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语之门槛
梁高祖武皇帝萧衍三次舍身兴佛,四百八十寺次第而起,一时间建康烟雨中,双塔林立,舍利子光耀十方。
四百八十寺中某一寺内小沙弥见往来善男信女不绝,香火兴旺,不禁问师父这些人为何而,寺里人来人往岂不扰人修行?老和尚为小和尚解惑:“对香客而言,来寺里是表示对佛的尊敬与支持,而对寺里而言,有人来才能带来香火!何谓香火?香火就是钱!香客来寺庙,衣食住行,上香拜佛,冲着佛的面子总要掏钱。而寺庙需要香火是因为寺里的和尚需要钱。香客的钱虽是冲佛的面子给的,但佛不需要钱,香火钱最终还是落到寺里的和尚手里。和尚拿到钱,可以用之维持寺内的生活,不需劳作便可活下去,可有空暇去发展弘扬佛法,使更多的人得以有机会接触佛的理念。”
“佛家有三宝:佛、法、僧。佛是在人与人之间流传的一套理念,你若认可了这套理念你的言行便可受其引导,僧就是你我这样的和尚,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这套理念的人,佛最早也是人,因为只有人才能发展出一套理念来传播。而活生生的人,便有欲望,和尚虽禁欲但总要穿衣吃饭,就要有钱。香客舍财,便是供养肉身凡胎的和尚,让和尚专心去护持弘扬佛的理念,这是认可了佛的理念的香客在表达对佛的支持。香客供养越多,和尚能做到的越多,如钱多了可以为佛塑金身、可以去更上层的人家宣扬佛法,和尚能做到的越多,佛法传播越广,传播越广来礼佛的香客也越多,又能供养更多的和尚,只要这个过程不停,佛的理念便会一直在人与人之间流传下去。整个过程由香客与和尚共同完成,寺则为这个过程提供了场所。所以香客要来寺里礼佛,和尚要追求香火兴旺。而这个过程,便是三宝中的法,立个庙盖个房子便有人自动送钱上门 ,这不是法是什么?”老和尚看着和自己沾亲带故的小沙弥说道:“和尚不可以不懂法,我今天先教你一个小法术。”
老和尚领小沙弥至后殿门口一番指导。
殿的门口总要有门槛,用来挡雨水虫蛇进入殿内。寺里香火兴旺,人流不绝,总有人踩着门槛入殿,久之木质的门槛总会被踩坏。小沙弥按师父的吩咐,站在门口,见有踩门槛的香客,便上前提醒:“踩着门槛有损施主将来的运道。”
来礼佛的香客往往有求于佛,谁又会和自己的运道过不去呢?被提醒的香客多了,踩门槛有损运道的说法便流行开来,久之礼佛的香客入殿时便会注意脚下,门槛也不会过早的损坏了。
附会运道的概念,三言两语却能操纵人心,进而影响人的行为,从而达到自身的目的,这便是法术。
后来该寺附近一口枯竭多年的泉眼在一场大雨后泉水复涌,几日后再次枯竭,几日后又复涌,反复几次,见者无不称奇。不久便有一种传说流传出来,传说此泉是一口感应泉,可感应人心,若人心中所愿未来能实现,此泉便会有泉水涌出,若不能实现,泉沉寂无应。自此来此寺礼佛的香客便多了一项活动,来此泉边许愿,再掷银钱入泉中,若泉中有泉水涌出,香客则认定心愿能达成,便欣喜而去。据说有香客真的达成了所许心愿,一时间,慕名而来的香客络绎不绝。各色金银珠宝被掷入泉眼以求感应,日久泉眼却不见满。
也有香客对感应泉的说法嗤之以鼻:“掷金银取悦神佛也罢了,那毕竟也可说是在资助佛门,可掷金银于一泉水又算哪门子事?推行此等胡俗,不知是哪个缺德鬼散布妄言以敛财!”
一口时有时无的泉,被冠上一感应的说法,便能引来钱财,这也是法术了。只是,比之佛门立寺引财,借财养僧,以僧传播佛门理念进而引来更多钱财的生生不息的法术,差了好大的档次。
再后来,侯景作乱,梁武帝饿死在台城,木材构筑的四百八十寺毁于之后的战火之中,百不存一。再至三武灭佛,据说是因为佛门占了大量的田产却不交税,佛门多一分势力,国家就多一分损失。
玩弄法术,却引火上身,是佛门的手段不够高明呢,还是其他人也不笨?
