛也是这样。
我觉得嘛,先要判断一本书值不值得读,用多少时间去读,读到什么程度。分类以后,再分别进行精读、略读或者干脆不读(看个序言和目录足矣),其各自也有各自的一些方法。
关键是还要写论文,尤其国内对发表论文要求太高的情况下
但有些还是可以做到,比如经常写2,3千字的读后思考。没有其它目的,就是练笔,理思路,想问题。这对提高学习能力很重要。
还有就是找本公认的好书来下苦功逐页细读,最好能逐条查注释。体会作者的用心,和他对话。
当然俺不在学界,读书是很自由的。所以可能站着说话不腰疼。哈。
楼上同学,最初要判断一本书值不值得读是很困难的,只有多读。所以读点烂书是难免的,只是数量多少而已。
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讲得挺好,商务印书馆出的
不厚,按照你的阅读速度和在豆瓣上的添加速度来看,顶多就两杯咖啡的功夫:)不过要落到实践,似乎要花点时间了。不过你已经上手学术了,其实读不读个人觉得也无所谓,有些弯路是必须要走,走过之后你才能发现其价值。就像滨下武志收集的那些海关材料,一开始认为是弯路了,但没这条弯路也抵达不了朝贡体系、商圈和贸易的讨论了:)
1、很佩服日本人对资料的爬疏能力。
2、眼中同意李同学的观点。我觉得这个可以延伸到对人生态度问题上,哈哈。
3、斌下那本书,小秋秋读过,我去问问她的看法。她的专长在经济史方面,我现在还在寻找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
4、等小秋秋回来以后,我来和她说吧。不过,即使是在研究性阅读中,也是有很多不同的。我个人是觉得小球秋这个题目蛮好的呀。
她反对的是某些比较急功近利的读法吧,我个人也不是很稀饭,虽然在某些情况下不得不这样做,但是我个人还是觉得,只有读完全本书,你才有资格对作者评价,否则。。。。难免。。。。
我也相信网络的力量是强大的,它能改变阅读的习惯,却不能改变阅读本身。形式是变化的,但是有些东西我相信是不变的。
其实,即使像现在方便了很多,或者鉴别成本上降低了,但是并不是一件好事,我觉得一方面这固然是好事,另一方面,是不是我们都已经忙到没有时间来好好读书了呢?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至少不能全信书,在方法上倾向黄宗智,但是适合刚开始做学术训练。
我比较关心的是如何把书中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也就是一个知识内化的问题。我们常常是读过就忘,有时即使写了读书笔记,依然不是自己的东西。钱钟书先生常常翻阅自己的读书笔记,也是在不断地温故知新吧。杨绛女士说钟书先生有的笔记磨损了,她想重新誊写,先生却说不需要了。为什么不需要了呢?大概这些读书笔记里的东西已经完全内化成他自己的了吧。
读书、写笔记都是手段,目的是把知识内化。我同意小李匪盗的观点,我们不要怕走弯路,如果最终的目的不仅仅是一篇论文的话。
以前,我是喜欢把书里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后来发现这根本没用,因为如果不消化的话,还是不懂的。所以,后来喜欢把想法写在笔记上或者书的空白页,但是现在也发现,对一时的灵感不但要记录,还要经常温故。这是为啥我喜欢读自己的书,因为我喜欢在书上乱涂乱写,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