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怀念是一种浮夸
香港随着粤语歌和港片侵蚀我们的青春。
如果没有港星,香港对内地的渗透,哪里有那么深远,这么一想,娱乐圈也是个传道场——尤其之于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长大,太多机会去香港实践那些歌里、镜头里的美。
然而美最不能实践。
香港终不过一场让青春有个盼头的浮夸。
老去的不是香港,是情怀。
【红磡】
“追到红馆里面/颓在未坐在握手一边/偶像已开口唱/那完美好比唱片”
——冯允谦《我的九十年代》
璀璨红磡
1992年,我对香港的所有感受,完全在于李克勤。
他没有今日染白的短发,仍只是轮廓分明青涩活力的偶像。
先说说我的青春期,在内地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工厂家属区生活,天天与父亲斗智斗勇。我爸对我的管教简单粗暴。我所做的抗争,只为从他眼皮下开溜,获得可怜的自由。为此我不惜割坏卧室的纱窗,为了在午睡时间溜出去游泳溜冰。
当然代价是沉痛的,换来更严厉的封锁。我妈为防止父女关系恶化,做了英明的决定,托人从广州弄了一台21英寸的松下彩电回来,试图用电视吸引我。结果她如愿以偿。
当时我们厂区有一个福利,就是全厂电视可以收看香港电视台,至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李克勤就是那时走进我的生活,我甚至因他而爱上香港。第一次听到电视里播放《红日》,牛逼两个字不足以表达我的震惊。我捧着饭碗,碗里有厂食堂一月供应一次的特色红烧肉,但我浑然忘我,忘记吃饭。
“命运就算颠沛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命运就算恐吓着你做人没趣味/别流泪心酸更不应舍弃”那样铿锵振奋的节奏感,即使完全不懂歌词,也不自觉吸引我。
从那天开始,我好像一夜长大,我感到生活并不应该只是和我爸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它应该有更深层次更精彩的内容,就像《红日》这样的歌能够一听不忘,余音绕梁;就像李克勤那样的男人,能够一看不忘,即使三月不知肉味也没遗憾。
也从那天开始,香港一夜间离我如此接近。我搜集李克勤的贴纸卡带,买来贴画,贴在墙壁上。每晚临睡前看着墙上的贴画,听着《旧欢如梦》甜美入梦。
很快我从电视上听到了一个名词“红馆”。几乎所有明星访谈里都提到“红馆”,李克勤自然不例外。李克勤在1993 年底在红馆如愿举行首次个人演唱会,新闻上说首日公开发售的四场门票数小时内售罄,需要再加日场以飨歌迷。我都可以想象那澎湃人心的景象。自此红馆之于我,相当于拉斯维加斯之于赌徒。
我怂恿身边的伙伴一起攒零花钱去香港红馆听演唱会,我形容那是天堂,体育馆像厂区那么大,绝不是厂区灯光球场这么个鸡蛋造型。它的外形像倒置金字塔,可容纳数万人。想象全厂区听同一支歌,歌声在上空萦绕,全厂区沸腾澎湃,那是多么刺激过瘾的时刻。
谁也没有兴趣,他们以可笑两个字给我作结。
是啊,我连自行车都买不起,怎么去香港?
第一次我品尝到忧伤。这种忧伤陪我出没在厂区的各个角落,有时在学校,有时在礼堂,有时是台球室。那时我父母的工资仅够糊口,香港远未回归,去香港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如果说香港回归前,民众很忐忑,我想说,其实在那之前的很多年,我们活得更憋屈。我们连看一场喜欢的演唱会都无法实现,何谈幸福?这种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让我安静下来,学会思考。我不再是那个皮得可以蜕下三层皮的假小子,我相信了父母和书本的话,知识改变命运。
我静下来读书,因为我想要活得和其他小孩不一样。
我的梦想是去香港听一场真正的李克勤演唱会。揣着这个想法,我成了唯一一个从厂办中学考进市重点、又考到北京念大学的小孩,毕业后我进了广州一个国有建筑公司。
很多事在这些年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和父亲的关系,我和金钱的关系,还有我和偶像的关系,内地和香港的关系。香港回归了,去香港只要办理通行证,可是李克勤早已被偶像新人所湮灭。我终于轻易就能去香港购物,可是我一次都没去过红磡,尽管那是港铁东铁线终点站,我连听一场演唱会的热情都已经被磨灭。
