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就的奥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f806a80101pevm.html
清心培训最后一天,校长提前让我们体验了二年级课程清心“成功”课,展示了自我成就的奥秘。
一、什么才是“成功”?
以前听过一个故事,引发过关于成功的思考:渔夫与富翁同样在沙滩上晒太阳,富翁辛苦奋斗赚了很多钱开豪车来晒太阳与渔夫每天悠闲的打打鱼直接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两个人在争论谁成功。
如果脱离成功的标准,单以“成功”的概念论成功则是无尽的困惑:以“晒太阳”而论,他们接收的是同样的阳光,所以他们同样成功;以幸福论,渔夫生活悠闲,说不定幸福指数更高;而以物质而论,富翁无疑比渔夫成功。由此联想到校长关于道德经讲解博文“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的解释,是否也可以说:“成功”与“失败”这2个概念并不具备客观的永恒意义,如果缺乏一定的观察角度,单讨论成功与否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成功的标准。目前成功学的标准一般是个人及组织的成就(物质、地位及名誉)。有趣的是,也接触过一些社会上认可的“成功”人士,当问及他们是否觉得自己成功时,很多人却告诉我: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成功,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他们一定会走另外一条路。或者可以说,他们“成功”但不“幸福”。
而校长给我们展示了一条既“成功”又“幸福”的道路。以我的理解,要走向这条道路唯一的可能性就是找到并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才可能完成灵魂使命,达到终极幸福。在我的观察角度里,找到并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才能算是成功。
二、如何成功?
如何成功?是先积累了一定的资源才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是直接去干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自然而然就会积累资源与能力?当我思考了成功的观察角度后,再联系校长的讲解,诸多之前困惑的问题迎刃而解。校长讲解的成功几要素:
1、目标
按照成功就是实现人生目标与使命的角度,目标无疑是最重要的。校长举了多次关于“开车”的例子,灵魂是我们身体这辆“车”的“驾驶员”,我们的灵魂来到这个世界是有它的使命的,如果“车辆”老是在那漫无目的的打转,灵魂有可能抛弃这辆“车”,换量“新车”一世世的轮回去完成它的使命。
即使按照一般成功学的“成功”去理解,目标也是第一位的。因为有目标的人,永远都在整合内外在的资源(包括时间、物质、人际关系等)朝着一个方向去努力,而不是东一下,西一下浪费生命能量,在无明的状态的下度过一生。就像出租车司机,一年的里程几乎可以漫游全球,但是由于缺乏自己的目标,只是在漫无目的的打转而已。而有目标的人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整个世界的资源都为你所用”,你可以整合所有资源当“垫脚石”去完成自己的目标。
回顾曾经的经历,当没有目标的时候,我会觉得很迷茫很无助,一直不停的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可是回顾这些年我的那些目标,发现自己很多时候是被“改变命运”“第一”“别人怎么看我”这些观念驱动着,影响了我的诸多行为,我总是在寻求别人(特别是我妈妈)的认同,而在某些程度上忘记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忘记了自己是谁。我东走走西看看,就如同当年毕业找工作一样,拿了一堆工作offer,最后挑了一个别人及家人眼里最体面的工作,虽然我明显知道这份工作其实并不适合我的性格与价值观。毕业后这2年我不断的在内心自问自答,探索“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才让内心的声音渐渐清晰起来。感谢校长、刘老师及蔡老师、李尧老师,通过你们的课程与文章,我慢慢清晰了自己的目标。感恩曾经做过的那些噩梦,让我慢慢忆起了我自己。
2、兴趣
兴趣也可以作为选择“目标”所衡量的要素,是自我成就的内在心理动机。《与神对话》说人类被2种基本思维所驱动,爱的思维与怕的思维。当我们从事感兴趣的事情时,我们是由爱的思维驱动,即使每天很忙碌但不觉辛苦;而当我们从事毫无兴趣的职业时,我们是怕的思维,我们害怕失业,害怕失去谋生的手段,即使每天很空闲,这种“怕”产生的情绪仍然会让我们觉得劳累。换个角度去分析,感受是灵魂的语言,让你感觉爱与喜悦的工作,往往是符合你的人生使命的。就像校长所说的——为了钱,你可以从事任何职业,而为了成就,你必须从事你感兴趣的事业。
