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寻找一盏灯
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你说/它就在大海旁边/像金橘一样美丽/所有喜欢它的孩子/都会在早晨长大。
——顾城《我们去寻找一盏灯》
2009年的9月,河南中部的村庄,秋天的气味已经开始发酵,阳光清明了,天也变得远了。我穿着妈妈挑的灰色条纹的长衫,30块的白色球鞋,一头蓬松的短发,脸还是包子一样丰满,头昂着,未来指向——杭州。后来我才发现,那件灰色长衫的后面印着一个少女的头像,一头绿色鬈发,媚眼如丝,红唇丰盈,脸上还有梦露一样的痣。那么“风情万种”的衣服,却被我穿得满是纯真、懵懂。
高考,对于我来说,像是一个远离的坚定理由,可以不顾一切地奔向未知。至于未来聚集着怎样的喜悦,我不能知道,却能够无限制地想象。
拖着笨重的行李,等在小镇的车站。粗糙的水泥地站台上,小小的一个花园立在一旁,绿色的冬青落满灰尘。两条磨得发亮的铁轨向着南北方向,驮着闪亮的阳光延伸到旅人的目的地。“旅人的目的地总是光亮的吧。”十八岁的心憧憬着,心里也亮着光。
这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村庄,灰暗的色调,有风的时候扬起的的白色尘土,青砖的房子一片一片地长在麦田上,年年岁岁。这是我出生的地方,麦田和一条清流的河包围着的小小村庄,四季分明,村民闲散如同河水里的鱼。那是二十年前,十年前的事儿。
三岁的时候,一个大雪天后,河冻了起来,天地间浑然的洁白。三岁的小人儿不懂得这落雪的美景,只是贪恋厚厚冰层上的滑溜儿,手脚并用地爬在透亮的冰面上。岸上站着胆小的一群儿小伙伴,穿得花花绿绿,鲜艳得如同春天。当我拎着从烂泥里拔出来的鞋子,光着脚回家时,妈妈说,这个姑娘定是托生错了。
八岁的夏天,麦穗儿还明晃晃地长在地里,等待收割。庄稼时令不等人,村庄忙得沸腾起来,黄色的草帽在田里的小径上来去匆忙,看不出收获的喜悦。麦粒在火热太阳下的焦香,更添了收获季节的匆忙信号。我却清闲的很。爸爸在传染科住院,妈妈带着弟弟陪床。11天,几乎错过了整个收获季节。我被托付给同村的婶子,大半夜出来哭,仰起头看见满是星光的夜空,美得让年少的孩子忘记了恐惧和眼泪。
在村庄里的十八年,我也是小河里的一条鱼,被水流包裹着,自由散漫地成长。田野里的风,树梢的嫩绿,淳朴的乡情灌满整个身体,成为生命最初的印记。那些默默的经历成为成长轨迹中的种子,看似沉睡,却时时刻刻地在生长,生命未来的枝繁叶茂便从这里开始。那个典型的北方村庄,十年前,河里还流淌着水,月亮又大又白。
这是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十八岁的女孩,只带了一份勇气,便乘着绿皮车顺着驮着阳光的铁轨奔向发亮的未来。村庄在身后倒退,慢慢变得遥远,最后有人说,这是回不去的故乡,灰暗的色调,长在大片大片的麦田上,那里有最爱我、永远不会放弃我但我终要告别的人。
2010年,十九岁,脸上的婴儿肥依然严重,抬头看人的眼神儿里总是装满疑问和探寻,也跟自己说,再也不穿背后有印花的衣服——后来确实没有再穿过。当我拿着去甘肃的红色票面的车票时,心里的文字在打架,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地争着落地。不为见证,不为猎奇,不为矫情,只为感受。2010年,舟曲泥石流。我旅程的目的地是舟曲的第一个新年。那是一个大山深处的城镇,灾难后的第一个春节,满城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泥石流摧毁的房屋还在,淤泥淹没了的村庄上,人们还要天长地久地生活。我没有打扰,在大雪封山之前离开。
在云南的乌蒙山上颠簸的时候,我二十一岁,读过的书在宿舍的桌子上叠起来跟我一般高。还有,我发现我可能不是婴儿肥而是包子脸——有谁的婴儿肥长到二十岁?云南的花极便宜,傍晚花农骑着自行车卖花,5块钱就能买到两束含苞待放的圣母百合,插在大瓷瓶里,第二天花朵全开,满屋子都是香气。这是昆明。而我要去的地方是乌蒙山深处。在那里,贫穷像是身体的一部分。山里不适宜百合生长,在那里生长的是大片大片的黄色的小花,单纯的灿烂。给孩子们上课的时候,我在黑板上画了中国地图,告诉他们,他们在哪里,我念书的地方在哪里,我的家乡在哪里,北京在哪里。我看到,他们的眼中有光。我喜欢这光。
现在,我二十二岁,已经到了晚婚的年龄。生活的细节逐渐地迫在眉睫,柴米油盐开门便是需要解决的生存问题,一切的承担随着年龄变得顺理成章。我的村庄还没有成为回不去的故乡,在那里,渐渐迟暮的双亲日日地盼着我回去。十年后,那里的河水早已干枯,月亮开始带着红色。我依然在前行,寻找我的光,我的灯,期待在早晨长大。