2013 年夏天,我坐在电影院看着荧幕上的郑微,冲上舞台挥舞双手高唱“命运就算颠沛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命运就算恐吓着你做人没趣味/别流泪心酸更不应舍弃/我愿能一生永远陪伴你”时,画面仿佛回放到了遥远的1992年夏天。
【旺角】
我给你买了新杯子,我知道它在不久之后就会被打破,所以我把一只藏了起来。如果你有一天需要它的时候,记得打给我。
——《旺角卡门》
旺角不体面却足够怀念
刘德华曾说,他最喜欢的女人类型,是《旺角卡门》里的张曼玉。
温柔婉约又不失活泼,从容淡定又略有桀骜。好像每个年轻气盛的男生都会遇见这样一个女生的到来,她就能轻轻推开一扇门,就照亮那原本污噪浑浊的三寸暗地。
“你穿这样的裙子应该也挺好看的。”梁逍指指荧幕里的张曼玉对我说。
那样的寻常的装扮,出现在光鲜整洁的中环铜锣湾都显得不适宜,她偏偏适合出现在杂乱无章的广告牌遮天蔽日的旺角。
1997 年在那个乌烟瘴气逼仄的录像厅里,有12 岁的我,有刚转校坐在教室后排张扬帅气的梁逍,一群逃课的同校同学、还有那个27 岁的刘德华、27 岁的张学友、24 岁的张曼玉、31 岁的万梓良。那些荡气回肠的江湖义气,它让所有的青春荒唐幻想都找到了出口。
在荧幕的浮光掠影当中,我偷偷看梁逍坚毅的侧脸看得恍神。我喜欢他,比张曼玉送杯子给刘德华更加隐晦。那时的我,怎么想也想不到时隔两个学期,梁逍会真的就离开中山去深圳了。
据说是他有亲戚在旺角卖水果。
因为香港进口水果便宜,转销过关也能把水果档做得风生水起。再后来,听说他也移民去旺角了……
时隔15 年,尔冬升的《旺角黑夜》上映。那年我刚工作满两年,已是办公室里循规蹈矩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在那部配音不好的片子里,吴彦祖和张柏芝是一对衣服土气简陋的上不起学的来自连公路都没修的湖南乡镇的男女青年。那个旺角,一如曾经那般房租廉价、鱼龙混杂、灯红酒绿。那拥挤凌乱的街头永远穿梭着亡命奔跑之徒,那血脉贲张的江湖仇杀永远上演着残忍暴力,那些赴汤蹈火有难同当的情义依旧让人又爱又恨。一时间,我想到了梁逍。那个读书时代无疾而终暗恋过的差生,他现在变成了怎样呢?他在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2012 年夏天,和朋友逛旺角,穿行在波鞋街、金鱼街、女人街、西洋菜街等人声鼎沸。摩肩接踵的街头,新潮的年轻装扮中,我寻不到一个如梁逍那般高瘦冷清的背影。那霓虹闪烁下的手机店、影碟店、快餐店、中药店、化妆品店客似云来,火树银花的霓虹灯照亮了这座不夜城——它安全得很。百态的市井中,水果档上百无聊赖的摊主在讨价还价——“计便D卑你啦!”
哦,梁逍也许就是这样的其中一个。
那个属于香港暗角的旺角时代,终究是过去了。就像那个钟情于侠义肝胆叛逆少年的女孩,终究是平和地长大了。而中途退学的少年,也终究只是变成了人海中默默无闻的一个。
当你开始频频光顾铜锣湾徘徊中环时,江湖情义的旺角只成了一纸回忆。虽然那个年少单薄的他不够光鲜体面,却多少寄托过年少懵懂的自己。
你喜欢的不仅仅只是他,还有那个年轻气盛满怀期待的自己。你钟情的也不单只是砍砍杀杀的旺角,而是那个一击即中你的险象环生的情义香港。
就是这么一想,白云苍狗,无知莽撞,肤浅热血,却也都变得可爱了。
【维多利亚港】
——哥哥,呢度边度黎架?
——呢度咪太平山啰,好多游客都会黎呢度架!系太平山上面呢,你可以见到全香港既景色架!
——果度呢?
——果度?果度过去就会见到好咪维多利亚港啰,一到夜晚黑呢,你望到好多好多既灯,好靓好靓架!
——张学友《留住这时光》
维港边相爱的人
1997年对我来说绝对是大事。
我小学毕业,香港回归,毕业前因为参加了一次回归征文,得了个二等奖,所以离家比较远的一所名校破格录取了我。
我为此住校,错过了在香港的表姐的省亲,等周末回家,表姐和她帅气的男朋友已经快要走了。所有的亲戚都去送行,我很快了解到在过去的五天里,表姐和男友是如何挥金如土,赢得亲戚们的尊重与爱慕的。我妈戴着表姐送的鸡心形金项链,掩饰不住的感动。要知道,她活了三十多年,还是第一次收到如此贵重的礼物。
令大家津津乐道的是,表姐给每家都送了一条金项链。
那时候大家对香港最直观的感受是金价很便宜,每个人都很有钱。而13 岁的我感受最深的则是表姐很时髦,她的男朋友很文雅,他们就像两道闪电出现在我们庸碌的生活中,代表着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体面,风光,富有。