【反思】我身上一个重要的毛病是兴趣太多,什么都想尝试,什么都想要,因此这些年里尝试过很多东西,都学而不精,也反应了身上的“贪痴”心比较重,以后重点修习去除贪痴的妄念,时刻提醒自己去规划自己的兴趣,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服务。
3、思维力
思维力的作用类似导航仪,帮助我们找到通向目标的路径。一个没有良好思维力的人,即使知道目标在哪里,仍然不知道怎么走,或者东跌西撞,伤痕累累,走到目的地时已经“超时挂掉”了。
这次清心培训,校长给我们展示最多的是“根性”思维的培养。怎么培养与提高思维,我学到的2点:
1) 模仿:模仿高手的招式是入门的途径,比如校长让大家改写博客就是模仿校长思维的很好的方法,其实可以一级一级的模仿,从改写校长博客到模仿改写老子的道德经。校长让静慧去写沉思录也是其中之一;武术老师让学生去模仿招式的“形”及“神”,最后到达形神皆具时再创新提高,也是这个道理。
2) 思考:思考高手的动机——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如果是你又会怎么做?如果你跟他不一样(往往是你错了),那么错在何处?本次培训我对用方舟游戏去选拔老师的目的不解,后来仔细思考后却恍然大悟。对于一个真正高手而言,几乎很少“废招”,他们的思维力可以强大到预见自己出招的后果,这以后也是我学习的重中之重。
4、行业
按照陈安之成功学所给出“成功”的方法:“拿第一”,占据最高点似乎就可以成功。如苹果与三星之间,付出同样的努力,然而苹果的利润占有率70%,三星不到20%,似乎“拿第一就会成功”的理论是正确的。可是在某些行业,即使是行业第一也未必“成功”—在某些过气的冷门行业,即使是顶尖高手也是寂寞一生,如“线装书”行业第一维持基本的生计都有点难。
校长举了个形象的例子来诠释行业的选择:有些行业如种草,经常要收割,每次收割就那么一点,而有些行业如种树,前几年辛苦点浇水施肥,后面却可以很轻松的收获果实。比如教育跟医疗行业就是“种树”的行业,不仅能够服务大家,自己也会得“福报”。
5、人际关系
1)什么才是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交:胜几者、胜德者、趣味者、肯吃亏、直言者、志趣广大、惠在当厄者、体人者
九不交:志不同者、阿谀人者、恩怒颠倒者、好占便益者、全无性情者、不肖不悌者、愚人者、落井下石者、德薄者。
2)如何建立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核心要素—感恩和付出。感恩:没有任何事情是理所当然的。付出:能够付出是我的荣幸与机会。
6、坚毅
当上述要素都具备后,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到达终点。
【反思】这点是我做的不好的一点,好的习惯坚持不了或者坚持不彻底。后来发现之所以好的改变没有坚持是因为脑海里的信念:改变是痛苦的。比如,告诉自己6点半要起床,结果到了6点半总想多睡一会。而有个有效的办法就是:把我们的旧行为和痛苦连在一起,而把所希望的新行为和快乐连在一起,提醒自己不断的坚持,改变是快乐的。比如想象自己起床后去练功可以有哪些收获与快乐,而懒床则身体会酸痛,最后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通过图像、声音不断去强化这种链接。写在这里提醒自己一定要坚持,改变是快乐的!
上课途中有思考过校长为什么这样对成功元素进行排序,如果将人生的起点与终点比喻成一场航行的话,成功就是到达目的地,完成一生的使命,那么这样排序就很容易理解(可以用依次去除法进行重要性排序):目标排第一,兴趣可以作为内在的动机与选择目标衡量的要素排第二,思维力排第三,作用类似船的导航仪,判断航行路径;行业类比选择的海域,是顺风与平静的海域航行还是选择逆风与暗礁遍布的海域,人际关系类似船员团队,坚毅类似船的油量多少,排最后—当前面的要素都具备后,你就算没有那么坚毅,即使没油了,也可以利用“顺风”“吹到”或者 “划桨”到达目的地。
三、后记
整个7天的培训是上天送给我的一份大礼,虽然一直抱着“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随缘的态度,安慰自己校长博客都没有好好去改写又何必妄求一定要留在校长身边学习呢,但是最后一天分享前的时中午还是心异常的跳动不安。最后留下来在校长分析我身上的一些习气时,平时在生活中几乎没有泪水的我竟然泪流满面。回广州后的辞职也出奇的顺利,冥冥中似乎有种力量牵引着我。有幸结缘清心培训这么一帮志同道和的同学们,得遇良师益友,真不知几世的福报!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做最好的自己,惜福并感恩!
