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巨变的前夕 —— 《早春》
(早春时节;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是去年年底才发现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的。这位女作家在中国并不出名。我看到她的作品的时候,她已于2000年去世了。她在英国广受读者欢迎,但这并不是主要的。特别的是,她是一位从老年才开始写作的作家。而且一出手就惊人,从60多岁写作开始到83岁去世,留下的长篇有一部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项——布克奖,另外三部获得提名,一部被评为“年度之书”。
我最先读到的是她的《早春》。
读《早春》的感觉,真如在俄罗斯的三月,站在河边,看融冰开裂。春风凛烈,寒意袭人。
这位英国女作家,几笔就能把人带入另一个世界,既不是读者的时空,也不是作者的国度和时间。
在1913年3月的莫斯科,一位妻子出走了。这看似普通的事件,作者却一层层剥开,故事讲得饶有兴味,牵扯出复杂的现实,引出了一个大的时代。
主人公弗兰克•里德是位英国商人,他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在莫斯科已经经商多年。他父亲在1870年就在莫斯科创办多家企业,留给他的是一家运转良好的印刷厂。但此时,英国侨民已有许多正在回国,弗兰克还在犹豫。但他已经意识到,“英国投资者、铁厂厂长、磨坊主、锅炉制造商、工程师、赛马训练师以及女家庭教师不再受欢迎的时期就要来临。”
妻子出走,弗兰克的当务之急是为孩子找一位家庭教师。通过这个寻找过程,莫斯科当时的社会状况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热心公益又略感寂寞无力的英国牧师夫妇,来自英国的托尔斯泰主义者,强充门面的俄罗斯二等商人,失业落泊的英国家庭女教师,从乡下来的俄罗斯年轻姑娘,到印刷厂偷印政治宣传册的学生,从英国赶来的妻弟带来了一些英国的消息……
这些看似错综而细碎的事情,因为作者强大的叙述能力,读起来非常有趣。
就如小说描述弗兰克不愿意雇佣给他印象不佳的家庭女教师,匆匆离开牧师的家。而女教师却一路尾随,要一个正面的答案。弗兰克摆脱追逐的过程,就是一个查看莫斯科市区的过程。这个“莫斯科这个以迟缓而母性的方式照料着定价也照料着最穷的穷人的城市”。他路过腐臭破败的贫民区、喷着热气的牛棚、什么都能修理的修理店、政府专营的伏特加专卖店、钟声洪亮的教堂。
作家长于从细节展现生活,以个人生活描绘整个社会。比如讲到俄罗斯的第二等级的商人科里亚廷一家。这个家里有一个巨大的客厅,是举行豪华宴会用的。但是平时,百叶窗紧闭,枝形吊灯、家具都用帆布包裹着,地板上盖着报纸。他们平时住在这座房子后面那几间矮小的,烟雾迷漫的房间里。宴请贵族的时候,这间客厅才启用,平时凶巴巴的仆人们换上黑外套、白手套,变成有派头、斯文的佣人。这些细节活灵活现地描述了当时俄罗斯商人的状况,向往贵族阶层,经济上却并不能像真正贵族那样奢华,没有关注者的时候,就变回原型。
在《早春》中,每一个新的插曲,都是整个小说的有机组成。比如主人公弗兰克听说有小偷潜入了印刷厂,于是半夜赶回。在排字间里,突然就遭遇到了一个陌生的年轻男子,对方掏出手枪,开了两枪,但没有打中。弗兰克夺下枪,扭住对方,对方向他坦白,半夜潜入印刷厂,是想偷偷印制被当局禁止的“政治性内容”。弗兰克放走了他,这件事也为此后埋下了隐患。
弗兰克只是一位安分守己的商人,政治离他很远,他考虑的是如果俄罗斯有变化,他的生意做不做得下去,应该什么时候返回英国。但是,巨变已经在他身边发生,只是他开始没有意识到。
他的助手是虔诚的托尔斯泰主义者。他的妻子出走也并非远走回国,而是去了托尔斯泰信徒们的社区。他们相信,在那“长着松树和桦树森林的天空下,男人和女人能在那儿享受身体和灵魂的快乐,并且明白在这个世界上他们得做些什么工作。”
小说以琐碎小事来展现一个复杂社会局面,这得益于作家本人丰富的阅历和思考,也得益于她的年龄。这是她70余岁时的作品。想到这点,觉得既意外,长篇写作需要激情与体力相结合,同时又觉得合情合理,这部小说要从点滴中折射世界,的确需要大量的人生沉淀。
不得不提再一下,小说的背景是放在1913年,而1914年一战爆发。1917年俄罗斯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再看小说题为《早春》,更感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巨变的前夕。
小说中关于早春的意象,作者饱含激情地写道:“早春最明显的迹象是一种抗议之声。那是冰在从家到工厂的那段带顶棚的木头小径下融解时,由水发出来的声音。那儿的冰层没有受到家里的炉子或装配车间加热炉的影响,水通过自身的努力把自己释放出来,一旦它开始成为奔流的涓涓小溪,这一年的天平就整个倾斜过来了。那声音常常令他怦然心动。”
正因为巨变之前的复杂难以厘清,这才更能检验一个作家的能力。对于普通人来说,也会注意到这些不同寻常的开端,就如小说里的主人公,听到冰河解冻。(/西门媚)
转载请注明:ITOTII » 自动草稿