我有一个记事本,被我当做自己的愿望簿,里面杂七杂八地写着自己这辈子想要实现的梦想,比如要有一栋海边的房子,要上一所名牌大学,要有一次轰轰烈烈的恋爱。那时候流行一生想要实现的50 个愿望而不是一生要到的100 个地方,我从小没什么志向,总是想不出更多的愿望。
表姐回去后,我郑重地加上一条:一定要去香港看一看维多利亚港。为什么一定是维多利亚港呢?因为当时表姐的男朋友阿杜,操着一口很不流利的粤语普通话说,你以后来香港,我带你去维多利亚港看烟火,真是非常漂亮,那里的国际金融中心马上要建好了,是填海来的,很伟大哦。
大舅年轻的时候颠沛流离,一度失去过联络,最终在香港定居。表姐是大舅的女儿,比我大十几岁。我们一直就觉得大舅一家好似生活在天堂,而那里是我日思夜想去往的地方。离得远,我们关系并不深。后来我添加了表姐的msn,空闲的时候我们会叙叙家常偶尔问候。上大学后,因为我学的专业需要表姐帮忙,我们的联系密切起来。
表姐已经是香港城内知名插画师,而阿杜在国金中心二期的某层楼里工作,主业是室内设计,听说国金里面很多商铺的设计都出自他手。虽然我已不是那个没怎么见过世面的内地小女孩,但耸立在中环新海滨的国金中心仍然占据我的梦想,我对表姐的生活充满崇拜和迷恋。
这份迷恋持续到了2011 年。表姐主动找我聊天,聊了很久,忽然感叹说,这时代再也不相信爱情。她说男友阿杜又出轨了,这是他们相恋近16 年,她第6 次发现他出轨,痛感已经逐次降低,代替的是迷惘。她说最近总是梦见自己在砍桃花树,有一个老先生说算了,不要砍了,树倒了又有人会种回去。
我有点伤心,表姐风光体面的生活,好像随着男友的屡次出轨变得灰暗,顺带着国金中心的印象也变得灰蒙蒙。那晚我第一次听表姐说起他们在香港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大很辛苦,两个人都想着要赚更多钱,才有能力结婚生子。可是时间越长越磨灭了结婚的热情……
后来我随旅行团来到香港。我在维港停留许久,阴天海面上有七星小轮来来往往,看不清对面中环的建筑,只能看到海面波涛暗涌,空中几只苍鹰盘旋。我坐在维港的护栏上,再次认真地回望国金中心。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我忽然领悟,其实每个成年人的悲哀都是相同的,每一份风光的背后都带有沧桑。
【轩尼诗道】
——没有人能在茶餐厅坐得比我们久,屁股都坐麻啦。头次听说“净饮双计”、“斋坐三计”这种茶餐厅文化!
——汤唯《月满轩尼诗》
轩尼诗道上千杯不倒
我在终年烟尘弥散的小镇长大。
那里矿穴多如牛毛,大白天会出现伸手不见五指的盛况,张嘴过马路能咯嘣咬一嘴沙。唯一可圈可点的,是资江河畔味美而丰足的小嗦螺。种种特征表明,这是个典型性屌丝小镇。作为屌丝小镇出品的典型性屌丝,我和死党小曼共同树立的人生第一个梦想是——逃离小矿乡,奔赴大香港。
小曼跟我同班,住我家隔壁单元,我们厮混得风生水起。干得最多的事情是端着一碗紫苏炒就的香辣小嗦螺死守TVB港剧。《壹号皇庭》《鉴证实录》《河东狮吼》《醉打金枝》……我俩共用一个“神雕侠侣”封面的硬壳笔记本,一丝不苟地抄下我们看过的每一部TVB剧的剧名、集数、片头曲歌词、片尾曲歌词、插曲歌词……乃至片尾那排光速跳过的演职人员表。我们轮番完成这项工作,虔诚得就像教徒抄写《可兰经》。
我垂涎其中款型各异的美男色相,小曼则醉心于闻所未闻的港式茶餐厅。
如果对美色与茶餐厅的向往也勉强算作信仰,那香港就是我们彼时的耶路撒冷。
2000 年东南卫视转播《碧血剑》,我和小曼大放厥词地吐槽完男女主演糟糕的皮相,然后我们毕业了。我们的初中生活滚蛋了,我们的朝圣活动自取灭亡。
我们上了同一所高中,但去了不同班级。很长一段时间,我对她的主要了解渠道建立在我妈跟她妈买菜时的互动上。小曼期中考试进步了,小曼期末考试拿奖了,小曼月考年级第一了。我眼睁睁看着这货成为“别人家的小孩”,而我头悬梁锥刺股也始终徘徊在班级中下,这件事既悲情又苦情。在悲剧的高潮部分,小曼的半身照贴进了校门口的大红榜——她成为那届唯一一个清华录取生。这事在我们那个小镇闹得沸沸扬扬,小曼再也不是和我一样看TVB 眼放绿光的小屌丝,她进化了。
就这样,微妙地,我们一度失散。
我在长沙念了四年大学上了三年班谈了两场恋爱,而小曼数十年如一日地做一件事:念书。
她在清华读了双料硕士,然后牛逼闪闪地杀去港大读博。那个逃离小矿乡杀去大香港的遥远梦想,我忘掉的时候,她实践了。想想就悲从中来:骏马四条腿啊!大海全是水啊!
2010 年,《月满轩尼诗》在长沙上映。张学友挨着个儿地在轩尼诗道各种各样的茶餐厅里泡汤唯,我一下想到小曼。给她发了条微信:“茶餐厅妹,爽不爽?”