清心培训最后一天,校长提前让我们体验了二年级课程清心“成功”课,展示了自我成就的奥秘。
一、什么才是“成功”?
以前听过一个故事,引发过关于成功的思考:渔夫与富翁同样在沙滩上晒太阳,富翁辛苦奋斗赚了很多钱开豪车来晒太阳与渔夫每天悠闲的打打鱼直接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两个人在争论谁成功。
如果脱离成功的标准,单以“成功”的概念论成功则是无尽的困惑:以“晒太阳”而论,他们接收的是同样的阳光,所以他们同样成功;以幸福论,渔夫生活悠闲,说不定幸福指数更高;而以物质而论,富翁无疑比渔夫成功。由此联想到校长关于道德经讲解博文“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的解释,是否也可以说:“成功”与“失败”这2个概念并不具备客观的永恒意义,如果缺乏一定的观察角度,单讨论成功与否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成功的标准。目前成功学的标准一般是个人及组织的成就(物质、地位及名誉)。有趣的是,也接触过一些社会上认可的“成功”人士,当问及他们是否觉得自己成功时,很多人却告诉我: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成功,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他们一定会走另外一条路。或者可以说,他们“成功”但不“幸福”。
而校长给我们展示了一条既“成功”又“幸福”的道路。以我的理解,要走向这条道路唯一的可能性就是找到并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才可能完成灵魂使命,达到终极幸福。在我的观察角度里,找到并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才能算是成功。
二、如何成功?
如何成功?是先积累了一定的资源才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是直接去干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自然而然就会积累资源与能力?当我思考了成功的观察角度后,再联系校长的讲解,诸多之前困惑的问题迎刃而解。校长讲解的成功几要素:
1、目标
按照成功就是实现人生目标与使命的角度,目标无疑是最重要的。校长举了多次关于“开车”的例子,灵魂是我们身体这辆“车”的“驾驶员”,我们的灵魂来到这个世界是有它的使命的,如果“车辆”老是在那漫无目的的打转,灵魂有可能抛弃这辆“车”,换量“新车”一世世的轮回去完成它的使命。
即使按照一般成功学的“成功”去理解,目标也是第一位的。因为有目标的人,永远都在整合内外在的资源(包括时间、物质、人际关系等)朝着一个方向去努力,而不是东一下,西一下浪费生命能量,在无明的状态的下度过一生。就像出租车司机,一年的里程几乎可以漫游全球,但是由于缺乏自己的目标,只是在漫无目的的打转而已。而有目标的人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整个世界的资源都为你所用”,你可以整合所有资源当“垫脚石”去完成自己的目标。
回顾曾经的经历,当没有目标的时候,我会觉得很迷茫很无助,一直不停的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可是回顾这些年我的那些目标,发现自己很多时候是被“改变命运”“第一”“别人怎么看我”这些观念驱动着,影响了我的诸多行为,我总是在寻求别人(特别是我妈妈)的认同,而在某些程度上忘记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忘记了自己是谁。我东走走西看看,就如同当年毕业找工作一样,拿了一堆工作offer,最后挑了一个别人及家人眼里最体面的工作,虽然我明显知道这份工作其实并不适合我的性格与价值观。毕业后这2年我不断的在内心自问自答,探索“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才让内心的声音渐渐清晰起来。感谢校长、刘老师及蔡老师、李尧老师,通过你们的课程与文章,我慢慢清晰了自己的目标。感恩曾经做过的那些噩梦,让我慢慢忆起了我自己。
2、兴趣
兴趣也可以作为选择“目标”所衡量的要素,是自我成就的内在心理动机。《与神对话》说人类被2种基本思维所驱动,爱的思维与怕的思维。当我们从事感兴趣的事情时,我们是由爱的思维驱动,即使每天很忙碌但不觉辛苦;而当我们从事毫无兴趣的职业时,我们是怕的思维,我们害怕失业,害怕失去谋生的手段,即使每天很空闲,这种“怕”产生的情绪仍然会让我们觉得劳累。换个角度去分析,感受是灵魂的语言,让你感觉爱与喜悦的工作,往往是符合你的人生使命的。就像校长所说的——为了钱,你可以从事任何职业,而为了成就,你必须从事你感兴趣的事业。
