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感想一二
一般而言,一本史学著作无不是考证详细,史料丰富,但却常常给人堆砌感和枯燥乏味的无趣。有人说过,历史应该是能和小说一样好看的,在我读过的历史著作里,有趣而又好看的着实不多。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无疑是其中之翘楚,必为传世之佳作。
蒋廷黻是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外交家,1935年他弃学从政,不仅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国近代史的变迁,而其外交家的生涯更是开阔其视野,从宏观层面对中国近代历史高屋建瓴,曲径通幽更给人以新的视野。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以中国近代史为线索,在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面前,国人是如何一步步自强以图发展的。从鸦片战争的国门大开,到甲午战争的觉醒,到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其中闪现多位救亡图存的爱国分子政治改革者,从曾国藩张之洞等人的洋务运动,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百日维新……无不惊心动魄,每到历史的紧要关口,总不免让人唏嘘感慨,扼腕叹息。
一般看来,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半殖民半封建的屈辱的历史,然而实际而言,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以不平等待遇对待其他诸国,战后则反之。
南宋以来,中国一直以天朝自居,“一统天下,万邦来朝”尽显其狂妄自大。按照蒋廷黻的观点,如若不是外部世界发生了太大的变化,清廷以此绵延数千年来的政治体制是可以一直延续下去的,只是外部既已有了极大之变化,中国想一味维持原状反倒是不可能的了。
十九世纪以前,中西邦交不深,偶有往来也是外国来中国朝贡贸易,对中国依赖颇多,反倒中国物产丰富,自给自足。国别往来中国也是以天朝自居,其余则属藩属。观鸦片战争的起因,实则起源于自由平等的贸易。英国经过工业革命之后,急需扩大海外市场,那时航海技术已然成熟,海外贸易繁荣。清廷却一味以通商的压制威胁来应对早已崛起的西方诸国,焉有不败之理。
西方的海外贸易扩张只是寻求市场资源之便利,并以平等互惠之乞求与中国平等交往。况且经过工业革命,启蒙运动的西方诸国实力早已在中国之上,而中国闭关自守久矣,政治混乱,贪污腐败横行,实属夕阳帝国了。而中国以外早已形成诸多国际公约和法条,国际规则初定,中国作为后来者一来并无实力重铸国际公约,二来天朝上国无意认可国际规则更对此毫无概念可言。时至今日,中国依然更多扮演国际规则接受者的角色。若以地心说来做比喻,此时的清廷恍然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了。若如此,则清廷只能以一种非理性横冲直撞的方式来与西方打交道了。
鸦片战争的失败并不是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最愤懑不已的是败而不知败因,徒然浪费了20年的光阴以图自强,而号称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林则徐虽已看清楚西方机械的发达和科学的先进,却担忧引来非议,而不敢提倡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如此重臣名臣,尚且爱惜自己的名誉何况他人乎?当然,历史的进程的改观却远非一二人之力所能改变,所图谋者不外乎疾声呐喊让更多人听到变革的声音。
外患既有,内忧不断。一方面,我们并不能够接受西方的先进知识和科学机械,西方列强的侵略我们并不能阻挡。而国内名声凋敝,流寇四起,以洪秀全的天平天国运动为甚。太平天国若论其历史意义无非以其加速清廷灭亡而已,并且使清廷启用了一大批革新的名臣如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太平天国的源起只是一个落榜的秀才机缘巧合接触到基督教加以中国化的改造而已,这场革命运动只不过妄图推翻一个朝代建立另一个王权统治而已,毫无社会革命可言,政治纲领的均分思想不过接近于社会主义而被官方部分认可而已,实则绝不可行。其对于孔教文化的摧毁也是极其严重的,而曾国藩为维护清廷的统治组建了湘军及后来的北洋军打击了太平军。太平军的覆灭是必然的,他也说明了旧式的民间运动根本无法救国救民的。但是曾国藩的革新运动能吗?曾国藩等诸多汉大臣既已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强大,也已开始接受西方文明,并以其为师而“师夷”,然而传统士大夫的他们既要守旧又图革新,其中阻力可想而知。中国传统文明已经崩坏,他们需要重新构建中国文明,况且他们学习西方而对西方所知并无太多,出国对西方了解甚多的也仅有李鸿章一人而已。国内既有的各阶级力量对他们反对甚多,诸种掣肘。种种迹象已经显示了他们失败的结局,而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彻底宣告了自强运动的破产。只单纯的从国防教育交通的近代化,而未实施政治国民的近代化,这种半新半旧的自强运动只能是掀起短暂的波澜而已。