小曼怒发冲冠地回电:“爽你妹!”然后吐槽若干,气冲牛斗一气呵成,大意是茶餐厅太扯淡了没有辣椒姜蒜没有山胡椒油只有几片肉几根菜一坨米饭真扯淡!而她别无选择因为学校食堂跟茶餐厅一样扯淡!我奸笑:“嗦螺没得吃?”小曼顿了两秒,一声哀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今年大年初五晚上,我和小曼坐在家乡小镇河畔大啖嗦螺,紫苏和本地椒的混合呛味让我们销魂得死去活来。她对嗦下的每一只嗦螺壳恋恋不舍地深情凝望,然后告诉我,毕业后还是要回湖南。
我当然知道,她不单单是因为嗦螺。
继限奶粉令后,5 月香港出炉“限米令”。内地民众不无唏嘘,小曼却欢欣鼓舞:她要答辩了。这意味着,她“日啖嗦螺三百颗,作别港式茶餐厅”的美好生活指日可待。
我仍会时时忆起我和小曼曾经那个共同的愿望,逃离小矿乡,奔赴大香港。
我们成功逃离了,而逃离后的矿乡却弥足珍贵。她成功奔赴了,可奔赴后的香港却在记忆深处渐行渐远。但即便如此,当初的梦想仍不荒谬。因为其实从一开始,香港就不是我们的梦想,奔赴才是。
而小曼做到了。
因此,我羡慕嫉妒恨。朝圣的过程本身,就是朝圣全部意义所在。
【皇后大道】
皇后大道西又皇后大道东/皇后大道东转皇后大道中/皇后大道东上为何无皇宫/皇后大道中人民如潮涌。
——罗大佑《皇后大道东》
皇后大道东上无皇宫
2000 年南方的夏天闷热黏腻,我和辛度坐在街角的桌球室一人握着一瓶汽水,桌球室里正震耳欲聋地播放罗大佑的《皇后大道东》。辛度叨起烟,抓过球杆打完一局球。我盯着辛度下巴上的小胡楂。连小胡楂都显得那么调皮。那时候,我痴迷辛度,就像我痴迷看港片。
打完球辛度会骑着摩托车载着我在城东大道上飞驰。我们嚎着歌,永远唱的是《皇后大道东》“皇后大道西又皇后大道东/皇后大道东转皇后大道中/皇后大道东上为何无皇宫/皇后大道中人民如潮涌。”
像是愉快的有节奏的绕口令。
吼叫的歌声摩托的咆哮声中我们吹着口哨狂呼着穿越城东大道杀进湖边,感觉像港片中的飞车党,躁动的心在肆意中得到宣泄和满足。
我每天下午都会跑到桌球室找辛度。那时候辛度说得最多的是,等我有钱了,等我有钱了。
辛度和我认识的时候,已经穷得叮当响。抽一块五毛一包的烟,口袋里不到20 块。即使这样,我也愿意掏着父母给的生活费请他喝汽水打桌球。我请他到学校吃两块五一顿的学生餐,里面有红烧鸡腿,辛度啃得软骨都不剩。我说辛度太可怜了,室友说找男友不能找这样的。
但我还是和他谈恋爱,去他租的农民房里给他做莲子百合汤。我把荡漾着爱心的莲子百合汤用脸盆盛水凉着,等辛度下班一起吃。马上要毕业了,我无所事事。有一晚辛度和我说,我应该留在这里和他一起奋斗,而不是回什么狗屁南京。我答应了。
就这样开始我们同居的日子。因为太穷,唯一的消遣是拿破烂的DVD 和电视机出气,让它们不停工作。那台DVD 机在读完一百多张盗版光盘后终于寿终正寝,它为之努力的最后一部片子是《喜剧之王》。辛度摆弄半天那台罢工的DVD,终于接受它已经坏了的事实。沉默中他吸完一支烟,然后指着那港片的封套恶狠狠地和我说,你等着,等我攒够钱了我们就去旅游,我去香港给你买个大戒指。我笑了。
那时候,辛度的口头禅还是你等着。我们再也没去飙车再也没去打过桌球,很快辛度换了好几份工作,一年几乎有三百天出差赚补贴,空闲的时候编软件,软件卖得并不好,还要用积蓄去支撑。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但辛度坚持。我们对生活的期待开始有了分歧,我觉得过朝九晚五安稳的生活就很好,并不需要大起大落,但辛度不。他说他穷怕了,想成功,想发财。
2005 年我妈摔伤腿骨住院手术,可是我连手术费都拿不出。毕业五年,我不禁悲从中来,当年让我不要找辛度做男友的室友已经结婚,而我却连婚姻的影子都看不到,所经历的都是生活的琐碎与压力。我撑不下去,和辛度分手。搬家那天,我泪如雨下。忽然想起《皇后大道东》里面的一句歌词:知己拜拜一声远去这都市。
像是预言了我们的分手。
我辞了工作,回到爸妈的城市南京。工作很顺利,渐渐脱胎换骨,不再是一副刚回来时的穷酸样。2010年春节,我陪父母港澳游过节,踱到了皇后大道。站在皇后大道上人头攒动,面前驶过一辆辆电车。两旁是神气高耸的写字楼和眼花缭乱的银行大厦。我忽然无比强烈地思念辛度。
他的手机号码早已过期,犹豫很久,我还是发了条短信:皇后大道东上无皇宫。
有时候品味这句话,觉得所有对人生、世态、爱情的不解和遗憾,它倒是轻描淡写间都包括在内。
------《女报时尚》7月刊