四百八十寺中某一寺内小沙弥见往来善男信女不绝,香火兴旺,不禁问师父这些人为何而,寺里人来人往岂不扰人修行?老和尚为小和尚解惑:“对香客而言,来寺里是表示对佛的尊敬与支持,而对寺里而言,有人来才能带来香火!何谓香火?香火就是钱!香客来寺庙,衣食住行,上香拜佛,冲着佛的面子总要掏钱。而寺庙需要香火是因为寺里的和尚需要钱。香客的钱虽是冲佛的面子给的,但佛不需要钱,香火钱最终还是落到寺里的和尚手里。和尚拿到钱,可以用之维持寺内的生活,不需劳作便可活下去,可有空暇去发展弘扬佛法,使更多的人得以有机会接触佛的理念。”
“佛家有三宝:佛、法、僧。佛是在人与人之间流传的一套理念,你若认可了这套理念你的言行便可受其引导,僧就是你我这样的和尚,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这套理念的人,佛最早也是人,因为只有人才能发展出一套理念来传播。而活生生的人,便有欲望,和尚虽禁欲但总要穿衣吃饭,就要有钱。香客舍财,便是供养肉身凡胎的和尚,让和尚专心去护持弘扬佛的理念,这是认可了佛的理念的香客在表达对佛的支持。香客供养越多,和尚能做到的越多,如钱多了可以为佛塑金身、可以去更上层的人家宣扬佛法,和尚能做到的越多,佛法传播越广,传播越广来礼佛的香客也越多,又能供养更多的和尚,只要这个过程不停,佛的理念便会一直在人与人之间流传下去。整个过程由香客与和尚共同完成,寺则为这个过程提供了场所。所以香客要来寺里礼佛,和尚要追求香火兴旺。而这个过程,便是三宝中的法,立个庙盖个房子便有人自动送钱上门 ,这不是法是什么?”老和尚看着和自己沾亲带故的小沙弥说道:“和尚不可以不懂法,我今天先教你一个小法术。”
老和尚领小沙弥至后殿门口一番指导。
殿的门口总要有门槛,用来挡雨水虫蛇进入殿内。寺里香火兴旺,人流不绝,总有人踩着门槛入殿,久之木质的门槛总会被踩坏。小沙弥按师父的吩咐,站在门口,见有踩门槛的香客,便上前提醒:“踩着门槛有损施主将来的运道。”
来礼佛的香客往往有求于佛,谁又会和自己的运道过不去呢?被提醒的香客多了,踩门槛有损运道的说法便流行开来,久之礼佛的香客入殿时便会注意脚下,门槛也不会过早的损坏了。
附会运道的概念,三言两语却能操纵人心,进而影响人的行为,从而达到自身的目的,这便是法术。
后来该寺附近一口枯竭多年的泉眼在一场大雨后泉水复涌,几日后再次枯竭,几日后又复涌,反复几次,见者无不称奇。不久便有一种传说流传出来,传说此泉是一口感应泉,可感应人心,若人心中所愿未来能实现,此泉便会有泉水涌出,若不能实现,泉沉寂无应。自此来此寺礼佛的香客便多了一项活动,来此泉边许愿,再掷银钱入泉中,若泉中有泉水涌出,香客则认定心愿能达成,便欣喜而去。据说有香客真的达成了所许心愿,一时间,慕名而来的香客络绎不绝。各色金银珠宝被掷入泉眼以求感应,日久泉眼却不见满。
也有香客对感应泉的说法嗤之以鼻:“掷金银取悦神佛也罢了,那毕竟也可说是在资助佛门,可掷金银于一泉水又算哪门子事?推行此等胡俗,不知是哪个缺德鬼散布妄言以敛财!”
一口时有时无的泉,被冠上一感应的说法,便能引来钱财,这也是法术了。只是,比之佛门立寺引财,借财养僧,以僧传播佛门理念进而引来更多钱财的生生不息的法术,差了好大的档次。
再后来,侯景作乱,梁武帝饿死在台城,木材构筑的四百八十寺毁于之后的战火之中,百不存一。再至三武灭佛,据说是因为佛门占了大量的田产却不交税,佛门多一分势力,国家就多一分损失。
玩弄法术,却引火上身,是佛门的手段不够高明呢,还是其他人也不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