原文链接:http://www.itotii.com/3440.html
我是去年年底才发现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的。这位女作家在中国并不出名。我看到她的作品的时候,她已于2000年去世了。她在英国广受读者欢迎,但这并不是主要的。特别的是,她是一位从老年才开始写作的作家。而且一出手就惊人,从60多岁写作开始到83岁去世,留下的长篇有一部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项——布克奖,另外三部获得提名,一部被评为“年度之书”。
我最先读到的是她的《早春》。
读《早春》的感觉,真如在俄罗斯的三月,站在河边,看融冰开裂。春风凛烈,寒意袭人。
这位英国女作家,几笔就能把人带入另一个世界,既不是读者的时空,也不是作者的国度和时间。
在1913年3月的莫斯科,一位妻子出走了。这看似普通的事件,作者却一层层剥开,故事讲得饶有兴味,牵扯出复杂的现实,引出了一个大的时代。
主人公弗兰克•里德是位英国商人,他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在莫斯科已经经商多年。他父亲在1870年就在莫斯科创办多家企业,留给他的是一家运转良好的印刷厂。但此时,英国侨民已有许多正在回国,弗兰克还在犹豫。但他已经意识到,“英国投资者、铁厂厂长、磨坊主、锅炉制造商、工程师、赛马训练师以及女家庭教师不再受欢迎的时期就要来临。”
妻子出走,弗兰克的当务之急是为孩子找一位家庭教师。通过这个寻找过程,莫斯科当时的社会状况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热心公益又略感寂寞无力的英国牧师夫妇,来自英国的托尔斯泰主义者,强充门面的俄罗斯二等商人,失业落泊的英国家庭女教师,从乡下来的俄罗斯年轻姑娘,到印刷厂偷印政治宣传册的学生,从英国赶来的妻弟带来了一些英国的消息……
这些看似错综而细碎的事情,因为作者强大的叙述能力,读起来非常有趣。
就如小说描述弗兰克不愿意雇佣给他印象不佳的家庭女教师,匆匆离开牧师的家。而女教师却一路尾随,要一个正面的答案。弗兰克摆脱追逐的过程,就是一个查看莫斯科市区的过程。这个“莫斯科这个以迟缓而母性的方式照料着定价也照料着最穷的穷人的城市”。他路过腐臭破败的贫民区、喷着热气的牛棚、什么都能修理的修理店、政府专营的伏特加专卖店、钟声洪亮的教堂。
作家长于从细节展现生活,以个人生活描绘整个社会。比如讲到俄罗斯的第二等级的商人科里亚廷一家。这个家里有一个巨大的客厅,是举行豪华宴会用的。但是平时,百叶窗紧闭,枝形吊灯、家具都用帆布包裹着,地板上盖着报纸。他们平时住在这座房子后面那几间矮小的,烟雾迷漫的房间里。宴请贵族的时候,这间客厅才启用,平时凶巴巴的仆人们换上黑外套、白手套,变成有派头、斯文的佣人。这些细节活灵活现地描述了当时俄罗斯商人的状况,向往贵族阶层,经济上却并不能像真正贵族那样奢华,没有关注者的时候,就变回原型。
在《早春》中,每一个新的插曲,都是整个小说的有机组成。比如主人公弗兰克听说有小偷潜入了印刷厂,于是半夜赶回。在排字间里,突然就遭遇到了一个陌生的年轻男子,对方掏出手枪,开了两枪,但没有打中。弗兰克夺下枪,扭住对方,对方向他坦白,半夜潜入印刷厂,是想偷偷印制被当局禁止的“政治性内容”。弗兰克放走了他,这件事也为此后埋下了隐患。
弗兰克只是一位安分守己的商人,政治离他很远,他考虑的是如果俄罗斯有变化,他的生意做不做得下去,应该什么时候返回英国。但是,巨变已经在他身边发生,只是他开始没有意识到。
他的助手是虔诚的托尔斯泰主义者。他的妻子出走也并非远走回国,而是去了托尔斯泰信徒们的社区。他们相信,在那“长着松树和桦树森林的天空下,男人和女人能在那儿享受身体和灵魂的快乐,并且明白在这个世界上他们得做些什么工作。”
小说以琐碎小事来展现一个复杂社会局面,这得益于作家本人丰富的阅历和思考,也得益于她的年龄。这是她70余岁时的作品。想到这点,觉得既意外,长篇写作需要激情与体力相结合,同时又觉得合情合理,这部小说要从点滴中折射世界,的确需要大量的人生沉淀。
不得不提再一下,小说的背景是放在1913年,而1914年一战爆发。1917年俄罗斯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再看小说题为《早春》,更感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巨变的前夕。
小说中关于早春的意象,作者饱含激情地写道:“早春最明显的迹象是一种抗议之声。那是冰在从家到工厂的那段带顶棚的木头小径下融解时,由水发出来的声音。那儿的冰层没有受到家里的炉子或装配车间加热炉的影响,水通过自身的努力把自己释放出来,一旦它开始成为奔流的涓涓小溪,这一年的天平就整个倾斜过来了。那声音常常令他怦然心动。”
正因为巨变之前的复杂难以厘清,这才更能检验一个作家的能力。对于普通人来说,也会注意到这些不同寻常的开端,就如小说里的主人公,听到冰河解冻。(/西门媚)
转载请注明:ITOTII » 自动草稿
原文链接:http://www.itotii.com/3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