如果没有港星,香港对内地的渗透,哪里有那么深远,这么一想,娱乐圈也是个传道场——尤其之于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长大,太多机会去香港实践那些歌里、镜头里的美。
然而美最不能实践。
香港终不过一场让青春有个盼头的浮夸。
老去的不是香港,是情怀。
【红磡】
“追到红馆里面/颓在未坐在握手一边/偶像已开口唱/那完美好比唱片”
——冯允谦《我的九十年代》
![]() |
璀璨红磡
1992年,我对香港的所有感受,完全在于李克勤。
他没有今日染白的短发,仍只是轮廓分明青涩活力的偶像。
先说说我的青春期,在内地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工厂家属区生活,天天与父亲斗智斗勇。我爸对我的管教简单粗暴。我所做的抗争,只为从他眼皮下开溜,获得可怜的自由。为此我不惜割坏卧室的纱窗,为了在午睡时间溜出去游泳溜冰。
当然代价是沉痛的,换来更严厉的封锁。我妈为防止父女关系恶化,做了英明的决定,托人从广州弄了一台21英寸的松下彩电回来,试图用电视吸引我。结果她如愿以偿。
当时我们厂区有一个福利,就是全厂电视可以收看香港电视台,至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李克勤就是那时走进我的生活,我甚至因他而爱上香港。第一次听到电视里播放《红日》,牛逼两个字不足以表达我的震惊。我捧着饭碗,碗里有厂食堂一月供应一次的特色红烧肉,但我浑然忘我,忘记吃饭。
“命运就算颠沛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命运就算恐吓着你做人没趣味/别流泪心酸更不应舍弃”那样铿锵振奋的节奏感,即使完全不懂歌词,也不自觉吸引我。
从那天开始,我好像一夜长大,我感到生活并不应该只是和我爸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它应该有更深层次更精彩的内容,就像《红日》这样的歌能够一听不忘,余音绕梁;就像李克勤那样的男人,能够一看不忘,即使三月不知肉味也没遗憾。
也从那天开始,香港一夜间离我如此接近。我搜集李克勤的贴纸卡带,买来贴画,贴在墙壁上。每晚临睡前看着墙上的贴画,听着《旧欢如梦》甜美入梦。
很快我从电视上听到了一个名词“红馆”。几乎所有明星访谈里都提到“红馆”,李克勤自然不例外。李克勤在1993 年底在红馆如愿举行首次个人演唱会,新闻上说首日公开发售的四场门票数小时内售罄,需要再加日场以飨歌迷。我都可以想象那澎湃人心的景象。自此红馆之于我,相当于拉斯维加斯之于赌徒。
我怂恿身边的伙伴一起攒零花钱去香港红馆听演唱会,我形容那是天堂,体育馆像厂区那么大,绝不是厂区灯光球场这么个鸡蛋造型。它的外形像倒置金字塔,可容纳数万人。想象全厂区听同一支歌,歌声在上空萦绕,全厂区沸腾澎湃,那是多么刺激过瘾的时刻。
谁也没有兴趣,他们以可笑两个字给我作结。
是啊,我连自行车都买不起,怎么去香港?
第一次我品尝到忧伤。这种忧伤陪我出没在厂区的各个角落,有时在学校,有时在礼堂,有时是台球室。那时我父母的工资仅够糊口,香港远未回归,去香港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如果说香港回归前,民众很忐忑,我想说,其实在那之前的很多年,我们活得更憋屈。我们连看一场喜欢的演唱会都无法实现,何谈幸福?这种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让我安静下来,学会思考。我不再是那个皮得可以蜕下三层皮的假小子,我相信了父母和书本的话,知识改变命运。
我静下来读书,因为我想要活得和其他小孩不一样。
我的梦想是去香港听一场真正的李克勤演唱会。揣着这个想法,我成了唯一一个从厂办中学考进市重点、又考到北京念大学的小孩,毕业后我进了广州一个国有建筑公司。
很多事在这些年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和父亲的关系,我和金钱的关系,还有我和偶像的关系,内地和香港的关系。香港回归了,去香港只要办理通行证,可是李克勤早已被偶像新人所湮灭。我终于轻易就能去香港购物,可是我一次都没去过红磡,尽管那是港铁东铁线终点站,我连听一场演唱会的热情都已经被磨灭。
2013 年夏天,我坐在电影院看着荧幕上的郑微,冲上舞台挥舞双手高唱“命运就算颠沛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命运就算恐吓着你做人没趣味/别流泪心酸更不应舍弃/我愿能一生永远陪伴你”时,画面仿佛回放到了遥远的1992年夏天。
