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脈邊城 ──《邊城》讀後感
在中國版圖,香港份屬邊城。如今城中充斥喧囂,有抱怨買不到樓的市民,有不滿政府施政的社運人,也有販智炫識的風雅之士。無論必需品還是意識形態,都有需求它們的人們。群議蜂起,旁顧既多,思索人的歸宿,似乎是件奢侈事。
川湘之交,也有沈從文筆下的邊城。跟香港不同,那是個簡單安靜的地方,沒有示威沒有軍閥,帝力不至,一切井然。碧溪岨的老船夫,撐渡船五十年,盡忠職守,獨力養育的孫女翠翠,也日漸長大。「人大了就應當守船」、「人老了應當歇憩」,衣缽傳承,似乎是當然的事。
惟人不可能安份。一分安靜,增加了一分對人事愛憎的期待,翠翠結緣順順家兩個兒子,讓老船夫有了旁顧 ── 給翠翠擇個好夫家。但那畢竟是期待,實際面對時,人反而不得坦白。說不分明的情緒,抓不住的黃葵花,始終不同於真實的儺送二老和可能迫近的嫁娶。結果,一分愛憎,便打破了一分安靜。
香港人也許不喜歡讀《邊城》,因為太簡單、太慢了。在一個孩童也能用智能電話汲取資訊的社會,等待我們的是一個個論爭,接連不斷:林老師講粗口有無錯?神魔之塔算不算抄襲?陳茂波該不該下台?佔領中環到底怎麼搞?某人是「本土膠」還是「大中華撚」?因為講理性,所以沒法消停,沒法安寧。
但兩個邊城的人,彼此仍相似。「做夢一輩子更好」、「一切有個命」、「一切都有天意」,種種皆非宗教意義上的命定,而是老船夫在大老二老、車路馬路之間的搖擺。為了翠翠,老船夫的做作,想必是撐船五十年以來,用力最多。我們也有自己的搖擺,在安居與志趣、生活與正義之間,誰不曾掙扎?香港人誰不想超越一切的論爭,付出更少的代價,獲得更好的歸宿?
「每一隻船總要有個碼頭,每一隻雀兒總得有個巢」,自由意志,還是引領人到歸宿去。每個泊點,每個巢穴,都可能是人一時甚至一生的歸宿。而此邊城較彼邊城,情勢更是複雜,機會也多,我們甚至可以一選、再選、三選,尚能任青春付闕而不悔。同為心存期待之人,如果老船夫的搖擺是因為不坦白,那香港人的搖擺則是由於不確定。
生命若舟,時光如流川,人壽有垠,總得歸宿,但它在哪裏呢?在川湘之交的邊城,一場誤會,一趟大水,期待的歸宿,丟了,本來的歸宿,毀了,但翠翠仍留在碧溪岨,就跟個人的愛憎一樣來得自然。老船夫彌留時會否想到,歸宿從來都在,自己刻意營造,不過是在撲空?香港人也許不喜歡讀《邊城》,但如果讀到它,又會否暫時放下歧見與狂熱、市儈與權慾,思索我們的歸宿,繼而發現那不過是廝守在斯的一分情感罷了。這亦謂之「本土」。
川湘之交,也有沈從文筆下的邊城。跟香港不同,那是個簡單安靜的地方,沒有示威沒有軍閥,帝力不至,一切井然。碧溪岨的老船夫,撐渡船五十年,盡忠職守,獨力養育的孫女翠翠,也日漸長大。「人大了就應當守船」、「人老了應當歇憩」,衣缽傳承,似乎是當然的事。
惟人不可能安份。一分安靜,增加了一分對人事愛憎的期待,翠翠結緣順順家兩個兒子,讓老船夫有了旁顧 ── 給翠翠擇個好夫家。但那畢竟是期待,實際面對時,人反而不得坦白。說不分明的情緒,抓不住的黃葵花,始終不同於真實的儺送二老和可能迫近的嫁娶。結果,一分愛憎,便打破了一分安靜。
香港人也許不喜歡讀《邊城》,因為太簡單、太慢了。在一個孩童也能用智能電話汲取資訊的社會,等待我們的是一個個論爭,接連不斷:林老師講粗口有無錯?神魔之塔算不算抄襲?陳茂波該不該下台?佔領中環到底怎麼搞?某人是「本土膠」還是「大中華撚」?因為講理性,所以沒法消停,沒法安寧。
但兩個邊城的人,彼此仍相似。「做夢一輩子更好」、「一切有個命」、「一切都有天意」,種種皆非宗教意義上的命定,而是老船夫在大老二老、車路馬路之間的搖擺。為了翠翠,老船夫的做作,想必是撐船五十年以來,用力最多。我們也有自己的搖擺,在安居與志趣、生活與正義之間,誰不曾掙扎?香港人誰不想超越一切的論爭,付出更少的代價,獲得更好的歸宿?
「每一隻船總要有個碼頭,每一隻雀兒總得有個巢」,自由意志,還是引領人到歸宿去。每個泊點,每個巢穴,都可能是人一時甚至一生的歸宿。而此邊城較彼邊城,情勢更是複雜,機會也多,我們甚至可以一選、再選、三選,尚能任青春付闕而不悔。同為心存期待之人,如果老船夫的搖擺是因為不坦白,那香港人的搖擺則是由於不確定。
生命若舟,時光如流川,人壽有垠,總得歸宿,但它在哪裏呢?在川湘之交的邊城,一場誤會,一趟大水,期待的歸宿,丟了,本來的歸宿,毀了,但翠翠仍留在碧溪岨,就跟個人的愛憎一樣來得自然。老船夫彌留時會否想到,歸宿從來都在,自己刻意營造,不過是在撲空?香港人也許不喜歡讀《邊城》,但如果讀到它,又會否暫時放下歧見與狂熱、市儈與權慾,思索我們的歸宿,繼而發現那不過是廝守在斯的一分情感罷了。這亦謂之「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