当然蒋廷黻先生认为此时若不全盘西化怕是难以救国救民,然而一味西化罔顾中国数千年来与西方文化的融合怕也是难以获得成效。作为一名史学家,也万不该如此轻率断言,不过这也更加说明蒋廷黻在民族危亡之际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而下次断语。若以今日之思想观念而审视历史,怕会觉得数千年来怎地如此愚昧和黑暗了。
甲午战争的失败并未阻挡人们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只是诸多列强更加深入的参与到瓜分中国的狂潮中,道路愈加的艰难曲折。而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是清廷统治下最后一搏。然而大部分参与变法的跟随者并不了解康有为的思想加之各种阻力,埋下了失败的种子。即使如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推翻了清廷统治也并未将其革命理念很好的阐述,革命成功之后依旧以旧式的想法来管理这个国家。清廷的覆灭毋宁说是革命推翻的,不如说是大厦将倾无人能挽狂澜于既倒,内部的土崩瓦解加之外力些许的作用。
回顾往昔历史,恍惚间总在畅想,若是那时候清廷能有更多的时间喘息,预备立宪得以实行,历史又当是如何一番光景呢?毕竟清廷那时候已经采取足够多切实可行颇有诚意以此立宪的行动了。我们会走上如英国日本那般的君主立宪制出来吗?民主自由共和会出现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吗?又或者,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我们秉承了孙中山先生的“军政、训政、宪政”的革命理念,不仅仅在机械科学国防教育交通方面近代化,更加的让民众在思想政治文化上达到近代化,是否今日是另一番光景呢?抚今追昔,如此种种的假设似乎毫无意义,却又让我畅想历史今后发展的轨迹了。
如今这个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最糟糕的年代却也是最好的年代。在这里,有着无数的光荣与梦想,有着无限的祈盼与辉煌,可伴随着的也有更多的绝望与愤怒和悲哀与愚昧,在这片曾经辉煌神奇的大地上有着太多的自豪与骄傲,让人不得不心生许多的畅想,同时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标杆屹立于世,我们会走到哪一步呢?不得而知,波普尔早就言明,历史的发展方向是不可预知的,在这样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道路上,去向何方呢?
2012-06-16
蒋廷黻是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外交家,1935年他弃学从政,不仅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国近代史的变迁,而其外交家的生涯更是开阔其视野,从宏观层面对中国近代历史高屋建瓴,曲径通幽更给人以新的视野。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以中国近代史为线索,在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面前,国人是如何一步步自强以图发展的。从鸦片战争的国门大开,到甲午战争的觉醒,到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其中闪现多位救亡图存的爱国分子政治改革者,从曾国藩张之洞等人的洋务运动,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百日维新……无不惊心动魄,每到历史的紧要关口,总不免让人唏嘘感慨,扼腕叹息。
一般看来,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半殖民半封建的屈辱的历史,然而实际而言,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以不平等待遇对待其他诸国,战后则反之。
南宋以来,中国一直以天朝自居,“一统天下,万邦来朝”尽显其狂妄自大。按照蒋廷黻的观点,如若不是外部世界发生了太大的变化,清廷以此绵延数千年来的政治体制是可以一直延续下去的,只是外部既已有了极大之变化,中国想一味维持原状反倒是不可能的了。
十九世纪以前,中西邦交不深,偶有往来也是外国来中国朝贡贸易,对中国依赖颇多,反倒中国物产丰富,自给自足。国别往来中国也是以天朝自居,其余则属藩属。观鸦片战争的起因,实则起源于自由平等的贸易。英国经过工业革命之后,急需扩大海外市场,那时航海技术已然成熟,海外贸易繁荣。清廷却一味以通商的压制威胁来应对早已崛起的西方诸国,焉有不败之理。
西方的海外贸易扩张只是寻求市场资源之便利,并以平等互惠之乞求与中国平等交往。况且经过工业革命,启蒙运动的西方诸国实力早已在中国之上,而中国闭关自守久矣,政治混乱,贪污腐败横行,实属夕阳帝国了。而中国以外早已形成诸多国际公约和法条,国际规则初定,中国作为后来者一来并无实力重铸国际公约,二来天朝上国无意认可国际规则更对此毫无概念可言。时至今日,中国依然更多扮演国际规则接受者的角色。若以地心说来做比喻,此时的清廷恍然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了。若如此,则清廷只能以一种非理性横冲直撞的方式来与西方打交道了。