【旺角】
我给你买了新杯子,我知道它在不久之后就会被打破,所以我把一只藏了起来。如果你有一天需要它的时候,记得打给我。
——《旺角卡门》
![]() |
旺角不体面却足够怀念
刘德华曾说,他最喜欢的女人类型,是《旺角卡门》里的张曼玉。
温柔婉约又不失活泼,从容淡定又略有桀骜。好像每个年轻气盛的男生都会遇见这样一个女生的到来,她就能轻轻推开一扇门,就照亮那原本污噪浑浊的三寸暗地。
“你穿这样的裙子应该也挺好看的。”梁逍指指荧幕里的张曼玉对我说。
那样的寻常的装扮,出现在光鲜整洁的中环铜锣湾都显得不适宜,她偏偏适合出现在杂乱无章的广告牌遮天蔽日的旺角。
1997 年在那个乌烟瘴气逼仄的录像厅里,有12 岁的我,有刚转校坐在教室后排张扬帅气的梁逍,一群逃课的同校同学、还有那个27 岁的刘德华、27 岁的张学友、24 岁的张曼玉、31 岁的万梓良。那些荡气回肠的江湖义气,它让所有的青春荒唐幻想都找到了出口。
在荧幕的浮光掠影当中,我偷偷看梁逍坚毅的侧脸看得恍神。我喜欢他,比张曼玉送杯子给刘德华更加隐晦。那时的我,怎么想也想不到时隔两个学期,梁逍会真的就离开中山去深圳了。
据说是他有亲戚在旺角卖水果。
因为香港进口水果便宜,转销过关也能把水果档做得风生水起。再后来,听说他也移民去旺角了……
时隔15 年,尔冬升的《旺角黑夜》上映。那年我刚工作满两年,已是办公室里循规蹈矩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在那部配音不好的片子里,吴彦祖和张柏芝是一对衣服土气简陋的上不起学的来自连公路都没修的湖南乡镇的男女青年。那个旺角,一如曾经那般房租廉价、鱼龙混杂、灯红酒绿。那拥挤凌乱的街头永远穿梭着亡命奔跑之徒,那血脉贲张的江湖仇杀永远上演着残忍暴力,那些赴汤蹈火有难同当的情义依旧让人又爱又恨。一时间,我想到了梁逍。那个读书时代无疾而终暗恋过的差生,他现在变成了怎样呢?他在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2012 年夏天,和朋友逛旺角,穿行在波鞋街、金鱼街、女人街、西洋菜街等人声鼎沸。摩肩接踵的街头,新潮的年轻装扮中,我寻不到一个如梁逍那般高瘦冷清的背影。那霓虹闪烁下的手机店、影碟店、快餐店、中药店、化妆品店客似云来,火树银花的霓虹灯照亮了这座不夜城——它安全得很。百态的市井中,水果档上百无聊赖的摊主在讨价还价——“计便D卑你啦!”
哦,梁逍也许就是这样的其中一个。
那个属于香港暗角的旺角时代,终究是过去了。就像那个钟情于侠义肝胆叛逆少年的女孩,终究是平和地长大了。而中途退学的少年,也终究只是变成了人海中默默无闻的一个。
当你开始频频光顾铜锣湾徘徊中环时,江湖情义的旺角只成了一纸回忆。虽然那个年少单薄的他不够光鲜体面,却多少寄托过年少懵懂的自己。
你喜欢的不仅仅只是他,还有那个年轻气盛满怀期待的自己。你钟情的也不单只是砍砍杀杀的旺角,而是那个一击即中你的险象环生的情义香港。
就是这么一想,白云苍狗,无知莽撞,肤浅热血,却也都变得可爱了。
【维多利亚港】
——哥哥,呢度边度黎架?
——呢度咪太平山啰,好多游客都会黎呢度架!系太平山上面呢,你可以见到全香港既景色架!
——果度呢?
——果度?果度过去就会见到好咪维多利亚港啰,一到夜晚黑呢,你望到好多好多既灯,好靓好靓架!
——张学友《留住这时光》
![]() |
维港边相爱的人
1997年对我来说绝对是大事。
我小学毕业,香港回归,毕业前因为参加了一次回归征文,得了个二等奖,所以离家比较远的一所名校破格录取了我。
我为此住校,错过了在香港的表姐的省亲,等周末回家,表姐和她帅气的男朋友已经快要走了。所有的亲戚都去送行,我很快了解到在过去的五天里,表姐和男友是如何挥金如土,赢得亲戚们的尊重与爱慕的。我妈戴着表姐送的鸡心形金项链,掩饰不住的感动。要知道,她活了三十多年,还是第一次收到如此贵重的礼物。
令大家津津乐道的是,表姐给每家都送了一条金项链。
那时候大家对香港最直观的感受是金价很便宜,每个人都很有钱。而13 岁的我感受最深的则是表姐很时髦,她的男朋友很文雅,他们就像两道闪电出现在我们庸碌的生活中,代表着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体面,风光,富有。