——顾城《我们去寻找一盏灯》
2009年的9月,河南中部的村庄,秋天的气味已经开始发酵,阳光清明了,天也变得远了。我穿着妈妈挑的灰色条纹的长衫,30块的白色球鞋,一头蓬松的短发,脸还是包子一样丰满,头昂着,未来指向——杭州。后来我才发现,那件灰色长衫的后面印着一个少女的头像,一头绿色鬈发,媚眼如丝,红唇丰盈,脸上还有梦露一样的痣。那么“风情万种”的衣服,却被我穿得满是纯真、懵懂。
高考,对于我来说,像是一个远离的坚定理由,可以不顾一切地奔向未知。至于未来聚集着怎样的喜悦,我不能知道,却能够无限制地想象。
拖着笨重的行李,等在小镇的车站。粗糙的水泥地站台上,小小的一个花园立在一旁,绿色的冬青落满灰尘。两条磨得发亮的铁轨向着南北方向,驮着闪亮的阳光延伸到旅人的目的地。“旅人的目的地总是光亮的吧。”十八岁的心憧憬着,心里也亮着光。
这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村庄,灰暗的色调,有风的时候扬起的的白色尘土,青砖的房子一片一片地长在麦田上,年年岁岁。这是我出生的地方,麦田和一条清流的河包围着的小小村庄,四季分明,村民闲散如同河水里的鱼。那是二十年前,十年前的事儿。
三岁的时候,一个大雪天后,河冻了起来,天地间浑然的洁白。三岁的小人儿不懂得这落雪的美景,只是贪恋厚厚冰层上的滑溜儿,手脚并用地爬在透亮的冰面上。岸上站着胆小的一群儿小伙伴,穿得花花绿绿,鲜艳得如同春天。当我拎着从烂泥里拔出来的鞋子,光着脚回家时,妈妈说,这个姑娘定是托生错了。
八岁的夏天,麦穗儿还明晃晃地长在地里,等待收割。庄稼时令不等人,村庄忙得沸腾起来,黄色的草帽在田里的小径上来去匆忙,看不出收获的喜悦。麦粒在火热太阳下的焦香,更添了收获季节的匆忙信号。我却清闲的很。爸爸在传染科住院,妈妈带着弟弟陪床。11天,几乎错过了整个收获季节。我被托付给同村的婶子,大半夜出来哭,仰起头看见满是星光的夜空,美得让年少的孩子忘记了恐惧和眼泪。
在村庄里的十八年,我也是小河里的一条鱼,被水流包裹着,自由散漫地成长。田野里的风,树梢的嫩绿,淳朴的乡情灌满整个身体,成为生命最初的印记。那些默默的经历成为成长轨迹中的种子,看似沉睡,却时时刻刻地在生长,生命未来的枝繁叶茂便从这里开始。那个典型的北方村庄,十年前,河里还流淌着水,月亮又大又白。
这是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十八岁的女孩,只带了一份勇气,便乘着绿皮车顺着驮着阳光的铁轨奔向发亮的未来。村庄在身后倒退,慢慢变得遥远,最后有人说,这是回不去的故乡,灰暗的色调,长在大片大片的麦田上,那里有最爱我、永远不会放弃我但我终要告别的人。
2010年,十九岁,脸上的婴儿肥依然严重,抬头看人的眼神儿里总是装满疑问和探寻,也跟自己说,再也不穿背后有印花的衣服——后来确实没有再穿过。当我拿着去甘肃的红色票面的车票时,心里的文字在打架,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地争着落地。不为见证,不为猎奇,不为矫情,只为感受。2010年,舟曲泥石流。我旅程的目的地是舟曲的第一个新年。那是一个大山深处的城镇,灾难后的第一个春节,满城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泥石流摧毁的房屋还在,淤泥淹没了的村庄上,人们还要天长地久地生活。我没有打扰,在大雪封山之前离开。
在云南的乌蒙山上颠簸的时候,我二十一岁,读过的书在宿舍的桌子上叠起来跟我一般高。还有,我发现我可能不是婴儿肥而是包子脸——有谁的婴儿肥长到二十岁?云南的花极便宜,傍晚花农骑着自行车卖花,5块钱就能买到两束含苞待放的圣母百合,插在大瓷瓶里,第二天花朵全开,满屋子都是香气。这是昆明。而我要去的地方是乌蒙山深处。在那里,贫穷像是身体的一部分。山里不适宜百合生长,在那里生长的是大片大片的黄色的小花,单纯的灿烂。给孩子们上课的时候,我在黑板上画了中国地图,告诉他们,他们在哪里,我念书的地方在哪里,我的家乡在哪里,北京在哪里。我看到,他们的眼中有光。我喜欢这光。
现在,我二十二岁,已经到了晚婚的年龄。生活的细节逐渐地迫在眉睫,柴米油盐开门便是需要解决的生存问题,一切的承担随着年龄变得顺理成章。我的村庄还没有成为回不去的故乡,在那里,渐渐迟暮的双亲日日地盼着我回去。十年后,那里的河水早已干枯,月亮开始带着红色。我依然在前行,寻找我的光,我的灯,期待在早晨长大。