鸦片战争的失败并不是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最愤懑不已的是败而不知败因,徒然浪费了20年的光阴以图自强,而号称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林则徐虽已看清楚西方机械的发达和科学的先进,却担忧引来非议,而不敢提倡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如此重臣名臣,尚且爱惜自己的名誉何况他人乎?当然,历史的进程的改观却远非一二人之力所能改变,所图谋者不外乎疾声呐喊让更多人听到变革的声音。
外患既有,内忧不断。一方面,我们并不能够接受西方的先进知识和科学机械,西方列强的侵略我们并不能阻挡。而国内名声凋敝,流寇四起,以洪秀全的天平天国运动为甚。太平天国若论其历史意义无非以其加速清廷灭亡而已,并且使清廷启用了一大批革新的名臣如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太平天国的源起只是一个落榜的秀才机缘巧合接触到基督教加以中国化的改造而已,这场革命运动只不过妄图推翻一个朝代建立另一个王权统治而已,毫无社会革命可言,政治纲领的均分思想不过接近于社会主义而被官方部分认可而已,实则绝不可行。其对于孔教文化的摧毁也是极其严重的,而曾国藩为维护清廷的统治组建了湘军及后来的北洋军打击了太平军。太平军的覆灭是必然的,他也说明了旧式的民间运动根本无法救国救民的。但是曾国藩的革新运动能吗?曾国藩等诸多汉大臣既已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强大,也已开始接受西方文明,并以其为师而“师夷”,然而传统士大夫的他们既要守旧又图革新,其中阻力可想而知。中国传统文明已经崩坏,他们需要重新构建中国文明,况且他们学习西方而对西方所知并无太多,出国对西方了解甚多的也仅有李鸿章一人而已。国内既有的各阶级力量对他们反对甚多,诸种掣肘。种种迹象已经显示了他们失败的结局,而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彻底宣告了自强运动的破产。只单纯的从国防教育交通的近代化,而未实施政治国民的近代化,这种半新半旧的自强运动只能是掀起短暂的波澜而已。
当然蒋廷黻先生认为此时若不全盘西化怕是难以救国救民,然而一味西化罔顾中国数千年来与西方文化的融合怕也是难以获得成效。作为一名史学家,也万不该如此轻率断言,不过这也更加说明蒋廷黻在民族危亡之际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而下次断语。若以今日之思想观念而审视历史,怕会觉得数千年来怎地如此愚昧和黑暗了。
甲午战争的失败并未阻挡人们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只是诸多列强更加深入的参与到瓜分中国的狂潮中,道路愈加的艰难曲折。而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是清廷统治下最后一搏。然而大部分参与变法的跟随者并不了解康有为的思想加之各种阻力,埋下了失败的种子。即使如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推翻了清廷统治也并未将其革命理念很好的阐述,革命成功之后依旧以旧式的想法来管理这个国家。清廷的覆灭毋宁说是革命推翻的,不如说是大厦将倾无人能挽狂澜于既倒,内部的土崩瓦解加之外力些许的作用。
回顾往昔历史,恍惚间总在畅想,若是那时候清廷能有更多的时间喘息,预备立宪得以实行,历史又当是如何一番光景呢?毕竟清廷那时候已经采取足够多切实可行颇有诚意以此立宪的行动了。我们会走上如英国日本那般的君主立宪制出来吗?民主自由共和会出现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吗?又或者,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我们秉承了孙中山先生的“军政、训政、宪政”的革命理念,不仅仅在机械科学国防教育交通方面近代化,更加的让民众在思想政治文化上达到近代化,是否今日是另一番光景呢?抚今追昔,如此种种的假设似乎毫无意义,却又让我畅想历史今后发展的轨迹了。
如今这个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最糟糕的年代却也是最好的年代。在这里,有着无数的光荣与梦想,有着无限的祈盼与辉煌,可伴随着的也有更多的绝望与愤怒和悲哀与愚昧,在这片曾经辉煌神奇的大地上有着太多的自豪与骄傲,让人不得不心生许多的畅想,同时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标杆屹立于世,我们会走到哪一步呢?不得而知,波普尔早就言明,历史的发展方向是不可预知的,在这样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道路上,去向何方呢?
2012-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