我有一个记事本,被我当做自己的愿望簿,里面杂七杂八地写着自己这辈子想要实现的梦想,比如要有一栋海边的房子,要上一所名牌大学,要有一次轰轰烈烈的恋爱。那时候流行一生想要实现的50 个愿望而不是一生要到的100 个地方,我从小没什么志向,总是想不出更多的愿望。
表姐回去后,我郑重地加上一条:一定要去香港看一看维多利亚港。为什么一定是维多利亚港呢?因为当时表姐的男朋友阿杜,操着一口很不流利的粤语普通话说,你以后来香港,我带你去维多利亚港看烟火,真是非常漂亮,那里的国际金融中心马上要建好了,是填海来的,很伟大哦。
大舅年轻的时候颠沛流离,一度失去过联络,最终在香港定居。表姐是大舅的女儿,比我大十几岁。我们一直就觉得大舅一家好似生活在天堂,而那里是我日思夜想去往的地方。离得远,我们关系并不深。后来我添加了表姐的msn,空闲的时候我们会叙叙家常偶尔问候。上大学后,因为我学的专业需要表姐帮忙,我们的联系密切起来。
表姐已经是香港城内知名插画师,而阿杜在国金中心二期的某层楼里工作,主业是室内设计,听说国金里面很多商铺的设计都出自他手。虽然我已不是那个没怎么见过世面的内地小女孩,但耸立在中环新海滨的国金中心仍然占据我的梦想,我对表姐的生活充满崇拜和迷恋。
这份迷恋持续到了2011 年。表姐主动找我聊天,聊了很久,忽然感叹说,这时代再也不相信爱情。她说男友阿杜又出轨了,这是他们相恋近16 年,她第6 次发现他出轨,痛感已经逐次降低,代替的是迷惘。她说最近总是梦见自己在砍桃花树,有一个老先生说算了,不要砍了,树倒了又有人会种回去。
我有点伤心,表姐风光体面的生活,好像随着男友的屡次出轨变得灰暗,顺带着国金中心的印象也变得灰蒙蒙。那晚我第一次听表姐说起他们在香港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大很辛苦,两个人都想着要赚更多钱,才有能力结婚生子。可是时间越长越磨灭了结婚的热情……
后来我随旅行团来到香港。我在维港停留许久,阴天海面上有七星小轮来来往往,看不清对面中环的建筑,只能看到海面波涛暗涌,空中几只苍鹰盘旋。我坐在维港的护栏上,再次认真地回望国金中心。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我忽然领悟,其实每个成年人的悲哀都是相同的,每一份风光的背后都带有沧桑。
【轩尼诗道】
——没有人能在茶餐厅坐得比我们久,屁股都坐麻啦。头次听说“净饮双计”、“斋坐三计”这种茶餐厅文化!
——汤唯《月满轩尼诗》
![]() |
轩尼诗道上千杯不倒
我在终年烟尘弥散的小镇长大。
那里矿穴多如牛毛,大白天会出现伸手不见五指的盛况,张嘴过马路能咯嘣咬一嘴沙。唯一可圈可点的,是资江河畔味美而丰足的小嗦螺。种种特征表明,这是个典型性屌丝小镇。作为屌丝小镇出品的典型性屌丝,我和死党小曼共同树立的人生第一个梦想是——逃离小矿乡,奔赴大香港。
小曼跟我同班,住我家隔壁单元,我们厮混得风生水起。干得最多的事情是端着一碗紫苏炒就的香辣小嗦螺死守TVB港剧。《壹号皇庭》《鉴证实录》《河东狮吼》《醉打金枝》……我俩共用一个“神雕侠侣”封面的硬壳笔记本,一丝不苟地抄下我们看过的每一部TVB剧的剧名、集数、片头曲歌词、片尾曲歌词、插曲歌词……乃至片尾那排光速跳过的演职人员表。我们轮番完成这项工作,虔诚得就像教徒抄写《可兰经》。
我垂涎其中款型各异的美男色相,小曼则醉心于闻所未闻的港式茶餐厅。
如果对美色与茶餐厅的向往也勉强算作信仰,那香港就是我们彼时的耶路撒冷。
2000 年东南卫视转播《碧血剑》,我和小曼大放厥词地吐槽完男女主演糟糕的皮相,然后我们毕业了。我们的初中生活滚蛋了,我们的朝圣活动自取灭亡。
我们上了同一所高中,但去了不同班级。很长一段时间,我对她的主要了解渠道建立在我妈跟她妈买菜时的互动上。小曼期中考试进步了,小曼期末考试拿奖了,小曼月考年级第一了。我眼睁睁看着这货成为“别人家的小孩”,而我头悬梁锥刺股也始终徘徊在班级中下,这件事既悲情又苦情。在悲剧的高潮部分,小曼的半身照贴进了校门口的大红榜——她成为那届唯一一个清华录取生。这事在我们那个小镇闹得沸沸扬扬,小曼再也不是和我一样看TVB 眼放绿光的小屌丝,她进化了。
就这样,微妙地,我们一度失散。
我在长沙念了四年大学上了三年班谈了两场恋爱,而小曼数十年如一日地做一件事:念书。
她在清华读了双料硕士,然后牛逼闪闪地杀去港大读博。那个逃离小矿乡杀去大香港的遥远梦想,我忘掉的时候,她实践了。想想就悲从中来:骏马四条腿啊!大海全是水啊!
2010 年,《月满轩尼诗》在长沙上映。张学友挨着个儿地在轩尼诗道各种各样的茶餐厅里泡汤唯,我一下想到小曼。给她发了条微信:“茶餐厅妹,爽不爽?”