【反思】我身上一个重要的毛病是兴趣太多,什么都想尝试,什么都想要,因此这些年里尝试过很多东西,都学而不精,也反应了身上的“贪痴”心比较重,以后重点修习去除贪痴的妄念,时刻提醒自己去规划自己的兴趣,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服务。
3、思维力
思维力的作用类似导航仪,帮助我们找到通向目标的路径。一个没有良好思维力的人,即使知道目标在哪里,仍然不知道怎么走,或者东跌西撞,伤痕累累,走到目的地时已经“超时挂掉”了。
这次清心培训,校长给我们展示最多的是“根性”思维的培养。怎么培养与提高思维,我学到的2点:
1) 模仿:模仿高手的招式是入门的途径,比如校长让大家改写博客就是模仿校长思维的很好的方法,其实可以一级一级的模仿,从改写校长博客到模仿改写老子的道德经。校长让静慧去写沉思录也是其中之一;武术老师让学生去模仿招式的“形”及“神”,最后到达形神皆具时再创新提高,也是这个道理。
2) 思考:思考高手的动机——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如果是你又会怎么做?如果你跟他不一样(往往是你错了),那么错在何处?本次培训我对用方舟游戏去选拔老师的目的不解,后来仔细思考后却恍然大悟。对于一个真正高手而言,几乎很少“废招”,他们的思维力可以强大到预见自己出招的后果,这以后也是我学习的重中之重。
4、行业
按照陈安之成功学所给出“成功”的方法:“拿第一”,占据最高点似乎就可以成功。如苹果与三星之间,付出同样的努力,然而苹果的利润占有率70%,三星不到20%,似乎“拿第一就会成功”的理论是正确的。可是在某些行业,即使是行业第一也未必“成功”—在某些过气的冷门行业,即使是顶尖高手也是寂寞一生,如“线装书”行业第一维持基本的生计都有点难。
校长举了个形象的例子来诠释行业的选择:有些行业如种草,经常要收割,每次收割就那么一点,而有些行业如种树,前几年辛苦点浇水施肥,后面却可以很轻松的收获果实。比如教育跟医疗行业就是“种树”的行业,不仅能够服务大家,自己也会得“福报”。
5、人际关系
1)什么才是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交:胜几者、胜德者、趣味者、肯吃亏、直言者、志趣广大、惠在当厄者、体人者
九不交:志不同者、阿谀人者、恩怒颠倒者、好占便益者、全无性情者、不肖不悌者、愚人者、落井下石者、德薄者。
2)如何建立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核心要素—感恩和付出。感恩:没有任何事情是理所当然的。付出:能够付出是我的荣幸与机会。
6、坚毅
当上述要素都具备后,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到达终点。
【反思】这点是我做的不好的一点,好的习惯坚持不了或者坚持不彻底。后来发现之所以好的改变没有坚持是因为脑海里的信念:改变是痛苦的。比如,告诉自己6点半要起床,结果到了6点半总想多睡一会。而有个有效的办法就是:把我们的旧行为和痛苦连在一起,而把所希望的新行为和快乐连在一起,提醒自己不断的坚持,改变是快乐的。比如想象自己起床后去练功可以有哪些收获与快乐,而懒床则身体会酸痛,最后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通过图像、声音不断去强化这种链接。写在这里提醒自己一定要坚持,改变是快乐的!
上课途中有思考过校长为什么这样对成功元素进行排序,如果将人生的起点与终点比喻成一场航行的话,成功就是到达目的地,完成一生的使命,那么这样排序就很容易理解(可以用依次去除法进行重要性排序):目标排第一,兴趣可以作为内在的动机与选择目标衡量的要素排第二,思维力排第三,作用类似船的导航仪,判断航行路径;行业类比选择的海域,是顺风与平静的海域航行还是选择逆风与暗礁遍布的海域,人际关系类似船员团队,坚毅类似船的油量多少,排最后—当前面的要素都具备后,你就算没有那么坚毅,即使没油了,也可以利用“顺风”“吹到”或者 “划桨”到达目的地。
三、后记
整个7天的培训是上天送给我的一份大礼,虽然一直抱着“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随缘的态度,安慰自己校长博客都没有好好去改写又何必妄求一定要留在校长身边学习呢,但是最后一天分享前的时中午还是心异常的跳动不安。最后留下来在校长分析我身上的一些习气时,平时在生活中几乎没有泪水的我竟然泪流满面。回广州后的辞职也出奇的顺利,冥冥中似乎有种力量牵引着我。有幸结缘清心培训这么一帮志同道和的同学们,得遇良师益友,真不知几世的福报!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做最好的自己,惜福并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