小曼怒发冲冠地回电:“爽你妹!”然后吐槽若干,气冲牛斗一气呵成,大意是茶餐厅太扯淡了没有辣椒姜蒜没有山胡椒油只有几片肉几根菜一坨米饭真扯淡!而她别无选择因为学校食堂跟茶餐厅一样扯淡!我奸笑:“嗦螺没得吃?”小曼顿了两秒,一声哀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今年大年初五晚上,我和小曼坐在家乡小镇河畔大啖嗦螺,紫苏和本地椒的混合呛味让我们销魂得死去活来。她对嗦下的每一只嗦螺壳恋恋不舍地深情凝望,然后告诉我,毕业后还是要回湖南。
我当然知道,她不单单是因为嗦螺。
继限奶粉令后,5 月香港出炉“限米令”。内地民众不无唏嘘,小曼却欢欣鼓舞:她要答辩了。这意味着,她“日啖嗦螺三百颗,作别港式茶餐厅”的美好生活指日可待。
我仍会时时忆起我和小曼曾经那个共同的愿望,逃离小矿乡,奔赴大香港。
我们成功逃离了,而逃离后的矿乡却弥足珍贵。她成功奔赴了,可奔赴后的香港却在记忆深处渐行渐远。但即便如此,当初的梦想仍不荒谬。因为其实从一开始,香港就不是我们的梦想,奔赴才是。
而小曼做到了。
因此,我羡慕嫉妒恨。朝圣的过程本身,就是朝圣全部意义所在。
【皇后大道】
皇后大道西又皇后大道东/皇后大道东转皇后大道中/皇后大道东上为何无皇宫/皇后大道中人民如潮涌。
——罗大佑《皇后大道东》
![]() |
皇后大道东上无皇宫
2000 年南方的夏天闷热黏腻,我和辛度坐在街角的桌球室一人握着一瓶汽水,桌球室里正震耳欲聋地播放罗大佑的《皇后大道东》。辛度叨起烟,抓过球杆打完一局球。我盯着辛度下巴上的小胡楂。连小胡楂都显得那么调皮。那时候,我痴迷辛度,就像我痴迷看港片。
打完球辛度会骑着摩托车载着我在城东大道上飞驰。我们嚎着歌,永远唱的是《皇后大道东》“皇后大道西又皇后大道东/皇后大道东转皇后大道中/皇后大道东上为何无皇宫/皇后大道中人民如潮涌。”
像是愉快的有节奏的绕口令。
吼叫的歌声摩托的咆哮声中我们吹着口哨狂呼着穿越城东大道杀进湖边,感觉像港片中的飞车党,躁动的心在肆意中得到宣泄和满足。
我每天下午都会跑到桌球室找辛度。那时候辛度说得最多的是,等我有钱了,等我有钱了。
辛度和我认识的时候,已经穷得叮当响。抽一块五毛一包的烟,口袋里不到20 块。即使这样,我也愿意掏着父母给的生活费请他喝汽水打桌球。我请他到学校吃两块五一顿的学生餐,里面有红烧鸡腿,辛度啃得软骨都不剩。我说辛度太可怜了,室友说找男友不能找这样的。
但我还是和他谈恋爱,去他租的农民房里给他做莲子百合汤。我把荡漾着爱心的莲子百合汤用脸盆盛水凉着,等辛度下班一起吃。马上要毕业了,我无所事事。有一晚辛度和我说,我应该留在这里和他一起奋斗,而不是回什么狗屁南京。我答应了。
就这样开始我们同居的日子。因为太穷,唯一的消遣是拿破烂的DVD 和电视机出气,让它们不停工作。那台DVD 机在读完一百多张盗版光盘后终于寿终正寝,它为之努力的最后一部片子是《喜剧之王》。辛度摆弄半天那台罢工的DVD,终于接受它已经坏了的事实。沉默中他吸完一支烟,然后指着那港片的封套恶狠狠地和我说,你等着,等我攒够钱了我们就去旅游,我去香港给你买个大戒指。我笑了。
那时候,辛度的口头禅还是你等着。我们再也没去飙车再也没去打过桌球,很快辛度换了好几份工作,一年几乎有三百天出差赚补贴,空闲的时候编软件,软件卖得并不好,还要用积蓄去支撑。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但辛度坚持。我们对生活的期待开始有了分歧,我觉得过朝九晚五安稳的生活就很好,并不需要大起大落,但辛度不。他说他穷怕了,想成功,想发财。
2005 年我妈摔伤腿骨住院手术,可是我连手术费都拿不出。毕业五年,我不禁悲从中来,当年让我不要找辛度做男友的室友已经结婚,而我却连婚姻的影子都看不到,所经历的都是生活的琐碎与压力。我撑不下去,和辛度分手。搬家那天,我泪如雨下。忽然想起《皇后大道东》里面的一句歌词:知己拜拜一声远去这都市。
像是预言了我们的分手。
我辞了工作,回到爸妈的城市南京。工作很顺利,渐渐脱胎换骨,不再是一副刚回来时的穷酸样。2010年春节,我陪父母港澳游过节,踱到了皇后大道。站在皇后大道上人头攒动,面前驶过一辆辆电车。两旁是神气高耸的写字楼和眼花缭乱的银行大厦。我忽然无比强烈地思念辛度。
他的手机号码早已过期,犹豫很久,我还是发了条短信:皇后大道东上无皇宫。
有时候品味这句话,觉得所有对人生、世态、爱情的不解和遗憾,它倒是轻描淡写间都包括在内。
------《女报时尚》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